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前河金矿葚沟矿段Ⅳ3矿体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3[1]

来源:伴沃教育
河南嵩县前河金矿床葚沟矿段Ⅳ3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姚松明(嵩县前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嵩县前河金矿床葚沟矿段发育3条(ⅣN、ⅣS、Ⅳ3)矿带(分别控制着ⅣN2、ⅣS3、Ⅳ3等矿体),这三条含矿构造带均由产于F4断裂带中,Ⅳ3矿体与ⅣN2矿体、ⅣS3矿体复合部位是矿化最富集部位。文中重点阐述了葚沟矿段Ⅳ3矿体的地质特征,并为进一步的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前河金矿床;葚沟矿段;Ⅳ3矿体;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0 区域地质

前河金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 熊耳山隆断区,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金及多金属矿产蕴藏丰富。

矿区出露地层有太古界太华群、中元古界熊耳群、蓟县系下栾川群、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金矿均赋存在中元古界熊耳群中,系一套火山喷发形成的中基性—酸性火山熔岩、夹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矿体主要分布在近东西的断裂破碎带中。构造和岩浆活动为金元素在地层中的富集提供热源及部分矿源,而断裂带则是地层含矿的主要条件之一。

矿区不同时期,不同规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断裂十分发育,构造总体呈近东西向及南北向两组。马超营大断裂为区域主要导矿断裂。褶皱为太古代太华群小褶皱构造,形态复杂,多为紧闭倒转的线型,呈不连续的群体出现,最大者幅度几米,小者仅几十厘米,形态多为尖棱状。只有大庄—中胡背斜波及该区东南部,轴线大致经金古垛、大庄延至图外,区内长度约7000米。区内近东西向断裂最为发育,且规模较大,形成宽度12~52米不等的断裂破碎带,矿化蚀变强烈,控制着主矿的形态。南北向断裂是后期错矿断裂。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均有出露。主要有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花岗岩。其中燕山期合峪花岗岩体与本区金矿化关系密切,燕山期岩浆侵入为成矿提供了热力条件,驱使地层中矿质活化迁移,富集成矿。

1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区域三里坪背斜南翼,马超营断裂带北侧及北东向的旧县—桥头断裂的东侧,潭头—大章中生代断陷盆地的东部边缘。近东西向的断裂显示了金、银等有用元素富集,成矿地质条件良好。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呈单斜产出,岩浆活动表现为岩浆喷发及岩体侵入。在矿区内发现两处规摸不大的火山口,反映了中心喷发式的特点。

区内熊耳群地层呈单斜产出,总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北西,倾角一般25°~30°之间。矿区发现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19条,按展布方向划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近东向断裂规模大,蚀变强,活动期次多形态复杂,横贯全区,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其它断裂为后期错矿构造。

(1)近东西向断裂(F4)。矿区出露长5000米,宽12~52米,走向70°~100°,倾向北北东至北北西,倾角40°~80°。该断裂为本区主要控矿断裂,沿走向、倾斜均呈现舒缓波状展布特征,膨大收缩、分枝复合现象明显。断裂于围岩界线清晰,断裂结构面形态复杂,表现为早期张裂追踪形成的折线状和后期压扭性圆滑改造的特征。断面上发育有向西倾斜的斜冲擦痕和水平擦痕,且前者淹盖后者。断裂带内主要由脆性变形的构造岩组成,并发育有挤压片理、流劈理、破劈理、构造透镜体、扁豆体,充填有透镜状石英脉,多与断裂面平行分布,部分以5°~15°与主断面斜交,各种构造形迹表明:该断裂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变动和不同质的叠加转化。断裂带内以碎裂岩化、绢英黄铁矿化、方铅矿化、多金属硫物、绿泥石化为主。为矿区成矿构造。

(2)北北东向断裂(F18)。北北东向断裂在矿区中部的87线附近,向南、向北延出区外,走向上波状起伏,倾角64°~85°,破碎带宽1~2m,主要由构造角砾组成,少见碎裂岩,角砾大小分明,棱角明显一般在0.5—10厘米之间,成份多为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部分流纹岩和极少量的矿化碎裂岩角砾。结胶物为岩石粉屑及泥质,取样分晰金略有显示。该断裂切过F4断裂,使F4在平面上错移118米。

