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乐山导游词

来源:伴沃教育
四川乐山导游词

【篇一:四川乐山大佛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旅游。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l02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1200年了。 设计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00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海师堂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海师堂。 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

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贪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贪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贪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九曲栈道 现在大家对大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九曲栈道到大佛脚看全景。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已经来到大佛脚下,请大家抬起头来仰视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各位游客还可以仔细看看最近才发现的位于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头像。 宗教内涵 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

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

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 有的游客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乐山大佛这尊弥勒佛跟寺庙里的弥勒佛造像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寺庙里的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他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实在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寺庙里的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承前启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却具有汉族人的共同特点。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信心和决心。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中辉煌灿烂的阶段,造像着力表现了佛的“神情”。 乐山大佛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威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我想大家在惊叹乐山大佛高大与壮观的同时,还不能不赞叹它的造像工艺的精美。好了,现在我请大家自由活动,

十分钟后我们沿着1983年新修的凌云栈道往上走,去参观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 各位游客,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乐山古代的一种墓葬习俗。 说起墓葬习俗,大家也许比较熟悉川东长江两岸的悬棺吧。而在川西,特别是乐山地区则流行一种凿山为墓的安葬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挖凿一个方形的洞穴,然后将尸体和棺材、陪葬品等放人洞中。墓制的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而从外部看上去,则是一个个深邃神秘的山洞。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故而称为东汉崖墓。在乐山范围内约有上万座这样的崖墓,而在这些崖墓群中,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墓

群则是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麻浩崖墓,它长约200米,宽约25米,共有544座墓。大家知道,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无论你是乐观的面对还是悲观的面对,生死是一个人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人们对死亡的无奈就只好衍生出一种祈求、一种愿望,希望死去以后,能过着比生存时好的生活。再加上当时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认为西王母、女蜗这些神仙所居的地方都是石屋,便说凿山为室可成神仙,故而这种墓制形式逐渐流行开来。东汉时期,乐山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地处交通要道,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地方大族的形成和思想文化上受儒家的影响,“忠、孝、仁、信、节、义”观念最为突出。而在“仁孝”的思想下,生时孝养,死后厚葬,自然是不可免的了。为了满足这

种需求,耗费巨资来修建崖墓便应运而生,前后流行了400年之久。 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先抬头看看这个门匾“麻浩崖墓”。麻浩是我们身后边的这条河,是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所开凿的溢洪道。墓地因此而叫“麻浩崖墓”。这块匾是咱们的文坛巨匠郭沫若老先生1965年所题写的。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认为乐山最值得一看的是什么?也许游客朋友都会不加思索的说——乐山大佛,对吧?是的。而咱们郭老却说了,能与乐山大佛媲

【篇二:成都---乐山途中导游词】

成都-----乐山途中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

常言道:“天下山水这观在蜀”。欢迎各位到四川品味这无穷的山水胜景。沿着笔直的成乐高速公路我们直奔乐山而去,李白感叹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一去不返。今日的蜀道可谓四通八达,天堑变通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其好友杜少府(少府为官职名)赴蜀州(今崇州市)为官送别即景而作。其中的“五津”就是指岷江在川西河段上五个著名的渡口,我们正经过的新津便为其中之一。新津为成都市辖县,蓉城门户之一。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置新津县,其名沿用至今。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平原发现了长江上游古文明的大量遗址,“宝墩文化”便位于新津境内。这些石器时代的遗址又一次告诉世人,中华文明之源不仅依附着奔流到海不复还的黄河,更与滚滚长江东逝水相生相息。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可谓妇孺

皆知。相传,孟获欲夺成都,屡屡派兵侵扰蜀中,当时曾屯兵于此,被老百姓称为“孟获村”。自南北朝置县后,新津因其地势之重要,一直是出川水路的重要渡口之一,上临成都,下控川南,又扼成都通往雅安、西昌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同志军曾于此与赵尔丰属下新军血战数日,杀敌无数,牵制了四川清军主力,支持了川东南革命的斗争,其功斐然。新津名胜古迹众多,最负盛名的当推九莲山观音寺,寺中有七幅保存完好的明代壁画,其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绘画所采用的植物配制颜料,而以天然矿物质为底色,配以珍珠粉、生漆等,结合沥粉描金技法,使画面富丽堂皇,经久不坏,很值得以观赏。新津在民俗节日方面还有一绝,那就是有名的“龙舟会”。每到农历五月初五,河上龙舟戏水,高潮迭起,呼号声、划水声、鞭炮声、锣鼓声交织轰鸣,响彻河面。龙舟赛后,满河漂放鸭子,男女桨手纷纷入水,你争我夺,上演一幕“抢鸭”闹剧,将龙舟会活动推向高潮。入夜,两岸彩船华灯齐放,乐声四起,争奇斗艳;四面礼花腾空而起,好一片火树银花不夜天!各位朋友,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到龙舟节上 一睹为快,到时候我们约好不见不散!

