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记忆中的那片桑树地

来源:伴沃教育
记忆中的那片桑树地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上课教到《诗经》中《氓》中的这句诗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想起了家乡曾经的种过的桑树和那片桑树地,那桑树地曾经是我们童年和少年乐园,那发生在桑园地里的乐事、趣事一直会时不时地浮现在脑海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除“以粮为纲”外,有一阶段提倡要搞副业,多种经营。地处鱼米之乡的家乡就根据实情,在红旗塘两岸的河岸地上开始种桑养蚕了,一时间,红旗塘两岸种满了望不到尽头的桑树。一到春天,放眼望去,绿色满两岸,大河朝东流;桑树叶沃若,春江白帆过:一派乡野风光啊。采桑养蚕是大人们的事, 我们小孩的事只是等着桑树上长出桑果再来摘桑果吃。 立夏一过,桑树上的桑果鲜红鲜红的挂满了枝头,一串串沉甸甸的,很像过年时的灯笼似的。渐渐地桑果由鲜红变成了紫红色了,桑果熟啦!紫红色桑果当时对于一个城市里的孩子来说也许非常陌生,可是,对于我们这些乡村孩子来说那是多么熟悉的一种果子。它对我们孩子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不用花钱,而且好吃。一到这季节,我们这些小伙伴就会呼朋引伴地到桑树地里摘桑果,当然是在割满了猪草以后。那时免费的,不受限制的口福之享,只要吃得下。 绿叶底下,一串串地的桑果,只露出半个脸。中间夹杂着一些没有成熟的半红半白的桑果。看着那些紫紫的桑果,真馋得我们口水直流。摘下熟透了的桑果,用手抹了抹上面的灰尘就放进口中吃了起来。一串一口,一口一串。不一会儿,看到自己的手也变成了紫色的了,看上去挺吓人的。不一会儿,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大家的嘴巴早已是一片紫色,好在牙齿是白的,有趣极了。说归说,笑归笑,桑果还是不停地继续往嘴里塞。

记得当年师范毕业前夕,几个要好同学结伴来我们家里玩,正好是赶上春蚕将要上山之际,桑树枝条还没剪掉,桑树枝头还残留着桑果。我的那些山里的同学见到桑果,高兴的简直是手舞足蹈,像小孩似的奔向桑树地。见了桑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伸手就采,采了就往嘴里放。直到天黑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桑树地。桑树地留下了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笑声。

桑树地不但有甜蜜,还有趣事。桑树是种在红旗塘两岸的高地上的,这个高地比农田要高出近一二十米,所以在“备战备荒”那个年月的冬季里,是很适合挖防空洞的。记得当时,在大队最东面的桑树地里挖了一个据说是全公社最好的防空洞。它是仿照电影《地道战》里的地道挖的,因为防空洞的旁边有一个抽水机房,所以防空洞里也接上了电线,安上了电灯。当然江南水乡,防空洞不管挖得再好,一过冬天,到了春雨绵绵的时候,泥水渗漉,也就塌了。记得那年冬天,这片桑树地里还掉下来一架无人驾驶的飞机,而轰动一时。后来知道,那架无人机是某个军用机场的试飞无人机,那天由于技术原因而正好掉在我们大队的桑树地里。当时天下掉下飞机来,确实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

因为那飞机那是十分地神秘的东西啊。消息一传开,呼啦一下子,能去的人们都去看热闹了。后来县公社两级公安部门开来了两艘公安快艇把那架无人机装走才料了此事。不过,也因为无人机掉到桑树地的事,使得我们大队曾名动一时。这个场景,我在另外博文《天上掉下无人机》里有详细地描述。

种桑养蚕,曾在家乡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蚕作。”每当春蚕上山之际,大队蚕室里是日夜忙碌,通夜灯火通明。有时蚕室里人手不够,大队里就会临时叫上各个生产队其他社员前去帮忙采摘桑叶;再不够就会组织大队学校师生前去帮忙。记得有一次,我们附设初中的全体老师走了三里多路,来到了大队蚕室帮忙。老师们一到蚕室,就两人一只竹筐,直奔桑树地采桑叶去了。不多时,桑叶就采满了一筐。抬着走回了蚕室。蚕室里的蚕宝宝们正津津有味的吃着桑叶,耳边不时地响着一片沙沙的吃叶声,以前不曾听过,乍一听,有点“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觉。那用稻草做成的“蚕山”(用两根草绳添上整齐的稻草绞成的毛茸茸的草索,便于蚕宝宝吐丝作茧)已经摆放在一边了,等着蚕宝宝们去“登山了”。公社里的蚕桑技术员,在各个蚕室里忙来忙去地指导着。

我们之前从未进去过养蚕的蚕室,现在有机会进去一看究竟,哦,原来,养蚕这样的辛苦。“日丽蚕丝转细长”啊,难怪古代的诗人要说“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生产发生了变化,种蚕养桑业渐渐地萎缩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那里的养蚕业被放弃了,桑园地里只剩下空空的冷清的蚕室了。再后来,桑树地里的桑树慢慢地也被砍掉了,养蚕的房子经改造后变成了镇里的养老院了,桑树地则变成老板们的水泥预制板场了;再后来,养老院搬到了镇上,水泥预制场也停办了,桑树地的泥土又变成了镇办水泥厂的原料了。原来的高地变成了平地,两岸的桑树地彻底地变了模样。起先是种植黄桃树,但据说没结下一只黄桃,大概是水土不服吧;现如今是种上了红红火火的火龙果了,前几天曾回去过一次,听还住在老家的亲戚说,火龙果长势不错,已结出了大大的火龙果了,且已上市,老板甚是开心。红红火火的火龙果不正是红红火火的生活的象征吗。

沧海桑田,桑园不再,但那地那时发生过的事还在记忆之中,且将永驻心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