(3)近南北向断裂(F22)。该断裂在矿区的84线附近,宽3m左右,走向表现为舒缓的波状,倾角75°—85°之间。破碎带中构造角砾岩发育,主要为碎裂岩、粗糜棱岩及少量红色断层泥,角砾之间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大小多在1~5cm之间,成份为流纹岩和部分安山岩及矿石角砾。该断裂切过F4断裂,使F4在平面上错移35米。

2 矿体地质特征

葚沟矿段内F4发育出3条矿带,分别为ⅣN矿带、ⅣS矿带、Ⅳ3矿带,三条矿带分别控制着ⅣN2和ⅣN2-1、ⅣS2和ⅣS3、Ⅳ3、ⅣN1共6条矿体。其中ⅣN2-1与ⅣS2矿体由于规模小、连续性差、未达工业指标不再阐述;ⅣN2、ⅣS3、Ⅳ3矿体膨胀、收缩、扭转现象明显(见图1);Ⅳ3矿体与ⅣN2、ⅣS3矿体复合部位是矿化最富集部位,含金蚀变带经历多期多阶段成矿。 2.1 ⅣN2矿体特征

ⅣN2矿体出露于78~84线东20m,出露长320m,出露标高120~545m,相对高差425m。在280m以上矿带顶板为断裂构造面控制,在280m以下顶板(特别是83线以东)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在78~82线走向85°,82~84线走向95°。倾向北西、北东,倾角50°∠76°,沿倾斜具波状弯曲,矿体在160m以上,连续性较好。矿带中岩石为碎裂岩,蚀变以钾化、硅化、黄铁矿化为主,次为绢英岩化、莹石化及方铅矿化。ⅣN矿体储量占地质队提交储量的2/3。

50100米F22F18ⅣNⅣN2Ⅳ3ⅣSⅣS3ⅣNⅣN2ⅣSⅣNⅣS3123ⅣN2F22ⅣⅣN1 1矿带编号 2矿体编号 3断层编号

图1 Ⅳ号矿带展布特征示意图

2.2 ⅣS3矿体特征

ⅣS3矿体出露在75~84.5线,长400m,出露标高120~560m,控制最底标高120m,出露高度2.0~12m,平均3.10m。矿带内矿体产状与ⅣS矿带基本一致,矿带底板界限分明 ,与顶板呈渐变关系。矿带上部为碎裂岩组成,厚度一般1.00m左右;下部主要为构造角砾岩,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钾化;其中黄铁矿化、绢英岩化与金矿关系密切,矿带金矿化连续性较差,在75~84.5线,共圈出2条金矿体, 由于矿体存在于碎裂岩带内,开采难度大,在320m以下,矿体基本无开采。 2.3 ⅣN1矿体特征

ⅣN矿带与ⅣS矿体在F18东88线附近复合组成Ⅳ矿带,Ⅳ矿带控制ⅣN1矿体,该矿体向东延伸至99线,出露标高500~754m。走向110°,倾向北东,矿带顶、底板严格受断裂构造面控制,与围岩界线分明,构造岩主要为碎裂岩,碎裂安山岩,糜棱岩。金矿化与钾化、黄铁矿化、黄铁绢英岩化密切。该矿段内矿体已开采完毕。 2.4 Ⅳ3矿体特征

Ⅳ3矿体赋存于Ⅳ3矿带内,Ⅳ3矿体为压扭性构造,经多期次演变,在地表出露不明显,因此地质队在提交报告时未加说明,后在矿山探矿、采矿时渐渐发现该矿体的存在,该矿体控制出露标高120~490m,

连接ⅣS与ⅣN矿体(习惯叫南北贯通构造),走向40°~60°左右,倾向北北西,倾角65°,平面总体形态呈现舒缓波状“S”形展布,断裂带内角砾呈棱角状和次棱角状,角砾大小多为5~15cm,原岩为安山岩和流纹岩,在Ⅳ3与Ⅳs接触带处见构造泥和糜棱岩化带,胶结物多为原岩碎粉。

