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概念

来源:伴沃教育


1.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线路互连起来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确切地讲,就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配置网络软件,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系统。 2. 广域网

广域网指的是实现计算机远距离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可以把众多的城域网、局域网连接起来,也可以把全球的区域网、局域网连接起来。 3. 城域网

城域网有时又称之为城市网、区域网、都市网。城域网介于LAN和WAN之间,其覆盖范围通常为一个城市或地区,距离从几十千米到上百千米。城域网中可包含若干个彼此互连的局域网,可以采用不同的系统硬件、软件和通信传输介质构成,从而使不同类型的局域网能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 4. 局域网

局域网也称局部网,是指将有限的地理区域内的各种通信设备互连在一起的通信网络。 5. 接入网

接入网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接入网是局

域网(或校园网)和城域网之间的桥接区。 6. 有线网络

有线网络,是指采用有形的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组建的网络, 7. 无线网

使用微波、红外线等无线传输介质作为通信线路的网络就属于无线网络和卫星网络 8. 专用网

专用网一般由某个单位或部门组建,使用权限属于单位或部门内部所有,不允许外单位或部门使用,如银行系统的网络。 9. 公用网

公用网由电信部门组建,网络内的传输和交换设备可提供给任何部门和单位使用,如Internet。 10. 资源子网

资源子网指互联的主机对面向用户的信息进行处理的实体的集合。 11. 通信子网

通信子网控制信息在网络上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的软硬件资源的集合。 12. 带宽

带宽本来是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带宽的单位为

赫(或千赫、兆赫等)。 13. 吞吐量

吞吐量(Throughout)是指一组特定的数据在特定的时间段经过特定的路径所传输的信息量的实际测量值。 14. 时延

时延(Delay或Latency)是指一个报文或分组从一个网络(或一条链路)的一端传输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15. 对等实体

不同机器上位于同一层次、完成相同功能的实体被称为对等(Peer to Peer)实体。 16. 协议

对等实体之间交换数据或通信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或标准的集合称为协议(Protocol)。 17. 服务

在网络分层结构模型中,每一层为相邻的上一层所提供的功能称为服务。 18. 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体系结构是从体系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其核心是网络系统的逻辑结构和功能分配定义,即描述实现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互连和通信的方法和结构,是层和协议的集合。 19.封装

通常将数据放置在每一层的包头后面(及包尾之前)的概念称为封装。 20. TCP/IP 协议

TCP/IP 协议指一簇协议的集合,Internet采用的协议,其中的主要协议是TCP(传输控制协议)和IP(互联网协议)。 21.RS232-C

RS232-C是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EIA 制定的一个终端 DTE 与 Modem(DCE) 间的物理层接口标准。 22.DTE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 是数据终端设备,也就是具有一定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发送和接收数据能力的设备及其通信控制器。 23.DCE

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是数据电路端接设备,指自动呼叫设备,调制解调器 (Modem) 以及其它一些中间装置的集合。 24.帧

帧是具有一定长度和格式的信息块,一般由一些字段和标志组成。 25.链路

链路就是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段,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节点。

26.数据链路

数据链路是链路的硬件加上实现数据传输规程的软件。 27.拥塞控制

当到达通信子网中某一部分的分组数高于一定的阈值,使得该部分网络来不及处理这些分组时,就会使这部分以至整个网络的性能下降,这种情况称为拥塞。拥塞控制就是研究如何避免和解决拥塞。 28.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是保证发送方不会以高于接收方能承受的速率传输数据,一般采用接收方向发送方发送反馈信息的方式进行控制。 29.数据

数据则是是运送信息的实体,是信息的表达方式,可以是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多种不同形式。 30.信号

信号(Signal)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磁波表示形式。 31.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是指信号的因变量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32.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是指信号的因变量不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通常表现为离散的脉冲形式。 33.数据通信

发送方将要发送的数据转换成信号通过物理信道传输到数据接收方的过程称为数据通信。 34.模拟数据通信

模拟数据通信是指在模拟信道上以模拟信号形式来传输数据; 35.数字数据通信

数字数据通信则是指利用数字信道以数字信号方式来传输数据。 36.信道

为了在源点和终点之间实现有效的数据传输,必须在源点和终点之间建立一条传输信号的物理通道,这条通道被称为物理信道,简称信道。 37.调制方式

调制是使载波信号的幅度、频率或相位(其中的一种或几种)随发送信号变化的过程。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等。 38.曼彻斯特编码

曼彻斯特编码在每个比特间隙中间引入跃迁来同时代表不同比特和同步信息。一个负电平到正电平的跳变代表比特 1 而一个正电平到负电平的跳变则代表比特 0 。 39.多路复用

多路复用指的是复用信道,即是利用一个物理信道同时

传输多个信号,以提高信道利用率,使得一条线路能同时由多个用户使用而互不影响。 40.时分多路复用

时分多路复用是将传输信号的时间进行分割,使不同的信号在不同时间内传送,即将整个传输时间分为许多时间间隔(称为时隙、时间片等, slot time )。每个时间片被一路信号占用。 41.频分多路复用

频分复用是把线路或空间的频带资源分成多个频段(带),将其分别分配给多个用户,每个用户终端的数据通过分配给它的子通路(频段)传输。 42.波分多路复用

在光纤信道上使用的是频分多路复用的一个变种,即波分多路复用。不同的信号使用不同波长的光波在光纤中传输。 43.基带传输

由计算机或终端产生的频谱从零开始,而未经调制的数字信号所占用的频率范围就叫基本频带(这个频带从直流起可高到数百千赫,甚至若干兆赫),简称基带(base band)。这种数字信号就称基带信号。传送数据时,以原封不动的形式,把基带信号送入线路,称为基带传输。 44.频带传输

用基带脉冲对载波波形的某些参量进行控制,使这些参量随基带脉冲变化,也就是调制。经过调制的信号称为已调信号。已调信号通过线路传输到接收端,然后经过解调恢复为原始基带脉冲。传送数据时,把已调信号送入线路,称为频带传输。 45.同步传输

在同步传输方式中,利用时钟的同步使发送和接收装置之间的定时不发生误差。使时钟保持同步的方法之一,是在接收装置和发送装置之间采用单独的时钟信息,称为同步法。另一种方法是将定时信号包含在数据信号中发送,直接从数据波形本身中提取同步信号,称自同步法。同步传输又分为面向字符方式和面向比特方式。 46.波特率

波特率又称为波形速率或码元速率,指在数据通信系统中,线路上每秒传输的波形个数,其单位是“波特”(Baud)。 47.比特率

比特率又称为信息速率,简称数据率,是指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单位时间内传输数据的平均比特数,其单位是比特每秒(bps),或千比特每秒(kbps),或兆比特每秒(Mbps), 48.单工通信

单工通信中传输的信息始终是一个方向。单工通信只需要一条信道。

49.半双工通信(Half-duplex)

通信双方都可以发送(接收)信息,但不能同时双向发送。

50.全双工通信

全双工通信(Full-duplex)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51.集线器

随机选出某一端口的设备,并让它独占全部带宽,与集线器的上联设备(交换机、路由器或服务器等)进行通信。 52.帧

帧是具有一定长度和格式的信息块,一般由一些字段和标志组成。 53.相邻节点

相邻结点是指由同一物理链路连接的所有结点。 54.帧定界

帧定界就是标识帧的开始与结束。有4种常见的定界方法,即字符计数法、带字符填充的首尾界符法、带位填充的首尾标志法和物理层编码违例法。 55.差错

差错是指接收端收到的数据与发送端实际发出的数据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56.检错

