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July 2018 Yol.33 No. 14
【外国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研究】
MTI院校笔译工作坊设置模式探究
乔现荣,夏发玲
(陕西科技大学文理学院,西安
710021)
摘要:从MTI院校的笔译工作坊建设出发,探讨MTI院校笔译工作坊的操作方式,主要提出了 3种 笔译工作坊的设置模式,即课堂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平台模式及在线网课模式,阐述了开设笔译工作坊在 贯彻国家教育部方针政策、促进高校MTI自身发展以及顺应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意义。基于对 笔译工作坊的开设现状、设置模式及存在意义的探究,对MTI院校的笔译工作坊建设提出一些参考性建 议,以期对笔译工作坊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MTI;笔译工作坊;设置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 收稿日期=2018-02-18
基金项目: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自:翻译职业导向下的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研究与改革实践 (15XJG052)
作者简介:乔现荣(1978_),女,陕西西安人,陕西科技大学文理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 生,主要从事翻译与文化、MTI课程设置研究。
的主要研究,从实践运用,再到概念探索、理论提 出、理论升华以及实践总结,是翻译工作坊动态发 展的历程。目前还未细化到笔译工作坊的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自2007年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 MU”)以来,国内 翻译工作坊也迅速发展。国内对翻译工作坊的研 究起步相对较晚。通过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 数据库的检索统计,笔者发现,最早涉及“翻译工 作坊”这一概念的是记者张健于2003年发表的 《借鸡下蛋——
开一家翻译连锁店》一文,张健谈
到,为了一改翻译市场无序发展,提出建立翻译连 锁经营模式,他们还建立了盛大的“东方翻译工 厂”,这是目前国内有文献记录的翻译工作坊概念 的雏形。之后,肖红在《“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 运用》一文中提出“作坊式翻译教学法”,旨在提高 翻译教学质量,从“做中学翻译”[4],此文表明了翻 译工厂向翻译工作坊的过渡。检索发现,截至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9-5128 (2018) 14-0051-06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国外对翻译工作坊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 60年代,美国一些大学就已经在翻译教学中运用 了翻译工作坊。1960年,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 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中,此举是“工 作坊”正式运用到实践中的范例;1980年,
Keeley
在美国文学翻译者协会的闭幕式讲话中,就翻译工 作坊的理论应用发表过见解,此时出现了对翻译工 作坊理论运用的思考[1];翻译工作坊这一概念最 早出现在 Gentzler 的 Conte7npora7y TVansZatiore 77ieo-
—书中,g|3“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一起从事 翻译活动的工作坊”,此为翻译工作坊概念的雏 形[2];而Wolfson认为:翻译工作坊着重对翻译过 程中如何阅读、如何理解以及如何传达思想进行自 由讨论,是一种反思性实践的体验,这对翻译工作 坊有了更深的认识[3]。以上是国外对翻译工作坊
• 52 •乔现荣,夏发玲:MTI院校笔译工作坊设置模式探究第33卷
2017年5月,内地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有242篇,自 2013年起大幅度上升,检索出2013—2017年共有 173篇论文研究了翻译工作坊,这些论文主要阐述 了翻译工作坊的研究综述、发展历程、课程设置、教 学模式、师生角色及其开设意义等。笔者使用高级 检索输入“笔译工作坊”主题词进行检索后,在中 国知网只检索出3篇论文,万方数据库只检索出2 篇论文,主要涉及作坊式课堂教学及开设意义,无 专门研究笔译工作坊设置模式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翻译工作坊的研究正蓬 勃发展,而专门研究笔译工作坊的研究成果匮乏, 目前无学者对笔译工作坊的操作方式进行系统研 究,基于此,本文尝试性探究了笔译工作坊具体的 设置模式。
二、笔译工作坊概念及发展概况
(_)笔译工作坊的概念
“笔译”即用文字翻译。“工作坊(workshop)” 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960 年,美国的Lawence Harplin将“工作坊”的概念引 用到都市计划之中,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 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明教授曾将其定义为:一群 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就具体的翻译任 务的开始广泛讨论,通过不断协商而最终议定出该 群体所有成员认可的译文。笔者认为,“笔译工作 坊”是一项翻译活动,即一群从事笔译活动的人们 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的翻译任务开展各抒己
图1课前热身一“学生+学生”模式一图1中的课前热身——“学生+学生”的模式见的讨论,通过不断协商,最终得出该群体成员都
认同的译本。
(二)笔译工作坊发展概况
自2007年批准开设“MTI”以来,截至2016 年,已有215所院校获准开设MTI,全国招生44 〇〇〇多人,累计向社会输出27 000多名毕业生。[6] 随着各高校MTI的批准设立,笔译工作坊也在各 高校陆续建立,笔者通过在线咨询、文献阅读等方 式发现,目前各高校对于笔译工作坊的概念模糊, 建设情况参差不齐、开展形式单一,工作坊体系不 够完善。笔者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上检索主 题词“笔译工作坊”,结果显示,万方数据库中与之 相关的论文共17篇,最早的论文也只是发表在 2008年,且多数论文与翻译无关,而是与其他行业 的“工作坊”物品生产等相关。中国知网的检索结 果仅3篇,最早的论文发表在2015年。以上研究 表明,国内专门对于“笔译工作坊”的研究起步相 对较晚,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而从MTI蓬勃发展 的趋势来看,笔译工作坊的研究前景广阔,完善笔 译工作坊建设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三、笔译工作坊设置模式