F4形成期,由于南北应力继续挤压的作用,沿着ⅣS与ⅣN矿带形成Ⅳ3矿体,并形成连通ⅣS矿带与ⅣN矿带的空间关系。该期活动表现为以早期张性角砾岩中角砾的磨圆和对早期锯齿状断面的圆滑改造。形成了与主断面斜交的构造透镜体及挠曲状挤压片理。根据构造透镜体排列方向,挤压片理、擦痕等构造形迹分析,该期表现为反扭活动。在构造活动的强烈部位,即近主断面附近,诱导形成部分缓倾的引张部位,并与早期陡倾引张部位贯通。含矿热液上升,充填交代富集成矿。该期活动持续时间较长,表现为多阶段脉动式活动特征,伴随有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热液交代,形成了不同蚀变矿物相互穿插、切割。蚀变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硅化、钾化、萤石化、碳酸岩化、绿泥石化及绿帘石化;其中黄铁绢英岩化、硅化、钾化、萤石与金关系密切。Ⅳ3矿体东段具有ⅣN2矿体特征,西部更具ⅣS3矿体特征,西部与ⅣS3矿体复合处造成ⅣS3矿体向北弯曲。

Ⅳ3矿体在480m中段出露于82线附近,长度仅20m,从440m往下矿体连续性和矿化逐渐变好,在320m中段达到顶峰,从78.5~83线矿体走向54°,平均厚度6.5m,品位2.5~160g/t,最富处在82线附近。在320m标高矿体连续性极好,平均品位在36g/t,矿石主要为黄铁矿化碎裂岩、碎裂岩,在78.5~80线为黄铁绢英岩化,80线附近绢英岩化最明显,靠近顶、底板有磁铁矿化,常发现星点状自然金。在82~83线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方铅矿化,该段自然金分布广泛,多呈树枝状、片状,偶见粒状、尖棱状、姜状。

从320m往下矿体逐渐收缩,至240m中段矿体出露在79.5~82线,往东虽然矿化特征明显(矿带存在),但依品位没有圈出矿体。而在230m标高往下矿体又逐渐膨大。在200m、160m、120m标高的79.5线、81线、81.5线,为Ⅳ3与ⅣS复合部位,向东在83.5线(200m中段)、84线(160m中段)84.5线(120m)Ⅳ3与ⅣN2复合,在垂向上Ⅳ3表现出在280~340m、120~220m区段,矿体连续性好,品位高且稳定的特征。Ⅳ3矿体的另一典型特征是矿体内有1条厚度0.05~0.8m的石英脉,石英脉连续性较好,具具黄铁矿化、方铅矿化、莹石化等,黄铁矿颗粒细且均匀,矿体、矿石易于辨别,这些特征在160m表现极突出(见图2)。

4080米F2282YMN4.376.8981YM160主巷ⅣN22.265.0381CDⅣ380CD4.692.693.984.7681.5CD82CD83CD8.9610.438.923.5683.5CDsio279CD82YMSⅣS335.263.169.171.65至竖井81CD1ⅣN22F223sio248.923.565

1工程位置及编号 2矿体编号 3断层 4含矿石英脉 5平均品位与厚度

图2 160m中段地质平面图

由此可以说明Ⅳ3矿体在200m以下逐渐变富,这于ⅣN2与ⅣS3的特征一致,整个葚沟矿区矿体显现

出在480~520m、320~360m、160~220m3个成矿极好区段,葚沟矿区Ⅳ矿带整体表现出向西侧伏特征;但Ⅳ3矿体与ⅣN、ⅣS的复合部位由上往下渐渐东移,Ⅳ3与ⅣN2、ⅣS3复合线表现为向东侧伏的特征(见图3)。Ⅳ3矿体在垂向上仍具贫、富交替性。Ⅳ3矿体与ⅣN2矿体、ⅣS3矿体复合部位是矿化富集部位;Ⅳ3体局部引张部位是矿化的有利空间。

Ⅳ3-ⅣN2复合线 Ⅳ3-ⅣS3复合线 0 100m

图3 Ⅳ3矿体垂直纵投影图

3 找矿方向

综上所述,Ⅳ3矿体为矿化和连续性较强,成矿条件极有利的矿脉,根据其特征推测下一有利成矿区段应在20~80m段,平面表现在83~86线之间,由于84线附近F22错矿构造的存在,可能对找矿规律有一定影响,需对F22进一步研究。因此前河金矿在对普遍看好的西部开展深部探矿的同时,应对F22东部做必要的探矿工作。

作者简介:姚松明,男,38岁,2001年毕业于武汉地院,助理工程师,地质找矿。邮编471400,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前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