检错是指在要发送的数据块上附加足够的冗余信息,使接收方知道有差错发生,给出错误指示,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差错。 57.纠错

纠错是指在要发送的数据块上附加足够的冗余信息,使接收方能够推导出已发送的数据应该是什么。 58.CRC 校验

CRC(Cyclic redundancy code) 校验,即循环冗余校验,是一种实践中广泛采用的检错方法。 59.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是保证发送方不会以高于接收方能承受的速率传输数据,一般采用接收方向发送方发送反馈信息的方式进行控制。 60.HDLC

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是一个面向位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61.PPP

PPP是点对点协议(Point-to-Point Protocol)的简称,它是一个工作于数据链路层的广域网协议。 62.网络拓扑结构

在计算机网络中,把计算机、终端、通信处理机等设备抽象成点,把连接这些设备的通信线路抽象成线,并将由这

些点和线所构成的拓扑称为网络拓扑结构。 63.IEEE802标准

IEEE制定的局域网标准,包括 CSMA/CD 、令牌总线和令牌环等,它被 ANSI 接受为美国国家标准,被 ISO 作为国际标准(称为 ISO8802 标准)。 64.LLC

Logical Link Control ,逻辑链路控制。其协议标准是 IEEE802.2 。 65.MAC

Media Access Control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 CSMA/CD , token ring , token bus 等多种协议。 66.静态分配方法

静态分配方法,也是传统的分配方法,它采用频分多路复用或时分多路复用的办法将单个信道划分后静态地分配给多个用户。 67.动态分配方法

动态分配方法就是动态地为每个用户站点分配信道使用权。动态分配方法通常有3种轮转、预约和争用。 68.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将传输介质的频带有效地分配给网上各站点用户的方法称为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69.CSMA/CD

Carry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是局域网采用的一种总线竞争协议。 70.Ethernet

以太网,一种局域网标准,与 IEEE802.3 标准基本相似。 71.FDDI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 ),是由 ANSI X3T9.5 委员会负责制定的标准。该标准规定了一个 100Mbps 光纤环型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 MAC )协议和物理层规范。 72.MAC 地址

以太网使用的是MAC地址,即IEEE 802.3以太网帧结构中定义的地址。每块网卡出厂时,都被赋予一个MAC地址,网卡的实际地址共有6个字节。 73.快速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是指最大数据传输速率能达到 100Mbps 的以太网技术,其标准是 IEEE802.3u 。 74.千兆以太网

是指最大数据传输速率能达到 1Gbps 的以太网技术,其标准是 IEEE802.3z 。 75.交换式以太网

具有交换功能的以太网技术。其交换设备是以太网交换

集线器或以太网交换机。 76.共享式以太网

共享式以太局域网上的所有结点共享同一传输介质。在一个结点使用传输介质的过程中,另一个结点必须等待。 77.高性能并行接口

高性能并行接口(HIPPI,High-Performance Parallel Interface)主要用于超级计算机与一些外围设备(如大容量存储器、图形工作站等)的高速接口。 78.光纤通道

光纤通道可处理数据通道和网络的连接。它可用来传输数据,包括HIPPI、SCSI以及IBM主机所用的复用器通道,也可用来传输网络的分组,如IEEE 802、IP以及ATM的分组。

79.无线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WLAN)就是指采用无线传输介质的局域网。 80.虚拟局域网

虚拟局域网是由一些局域网网段构成的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而这些网段具有某些共同的需求。每一个VLAN的帧都有一个明确的标识符,指明发送这个帧的工作站是属于哪一个VLAN。利用以太网交换机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虚拟局域网(VLAN)。虚拟局域网其实只是局域网给用户提供的

一种服务,而并不是一种新型局域网。 81.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NOS,Network Operation System)是指能使网络上多台计算机方便而有效地共享网络资源,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的操作系统软件。 82.DDN

数字数据网(DDN,Digital Data Network)是利用数字信道提供半永久性连接电路,以传输数据信号为主的数据传输网络。 83.ISDN

ISDN是由电话综合数字网(IDN)演变而来的,它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连接,并支持一切话音、数字、图像、图形、传真等广泛业务。用户可以通过一组有限的、标准的、多用途用户网络接口来访问这个网络获得相应的业务。 84.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交换技术,分组是交换处理和传输的对象。先将发信端发送的数据分成固定长度的分组,然后在网络中经各分组交换机逐级“存储/转发”,最终到达收信终端。 85.交换虚电路

交换虚电路类似于电话交换,即双方通信前要建立一条虚电路供数据传输,通信完毕后要拆除这条虚电路,供其他

用户使用。 86.永久虚电路

永久虚电路可在两个用户之间建立永久的虚电路,用户间需要通信时无需建立连接,可直接进行数据传输,如使用专线一样。 87.帧中继

帧中继(Frame Relay,简称FR)是以X.25分组交换技术为基础,摒弃其中复杂的检、纠错过程,改造了原有的帧结构,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性能。帧中继的用户接入速率一般为64 kbps~2 Mbps,局间中继传输速率一般为2 Mbps、34 Mbps,现已可达155 Mbps。 88.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异步传输模式。一种可以进行实时数据、声音、视频以帧中继数据传输的网络。 89.信元

信元(cell)是ATM用于传输信息的基本单元,其采用53字节的固定长度。其中,前5个字节为信头,载有信元的地址信息和其他一些控制信息,后48个字节为信息段,装载来自各种不同业务的用户信息。 90.SDH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 ITU 标准。它是由一些 SDH 网元组成的,在光纤(或无线)上进行同步信息传

输、复用、分插和交叉连接的网络。 91.DWDM

是密集波分复用 Denses Wave-Division Multiplexing 的缩写。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光的波分复用器中,将不同波长的激光用不同的数据流调制,再将调制后的光波叠加在一起,由同一条光纤进行传播。在光纤的另一端,将不同波长的光分离出来,分别进行解调制,就可以解出所有的数据流。这样波分复用在同一个光纤内部创建了不同的信道,每一个信道的速度都达到了 2.5Gbps ,最高可以达到到 10Gps 。 92.交换技术

交换技术是采用交换机或结点机等交换系统,通过路由选择技术在欲进行通信的双方之间建立物理的或逻辑的连接,形成一条通路,实现通信双方的信息传输和交换的一种技术。 93.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属于存储交换,它不需要在两个站之间建立一条专用通路。存储交换的主要原理是把待传输的信息存储起来,等到信道空闲时发出去。 94.物理地址

物理地址通常由网络设备的生产厂家直接烧入设备的网络接口卡的EPROM中,它存储的是传输数据时真正用来

标识发出数据的源端设备和接收数据的目的端设备的地址。 95.逻辑地址

逻辑地址(如IP地址)则是第3层地址,所以有时又被称为网络地址,该地址是随着设备所处网络位置不同而变化的,即设备从一个网络被移到另一个网络时,其IP地址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也就是说,IP地址是一种结构化的地址,可以提供关于主机所处的网络位置信息。 96.IP地址

IP地址以32位二进制位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中。32位的IP地址结构由网络标识和主机号两部分组成, 97.网络地址

