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确的坚持群众路线需要全方面的努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抓起:深刻认识群众的主体作用,认识群众与党的密切关系,尊重群主的主体地位;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与作风建设相互支撑;深入实践,在群众的实践中贯彻群众路线;注意群众路线在贯彻实践中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群众路线;作风;制度;实践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党章对群众路线有明确的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江泽民同志说:“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2]群众路线不仅是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反映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然而,在当代,群众路线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严重,还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并非不想走群众路线,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总是偏离了群众路线,更有甚者,一部分领导干部堕落腐化,最终走向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提出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3]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正确的坚持群众路线意义重大。
一、正确的坚持群众路线首先要正确认识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领导者自以为是,对群众的意见不屑一顾,看不起群众,脱离群众必然会闹出笑话来,例如,某些专家违背群众的实践,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意见建议,严重脱离现实,甚至违背常识,被人民戏称为“砖家”。所以,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二)清楚认识党与群众的关系
一方面,群众路线是凝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即它“主要是由党的领导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信念和工作方法加以总结和概括的,因此主体的位置在相当程度上被事先假定和隐匿了”[4]当具体研究群众路线时,我们就应该将其语境的主体考虑进来,这个“隐匿”的主体就是党,党是群众路线的试行主体。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不存在与人民一致的利益以外的任何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群众的代表,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党员干部要发挥好领导作用,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好自己的利益,千万不能做群众的尾巴,拖群众的后腿。党员干部要做群众的“老师”,但是要做群众的“老师”必须先要做好群众的“小学生”,做好“小学生”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做群众的“老师”。在这过程中要注意既不能有傲慢自大、好为人师的态度,也不能亦步亦趋,毫无创造。
另一方面,“劳动者除了靠自己,不能指望别人,依靠别人。做工的人如果不能把自己从贫困中解放出来,谁也不会把他从贫困中解放出来。为了解放自己,工人应当在全俄国
[5]党员干部对群众最主要的作用是领导,组成一个联盟,组成一个政党。”而不能越俎代庖,
这样的效果只能是微乎其微的。“工人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6]如同《国
际歌》所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正确的走群众路线不能抱着“解救”的想法,要在群众实践的坚实基础上发挥好领导作用。
二、正确的坚持群众路线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转变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因为党密切联系群众,每一次的失败和挫折都是因为脱离了群众。转变工作作风就是要求党要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坚持向人民负责和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并把这些原则当作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转变工作作风要坚决的反对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中国有几千年漫长的封建历史,官僚主义积习甚深。官僚主义把自己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使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违背为人民的服务的宗旨,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官僚主义同群众路线完全的对立。主观主义与官僚主义相比更加隐性,让人不容易察觉。但是,正因为如此,主观主义的危害才更加不能小觑。主观主义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思想,决策过程往往就是领导干部“拍脑门决定”,想一出是一出,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从实际出发,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征询群众的意见。主观主义盲目草率的得出结论,做出决策,结果就是浪费资源、破坏生产力、损害群众的利益,因此遭到群众的不满和抵触。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避免一不小心掉进了主观主义的陷阱。
三、正确的坚持群众路线要坚持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长久以来,群众路线都只停留在作风层面,群众路线走的好不好,走不走群众路线都是领导干部的个人领导风格问题,并没有外在的制度约束。贯彻群众路线需要群众广泛地参与到调查、决策和贯彻实施的过程中,但现在并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使群众参与其中,改变群众在这方面的被动地位。所以,当前正确的走群众路线迫切需要把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内外兼修,这就要求群众路线要与民主政治相结合。民主政治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过程,也是党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
坚持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坚持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严格执行程序,让群众广泛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坚持和完善民主监督的制度,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落实群众对政府工作和领导机关的监督,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坚持和完善政绩考核制度,使群众的满意度成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只有真正的在制度层面贯彻了群众路线,才能长久的保持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才能真正的使群众路线在党员干部中有效的坚持下去。
四、正确的走群众路线要深入实践,实事求是
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代表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7]由此可见,群众——领导——群众,实践——认识——实践,两者存在一致性。群众路线就是要从群众的
实践中总结经验(感性认识),通过加工并提炼出科学的理论(理性认识)并最终应用于群众的实践,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不断提高。群众的实践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践中的体现。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8]也就是说“是”须要从“实事”中去“求”。“求”的过程就是从实际出发,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听取群众的意见,经过分析研究形成科学的认识,再上升到政策方针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然后,从“实事”中求得的“是”,还必须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回归“实事”,即“到群众中去”。这说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贯彻过程是相统一的。
五、正确的坚持群众路线要注意贯彻群众路线的方式
路线正确并不等于解决了一切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党员干部能否带头执行,切实有效的贯彻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践,但不能瞎干、蛮干、乱干,一定要注意科学的方式方法。
一提到群众路线,很多人习惯性的就想到了群众运动,他们认为群众路线就是要搞群众运动,群众运动就是群众路线的唯一形式。这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开展群众运动,群众路线深入人心并在党的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群众运动只是群众路线的形式之一,不能一刀切,上来就是群众运动。群众运动有其特点和不容易
把握好的地方,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如同疾风骤雨,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不安定性,有时候会出现强制执行的问题,违背了群众自愿的原则,“文革”就是一个教训。在和平稳定的建设时期要更加慎重的对待群众运动。
贯彻群众路线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切入点,满足群众的需要。唯物史观认为,人的积极性最终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利益基础上。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起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主要强调精神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物质利益的根本性作用,这就导致了群众缺乏积极性,巨大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社会经济也得不到发展。邓小平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9]他在《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一文中说:“我们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群众的需要。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众观点,容易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宁肯把更多的钱用在不适当的地方。对于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解决群众需要的,甚至有些不花钱也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我们的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0]所以,我们的工作要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要面对群众的需要,不能脱离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搞一些花架子、“面子工程”,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党的工作成绩和领导作风的标准。
贯彻群众路线需要做深入、细致、经常性的工作。群众路线的“来”“去”循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操作起来是一环扣一环,从反映问题、收集意见、民主决策、贯彻落实到反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苛细致的做好工作。否则,群众路线就会变得有名无实。党员干部需要切实地关心群众生活,从点滴小事具体细节上做起,踏踏实实地做好经常工作。党员干部不仅要带头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而且要深入群众,通过经常细致地工作去开展宣传,使群众充分认识党的政策的优点、切身体会政策方针对群众的好处,从而自觉自愿主
动地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2007.
[2]新华社.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2-06-01.
[3]新华社.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1.
[4]景跃进.“群众路线”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内涵、结构与实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5]列宁.列宁全集[M].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列宁.列宁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Right to adhere to the mass line need to be aware of a few questions
Abstract : how to properly adhere to the mass line is the work of all aspects, can grab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understanding the main role of the masses, the masses with the party's close ties, to respect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group of the Lord; Change the style of work,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tyle construction to support each other; Into practice, the practice of the masses to carry out the mass line; Pay attention to the mass line in the implement practice methods.
Key words :the mass line; Style; System; practi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