我们现在已进入浅丘陵地区的彭山县。大家知道,“四川盆地”是全国著名的五大粮仓之一,它的东面为花巫山,北面为大巴山,西南为岷山,南面为大娄山、武陵山。因其群山环抱,天公造出一块相对平缓的绿洲,习惯上称它为“盆地”。要说“盆地”,其实也是丘陵为主的地带。连绵起伏的丘陵都有一个特点,即除了一些植被外,更多的是套种的农作物,那都是因为人均耕地少的缘故嘛。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满目清山,想必大家都防护林带,下大力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结果。这里的一山一水都与长寿息息相关,各位请深呼吸,千万别错过了这“长寿之气”。彭山为眉山市辖县,建县于公元前316年,初名武阳,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南北朝时曾名隆山,唐代为避玄宗李隆基名讳改为彭山至今,真可谓一波三折!各位看看这青山绿水,注目这紫烟升腾的彭山,这就是“高山仰止”的八百岁寿星------彭祖的故乡,所以这山也称彭祖山。彭祖,姓篯名铿,帝颛顼之玄孙陆终氏第三子,高寿八百,历夏、商、周三代,可谓奇迹。当然,八百高寿更大意义上象征了古人对长生的渴求。据史料载,夏、商时期四川当地人习以六十天为一小甲子,按现在计年算法,彭祖也高寿近140岁,在遥远的古代,他的确算“中华第一寿星”。彭山县江口镇茶场村便是彭祖的故里和羽化之地。彭祖一

生积累了丰富的长寿经验,总结了卓越的长寿理论。其精华为“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已”。讲究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注重膳食,和顺阴阳,要求人顺春秋四时而协调,尊阴阳转换而修身。彭祖的理论衍生出我国流传至今的长寿文化体系,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尊之为“长寿之源”并不为过。至于其“炼丹,以求长生”,以至于历代帝王争相效仿,形成大炼丹药、追求永寿的荒诞之风,当然是不可取的。但中国人传统“养身”中的价值取向,“先天不足后天补”的学说是值得肯定的。谈完了“一祖”,我们再说“二像”。在彭祖山景区有两座唐开元初凿的佛像,人称“齐山双佛”,一立一坐,通高28米,在世界大佛中名列第八。“日有行船数百艘,夜有明灯胜万盏”,游彭山少不得要提到江口古镇,号称“南方丝绸之路第一站”。这里是有记载的最早茶叶市场--------武阳茶肆所在地,也是有名的茶叶之乡。西汉才子王褒在《僮约》中就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西晋常璩《华阳国志》也有“武阳产名茶”之说。被后人誉为“茶圣”的陆羽更是在武阳长住10余年,写出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书中同样盛赞武阳名茶。为此,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农业电影制片厂、《话说长江》中日联合摄制组、中央电视台等先后在此拍摄《世界茶叶发源地》、《茶叶史话》、《茶叶故乡》、《武阳茶肆》等专题片,彭山因此名扬四海。

车到眉山,我们已进入眉山市境内。先请各位猜一谜语:“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打一文人家族。对了,这就是苏门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人称“三苏”。眉山是三苏故里。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曾置眉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置眉山县,直至民国撤州留县其名保留至今。眉山建市后,原眉山县改名为“东坡区”。这是四川的一个农业区,除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应该说她是因“三苏”而闻名全国。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川历来为卧虎藏龙之地。地处盆地,山水险阻,不少时候,“诸侯割据,腥风血雨其外;农时不误,风平浪静于内”。再加上土地丰饶,环境优越,历代便出了不少扬名青史的文人,“三苏”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在苏氏父子中,尤以苏轼最为著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博学多能的全才,他著作宏富,政声卓著,诗、词、赋、文及书画均是独树一帜的开派宗师。

在文学上,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在家”;在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

法家中居于首位。他的诗有四千余首,自由潇洒,情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作三百多首,豪迈奔放,倾荡磊落,一扫晚唐以来艳丽柔靡的词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创建人,与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人赞“东坡胸次广,稼轩力千均”。他的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主张辞能达意,文贵自然,大力推进古文运动,所作数千篇,笔力纵横,雄辩滔滔,如行云流水,被誉为“文

章之宗”,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他的绘画也是别开生面,而且在绘画史上创立了“文人画”的理论,强调诗、书、画三味合一,主旨在写意传神,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苏轼从嘉祐二年(1057年)二十一岁时进入仕途,虽然两度进京任过翰林学士兼侍读、中书舍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但终因党争之祸,几经折磨,一贬再贬,多次外调任地方官,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直到流放偏僻的儋州。一生颠沛流离,极不得志。尽管政治上备受压抑,横遭斥逐,他的才能未得到应有的施展,但他的从政业绩和浩繁的诗文集著,却得到人们的热爱和尊重。如杭州的“苏堤”,黄州的“东坡赤壁”,惠州的“白鹤故居”,潮州的“藏图书处”和儋州的“天涯海角”刻石等,都成为和他相关的名胜古迹。