用于表示网络本身,具有正常的网络号部分,主机号部分为全“0”的IP地址代表一个特定的网络,即作为网络标识之用, 98.广播地址

用于向网络中的所有设备广播分组。具有正常的网络号部分,主机号部分为全“1”的IP地址代表一个在指定网络中的广播,被称为广播地址, 99.子网划分

子网划分(Sub Networking)是指由网络管理员将一个给定的网络分为若干个更小的部分,这些更小的部分被称为子网(Subnet)。

100.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Subnetmask)通常与IP地址配对出现,其功能是告知主机或路由设备,IP地址的哪一部分代表网络号部分,哪一部分代表主机号部分。 101.IGMP

Internet组管理协议(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是在多播环境下使用的协议,它位于网络层。IGMP用来帮助多播路由器识别加入到一个多播组的成员主机。 102.路由

路由是指为到达目的网络所进行的最佳路径选择,路由是网络层最重要的功能。 103.路由表

路由器将所有有关如何到达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信息以数据库表的形式存储起来,这种专门用于存放路由信息的表被称为路由表。 104.静态路由

静态路由是指网络管理员根据其所掌握的网络连通信息以手工配置方式创建的路由表表项。 105.动态路由

动态路由是指路由协议通过自主学习而获得的路由信息,通过在路由器上运行路由协议并进行相应的路由协议配置即可保证路由器自动生成并维护正确的路由信息。

106.路由协议

在网络层用于动态生成路由表信息的协议被称为路由协议

107.内部网关协议

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s)是指作用于自治系统以内的路由协议; 108.外部网关协议

外部网关协议(EGP,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s)则是作用于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协议。 109.自治系统

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简称AS)是指网络中那些由相同机构操纵或管理,对外表现出相同的路由视图的路由器所组成的系统。 110.Ipv6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 IP 协议版本 6 。 IPv6 是下一代 IP 协议。它对 IP 协议的改进主要是将 IP 地址扩展为 16 个字节并提供了更好的安全性。 IPv6 曾被称为 Ipng 。 111.路由器

路由器的主要目的是为从源节点发出的通过网络到达目的节点的数据包寻找最佳路径,工作在 OSI 模型的网络层。它操作数据包(数据报)并且以数据包报头中的网络地

址作为选择路由的基础。 112.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TCP 协议将数据分成可被 IP 层传输的数据包交IP层传送,或者将从 IP 层收到的数据包重新组合为完整的消息并进行校验。 TCP 工作在 ISO/OSI 的第四层即运输层。 113.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它是 TCP/IP 协议中的非连接协议,对应于 ISO/OSI 模型中的运输层。它将应用程序产生的数据信息转化成数据包,然后经由 IP 发送。它不验证消息是否正确发送,其可靠性依赖于产生消息的应用程序自身。 114.DNS

DNS是一个名字服务的协议,它提供了主机域名到IP地址的转换。 115.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是应用层协议,在网络设备之间实施管理信息的交换。SNMP使得网络管理员可以管理网络的性能,查找和解决网络问题,以及规划网络的增长。它是一个标准的用于管理IP网络上结点的协议。 116.HTTP

用来在浏览器和WWW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的协议。

117.SM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主要用于Internet上的电子邮件传输,它是网络中的一个标准协议,使用这个协议的通信软件可以自动地收发电子邮件,并对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作出相应的处理。 118.FTP

建立在TCP协议上,用于实现文件传输的协议。用户通过FTP可以方便地连接到远程服务器上,可以进行查看、删除、移动、复制、更名远程服务器上的文件内容的操作,并能进行上传文件和下载文件等操作。FTP工作时使用两个TCP连接,一个用于交换命令和应答,另一个用于移动文件。 119.TFTP

建立在UDP协议之上用于提供小而简单的文件传输服务,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是对FTP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在文件特别小并且只有传输需求的时候该协议显得更加有效。 120.Telnet

实现虚拟或仿真终端的服务,允许用户把自己的计算机当做远程主机上的一个终端,使用基于文本界面的命令连接并控制远程计算机。通过该协议用户可以登录到远程主机上并在远程主机上执行操作命令,控制和管理远程主机上的文件及其他资源。 121. 客户服务器模式

应用程序之间为了能顺利地进行通信,一方通常需要处于守候状态,等待另一方请求的到来。在分布式计算中,一个应用程序被动地等待,而另一个应用程序通过请求启动通信的模式就是客户/服务器模式。实际上,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分别是指两个应用程序。客户向服务器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对客户的请求作出响应。 122. C/S

C/S又称Client/Server或客户/服务器模式。C/S型数据库应用程序由两部分组成服务器和客户机。服务器指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 System,简称DBMS),用于描述、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程序系统,是数据库系统核心组成部分,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客户机则将用户的需求送交到服务器,再从服务器返回数据给用户。 123. B/S

B/S是Brower/Server的缩写,在B/S结构中,客户机上安装一个浏览器(Browser),如Netscape Navigator或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上安装Oracle、Sybase、Informix或SQL Server等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用户通过浏览器发出某个请求,通过应用程序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之间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之后,返回相应的HTML页面给浏览器。 124. Internet

Internet是一个以TCP/IP网络协议连接各个国家、地区、

机构的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通信网,它将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互连在一起,覆盖全球;从信息资源的角度看,Internet是一个集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为一体的,供网络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 125. NAP

NAP(Network Access Point)是为提高不同的ISP之间的互访速率,节约有限的骨干网络资源,在全国或某一地区内建立的统一的一个或多个交换中心,为国内或本地区的各个网络的互通提供一个快速的交换通道。 126. ISP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就是Internet服务提供者,具体指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为用户定制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发布平台以及提供基于物理层面上技术支持的服务商,包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网络接入服务商(Internet Access Provider,简称IAP),网络平台服务商(Internet Platform Provider,简称IPP)和目录服务提供商(Internet Directory Provider,简称IDP)。 128. ICP

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信息内容服务提供者,是指利用ISP线路,通过设立的网站提供信息服务,其内容包括允许用户在其域名范围内进行信息发布和信息查询。 129. IDC

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作为网络接入服务业务的一个重要的网络服务平台,它通过与某一骨干网高速连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向网站企业和传统企业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专业化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网络批发带宽、电子商务等业务。 130. SP

SP是指短信息内容服务提供商,它是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增值服务,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文字短信息、多媒体彩信、Java等为产品,向移动终端用户提供文字、声音、图像等内容服务。 131. PSTN

PSTN(Published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技术是利用PSTN通过调制解调器拨号实现用户接入的方式。 132. xDSL

xDSL是DSL的统称,即数字用户线路,是以铜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点对点传输技术。xDSL是以铜质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传输技术的组合, 133. PPPoE

PPPoE是以太网上的点到点协议的简称,它提供了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服务。在PPPoE接入方式中,由安装在汇聚层三层交换机旁边的宽带接入服务器(Broadband Access Server,简称BAS)承担用户管理、用户计费和用户数据续

传等所有宽带接入功能。 134. HFC

光纤同轴混合网(Hybrid Fiber Coax,简称HFC)是目前CATV有线电视网采用的网络传输技术。骨干网采用光纤到路边的方式,然后通过同轴电缆及信号放大器等设备把有线电视信号传输到用户。 135. Cable Modem

Cable Modem是一种适用于HFC调制技术,允许用户通过有线电视网进行高速数据接入Internet的设备,在50 MHz以上的频段(多在550 MHz以上)用电视的6 MHz带宽提供一个下行信道,在5 ~50 MHz频段开辟一个上行通道。 136. 无线本地环路(WLL)

