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声叠韵和古韵通假
一、什么是双声叠韵
(一)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 如:“蜘蛛”声母都是“zh-” “道德”声母都是“d-” 但是,这两个例子有一定的区别,“道德”, “道”在古代属定母字,“德”属端母字,但两者同属舌头(舌尖中音)音,发音部位相同,也是双声。一般来说,我们把声母相同的叫“正纽双声”;把声母相近的叫“旁纽双声”。哪么,“纽”又是什么呢?就是声母,古代叫“纽”,是枢纽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连绵词是双声关系,如《诗经》里就有“玄黄”、“参差”、“踯躅”等等。但是双声的不一定是联绵字。双声是就某一时期具体的音系而言的,如“唐棣”,在古代是双声关系,现代则分属很不相同的声母,而不能算双声。 (二)叠韵:亦作“迭韵”。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例如: “窈窕”的韵母都是“iɑo”,“螟蛉”的韵母都是“inɡ”,各自构成了叠韵;再如“彷徨”,前者没有韵头,后者有韵头,但韵腹、韵尾相同,也是叠韵。古代汉语有很多连绵词是叠韵关系,如《诗经》中就有“绸缪”、“仓庚”等等。
但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两个不同的语音系统,有很多在古代汉语中是双声或叠韵的词,在现代汉语已经不是了,反之亦然。
如:“芣苡”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但现在却不是叠韵。又如“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因为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而“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因为“威”字在先秦属於零声母,而“望”字的声母是[-m]。所以叠韵也是就某一时期的语音系统而言的。
当然,古今音的系统也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例如“辗转”古今都是叠韵,“栗烈”古今都是双声。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为了便於了解上古的双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先秦的声母系统有所了解。下面我们就讲一下古汉语三十六个字母。 (三)古汉语三十六个字母
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
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他们将汉字按声母相同的归为一类,并在每一类里找出一个字来代表声母。如:“帮、边、包、标”声母一样,取“帮”作代表字。古人就是这样建立他们的声母系统的。
1、守温字母(三十字母或守温字条)
大约唐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叫守温的和尚,他根据梵文和藏文的拼音原理,对古人归为“双声”的各类字进行分析研究,把声母读音相同的归为一类,把所有汉字按声母读音归纳,共得三十个声类,然后为每一个声类选定标目名称。后代称为“守温字母”。守温和尚第一个为汉语语音制定了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如:
南梁汉比丘守温述:
唇音 不 芳 并 明 舌音 端 透 定 泥是舌头音
知 彻 澄 娘 日是舌上音
牙音 见 君 溪 群 疑等字是也 齿音 精 清 从是齿头音 审 穿 禅 照是正齿音 喉音 心 邪 晓是喉中音清 匣 喻 影亦是喉中音浊’”
( 引自王力《汉语音韵学》)
这些就是后代所称的三十字母。从前认为守温创制的是另一套更为通行的三十六字母,后来在敦煌发现了唐写本《守温韵学》残卷,才确知三十字母为守温所制。
此后,由宋人在守温字母的基础上,又增益了六个字母,成为三十六字母。所增益的六个字母是“非、敷、奉、微、娘、床”。 “非、敷、奉、微”是从重唇音分化出来的四个轻唇音,原来的泥母分成了泥和娘,禅母分成了禅和床。这三十六个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三十六字母见下图:
《韵镜》
2、上古三十二字母:
Ⅰ.王力认为章组与端组、日母与泥母、喻四与定母、庄组与精组在上古只是音近而不是全同。以下是汉语上古32个声母及其拟音: 唇 音 幫(非) [p] 端(知) [t] 章 [ t] 精 [ts] 莊 [ ] 見 [k] 影 [0] 滂(敷) [p‘] 透(彻) [t‘] 昌 [ t‘] 清 [ts‘] 初 [ ] 溪 [k‘] 曉 [x] 並(奉) [b] 定(澄) [ d] 船 [d ] 從 [dz] 崇{床} [ ] 群 [ɡ] 匣(喻三) [ ] 明(微) [m] 舌頭音 舌上音(照三) 齒頭音 正齒音(照二) 牙 音 泥(娘) 余(喻四) [n] [ j ] 書 [ ] 心 [s] 生{山} [ ] 禪 [ ] 邪 [z] 疑 [ n ] 來 [l] 日 [ n z ] 喉 音 半舌音 半齒音 同中古三十六字母相比要合并一些,以及分化一些: [1]合并的是:
①知、彻、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 ②非、敷、奉、微要与帮、滂、并、明合并; [2]分化的有:
①照系二等归精(齿音);照系三等归端(舌音)
②喻母三等归匣;喻母三等归端(定);
Ⅱ.什么是“等”
上面提到“照系二等字”、“喻母三等字”等术语,什么是“等”呢?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这个术语。它是等韵学术语,是古人用来分析语音发音状况的。古人将字音按声、韵、调的配合关系排列而成的图表叫韵图。韵图设四个格子,把所有的字音按发音情况的不同分别归入其中,即成四等。
[清]江永在《音学阐微》一书中,谈到“等”之间的差别: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等皆细;四等皆细。
现代汉语韵母同每等的区别是:主要元音洪细不同及介音[i]的有无。例如:
一等:豪 [ɑu] 舌位最低最后 二等:肴 [au] 舌位稍高稍前
三等:宵 [i-u] 舌位较高较前 有介音[i] 四等:萧 [ieu] 舌位更高更前 有介音[i]
Ⅲ.相关的音韵学术语 ⑴照二归精。 根据黄侃的说法,照系二等在上古要归入精组字。例如:
宗(精)/崇(床) 仓(清)/疮(初)
则(精)/侧、测、厕(照系二等)
⑵照三归端。根据黄侃的说法,照系三等在上古要归入端(定)组字。例如:
雕、凋、琱、彫(端)/周(照系三等) 印度(身毒)/天竺
⑶喻三归匣。根据曾运乾的说法,上古时喻母三等字归入匣母。例如:
《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说文》引作“自营者谓之厶”。其中,“环”是匣母字,“营”是喻母三等字。
《论语〃为政》:“孝乎为孝”。《经典释文》及汉石经并做“孝于惟孝”。其中,“乎”是匣母字,“于”是喻母三等字。 ⑷喻四归端(定)。根据曾运乾的说法,上古时喻母四等字归入定母。例如:
兑(定)/说[悦](喻母四等)
(四)古代汉语中双声叠韵的作用
1、同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 上古汉语中的双音词很少,其中有不少双音词的两个音节有双声叠韵关系。这些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音、色彩以及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例如: 《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朱熹注:“参差,长短不齐貌。”
这种词,古人称为“连绵字”。连绵字也有不属于双声叠韵的,如:浩荡、芙蓉、滂沱等。但是,双声叠韵的占绝大多数。还有一些经常用在一起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但它们并不是连绵字。例如:亲戚、妻妾、刚强等。
2、古人利用双声叠韵的连绵字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如:《诗经〃陈风〃月出》: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道诗只是运用了三组双声叠韵的连绵字:窈纠(形容女子体态苗条)、忧受(形容女子行步舒徐婀娜)、夭绍(形容女子体态轻盈),即化一章为三章,从而取得了回环往复的效果。读起来使人有种赏心悦目的感受,这道诗被后人推为三百篇中情诗的杰出结构。
二、古音通假
1、什么是古音通假? 亦称“通借”。一般指用字的假借,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辨别通假应以古音为标准。
通假现象上古书面语言中较多,后世逐渐减少。也有人把通假归入“假借”,称为“本有其字的假借”以与“六书”中的“本无其字的假借”相区别。例如:
“我”是第一称代词,本义应是一种武器或工具。
“西”用作方位词,本义是“栖息”的“棲”的本字。
2、什么是通假字?
我们把用来代替本字的音同或音近字,称作“通假字”。它是与“本字”相对的术语。通假字所表示的意义与字形无关。例如:
归:本义是女子出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假借为“馈(餽)”,即赠的意思,《论语〃阳货》:“归孔子豚”。
这里的“归”就是通假字。 3、什么是本字?
指造字时用来固定记录某词的字。与“借字”相对。例如: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善持势者蚤绝其奸萌。” 这里的“蚤”是“早”的借字,“早”是本字。 又如:《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其中“剥”为通假字,本字是“攴”,击打、敲打的意思,后来写作“扑”。
本字和通假字一般在词义上毫无相同之处,通假字只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获得通假义(可以替代本字的意义),但仅是临时的,离开特定的语境即不复存在。确定通假字的条件是该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不能存在於特定的语境之中。
4、探讨本字的方法
从上古至清代的古籍中,存在着大量的通假字,必须破字为训,即如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义假借》所云:
“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如果不明了古音通假,就难免望文生训,误解古书原意。求本字的方法是“考之文义,参以古音”。本字的意义必须切合上下文,并应有旁证。也就是说:词义得符合上下文语境,字音得音同或音近。如:《战国策·楚策四》:“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王念孙说:“以其类为招,类当为颈字之误也,招,旳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王念孙之所以会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他看出了下列两条确证:《吕氏春秋·本生》:“万人操弓,共射一招。”高诱注:“招,埻旳也。”以及《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旳”。另一方面还因为他看出了“招”和“旳”古音十分近似,“招”古属照母,“旳”古属端母,发音方法相同,发音部位接近;“招”古韵部属宵部[au]; “旳”古韵部属药部[auk]。宵药二部关系十分密切,依照古音通假的原则,它们自然是可以通的。
5、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关于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古人用字不严谨,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汉人郑玄语,说: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受之者非
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於兹遂生矣。”
因此,后世一般认为主要是指写别字现象。大致说来,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讹误。是指古代经口耳相传,抄写的人或者由于不明本字,或者由于一时笔误,使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也有在通常写作时如果忘了某个字的写法,往往也找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第二、就简。是指写字的人本来知道有本字,但本字的形体过繁,写起来不便,遂避繁就简,借笔画较少的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笔画较多的字。
总之,运用古音通假的原则来研究古书的词义,可以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但是如果不遵守古音通假的原则,也会产生一些弊病,如语音之间缺乏联系、缺乏旁证等等,这是我们在学习研究中所要注意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