(一)课堂教学模式1.课前热身——“学生+学生”模式
在课前热身——
“学生+学生”的课堂教学模
式中,无教师参与,学生自行组织。主要分为两种 具体操作方式,如图1、图2所示。
图2课前热身一“学生+学生”模式二
一,在当前MTI院校的翻译课堂中已经广泛运用,
2018年第14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捐■
• 53 •
大部分教师在课前都会留给学生约10 min时间, 让学生交换自己准备的翻译材料,但此种模式在实 践过程中有其局限性:一方面时间紧迫,学生并无 时间真正完成翻译材料,更别说是译后的讨论交 流;另一方面,学生无参与此笔译实践的积极性,因 为是否完成翻译材料、是否译出优作并无差别,全 程无反馈、无交流。鉴于此,笔者提出新的“学生+ 学生”的笔译实践模式,重视学生的翻译实践,留 足时间(至少50 min),交换试译,公布译文,然后 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集体讨论、共同评测, 选出最佳译文,让学生融人笔译实践的氛围中,并 以互相学习的视角分享各自的译文,从而使学生的
笔译能力在作坊式的自我学习中得到有效提高。
图2中的课前热身——
“学生+学生”模式二,
不同领域的翻译材料,然后各小组与其他小组交换 其选择的翻译材料,译文交由选材小组(图2中的 “专业小组”)审阅,最后分享各小组在该领域的翻 译方法及翻译心得,共同讨论该领域的翻译难点与 重点,图2的设置模式,一方面拓宽了翻译材料的 丰富性,使学生对各领域都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根 据各组擅长领域和感兴趣的方向选择翻译材料,可 相互学习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翻译技巧,同时也 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笔译工作坊的积极性。
2.课中实战——
“教师+学生”模式
在MTI翻译教学中,教师角色非常重要,学生 参与笔译工作坊实践的同时,还需要相关教师的宏 观指导。笔者提出课中实战——
“教师+学生”的
模式,正是将脱轨的“教学”重新组合,以期达到教 学成效的最大化,主要流程如图3所示。
>=>
教师分发翻译材料
学生各自分组,并根据个人兴趣和擅长方向,选择
教师讲解基础知识
=
>
教师将学生分组
评出最佳译文<^=1小组展示<=1组间交换赏析限时合作完成
图3课中实战一“教师+学生”模式
图3中的课中实战——“教师+学生”模式,教 笔者针对此种模式提出了两种具体的操作方式,其 主要流程如图4、图5所示。
图4中的课后巩固——
“教师+学生”模式一
师在笔译工作坊开展前,先给学生讲解基础知识, 如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平行文本的运用等,然后结 合所讲知识给学生分发翻译材料,组内限时合作完 成,组间交换赏析,教师给出翻译难点,并将此作为 得分点,最后评出最佳译文。这种寓理论于实践的 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翻译技巧,发现翻译难点。 同时,课中实战——
“教师+学生”模式建立了教师
的宏观导向意识,将“教”与“学”紧密结合,打破了 传统“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授课方式的瓶颈, 践行了“用中学”的教育理念。
3.课后巩固——
“教师+学生”模式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表明,人的记忆存在遗 忘曲线,大脑对新事物的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 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 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 记忆规律告诫学习者,X^所学新知识的及时巩固与 复习至关重要。因此,课后巩固——
“教师+学生”
模式在笔译工作坊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
中的特色是师生各自成立笔译工作坊,各自坊内继 续分组,以4 ~ 5人一组为宜,教研室根据近期授课 内容,提前选择翻译文本,作为课后巩固的作业,师 生坊内各小组间进行初译,得出各自坊内的最佳译 作。由于翻译文本由教研室提供,则所得译作为同
一翻译材料的双语平行文本,然后进行平行文本间 的赏析对比,总结出明显不同的翻译点,再对照教 研室给出的参考译文,评析两份平行文本,互相交 流各自翻译的不足之处。此种课后巩固一
“教
师+学生”模式将教师与学生分为两个大的团体, 跳出传统教学中“教师至上”的误区,教师起课堂 引导作用,课后的巩固部分由师生以各自工作坊的 形式共同参与,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图5中的课后巩固——
“教师+学生”模式二,
以活动竞赛的形式,定期举行(建议每月1次),学 生现场参与,教师组织,活动组由学生分组后轮流
if)
• 54 •乔现荣,夏发玲:MTI院校笔译工作坊设置模式探究第33卷
担任,竞赛材料由活动组提供,且每次竞赛的材料 题材应分类选用,如机械工程类、法律文本类、跨境 电商类、文学翻译类等。同时,赛前邀请相关专家 或教师担任裁判,成立裁判组,并对每次竞赛的前 三名进行奖励。
此种师生共参与的竞赛模式
,一
方面提高学生图4课后巩固一“教师+学生”模式一课堂教学中的三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在教 学过程中缺一不可,MTI院校在建设笔译工作坊课 堂教学模式时也同样需要课前热身、课中实战以及 课后巩固三阶段的紧密结合,从而形成“学中用” “学后会”“用中学”的翻译实践活动,促进MTI教 学与翻译行业需求良性接轨。
(二)校企合作平台模式
目前我国人才培养存在与市场需求失联的问 题,大多数高校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满足市场 对其职业的要求,长期以来陷入“失联式”人才培 养的恶性循环,导致众多高校不知如何进行校企合 作,而企业则不敢也不愿意与高校合作,有些企业 甚至拒绝高校向其输送实习学生。校企合作是高 校和企业在教学、科研和生产等方面密切合作的新 型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高校仅靠自身力量办 学的传统思维,将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源融人高校的 产学研工作中,优化了高校——
尤其是办学实力不
