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高三一轮复习系列2020版步步高《单元集训》江苏《三读三练》二 (12)

来源:伴沃教育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食(其一) 李山甫[]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注 李山甫,累举不第,依魏博幕府为从事。尝事乐彦祯、罗弘信父子,文笔雄健,名著一方。 请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特色。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 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 ①吴见山:吴文英的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伎。③牵露井:打来清冽的井水。④荐:献上。⑤乌帽:黑帽,隋唐之后流行于民间。 试分析上片画线句子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 ①赵佶:宋徽宗,因荒淫失国,在公元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囚禁至死。在北行途中,忽见如火的杏花,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词。②冰绡:洁白的绸。③凭寄:凭谁传递。④和:连。

上片描写杏花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康望湖亭 苏 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 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②①

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 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湖南临武。张署到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ɡ):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同“陡”。 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屈突陕 刘长卿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注 ①屈突陕:人名。②刘长卿:唐代诗人,因性格刚直,多次被贬,流放在外。③乡:同“向”,窗户。

请简要说明首联写景的作用。

②①⑤

③①

答: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 ①这首词是辛弃疾中年谪居鹅湖时所作。②咄咄:用殷浩事。《世说新语·黜免》篇:“殷中军被废,终日恒书空作字,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③休休:用司空图事。《新唐书·卓行传》:“司空图有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瞆,三宜休。’” 请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 答:

答案精析

1.诗句巧用数量词,从自然景观、人物景观两个层面,借助比喻、借代的手法,点面结合,写出了寒食初春的美好和江山繁盛的景象。

2.(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了红蕖香气之细腻。(答出三点即可)

3.(1)运用比拟(比喻)手法,以人拟(喻)菊,写出菊的纤弱美态(或“以眉喻山,写出远山绵延之态”);(2)由远及近(远近结合),远望绵延苍翠的寒山是远景,清瘦袅娜的菊花是近景,远近结合营造了清凉萧条的氛围。

4.(1)运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的手法。上片前三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杏花的形态和色泽;“艳溢香融”则从嗅觉的角度写杏花的芬芳。(2)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新样靓妆”等将杏花比拟为装束入时而匀施粉黛的美人。(3)运用衬托的手法。“羞杀蕊珠宫女”是说连天上蕊珠宫里的仙女看见杏花都要自愧不如,衬托了杏花之美。

5.(1)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2)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6.(1)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2)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3)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7.(1)描写了落叶凋落的肃杀秋景。(2)突出生活处境的艰难。(3)渲染了凄清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4)引出下文的叙写,与“贫”相照应。

8.(1)寓情于景,比如环境的清冷、红莲的如醉、白鸟的无言且愁,都折射出内心的愁苦。 (2)正面写景,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地描画夏末秋初的鹅湖景象。(3)对比(或“从视觉角度突出色彩感”):红莲与白鸟色彩对比鲜明。(4)拟人:莲色红或如酒醉,鸟头白而无声,拟人化为无言自愁,投射出作者心潮难平的愁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