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xx,女,45岁。1993年5月5日初诊。
十年前因做人工流产而患痛经。每值经汛,小腹剧痛、发凉,虽服“止痛药片”而不效。经期后延、量少色黯、挟有瘀块。本次月经昨日来潮,伴见口干唇燥、头晕,腰酸腿软、抬举无力。舌质暗、脉沉。证属冲任虚寒,瘀血停滞。治宜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为疏《金匮要略》“温经汤”:
吴茱萸8g、桂枝10g、生姜10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2g、党参10g、炙甘草10g、丹皮10g、阿胶10g、半夏15g、麦冬30g服五剂,小腹冷痛大减。原方续服五剂,至下次月经,未发小腹疼痛,从此月经按期而至,俱无不适。
[按语]本证起于冲任虚寒,内有瘀血阻滞。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经皆起于胞中,与月经关系甚为密切。本案流产之后,冲任空虚,寒邪乘势而入,凝滞气血,使胞络不通,则每于经行之时,胞络欲开不能,而致小腹疼痛。《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夫妇人月经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致令体虚,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于冲任之脉”。冲任虚寒,又有瘀血内留,故经期后延、量少、色黯、挟有瘀块。至于口唇干燥一症,乃是瘀血滞久,血不濡,气不煦之象。《金匮要略》指出:“其证唇口干燥”,“瘀血再少腹不去”。本案患者痛经十年,其瘀血内伏不去之情,灼然可知。
因本证虚实寒热挟杂,所以治疗上非纯用一法之所宜。其虚寒当温补,瘀热当通散。故用张仲景“温经汤”,温经散寒与养血祛瘀并用。方中吴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当归、白芍、川芎养血调经,兼化瘀血。丹皮清瘀热;阿胶、麦冬滋阴润燥,皆为瘀血之变局而设。党参、甘草益气生血,以补冲任之虚。妙在半夏、生姜二味,直通阳明,调和胃气,因冲任二脉皆与胃经相通,胃气一调,则冲任二脉瘀开结散。服用本方可使瘀去新生,冲任调和,则痛经诸症自解。本方虽寒热消补并用,但以温养冲任为主,临床常用于冲任虚寒而又瘀血内停之证,如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其效理想。
附录摘录:温经汤组成为:吴茱萸9克,当归9克,芍药6克,川芎6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9克,牡丹皮(去心)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麦门冬(去心)9克。 功能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或小腹冷痛,久不受孕者...
功能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或小腹冷痛,久不受孕者。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丹皮养血祛瘀为臣;阿胶、麦冬养阴润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半夏、生姜降逆温中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配,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
本方誉为妇科调经之祖方。因其配伍严谨,虽有温经、活血、益气、养阴之功,却无燥、耗、壅、腻之弊,方中用药照顾到妇女各方面生理特点,所以本方之适应范围是很广泛的,凡寒凝、瘀血兼气血耗伤之闭经、痛经、不孕、月经不调诸病,皆可以加减应用。笔者用本方加减治疗妇人不孕症,每每应手取效,兹举验案二例。
诊为冲任虚寒,痰瘀阻胞,处温经汤。
处方:吴茱萸5克,当归15克,芍药12克,川芎10克,人参10克,桂枝10克,阿胶(烊化)10克,牡丹皮10克,生姜9克, 甘草10克,法半夏10克,麦冬10克,茯苓15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两年前结婚未能怀孕,诊见发育良好,体态适中,月经或前或后愆期,经量或多或少,有时夹有小血块,经来胁肋疼痛,心烦易怒,舌质淡红,少苔,脉弦。少腹时有冷感,带下量多,质黏稠。