强的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7]在这种市场化教学 模式下,MTI院校的笔译工作坊建设无论是在课程 体系更新、师资力量充实,还是在教学软硬件的配 套上,都能更好地贴近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积极搭 建校企合作平台,践行校企合作平台模式对于MTI
现场翻译的能力,调动学生在笔译工作坊课堂教学 模式的课后巩固阶段积极参与笔译实践;另一方 面,加强师生在课后巩固阶段的互动,使教师能够
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定位学 生在某些领域的翻译短板,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阶段性的调整。
图5课后巩固一“教师+学生”模式二
院校的笔译工作坊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MTI院校的笔译工作坊建设主要有以下3种可行 的方式。
第一,推荐式。相关教师依据个人人脉结识企 业,并向企业宣传该校的笔译人才资源,校方成立 视察小组,制定明确的可合作企业标准,审查是否 可向该企业输送翻译人才,双方建立互信互助的合 作关系。若该企业有翻译项目,则联系相关教师, 由教师进行具体交接,负责组织笔译工作坊的学生 合作完成翻译项目。
第二,协议式。学校与其长期合作的企业达成 协议,建立笔译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导师,共建语料 库,定期输送笔译人才,并根据企业需要实行定向 培养,包括专业知识、机辅软件、笔译市场等方面的 培养。“协议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模式
,一
方面可
以使学生深人企业内部进行翻译实战,积累工作经 验,获得一定报酬;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所需的翻 译人才,及时满足其人才需求,企业与学生、校方三 方受益。
第三,团队式。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及优势专 业,将学生以个人兴趣、就业方向及擅长领域进行 分组,培养多支具有专业特色、市场竞争力较强的
2018年第14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55 •
笔译队伍,校方以团队的形式对外宣传,重点突出 各团队的特色专业,主动承接相关企业或大型活动 的笔译项目,以特色团队的形式进行校企合作。 “团队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可充分利用MTI院校的 特色专业资源,结合学生未来就业培养学生团队, 在宣传学校优势专业、培养学生翻译技能、满足企
业翻译项目专业性要求等方面具有重大突破。
(三)在线网课模式
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 态。运用在MTI院校的笔译工作坊建设中,g卩“互 联网+笔译”,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 台,将传统的面对面“笔译工作坊”放置到互联网 大环境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 化和集成作用,使笔译工作坊内的译者共享网络资 源,在大数据时代得到快速学习与能力提升。笔者 基于“互联网+”的大环境,提出了两种笔译工作坊 建设的在线网课模式,具体流程如图6、图7所示。
>=>
提供术语库、记忆库
“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让互
教师培训学生机辅翻译软件
在线提供翻译材料
建立不同领域的术语库、记忆库、语料库 <=> 学生在坊内借助机辅软件完成任务
教师在线解疑■=>提交翻译成果■=>
教师审阅
■=>译文反馈
图6在线网课模式_
搭建网上授课平台
软件、硬件设施筹备
聘请校内外专家
I1
学生网课体验回馈
<=1
定期开展网络视频课
<=1
协商制定教学计划
图7在线网课模式二
图6中的在线网课模式一,借助“互联网+”时 代背景,校方邀请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简称 “机辅”)操作的项目经理或译员,并聘请其为企业 导师,对笔译工作坊的学生进行专业的机辅软件培 训(如Trados、D6j& vu),待学生基本掌握机辅操作 后,培训教师指导学生进人翻译项目实训。可在线 提供翻译材料,同时提供术语库、记忆库,学生在线 协同翻译,并及时建立不同领域的术语库、记忆库 以及语料库,学校搭建属于自己的服务器,充分利 用和共享网络资源,安排专人管理所积累的语料库 资源。机辅培训教师及翻译经验丰富的教师前期 需在线辅导,实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并对学生翻译 项目成果给予客观有效的反馈。
图7中的在线网课模式二,在搭建网上授课平 台、准备软硬件设施等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后,聘请 校内外专家与校方合作,商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 目标,定期为笔译工作坊的学生开展网络视频直播
课,课后再征集学生的网课体验及意见回馈,及时 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开展网络视频直播课 的模式,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内容 资源化、学习途径远程化,另一方面还可以搭建各 高校之间学习资源共享、教学优势互补、相互学习 的桥梁。
四、笔译工作坊开设的依据
(一)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培养高级翻译人才,2007年教育部决定在我国设 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指出翻译硕士的 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国家 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 性口笔译人才。”[8]而开设笔译工作坊在培养这类 笔译人才上具有重大推动意义,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 56 •乔现荣,夏发玲:MTI院校笔译工作坊设置模式探究第33卷
政策。
(二) 满足高校
使用,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笔译工作坊建设的最
MTI自身发展的需要
终目的是培养出符合MTI培养目标的市场需求性人才,建设者与参与者都要明确工作坊概念,完善体系,注重主体(师生)与客体(翻译能力)的共同发展,动态建设笔译工作坊。
