西关小学 张俊晓 教学目标:
1. 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2.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法:四步式教学法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立下的誓言,请大家清晰而坚定地齐读课题。
这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请大家用铿锵有力地声音再读课题。
师: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用上节课伯父说的一个词语来回答.
(中华不振)
二 研读重点 品读感悟
自学导航: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7.8自然段,说说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让周恩来看到了“中华不振”,把相关句子用“—— ”画出来,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给予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汇报时重点抓住以下句子:
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让生谈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师引导生想象亲人还会有哪些,当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进而感情朗读。) 师:假如你是巡警,你会怎样做? 生回答
师:可是租借地的巡警,又是怎样做的?
2. 生找到句子:(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不幸的妇女失去了亲人,却要遭到训斥,这就是中华不振。
悲伤地妇女哭诉着,可中国巡警却在耀武扬威,帮着洋人欺负中国人,真是可耻之极,这就是中华不振。
3.这个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了,那个肇事者哪去了? 生找句子(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想象一下,这个洋人这时候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可能在做什么动作?
(生加动作,神情再读句子)
师: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却在一旁得意扬扬,这就是中华不振。
4.面对着此情此景,围观的中国人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的?他们想干什么?
生找到句子后(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想象 师:他们这样做了么?那他们是怎样做的?
(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鼓励生加上神情再读一次
5.师:在外国租界里,我们中国人谁都不敢怎么样?这难
道不是中国的土地吗?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租借是个什么地方? (生找到描写租界的相关句子:文章的第7自然段) 师:周恩来和他的同学是怎样进入租界的?(闯进)从这个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进入租界不容易)何止是不容易,根本就不让进.
出示图片
师:这是当时上海公园门口立的一块牌子,上面清楚的写着“华
人与狗不得入内”看着这块牌子,说说你的感受。 (生谈感受)
师:是中国的领土却不让中国人进,这就是中华不振。 三 有效积累 尝试运用
1.师:目睹了一切的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以后,一直在沉思,脑海里一次次浮现了当时的画面……他想到了当时的什么? (出示画面,生回忆租界发生的一幕幕)
师:失去亲人的妇女非常可怜,却遭到训斥,这是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
师:所以周恩来立志要……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师: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出示周恩来的资料。
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
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
学生界的领导人。
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
(生自由读资料。)
师:他如此努力,坚持不懈,用一生的时间去奋斗,都是为了中华的崛起。
3.师: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之时,周恩来立下了这样的宏伟志愿。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可曾想过,你为什么而读书?
(生谈一谈)
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四 课堂小结
只有大家好好学习,有智慧,一直不断进步,强大起来,国家才能强大,祖国的未来在大家手上,希望大家能为祖国的腾飞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业设计: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
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听 看 中华不振 沉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