肝气郁结,痰瘀阻滞。处温经汤加味。
处方:吴茱萸5克,,红参10克,桂枝尖10克,阿胶(烊化)10克,姜半夏10克,柴胡10克,香附12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2克,丹皮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7剂 。
女子宫寒的望闻问切望:面色苍白无华,唇白舌淡,舌苔白且光
滑,经血颜色淡,量少有血块,经期周期延迟。如果热体质,则舌质红,舌苔黄,经血颜色鲜红。
女子宫寒的望闻问切闻:主要是指白带,寒体质色白清稀,没有异味;热体质则黏稠色黄,有异味。
女子宫寒的望闻问切问:主要是问小便情况,清长颜色淡则寒,如果影响到肾,夜尿频多;口干,热体质津液烧干,易口干,寒体质则相反,口淡,不想喝水,就算是喝水也只喜欢喝热水;怕冷,寒体质易有发冷的感觉;胃口,寒体质胃口淡;另外,寒体质易长黄褐斑,性冷淡,常感腰酸背痛,有痛经甚至闭经现象。
女子宫寒的望闻问切切:最主要是摸,宫寒之人四肢冰冷,脉紧微弱,热体质则脉数。
温经汤摘录自刘济舟《浅谈温经汤》 温经芎芍草归人,胶桂二两丹皮君。 半夏半升麦倍用,姜萸二两对君臣。
这是陈修园先生为温经汤所做的方歌。说到温经汤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一首很常用且又很神奇的方剂。今天不揣浅陋,把自己使用温经汤的一点浅浅的体会和大家做一交流,请大家多多指正。
在经典原文中,原方证说道:“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从经典的原方证来看呢,这里所说的带下,应该是指的广义的带下,文中的“下利”,《医宗金鉴》注解说应该是下血,我觉得这个注解比较接近实际。我们把原方拆开来看呢,他有桂枝汤、麦门冬汤、芎归胶艾汤、吴茱萸汤等组成,那么除了吴茱萸汤之外,其余几方,都可以补虚建中、益气和营,同时可以滋养阴液。
我们从经典中原本的方证可以看出,本方有几个使用要点: 1、发热暮即发热,这一点,根据后人的注解和我们从实践当中的分析,应该是和阴虚、瘀血有一定的关系。
2、少腹不利这里就指出了一个腹证,小腹部的不适。从以往经验
来看,少腹不利,尤其是少腹两侧的不适、压痛,多和瘀血关联密切,同时部分输卵管不通或卵巢囊肿患者,其少腹部的腹证尤为明显。
3、唇口干燥这个从经络学说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属于冲任虚损,血不上荣所致,同时也和瘀血关联密切。所谓瘀血口唇干燥,但欲漱水不欲咽。
那么综合这些特点来看呢,本方就有祛瘀生新,滋阴驱寒之功用,故而对崩中漏下,月经不调,久不受孕者,并皆主之。
在经方的运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寒热并用,为经方的一大组方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诸多的经方,可以对治上热下寒、里热外寒、外热里寒等等。那么从这一个特点来看呢,本方也可以理解为:可用于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而偏寒者或者寒热错杂者。后来在《校注妇人良方》里面也提出了一个温经汤,后人称之为小温经汤,它由白芍、当归、川芎、人参、甘草、肉桂、丹皮、莪术、牛膝等组成。从这个方的组成来看呢,它可以用于血虚、寒凝、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等。它的使用要点应该是舌淡苔薄白,脉沉紧等为使用指症。但是从临床应用来说,小温经汤的应用范围以及临床效果,和《金匮》中的温经汤相差太远。
妇科疾病,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和冲任二脉有密切关联。因为诸多问题,都是因为冲任受损而引起。为什么这样说呢?冲脉任脉,应该是脏腑与胞宫相联系的纽带,冲任督皆出于胞宫,所谓一源三岐。同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脉任脉对经、带、胎、乳均具重要作用。而对冲任的调治,通常就是通过调治肝肾、养气血等方法来体现。所谓治肝肾即是治冲任,养血就是治冲任。
关于温经汤,陈修园先生在《女科要指》中说道,归芎芍胶是肝药,入肝经的,肉桂、丹皮是可入心经,吴茱萸入肝经,同时也入阳明胃经,半夏可以入胃,同时半夏可以入冲脉,人参补五脏。仔细分析这方意呢,还是以阳明为主,吴茱萸祛阳明中土之寒,麦冬滋阳明之燥,姜夏降逆而安胃,方中无逐瘀之品,过期不来者能通治,多者可止之,不受胎者,并能主之,其实妙不可言。这一段话呢,真可谓是经验之谈,也正如前贤张景岳所言:“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