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在社会生活、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都是一位罕见的博闻多识的高手;如他长于水利,疏浚西湖的“苏堤”至今仍是苏杭名胜;精于医道,有《苏(轼)沈(括)良方》传世;还善于烹调,有“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等佳肴,真是一位全才、奇才,值得四川人民骄傲。 苏轼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轼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在古文方面具有相当成就。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著有《嘉祐集》。苏洵的散文,风格雄奇,擅长议论,《权书》、《衡论》等篇,纵谈古今形势和治国用兵之道,大有战国纵横的风度。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他一生著述丰富,有《栾城集》等著作。苏辙最擅长记叙文,他的《黄州快战亭记》、《武昌九曲亭记》都是传世名作。

各位朋友,我们将在返途中前往“三苏祠”浏览,到时我们再去深入了解这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学士苏东坡。 现在经过夹江县,夹江为乐山市辖县,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置县至今。夹江是著名的书画纸产地。中国为世界驰名的文明古国,“四大发明”妇孺皆知,其中印刷术、造纸术两项便与四川密不可分。

据考证,活字印刷术便肇始于四川。早在唐代,四川已有大量的刻版印刷品上市出售。印刷品的出现,使印刷术、造纸术革新,更上一层楼。至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政权平稳带来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当时四川的茶、丝、粮、棉等大宗商品占全国总产量的1/6。笨重的铜钱、铁钱已不能满足携带方便、节约成本的要求。精明的商人开始以“字号汇票”的方式取代沉重的金属钱,后逐步演变成“通行于蜀”的纸币“交子”。“交子”的诞生不仅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四川印刷术、出版史、造纸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其纸料为褚皮纸,经久耐用,其色分黑、青、红三色,其版为铜版套印间插花纹,甚为精美,是极高的艺术品。刚才谈到蜀中一绝印刷术,别忘了蜀中二绝造纸术。各位可知道,夹江所产的“大千纸”是能与“宣纸”相提并论的名贵纸品之一,其特色也有“纸寿千载”之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相传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游历峨眉后,慕名来到夹江纸坊,深深被坊中每一道精湛的工序所折服。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大师亲自指导、改良并监制了“大风堂造”书画纸,其纸落墨如漆,百载存真,大师作画也专用此纸。夹江造纸业的发展因此长盛不衰,这就是“名人效应”。今中国第一个纸业博物馆建于夹江县漹城镇,馆藏文物纸品2300余件,年接待观众达10万人次。夹江不愧为“蜀中纸城”。夹江的另一特产是豆腐乳,始创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质地绵软,细腻化渣,开胃助食,曾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说到这儿,我都快垂涎欲滴了。有机会各位一定品尝品尝,否则将会遗憾此行。山回路转不见君,路上空余踏歌声。一路边走边聊,我们也进入乐山境内。乐山是一座历

史文化名城,风光秀丽,文物众多。峨眉山--------乐山大佛名满天下,更有麻浩崖墓、乌尤寺、郭沫若故居增光添彩,不可不来,不可不看。我将在浏览中为各位作详细介绍。顺便提一句,成都-------乐山的水上浏览线路正全面恢复中。也许数载后,各位再到乐山,我将陪着各位从南河登船,于轻风徐来、水波不兴中游双流、新津、彭山、眉山、夹江至乐山,一路细细品味岷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篇三:乐山大佛导游词】

乐山大佛导游词 西宁市南山路小学 李昀桂 大家好!我是导游李

昀桂,大家叫我小李。欢 迎各位来乐山大佛景区观

光旅游!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

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

年古佛——乐山大佛,它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凌云山栖霞峰的 岩石上,又称凌云大佛。乐山大佛依山凿成,大佛头与山齐, 足踏江水,双手抚膝,临江危坐,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 弥勒佛坐像。

乐山大佛通高71米,肩宽24米,头的直径10米,头

上的发髻有1021个,耳长7米,嘴巴和眼睛分别长3.3米, 眉毛和鼻子的长度分别为5.6米,颈高3米,手指长8.3米, 从膝盖到脚面长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坐一百多人。 乐山大佛雄伟壮观,被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据史料记载,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 当时,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合于凌云山脚下,江水像一 匹脱缰的烈马,横冲直撞,势不可挡,过往船只时常被咆哮 的江水吞没。凌云寺的名僧海通和尚目睹惨状,甚为不安,

于是化布施、招收工匠在凌云山临江岩石上开凿佛像,以借佛力镇水,减少灾害。海通和尚“壮志未酬身先死,”他的徒子领着工匠继续开凿,直到唐贞元18年(公元803年),历时90余年,大佛终告修成。自大佛凿成后,至今没有发生过翻船死人的事故。 各位游客,下面我来介绍有关乐山大佛三次显灵的传说。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四川饿死人不计其数,尸体用草席一裹扔进江中,每天都有成群的尸体飘过大佛眼前,乐山大佛不忍目睹人间惨剧,痛苦得闭上了眼睛。1976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离世,唐山发生大地震,死伤数十万人,大佛流下了眼泪。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喜事连连,大佛发出佛光,甚是喜悦!

各位游客,我的解说词到此为止,现在给大家一个半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下午2时在大门口集合,我们去下一个景点峨眉山,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