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辨析认识文学发展的原因

来源:伴沃教育


辩证认识文学发展的原因

文学伴随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与生产劳动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学发展的原因可以归为两个方面,即外因和内因。内因包括对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创造、对本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外因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文学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一 影响文学发展的外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述,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影响文学发展的外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因素对文学发展起最终支配作用的因素,但这个最终支配性因素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恩格斯曾经指出,如果将这种最终决定性因素说成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就会将唯物史观变成一种空话。文学发展在最终意义上是受经济制约的,但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因中,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往往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关系形态。(一)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定时期的文学繁荣,往往是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出现的。经济发展最终导致文学繁荣的原因为:第一,经济繁荣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发展往往带来社会稳定,政治相对开明,社会思潮活跃,有利于发挥作家艺术个性和创造才能。(二)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马克思说过,文艺的繁荣并不同物质生产发展成比例,它往往作为经济发展的要求出现。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形:第一,某些艺术种类的繁盛期只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第二,整个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不成比例。导致两种不平衡的原因为:第一,劳动分工以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不存在了,在经济与艺术之间出现了中间环节,同文学发生直接联系的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时代风尚和社会心理;第二,上层建筑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文学敏锐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

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政治、道德、宗教、哲学、法律等等。它们都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一定影响。

政治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涵义,其中心是政权问题,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与经济基础的联系最直接,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种意识形态相互联系的主要中介,并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与文学的关系是上层建筑内部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但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比经济对文学的影响更为直接的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一)政治斗争推动文学发展;(二)政治统治干预文学发展;(三)政治思想影响文学发展;(四)政治风尚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文学也对政治产生影响,它通过审美途径,对一定阶级的政治起舆论宣传作用;以艺术形象特有的审美感染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政治观念与态度。

道德是人们共同遵循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在文学发展的内因中,道德起着仅次于政治的中介作用:文学需要反映人们的道德生活;文学中道德观念的冲突,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对美好道德的追求与歌颂,使文学作品具有感人的魅力。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是经过作家审美情感过滤后的道德,不是抽象的原则和乏味的说教。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内,哲学是其他各种思想形态的理论基础。哲学对文学的影响表现在:哲学通过影响作家的世界观而影响创作;哲学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时,往往对一个时代的文学面貌、思潮和运动产生重大影响;哲学融入作品形象体系后,往往形成深厚的哲理意蕴,丰富作品审美价值,增强艺术魅力。

宗教和文学,它们相互影响。宗教的积极影响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人们的想象力;作家所接受的宗教思想有助于形成作家独特的艺术世界和精神风貌;宗教故事丰富了文学题材;文学与宗教的斗争扩大和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宗教影响了有些艺术形式与体裁的产生形成等。其消极影响表现在:由于它严重禁锢人们的思想,因而容易束缚作家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才能;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时,往往干预文学的发展;宗教有可能使作家脱离现实生活和实际斗争,影响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 影响文学活动发展的内因

与创造。

影响文学发展的内因包括对本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对外民族文学的借鉴

对本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是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根本。

恩格斯在谈到哲学的发展时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文学活动的发展,也同样要以从它的先驱者那里承继下来的条件作为创造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

继承与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不朽的文艺经典,往往既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又蕴含着时代孕育的理想和精神,既延续着传统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又创造着新颖鲜活的内容和形式。”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不仅表现在优秀文学传统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上。(一)从思想内容上说,历史上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的愿望的作品,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创新性。(二)从艺术形式来讲,每个时代的作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继承过去的文学传统和创作经验,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创新。

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要继承古代的优秀遗产,但不是“全盘接收”,而是批判地继承,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只有对过去的文学遗产予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总结才能有正确的基础和借鉴,才能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创新。文学传统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因此要求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打破种种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

近代以来,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民族文学的交流和影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一种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大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阐明了各民族文学交流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文明的多样性、文学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客观的存在。不同文明的客观对话与交融,不同民族的文学艺术的对话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是推动文学艺术创新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要使民族文学的珍品真正成为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就必须打破种种壁垒和隔阂,大力加强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相互对话、交流活动。在美学、文艺学领域,各个国家和免租之间更需要加强对话与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推进理论的创新和各民

族文学艺术的繁荣。世界文学在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学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学养料的基础上,必将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本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各民族文学只有保持和发扬自己民族的独特性,才能使世界文学园地更加绚丽多彩。

三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的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科学发展观则是实现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指明灯。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现实,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地分析了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和国内存在的诸多矛盾,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准确地把握时代的主题和时代发展的脉搏,观察社会生活的主流、支流、逆流,提供了最现代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和培养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文学。

辩证认识文学发展的原因,对文学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坚持科学观,对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应当坚持学习科学发展观,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2010年0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十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