WLL利用无线方式把固定用户接入到固定电话网,即利用无线方式代替传统的有线用户接入,为用户提供终端业务服务。

137.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接入(LMDS)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一般采用小区结构,小区的半径为2~5 km。LMDS利用地面转接站LMDS最多提供10 Mbit/s的数据流量。

138. 通用分组无线接入(GPRS)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是在现有的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承载业务。在GPRS上可实现FTP、Web浏览器、

E-mail等互联网应用。GPRS是分组交换技术。 139. CDMA接入技术

CDMA即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缩写,译为“码分多址分组数据传输技术”,被称为第2.5代移动通信技术。CDMA并不给每一个通话者分配一个确定的频率,而是让每一个频道使用所能提供的全部频谱。 140. DBS技术

DBS技术也叫数字直播卫星接入技术,该技术利用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通信卫星将高速广播数据送到用户的接收天线,所以它一般也称为高轨卫星通信。 141. 蓝牙技术

蓝牙的英文名称为“Bluetooth”实际上它是一种实现多种设备之间无线连接的协议。通过这种协议能使包括蜂窝电话、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相关外设和家庭Hub、家庭RF等众多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换。 142. HomeRF技术

HomeRF主要为家庭网络设计,旨在降低语音数据成本。为了实现对数据包的高效传输,HomeRF采用了IEEE 802.11标准中的CSMA/CA模式,它与CSMA/CD类似,以竞争的方式来获取对信道的控制权,在一个时间点上只能有一个接入点在网络中传输数据。 143. WCDMA技术

WCDMA技术能为用户带来了最高2 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在这样的条件下,现在计算机中应用的任何媒体都能通过无线网络轻松地传递。 144. 3G通信技术

该技术又称为国际移动电话2000,该技术规定,移动终端以车速移动时,其传转数据速率为144 kbps,室外静止或步行时速率为384 kbps,而室内为2 Mbps。 145. 万维网

WWW是网络应用的典范,它可让用户从Web服务器上得到文档资料,它所运行的模式叫做客户/服务器(C/S)模式。

146. 网页(Web Pages或Web Documents)

又称“Web页”,它是浏览WWW资源的基本单位。一个WWW服务器通常被称为“Web站点”或者“网站”。每个这样的站点中,都有许许多多的Web页作为它的资源。 147. 主页(Home Page)

WWW是通过相关信息的指针链接起来的信息网络,由提供信息服务的Web服务器组成。在Web系统中,这些服务信息以超文本文档的形式存储在Web服务器上。 148. 超文本(Hypertext)

超文本文档不同于普通文档,超文本文档中也可以有大段的文字用来说明问题,除此之外最重要的特色是文档之间

的链接。互相链接的文档可以在同一个主机上,也可以分布在网络的不同主机上,超文本就因为有这些链接才具有更好的表达能力。

149. 超媒体(Hypermedia)

就信息的呈现形式而言,除文本信息以外,还有语音、图像和视频(或称动态图像)等信息,统称为多媒体。在多媒体的信息浏览中引入超文本的概念,就是超媒体。 150. 超级链接(Hyperlink)

在超文本/超媒体页面中,通过指针可以转向其他的Web页,而新的Web页又指向另一些Web页的指针……这样一种没有顺序、没有层次结构,如同蜘蛛网般的链接关系就是超链接。

151.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HTML是ISO标准8879——标准通用标识语言(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在万维网上的应用。所谓标识语言就是格式化的语言,存在于WWW服务上的页,是由HTML描述的。它使用一些约定的标记对WWW上各种信息(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格式以及超级链接进行描述。当用户浏览WWW上的信息时,浏览器会自动解释这些标记的含义,并将其显示为用户在屏幕上所看到的网页。 152. 超文本传输协议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用来在浏览器和WWW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的协议。 153. 动态文档

动态文档是指文档的内容是浏览器访问万维网服务器时才由应用程序动态创建的。 154. XML

XML(Extensible Market Language)是一种描述数据的标记语言,它不同于HTML,使用HTML是为了制作网页,使用XML是为了描述数据,它使各用类型的数据有统一的标准的格式,使数据的语义容易理解。 155. VRML

VRML是虚拟实境描述模型语言(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的简称。它是描述虚拟环境中场景的一种标准,利用它可以在Internet上建立交互式的三维多媒体的境界。 156. NVT

NVT是一种标准格式,在客户端,客户软件通过TCP连接传输之前把本地格式转变为NVT标准格式。在服务器端,服务器软件再把NVT格式转换为远程系统能够识别的格式, 157. BBS

BBS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ervice,即公告板服

务。BBS在Internet上为人们开辟了一块类似公告板形式的公共场所供彼此交流信息。 158. P2P

P2P是通过在系统之间的直接交换实现计算机资源和服务的共享。 159. IRC

IRC是Internet Relay Chat的缩写,即Internet中继聊天,它是网上聊天的一种方式。IRC也是一种典型的客户/服务器工作模式。 160. VOIP

“Voice Over IP”,就是指应用于IP网络上实现话音及传真信号传输的一门全新的集成业务数据网络技术。 161. Intranet

Intranet就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的Internet,又称内连网,也有人称之为Internal Internet或Coporate Internet。它是一种基于Internet的TCP/IP,使用WWW工具,采用防止外界侵入的安全措施,为企业内部服务并有连接Internet功能的企业内连网络。 162. Extranet

Extranet又称外连网,它往往被看做企业网的一部分,是现有Intranet向外的延伸。它是一个使用公共通信设施和Internet技术的私有网,也是一个能够使其客户和其他相关企

业(如银行、贸易合作伙伴、运输行业等)相连以完成共同目标的交互式合作网络。 163.Windows NT

是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 32 位高档网络操作系统。作为网络软件,它不再是操作系统的附加层,而是直接构造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内核作为 NT 核心成分,即所谓的内置( build-in )网络。 164.权限

权限是管理员授予用户在计算机系统上执行某种操作的权力,是使用域控制器、成员服务器或工作站的能力。权限可以授给用户帐号或者组,但授给组比授给用户帐号更加有效。因为登录到组帐号的用户将自动继承组帐号的权限,实施相应的动作。如果用户不具有执行某项操作的权限时,系统将会禁止该操作的执行。 165. 域

安全性和集中化管理的基本单位。 166. 帐号域和资源域

在该用户的帐号所在域称为帐号域,用户所要访问资源的域称资源域。在帐号域和资源域之间建立一个委托关系,资源域(或称委托域)可以委托帐号域(或称受托域)对该用户进行审核,只要该用户在帐号域中是合法的,就允许访问资源域,而不必在资源域中注册帐号。通过委托关系可提

供一种多域之间资源共享的简便方法。 167. 单向委托和双向委托关系

委托关系有单向委托和双向委托两种。单向委托关系是一个域委托另一个域对该域的用户身份进行审核;双向委托关系是两个单向委托关系,即两个域相互委托对方审核各自域的用户身份。

168. 全局帐号和本地帐号

在多域网络中,为了便于管理, Windows NT 将用户帐号分成全局和本地两种。

全局帐号是指一个域中的用户帐号可以接受多个域(全局)的授权,通过建立委托关系去访问资源域中的资源。缺省情况下,新增加的用户帐号都是全局帐号。

本地帐号是指一个域中的用户帐号只能接受本域(本地)的授权,访问本域内的资源,而不能通过建立委托关系去访问资源域中的资源。如果要将新增加的用户帐号设置为本地帐号,则必须更改“域用户管理器”中“帐号信息”对话框上的缺省设置。