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
实践当中发现,温经汤的适用面非常之广,随证做适当变化,凡是月经先期后期,量多量少,痛经,不孕等等,可谓无所不入,诚为妇科第一方也。后来有提出温经汤的君药应该是桂枝和吴茱萸,那么个人以为,方中的吴茱萸、桂枝、麦冬,三足鼎立,而吴茱萸尤为重要,麦冬,可以视为一个游码。方中的吴茱萸,为足厥阴肝经之要药,同时也可入脾胃,主少腹小腹阴寒等症。妇女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其经、带、胎、产、乳等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与血分息息相关。同时,肝脏除了藏血之外,还有疏泄气机,调节血量,同时又为冲脉之所系。肝气调达则脏腑安和,气血津液生生不息,如果肝气不疏,气机失和,那么冲任必定会受影响,经、带、胎、产、乳随之就会出现系列问题,所以叶天士强调女子以肝为先天。因为吴茱萸既入肝又入脾,开郁化滞,主能降气,即可温肝暖冲脉,又可以引药入肝,与麦冬一寒一热,正是一对药对,使药力不至于过偏。实践中发现,根据体质及辩证,方中的剂量是可以变化的,并且可以进行适当的加味。
我个人对温经汤的使用,这些年来有一点简单的体会:
1、就经期或前或后,周期时间不准,自觉少腹凉,口唇干燥,饮水不多,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或弱,尤以右部脉的沉和弱为明显。
2、经量过多,颜色或者暗或者淡或者有血块,行经期间自觉小腹部不适或者伴随有腰酸。
3、月经量偏少,颜色淡或者暗,但是经期时间比较长,可以达到八到十天以上,开始一天两天量稍多一点,以后几天就是点滴状的出血,持续一周或以上,或者开始一两天时量少,然后接着几天多一点,最后淋漓不尽持续一周或以上,这种情况要用温经疗效可靠。
4、月经一月两行。
5、患者体型偏瘦,少腹部是扁平形状的,皮肤偏白,但是那个光泽不太明显,不耐寒热,睡眠不太好。
6、患者或者不一定瘦,但是面色萎黄,舌质偏暗偏干,舌面苔少,但是微微泛出一点黄的颜色,这种也可以使用温经汤。
关于温经汤,我个人常用的剂量呢,就是吴茱萸4-6克,川芎10-
12克,白芍30-40克,甘草5克,当归10-15克,人参我一般用的是生晒参8-12克,阿胶6克,桂枝10-15克,丹皮10-15克,姜半夏6克,麦冬20-80克,生姜5片。
关于使用中的药味变化,个人觉得: 1,温经汤用党参的疗效比人参要差很多。
2,吴茱萸,如果大于4克的时候,大约有五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小腹部隐痛,就是药服下去以后,大约十多二十分钟就会出现腹部那种隐痛,持续十几二十分钟自行可以消失,如果低于4克的时候,一般没有这种情况。
温经汤的加减变化里面,个人有几点体会:
1、如果辨证属冲任虚寒比较明显,就是明显的偏于寒症的,或者经行期间小腹部或者腰部隐痛不舒的,可以加菟丝子和杜仲。
2、如果舌体表面偏干,但又不是十分干燥,舌体偏小,舌苔微微有一点浅浅的黄色,即属于阴虚而伴有冲任虚损,瘀血阻滞的,这种情况也可以用温经汤,但是要重用麦冬,那么重用的量,就根据患者当时那个阴液匮乏的程度而定,即本方可以用麦冬来调节方剂的寒热。
3、如果经量少,患者他来诊治,如果是以月经量少为主诉,而确定要使用温经汤的,辨证他属于阴虚的也可以用温经汤,这时要重用麦冬,还可加入酸枣仁,或者根据患者阴虚阴液匮乏的程度不同,可以用龟胶代取阿胶或者用西洋参替换生晒参,对月经量少,这样变化过来疗效也是比较明显的。
4、如果患者月经不调,也就是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之类的,如果偏重寒邪的,那么麦冬就要减量,可在方中加黄芪、菟丝子。根据患者寒邪症的程度的不同呢,生晒参可以用红参替换,生姜可以用干姜,一般不超过5克,我发现温经汤,也许是地域原因,温经汤如果使用干姜,不要超过5克。
5、不孕,温经汤的疗效是非常可靠的,不孕的患者通过前段时间的调治,需要促孕的情况下,须要用到温经汤。这种情况下,无论他是阴虚或者阳虚,酸枣仁和黄芪必须要加进去。而且本方对因人流而引起的继发性的不孕患者疗效尤为可靠。
6、总体来说呢,温经汤的使用人群就是以桂枝体质,小柴胡汤体质这两大类体质为主,诸多的妇科疾病,均有可能运用到本方。