目前翻译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就业形 式单一。笔译工作坊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 式,强调小组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翻译教学 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课堂转变,这种全新的教 学模式能够满足高校MTI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 其翻译能力,促进MTI学生就业。
(三) 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随着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社会对 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2011年,中国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译外首次超过外译中, 达到市场工作量的54%。近年来“一带一路”多语 种翻译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应 用型翻译人才。[9]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应用型 翻译人才,翻译教学需以翻译市场为导向,开展笔 译工作坊式的翻译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 注意结合市场需求,培养出应用型、专业化、宽领域 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 Keeley E. The State of Translation, in Modem Poetry in
Translation[ J].nos,1981(3) :7-18.
[2] Gentiz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Lon
don: Routledge, 1993.[3 ] Wolfson L. The Contact between Text, Mind, and One' s
Own Word in a Translation Workshop [ J/OL]. (2005 -08 -12) [2017-10-14] .Translation Journal and the Author, http ://www.accurapid.com/joumal/34workshop.htm.[4] 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外国语文,
2005,21(1):139-142.
[5] 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
2010(4):32-36.
[6] 仲伟合.十年扬帆,蓄势远航:MTI教育十年回顾与展
望[J].中国翻译,2017(3) =7-9.
[7] 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
五、结语
笔译工作坊的建设紧跟MTI的设立以及翻译 工作坊的发展,是建设MTI以及翻译工作坊的细 化环节,建设好、操作好笔译工作坊对培养MTI乃 至促进整个翻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课堂 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平台模式以及在线网课模式, 在实践运用中各高校要结合学生能力及高校自身 专业特色等选择具体操作方式,也可多种模式交叉
索——41-44.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
[8] 邹向辉.Mil翻译工作坊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初探[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5) :46-47.
[9] 黄友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划时代的改革,前程
似锦的未来[J].中国翻译,2017(3) :5-6.
【责任编辑马俊】
Study on Operating Mode of Translation Workshop in MTI Colleges
QIAO Xian-rong, XIA Fa-ling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 an 710021, China)
Abstract : Based on the setting of translation workshop of MTI colleges, the operating modes of translation workshop are ana- lyzed, and three sorts of operating modes which are classroom-teaching patter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ng pattern and online- class pattern are designed. Besides, three aspects of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workshop are expounded, which are following the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of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of MTI students and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rket for competent translators. In clo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setting status, operating mode and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workshop, some suggestions in setting up the translation workshop are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expecting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the setting-up of translation workshop.
Key words: MTI; translation workshop; operating mode
子、歹' *♦、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