本地帐号用户必须首先用工作组计算机帐号或域帐号登录到网上,然后连接到本地帐号所在域的域控制器上。当用户连接到域控制器时,用户身份标志(域名、用户名和密码)就会传给域控制器进行审核,以验证用户身份和访问权限。 169 全局组

全局组是由一个域中的多个用户帐号组成,且只能包含该域的用户帐号。全局意味着该组可以接受多个域的授权,通过建立委托关系去访问资源域中的资源。 170. 本地组

本地组是由一个或多个域中的全局组或用户帐号组成,但它不能包含其它域的本地组。本地组意味着该组只能接受本域的授权,并且只有处于帐号域中的全局组或用户帐号才能加入到本地组中。 171. NTFS 权限

NTFS为目录和文件提供了一整套标准权限。标准权限是一些单独权限的组合,这些单独权限是读取( R )、写入( W )、执行( X )、删除( D )、更改权限( P )和取得所有权( O )。 除了标准权限外,还可设置特殊权限。特殊权限允许对目录和文件自定义单独权限的组合。 172.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173. 黑客

黑客是英文hacker的译音,原意为热衷于电脑程序的设计者,指对于任何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奥秘都有强烈兴趣的

人。黑客大都是程序员,他们具有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方面的高级知识,知道系统中的漏洞及其原因所在,他们不断追求更深的知识,并公开他们的发现,与其他人分享,并且从来没有破坏数据的企图。 174. 入侵者

入侵者(攻击者)指怀着不良的企图,闯入远程计算机系统甚至破坏远程计算机系统完整性的人。入侵者利用获得的非法访问权,破坏重要数据,拒绝合法用户的服务请求,或为了自己的目的故意制造麻烦。入侵者的行为是恶意的,入侵者可能技术水平很高,也可能是个初学者。 175. Sniffer

Sniffer,中文可以翻译为嗅探器,是一种威胁性极大的被动攻击工具。使用这种工具,可以监视网络的状态、数据流动情况以及网络上传输的信息。当信息以明文的形式在网络上传输时,便可以使用网络监听的方式来进行攻击。 176. 特洛伊木马

“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简称“木马”,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驻留在目标计算机里。在目标计算机系统启动的时候,自然启动,然后在某一端口进行监听。 177. 防火墙

防火墙是一类防范措施的总称,它使得内部网络与 Internet 之间或者与其他外部网络互相隔离、限制网络互访

用来保护内部网络。防火墙简单的可以只用路由器实现,复杂的可以用主机甚至一个子网来实现。设置防火墙目的都是为了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设立唯一的通道,简化网络的安全管理。 网络基本概念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特别是家用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一方面希望众多用户能共享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希望各计算机之间能互相传递信息进行通信。个人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配置一般都比较低,其功能也有限,因此,要求大型与巨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以及它们所管理的信息资源应该为众多的微型计算机所共享,以便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基于这些原因,促使计算机向网络化发展,将分散的计算机连接成网,组成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 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通俗来说,网络就是通过电缆、电话线、或无线通讯等互联的计算机的集合。 网络的分类

按计算机连网的区域大小,我们可以把网络分为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和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局域网(LAN)是指在一个较小地理范围内的各种计算机网络设备互联在一起的通信网络,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子网,通常局限在几千米的范围之内。如在一个房间、一座大楼,或是在一个校园内的网络就称为局域网,广域网(WAN)连接地理范围较大,常常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洲。其目的是为了让分布较远的各局域网互联。我们平常讲的Internet就是最大最典型的广域网。 什么是网络协议

那么,网络上的计算机之间又是如何交换信息的呢?就象我们说话用某种语言一样,在网络上的各台计算机之间也有一种语言,这就是网络协议,不同的计算机之间必须使用相同的网络协议才能进行通信。当然了,网络协议也有很多种,具体选择哪一种协议则要看情况而定。Internet上的计算机使用的是TCP/IP协议。 什么是Internet

到Internet海洋去冲浪,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每当我们拿起一张报纸、一本杂志或者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的时候, 都可能听到一个词: Internet 。 而每每谈到Internet,必然离不开WWW、环球网、 信息高速公路之类的时髦词儿,人们不禁要问,Internet是什么? 从广义上讲,Internet是遍布全球的联络各个计算机平台的总网络,是成千上万信息资源的总称;从本质上讲,Internet是一个使世界上不同类型的

计算机能交换各类数据的通信媒介。从Internet提供的资源及对人类的作用这方面来理解,Internet是建立在高灵活性的通信技术之上的一个已硕果累累,正迅猛发展的全球数字化数据库。点击下面我们可以形象的看到什么是Internet. Internet是怎样工作的 地址和协议的概念

Internet的本质是电脑与电脑之间互相通信并交换信息,只不过大多是小电脑从大电脑获取各类信息。这种通信跟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一样必须具备一些条件,比如:您给一位美国朋友写信,首先必须使用一种对方也能看懂的语言,然后还得知道对方的通信地址,才能把信发出去。同样,电脑与电脑之间通信,首先也得使用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语言\"--通信协议,然后还得知道电脑彼此的地址,通过协议和地址,电脑与电脑之间就能交流信息,这就形成了网络。 TCP/IP协议

Internet就是由许多小的网络构成的国际性大网络,在各个小网络内部使用不同的协议,正如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语言,那如何使它们之间能进行信息交流呢?这就要靠网络上的世界语----TCP/IP协议。详细介绍请参考TCP/IP>>> IP地址

语言(协议)我们是有了,那地址怎么办呢?没关系,用网际协议地址(即IP地址)就可解决这个问题。它是为标识

Internet上主机位置而设置的。Internet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都被赋予一个世界上唯一的32位Internet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简称IP Address),这一地址可用于与该计算机机有关的全部通信。为了方便起见,在应用上我们以8bit为一单位,组成四组十进制数字来表示每一台主机的位置。 一般的IP地址由4组数字组成,每组数字介于0-255之间,如某一台电脑的IP地址可为:202.206.65.115,但不能为202.206.259.3。 域名地址

尽管IP地址能够唯一地标识网络上的计算机,但IP地址是数字型的,用户记忆这类数字十分不方便,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另一套字符型的地址方案即所谓的域名地址。IP地址和域名是一一对应的,我们来看一个IP地址对应域名地址的例子,譬如:河北科技大学的IP地址是202.206.64.33,对应域名地址为www.hebust.edu.cn。这份域名地址的信息存放在一个叫域名服务器(DNS,Domain Name Server)的主机内,使用者只需了解易记的域名地址,其对应转换工作就留给了域名服务器DNS。DNS就是提供IP地址和域名之间的转换服务的服务器。 域名地址的意义

域名地址是从右至左来表述其意义的,最右边的部分为顶层域,最左边的则是这台主机的机器名称。一般域名地址可

表示为:主机机器名.单位名.网络名.顶层域名。如:dns.hebust.edu.cn,这里的dns是河北科技大学的一个主机的机器名,hebust代表河北科技大学大学,edu代表中国教育科研网,cn代表中国,顶层域一般是网络机构或所在国家地区的名称缩写。