在2016年的3月,我诊治过一位我们当地的一位患者,当时30岁,她之前已经有两个小孩了,当时她诊治的主要问题,就是将近这一年半的时间,她每次行经要12-15天,才能够完全好,用了很多的中药西药,基本没什么效果,患者为此痛苦不堪。当时见到她,身材是中等偏瘦,大约就是一米六左右,面色苍白,舌体颜色是暗淡的,舌苔比较水滑的,当时呢就直接用温经汤的原方,一共吃了10剂。后来她的那个行经的时间,就缩短到7天,而且每个月的经期都是很准的,经期一直都是7天,本来呢应该通过调治可以进一步缩短到4-5天的,但是因为患者自身的一些原因,后来就没有治疗了。我大约半个月前还遇见过她,随访的时候,她说一直很准,经期还是7天,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一周以上的行经时间。
在2017年的5月,我诊疗了一位患者,当时是40岁,她主诉就是月经量少,除了这个月经量少之外呢,她自己觉得自己的乳房比之前慢慢变小,当然那个爱美之心,哪个女性都是很常见的,这个患者应该是属于一个桂枝体质,但又兼挟有柴胡体质的成分,当时给她用的就是温经汤加酸枣仁和鸡血藤。吃了10剂药,后来连续三到四个周期,经量比之前有比较明显的改变。而且她还觉得乳房有些微细变化。
今年5月份,我治过一位患者,已经49岁了,每月依然行经,但每次来例假,需半个月才干净,而且量比较多,经血的颜色是比较暗的,自己觉得小腹凉,面色比较苍白,这位患者用温经汤加仙鹤草30克,大约吃了一个星期,后来因为她们家人为其他的病来看的时候说,近两个周期都是正常的五天,而且精神状态有明显的改变。
温经汤在调经方面,对于先期、后期、量多、量少,疗效非常可靠,而且对于不孕的患者更是一首很重要的要方,但是我们使用它,也是有前提、有时机的。2007年的3月,我诊治过一位患者,是我们邻县人民医院的一位护士,当时已经37岁了,没有小孩,因为不孕而来就诊。当时详细问诊,得知她是在98年的时候,怀过一次,大约在6个月左右,因为母亲出了车祸,患者悲伤过而度流产,从那以后一直
都没有再怀孕过。现在回忆起那位患者,从体质辩证来说呢,她应该是桂枝体质,兼挟有柴胡体质的成分,个子比较瘦小,皮肤比较白的,当时刚开始的时候是给她用的桂枝剂和柴胡剂,大约断断续续的调治了3个月左右的时候月经周期都正常了,经行前后也没有那么多不适了,但是依然没有怀孕。这时候患者说了一个症状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她在行经周期之间的那个第十二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排卵日前后,有点滴状的出血,她说这种情况出现的了两个月了, 第一个月的时候她没有注意,第二个月又这样,很少的出血,颜色暗,据此,我就给她开了温经汤加黄芪菟丝子,让她每次月经干净后一个星期,开始吃这个方,每个月吃7天,这样服了三个月,后来顺利的就怀孕了。但是怀上之后呢,一个多月快到两个月的时候,这位患者又来找我了,因为她那个少腹部经常疼痛,她很是痛苦,虽然不是时刻痛,但是发作起来那种痛苦,令她难以忍受。这不就是当归芍药散的方证嘛,我就给他开了当归芍药散的原方加黄芪和菟丝子,让她把药打成粉,每天用二十克药粉煎水,每次只服二十毫升,一天只服一次,然后剩下的药就不要了,她把这个方断断续续的吃了两个月,终于保住了,因为她在服用这个方的过程当中,我们联系的比较少,我想着她保胎,就没过多的和她联系。但在她这个小孩快要出生的时候,她们县另外一位医生到我这里来了,这一位医生是她们医院那个做彩超的医生,那位患者姓“晏”,她当时不知道那位患者是我治的,她就问我说你们汉阴哪里有一位妇科医生怎么怎么样,说她有个同事怀孕一个多月去做彩超的时候,她都不敢和那个同事说实际情况,因为她看那个孕囊着床非常之差,她担心她下楼走快一点,那个孕囊都会掉。但是想着她这么多年没有孩子不敢说,怕吓着她,但是后来人家不知道吃什么药,居然给她保住了…后来我就跟她说,她吃的就是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加黄芪菟丝子,有这例成功的经验之后呢,我在后面诊治不孕患者过程当中,大约也有3-4例,类似这种情况,我都用这个方子,顺利的把孩子保住了。其中有一例,一侧输卵管不通,同时子宫还有纵膈。之前,也是一直没怀过孕,后来经调治怀上后出现先兆流产症状,也用这个方保住了。关于孕妇对于当归的使用,我觉
得,如果在方证药证准确的前提下,是可以用的。