域名由两种基本类型组成:以机构性质命名的域和以国家地区代码命名的域。常见的以机构性质命名的域,一般由三个字符组成,如表示商业机构的“com”,表示教育机构的“edu”等。以机构性质或类别命名的域如下表: Internet的工作原理

有了TCP/IP协议和IP地址的概念,我们就很好理解Internet的工作原理了:当一个用户想给其他用户发送一个文件时,TCP先把该文件分成一个个小数据包,并加上一些特定的信息(可以看成是装箱单),以便接收方的机器确认传输是正确无误的,然后IP再在数据包上标上地址信息,形成可在Internet上传输的TCP/IP数据包。 使用TCP/IP传送数据

当 TCP/IP数据包到达目的地后,计算机首先去掉地址标志,利用TCP的装箱单检查数据在传输中是否有损失,如果接收方发现有损坏的数据包,就要求发送端重新发送被损坏的数据包,确认无误后再将各个数据包重新组合成原文件。

就这样,Internet通过TCP/IP协议这一网上的\"世界语\"和IP地址实现了它的全球通信的功能。 什么是TCP/IP协议

TCP/IP协议(Transfer Controln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叫做传输控制/网际协议,又叫网络通讯协议,这个协议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

TCP/IP是网络中使用的基本的通信协议。虽然从名字上看TCP/IP包括两个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但TCP/IP实际上是一组协议,它包括上百个各种功能的协议,如:远程登录、文件传输和电子邮件等,而TCP协议和IP协议是保证数据完整传输的两个基本的重要协议。通常说TCP/IP是Internet协议族,而不单单是TCP和IP。

TCP/IP是用于计算机通信的一组协议,我们通常称它为TCP/IP协议族。它是7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为其ARPANET广域网开发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以它为基础组建的INTERNET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正因为INTERNET的广泛使用,使得TCP/IP成了事实上的标准。 之所以说TCP/IP是一个协议族,是因为TCP/IP协议包括TCP、IP、UDP、ICMP、RIP、TELNETFTP、SMTP、ARP、TFTP等许多协议,这些协议一起称为TCP/IP协议。以下我们对协议族中一些常用协议英文名称和用途作一介绍: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IP(Internetworking Protocol)网间网协议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信息协议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 ARP(Address Resola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从协议分层模型方面来讲,TCP/IP由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间网层、传输层、应用层。 其中:

网络接口层 这是TCP/IP软件的最低层,负责接收IP数据报并通过网络发送之,或者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报,交给IP层。

网间网层 负责相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三方面。一、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收到请求后,将分组装入IP数据报,填充报头,选择去往信宿机的路径,然后将数据报发往适当的网络接口。二、处理输入数据报:首先检查其合法性,然后进行寻径--假如该数据报已到达信宿机,则去掉报头,将剩下部分交给适当的传输协议;假如该数据报尚未到达信宿,则转发该数据报。三、处理路径、流控、拥塞等问题。

传输层 提供应用程序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一、格式化信息流;二、提供可靠传输。为实现后者,传输层协议规定接收端必须发回确认,并且假如分组丢失,必须重新发送。 应用层 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程序,比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访问、远程登录等。远程登录TELNET使用TELNET协议提供在网络其它主机上注册的接口。TELNET会话提供了基于字符的虚拟终端。文件传输访问FTP使用FTP协议来提供网络内机器间的文件拷贝功能。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关于OSI参考模型的相关概念,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相对于七层协议参考模型,TCP/IP协议是如何实现网络模型的。

OSI中的层 功能 TCP/IP协议族 TFTP,HTTP,应用层 文件传输,电子邮件,SNMP,FTP,文件服务,虚拟终端 SMTP,DNS,Telnet 表示层 数据格式化,代码转换,没有协议 数据加密 解除或建立与别的接点的联系 提供端对端的接口 为数据包选择路由 没有协议 TCP,UDP IP,ICMP,RIP,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OSPF,BGP,IGMP

传输有地址的帧以及错数据链路层 PPP,ARP,RARP,误检测功能 MTU 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在物理媒体上传输数据 ISO2110IEEE802IEEE802.2 ,。SLIP,CSLIP,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包括了硬件接口和协议ARP,RARP,这两个协议主要是用来建立送到物理层上的信息和接收从物理层上传来的信息;

网络层中的协议主要有IP,ICMP,IGMP等,由于它包含了IP协议模块,所以它是所有机遇TCP/IP协议网络的核心。在网络层中,IP模块完成大部分功能。ICMP和IGMP以及其他支持IP的协议帮助IP完成特定的任务,如传输差错控制信息以及主机/路由器之间的控制电文等。网络层掌管着网络中主机间的信息传输。

传输层上的主要协议是TCP和UDP。正如网络层控制着主机之间的数据传递,传输层控制着那些将要进入网络层的数据。两个协议就是它管理这些数据的两种方式:TCP是一个基于连接的协议(还记得我们在网络基础中讲到的关于面向连接的服务和面向无连接服务的概念吗?忘了的话,去看

看);UDP则是面向无连接服务的管理方式的协议。 应用层位于协议栈的顶端,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应用了。上面的协议当然也是为了这些应用而设计的,具体说来一些常用的协议功能如下:

Telnet:提供远程登录(终端仿真)服务,好象比较古老的BBS就是用的这个登陆。

FTP :提供应用级的文件传输服务,说的简单明了点就是远程文件访问等等服务;

SMTP:不用说拉,天天用到的电子邮件协议。

TFTP:提供小而简单的文件传输服务,实际上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是对FTP的一种替换(在文件特别小并且仅有传输需求的时候)。

SNT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看名字就不用说什么含义了吧。 DNS:域名解析服务,也就是如何将域名映射城IP地址的协议。

HTTP:不知道各位对这个协议熟不熟悉啊?这是超文本传输协议,你之所以现在能看到网上的图片,动画,音频,等等,都是仰仗这个协议在起作用啊!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一个问题,协议是\"对等实体\"的数据进行交互时起作用的,如果忘了,赶紧回忆哦。 3、FTP服务

FTP是文件传输的最主要工具。它可以传输任何格式的数据。用FTP可以访问Internet的各种FTP服务器。访问FTP服务器有两种方式 : 一种访问是注册用户登录到服务器系统,另一种访问是用“隐名”(anonymous)进入服务器。

Internet网上有许多公用的免费软件,允许用户无偿转让、复制、使用和修改。这些公用的免费软件种类繁多,从多媒体文件到普通的文本文件,从大型的Internet软件包到小型的应用软件和游戏软件,应有尽有。充分利用这些软件资源,能大大节省我们的软件编制时间,提高效率。 用户要获取Internet上的免费软件,可以利用文件传输服务(FTP)这个工具。FTP是一种实时的联机服务功能,它支持将一台计算机上的文件传到另一台计算机上。工作时用户必须先登录到FTP服务器上。使用FTP几乎可以传送任何类型的文件,如文本文件、二进制可执行文件、图形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数据压缩文件等。

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公司、大学、科研机构将大量的信息以公开的文件形式存放在Internet中,因此,FTP使用几乎可以获取任何领域的信息。 4、高级浏览WWW

WWW(World Wide Web),是一张附着在Internet上的覆盖全球的信息\"蜘蛛网\",镶嵌着无数以超文本形式存在的信息,其中有璀璨的明珠,当然也有腐臭的垃圾。有人叫它全