月经,是女性的重要的生理特征,在妇科的经、带、胎、孕这些问题的发生及调治过程中,一般来说,它的病因是五脏相关,但尤以肝脾肾为主,而肝在此又特别重要。所以柴胡剂在调治月经病以及妇科一些其他疾病的过程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剂。个人以为温经汤的使用,是有时机的。当然有的患者也可能一开始她就很适合温经汤,可以直接就给开出原方。比如上个星期,我诊治过一位患者,这位患者在四年前,当时26岁,还没有结婚,患有子宫肌瘤,当时我给她用的是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大约吃了20剂,20剂吃完给去复查,子宫肌瘤没有增大略有减小,但是她的体重降了20斤,变得非常苗条,以前偏胖,而且她那些闺蜜都非常羡慕她不但体型苗条了,而且皮肤,变得特别好,比之前白,细腻。上星期她又来了,也结婚了,因为在不知道怀孕的情况下吃了什么药。然后做了流产,面容很是憔悴,这种情况呢,很显然就直接可以温经汤,因为原方证里面就说到曾经半产嘛,这和现在这个人流非常接近。她昨天来复诊了,我看见那个6剂温经汤加减吃下去,她的面部气色和脉象舌象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当然有时候有一些患者,不一定一开始就可以给她用温经汤,必须要用其他的方剂,先去调整一下,然后再给她用到温经汤,这样疗效会更好。我一般在这里就是柴胡剂,桂枝剂,而尤其是柴胡剂,对于这个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等这一类问题,疗效也是非常好。那么柴胡剂和这个月经病,他们有什么直接联系呢?《金匮要略》里面说到:“血不利则为水。所以少阳脉卑,少阴脉细,女子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水液代谢不畅,与经脉不利和瘀血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利水来达到祛瘀的目的。柴胡剂它可以通调三焦,行气解郁,气行则水行,可以通过利水而祛瘀调经,即不治血而自治血。
那么这里呢,我大概介绍一下自己常用的另外的几味药: 1、益母草我个人以为,,益母草在这个调经过程当中。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位药。我用益母草呢,主要是用它的利水作用。因为利水而达到祛瘀的目的。也就是说还没有十分明显的,形成实质的瘀,但是
又有瘀的征象在,这种情况就可以用。益母草每剂一般用到20克。使用益母草的指征就是患者的舌象,是水舌。如果有伴有浮肿貌那就更应该用益母草了,伴随有带下异常,更要使用益母草。
2、丹参丹参,苦微寒。自从《妇人明理论》这部书里面提出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后,这味药就归为妇科的重要用药了。但是我个人以为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这句话还有待商榷。在《本草纲目》里面,李时珍说道,丹参,色赤味苦,气平而降,入手少阴厥阴经。但是它究竟是属于凉血活血之品,以血热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等,可以使用。如果是寒凝气滞则大不宜。我平时在使用丹参时,如果辨证患者偏热,或者是应当用到当归或者方中有当归,但又不宜使用当归的时候。就用丹参去代替。
3、鸡血藤鸡血藤呢,味苦涩,是偏温性的,这味药的用处是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对于妇女月经量少,同时还有白带异常。或者是需要经带同治的状态下,可以把丹参、鸡血藤、益母草、车前草、土茯苓等等合在一起,经带同治,这个组合疗效非常显著。
经方的魅力之温经汤 (尹周安医师)
首诊:基本信息:王某某 女 24岁 南华大学学生 主诉:湿疹半年余
现病史:皮肤科确诊泛发型湿疹半年余(2009年5月份首诊)。2009年上半年因我在其班上讲授《中医学》前来就诊。
当时全身泛发型皮损,瘙痒,抓破后流出淡黄色分泌物,局部皮损皮肤发红,舌苔薄黄腻,与先与数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后瘙痒大减,症状基本消失。因实习无暇顾及,停药后复发,再次服用前方无效,再次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皮肤瘙痒时作时休,此时察其皮损之处,无明显分泌物,皮肤干燥,唇甲少华,月经量偏少,伴有月经前腹痛,月经色暗。舌淡暗红,苔薄白,脉细。
处方:本欲开乌梅丸,细想患者久病体质转虚,气血津液亏虚且夹有阳虚血凝之势,改温经汤调补气血津液,且温通气血。
方 药:当归20 赤芍15 川芎15 党参15 桂枝10 吴茱萸6 阿
胶20(兑) 麦冬20 法夏10
丹皮10 乌梅30 桑白皮15 生姜10片 大枣15粒 7剂 二诊:2009年11月2日诊:服上方,痒疹未作,皮疹明显消失,自诉精神明显转佳,此次月经来潮,量明显增加,经前畏寒腹痛等症状亦见缓解。
舌仍淡暗,边有齿痕,皮肤仍干燥。前方去桑白皮再进10剂。 方 药:当归20 赤芍15 川芎15 党参15 桂枝10 吴茱萸6 阿胶20(兑) 麦冬20 法夏10
丹皮10 乌梅30 生姜10片 大枣15粒 10剂
三诊:2009年11月20日诊:病愈,痒疹未作,皮疹消失,皮肤明显转滋润。嘱其原方去乌梅,隔日一剂,善后。
温经汤加减治疗顽固性湿疹 刘某,女,58岁,主因“左肘关节皮疹半年余”就诊,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效果欠佳。 2018年7月29日初诊:左肘关节皮疹,右侧足亦作,怕热,痒,夜间明显,舌红苔腻脉缓。 处方:吴茱萸3g,桂枝9g,赤芍9g,川芎9g,当归12g,牡丹皮15g,连翘9g,炒蒺藜9g,蝉蜕9g,徐长卿15g,地肤子9g,炙甘草3g。7服,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8年8月5日二诊:左肘关节皮疹好转,右侧足亦作,怕热,痒好转,夜间明显,舌红苔腻脉缓。继续给予前方7服。 2018年8月12日三诊:左肘关节皮疹好转,较上方改善略不明显,右侧足消失,怕热减,痒好转,夜间明显,舌红苔腻脉缓。 处方:吴茱萸3g,桂枝9g,赤芍9g,川芎9g,当归12g,牡丹皮15g,连翘9g,炒蒺藜9g,蝉蜕9g,徐长卿15g,土茯苓15g,炙甘草3g。10服,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8年8月22日四诊:皮肤色泽回复正常,无热,无痒。嘱其停药,2月后复诊未再发作。 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中提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临床上,针对温经汤的使用,广泛应用于妇科痛经、不孕不育等病证,对于皮肤科的却用之较少。针对温经汤,陈修园在《女科要旨》提到:“金匮温经汤一方,无论阴阳,虚实,闭塞,崩漏,老少,善用之无不应手取效。”可以看出医家对于温经汤的使用不断扩大,那么我们如何深刻理解温经汤在皮肤科的应用呢?从患者皮肤颜色可知颜色深红,且发病时间较长,已入血分,应当遵循叶天士《温热论》提到的:“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使用凉血解毒并无异议,然该患者舌苔偏腻却提示有湿邪阻滞,而叶天士也提到:“湿邪害人最多。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如法应清凉,用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凉,盖恐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因此温阳尤其关键。温经汤着眼于瘀、寒、虚、热而言,而临床中可以灵活化裁,假若患者无虚象,可以减去补益药和温燥药,而该患者痒症明显,故加入白蒺藜、蝉蜕等祛风止痒之品;从皮肤色泽来看,患者暗红,且灼热,故加入连翘清热解毒之品,透热转气;就患者肿胀,提示湿热,故加入地肤子清热利湿。临床用药应活学活用。
阴吹(温经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杨百弗医案:周某,女,38岁,1991年11弓19日初诊。 诉6年前即有前阴出气如后阴矢气之症,常于劳累或受寒之时发生。初不在意,不以为病。未料愈发愈频,几乎每天发生,有时前阴接连出气作响数声,尤以卧起动作时为显,苦恼不堪。尝欲求医而难于启齿,陷忍不言。病情至今有增无减。询及他症,前阴寒冷,白带绝无,小腹如扇,隐痛喜按,胃脘冷痛,得温则减;手足心热,口干
欲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4年前曾做人工流产,继而月经失调,量少色淡。今年1月以来,经闭不行。
诊见;形体瘦小,面色灰暗,精神萎靡,四肢不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病为阴吹,乃冲任虚寒,阴寒之气下出前阴所致。治以温经散寒,调补冲任之法。
方用温经汤化裁:
吴茱萸、炙甘草各6克,桂枝、川芎、桃仁、党参、法夏各10克, 当归、鹿角霜、白芍、丹参各15克。水煎服,日1剂。
服药7剂,阴吹次数明显减少,继进14剂,阴吹告愈,且月经来潮,余症亦相继消除或减轻,原方随症调整,续服数剂以善其后。随访1年,阴吹未发。
(国医论坛1993;(1):17)
按语:本案阴吹,脉证合参, 为冲任虚寒,兼有瘀血所致。冲任虚寒,寒气循经下迫胞中,出于前阴,以致阴吹。是用温经汤取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