球网,有人叫它万维网,或者就简称为Web(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建议,WWW的中译名为\"万维网\")。WWW是当前Internet上最受欢迎、最为流行、最新的信息检索服务系统。它把Internet上现有资源统统连接起来,使用户能在Internet上已经建立了WWW服务器的所有站点提供超文本媒体资源文档。这是因为,WWW能把各种类型的信息(静止图像、文本声音和音像)无义无缝的集成起来。WWW不仅提供了图形界面的快速信息查找,还可以通过同样的图形界面(GUI)与Internet的其他服务器对接。

由于WWW为全世界的人们提供查找和共享信息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世界上各种组织机构、科研机关、大学、公司厂商热衷于研究开发的信息集合。它基于Internet的查询。信息分布和管理系统,是人们进行交互的多媒体通信动态格式。它的正式提法是:\"一种广域超媒体信息检索原始规约,目的是访问巨量的文档\"。WWW已经实现的部分是,给计算机网络上的用户提供一种兼容的手段,以简单的方式去访问各种媒体。它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超媒体网络,改变了人们观察和创建信息的方法。因而,整个世界迅速掀起了研究开发使用WWW的巨大热潮。

WWW诞生于Internet之中,后来成为Internet的一部分,而今天,WWW几乎成了Internet的代名词。通过它,加入其中的每个人能够在瞬间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将一根

电话线插入你的PC(它可能是你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加上一部移动电话),此时全球的信息就在你的指尖! WWW并不是实际存在于世界的哪一个地方,事实上,WWW的使用者每天都赋予它新的含义。Internet社会的公民们(包括机构和个人),把他们需要公之于众的各类信息以主页(Homepage)的形式嵌入WWW,主页中除了文本外还包括图形、声音和其他媒体形式;而内容则从各类招聘广告到电子版圣经,可以说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主页是在Web上出版的主要形是一些HTML文本(HTML即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识语言)。 5、其它服务 Gopher

它是菜单式的信息查询系统,提供面向文本的信息查询服务。有的Gopher也具有图形接口,在屏幕上显示图标与图象。Gopher服务器对用户提供树形结构的菜单索引,引导用户查询信息,使用非常方便。

由于Www提供了完全相同的功能且更为完善,界面更为友好,因此,Gopher服务将逐渐淡出网络服务领域。 广域信息服务器WAIS

WAIS(Wide Area Information System)用于查找建立有索引的资料 (文件)。它从用户指明的WAIS服务器中,根据给出的特定单词或词组找出同它们相匹配的文件或文件集合。

由于WWW已集成了这些功能,现在的WAIS信息系统已逐渐作为一种历史保存在Internet网上。 网络文件搜索系统Archie

在Internet中寻找文件常常犹如\"大海捞针\"。Archie能够帮助你从 Internet分布在世界各地计算机上浩如烟海的文件中找到所需文件,或者至少对你提供这种文件的信息。 你要作的只是选择一个Archie服务器,并告诉它你想找的文件在文件名中包含甚麽关键词汇。Archie 的输出是存放结果文件的服务器地址、文件目录以及文件名及其属性。然后,你从中可以进一步选出满足需求的文件。

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网络功能,但由于在Internet发展过程中信息量巨大,而没有更多的人员投入Archie信息服务器的建立,因此基于WWW的搜索引擎已逐步取代了它的功能,随着Internet网信息技术的日渐完善,Archie的地位将被逐渐削弱。 局域网连接

对于个人用户上网来说只要把自己的计算机、电话线、调制解调器连接并配置好(以下部分有详细介绍),到服务提供商申请自己的帐号和密码,就可以在Internet世界里遨游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而对于整个公司、企业、学校等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上面说了,首先要建好自己单位部门的局域网才能连入Internet。那么局域网是如何连接的

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局域网连接所需的知识。 构成局域网的基本构件

要构成LAN,必须有其基本部件。LAN既然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自然少不了计算机,特别是个人计算机(PC)。几乎没有一种网络只由大型机或小型机构成。因此,对于LAN而言,个人计算机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构件。计算机互联在一起 ,当然也不可能没有传输媒体,这种媒体可以是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缆或辐射性媒体。第三个构件是任何一台独立计算机通常都不配备的网卡,也称为网络适配器,但在构成LAN时,则是不可少的部件。第四个构件是将计算机与传输媒体相连的各种连接设备,如RJ-45插头座等。具备了上述四种网络构件,便可将LAN工作的各种设备用媒体互联在一起搭成一个基本的LAN硬件平台,如图所示。

有了LAN硬件环境,还需要控制和管理LAN正常运行的软件,即谓NOS是在每个PC机原有操作系统上增加网络所需的功能。例如,当需要在LAN上使用字处理程序时,用户的感觉犹如没有组成LAN一样,这正是LAN操作发挥了对字处理程序访问的管理。在LAN情况下,字处理程序的一个拷贝

通常保存在文件服务器中,并由LAN上的任何一个用户共享。由上面介绍的情况可知,组成LAN需要下述5种基本结构:

① 计算机(特别是PC机); ② 传输媒体; ③ 网络适配器; ④ 网络连接设备; ⑤ 网络操作系统。

计算机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就不在介绍了,其他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 局域网的传输媒体

LAN常用的媒体有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缆,以及在无线LAN情况下使用的辐射媒体。LAN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首先使用的是粗同轴电缆,其直径近似13 mm(1/2英寸),特性阻抗为50欧姆。由于这种电缆很重,缺乏挠性以及价格高等问题,随后出现了细缆,其直径为6.4mm(1/4英寸),特性阻抗也是50欧姆。使用粗缆构成的Ethernet称为粗缆Ethernet,使用细缆的Ethernet称为细缆Ethernet。在80年代后期广泛采用了双绞线作为传输媒体的技术,既10Base-T以及其他LAN实现技术。为将LAN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随后又出现了10Base-F这种技术是使用光纤构成链路段,使用距离可延长到2km但速率仍为10Mbps。FDDI

则是与IEEE802.3、802.4和802.5完全不同的新技术,构成FDDI的媒体,不仅是光纤,而且访问媒体的机制有了新的提高,传输速率可达100Mbps。下面就这些实现技术所用的媒体逐一进行讨论。 1.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可分为两类:粗缆和细缆,这种电缆在实际应用中很广,比如有线电视网,就是使用同轴电缆。不论是粗缆还是细缆,其中央都是一根铜线,外面包有绝缘层。同轴电缆由内部导体环绕绝缘层以及绝缘层外的金属屏蔽网和最外层的护套组成,如下图 所示。这种结构的金属屏蔽网可防止中心导体向外辐射电磁场,也可用来防止外界电磁场干扰中心导体的信号。

细缆连接设备及技术参数

采用细缆组网,除需要电缆外,还需要BNC头、T型头及终端匹配器等。如下图。同轴电缆组网的网卡必须带有细缆连接接口(通常在网卡上标有\"BNC\"字样)。

下面是细缆组网的技术参数: .最大的干线段长度;185米 .最大网络干线电缆长度:925米 .每条干线段支持的最大结点数:30 .BNC、T型连接器之间的最小距离:0.5米 粗缆连接设备

粗缆连接设备包括转换器、DIX连接器及电缆、N-系列插头、N-系列匹配器,如下图。使用粗缆组网,网卡必须有DIX接口(一般标有DIX字样)。

下面是采用粗缆组网的技术参数: .最大的干线长度:500米 .最大网络干线电缆长度:2500米 .每条干线段支持的最大结点数:100 .收发器之间的最小距离:2.5米 .收发器电缆的最大长度:50米 2.双绞线

双绞线(TP:Twisted Pairwire)是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双绞线是由相互按一定扭距绞合在一起的类似于电话线的传输媒体,每根线加绝缘层并有色标来标记,如下

图所示,左图为示意图,右图为实物图。成对线的扭绞旨在使电磁辐射和外部电磁干扰减到最小。目前,双绞线可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Unshilded Twisted Pair)和屏蔽双绞线(STP:Shielded Twisted Pair)。我们平时一般接触比较多的就是UTP线。

目前 EIA/TIA(电气工业协会/电信工业协会)为双绞线电缆定义了五种不同质量的型号。这五种型号如下: 1、第一类:主要用于传输语音(一类标准主要用于八十年代初之前的电话线缆),该类用于电话线,不用于数据传输。 2、第二类:该类包括用于低速网络的电缆,这些电缆能够支持最高4Mbps的实施方案,这两类双绞线在LAN中很少使用。

3、第三类:这种在以前的以太网中(10M)比较流行,最高支持16Mmbps的容量,但大多数通常用于10Mbps的以太网,主要用于10base-T。

4、第四类:该类双绞线在性能上比第三类有一定改进,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16Mbps的数据传输。4类电缆用于

比3类距离更长且速度更高的网络环境。它可以支持最高20Mbps的容量。主要用于基于令牌的局域网和10base-T/100base-T。这类双绞线可以是UTP,也可以是STP。 5、第五类:该类电缆增加了绕线密度,外套一种高质量的绝缘材料,传输频率为100MHz,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为100Mbps的数据传输,这种电缆用于高性能的数据通信。它可以支持高达100Mbps的容量。主要用于100base-T和10base-T网络,这是最常用的以太网电缆。 最近又出现了超5类线缆,它是一个非屏蔽双绞线(UTP)布线系统,通过对它的\"链接\"和\"信道\"性能的测试表明,它超过5类线标准TIA/EIA568的要求。与普通的5类UTP比较,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如今市场上5类布线和超5类布线应用非常广泛,国际标准规定的5类双绞线的频率带宽是100MHz,在这样的带宽上可以实现100M的快速以太网和155M的ATM传输。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使用第三、四、五类。

使用双绞线组网,双绞线和其他网络设备(例如网卡)连接必须是RJ45接头(也叫水晶头)。下图是RJ45接头,左图为示意图,右图为实物图。

双绞线(10BASE-T)以太网技术规范可归结为5-4-3-2-1

规则:

.允许5个网段,每网段最大长度100米 .在同一信道上允许连接4个中继器或集线器 .在其中的三个网段上可以增加节点

.在另外两个网段上,除做中继器链路外,不能接任何节点

.上述将组建一个大型的冲突域,最大站点数1024,网络直径达2500米

上述规则只是一个粗略的设计指南,实际的数据因厂家不同而异。利用双绞线组网,可以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年来,快速以太网的发展,利用双绞线组建不须再增加其它设备,因此被业界人士看好。 3.光缆

光缆不仅是目前可用的媒体,而且是今后若干年后将会继续使用的媒体,其主要原因是这种媒体具有很大的带宽。光缆是由许多细如发丝的塑胶或玻璃纤维外加绝缘护套组成,光束在玻璃纤维内传输,防磁防电,传输稳定,质量高,适于高速网络和骨干网。光纤与电导体构成的传输媒体最基本的差别是,它的传输信息是光束,而非电气信号。因此,光纤传输的信号不受电磁的干扰。

利用光缆连接网络,每端必须连接光/电转换器,另外还需要一些其它辅助设备。

基于光缆的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许多规范,具体如下: .10BASE-FL .10BASE-FB .10BASE-FP

其中10BASE-FL是使用最广泛的数据格式,下面是其组网规则:

最大段长: 2000M

每段最大节点(NODE)数:2 每网络最大节点(NODE)数: 1024 每链的最大HUB数:4 下表是三种传输媒介的比较。 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缆的性能比较 传输媒介 价格 UTP STP 电磁干扰 频带宽度 单段最大长度 低 中 等 高 100 米 100 米 185米/500米 最便宜 高 一般 低 低 同轴电缆 一般

光 缆

最高 没 有 极 高 几十公里 4.无线媒体

上述三种传输媒体的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便是都需要一根线缆连接电脑,这在很多场合下是不方便的。无线媒体不使用电子或光学导体。大多数情况下地球的大气便是数据的物理性通路。从理论上讲,无线媒体最好应用于难以布线的场合或远程通信。无线媒体有三种主要类型:无线电、微波及红外线。下面我们主要介绍无线电传输介质。

无线电的频率范围在10KHz-16KHz之间。在电磁频谱里,属于\"对频\"。使用无线电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电磁波频率的范围(频谱)是相当有限的。其中大部分都已被电视、广播以及重要的政府和军队系统占用。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留给网络电脑使用,而且这些频率也大部分都由国内\"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无委会)\"统一管制。要使用一个受管制的频率必须向无委会申请许可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当不便。如果设备使用的是未经管制的频率,则功率必须在1W以下,这种管制目的是限制设备的作用范围,从而限制对其它信号的干扰。用网络术语来说,这相当于限制了未管制无线电的通信带宽。下面这些频率是未受管制的: 902 ~ 925MHz

2.4GHz(全球通用) 5.72 ~ 5.85 GHz

无线电波可以穿透墙壁,也可以到达普通网络线缆无法到达的地方。针对无线电链路连接的网络,现在已有相当坚实的工业基础,在业界也得到迅速发展。 网络适配器

网络适配器又称网卡或网络接口卡(NIC),英文名NetworkInterfaceCard。它是使计算机联网的设备。平常所说的网卡就是将PC机和LAN连接的网络适配器。网卡(NIC) 插在计算机主板插槽中,负责将用户要传递的数据转换为网络上其它设备能够识别的格式,通过网络介质传输。它的主要技术参数为带宽、总线方式、电气接口方式等。它的基本功能为:从并行到串行的数据转换,包的装配和拆装,网络存取控制,数据缓存和网络信号。目前主要是8位和16位网卡。

网卡必须具备两大技术:网卡驱动程序和I/O技术。驱动程序使网卡和网络操作系统兼容,实现PC机与网络的通信。I/O技术可以通过数据总线实现PC和网卡之间的通信。网卡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基本的元素。在计算机局域网络中,如果有一台计算机没有网卡,那么这台计算机将不能和其他计算机通信,也就是说,这台计算机和网络是孤立的。 网卡的不同分类:根据网络技术的不同,网卡的分类也有

所不同,如大家所熟知的ATM网卡、令牌环网卡和以太网网卡等。据统计,目前约有80%的局域网采用以太网技术。根据工作对象的不同务器的工作特点而专门设计的,价格较贵,但性能很好。就兼容网卡而言,目前,网卡一般分为普通工作站网卡和服务器专用网卡。服务器专用网卡是为了适应网络服种类较多,性能也有差异,可按以下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网卡所支持带宽的不同可分为10M网卡、100M网卡、10/100M自适应网卡、1000M网卡几种;根据网卡总线类型的不同,主要分为ISA网卡、EISA网卡和PCI网卡三大类,其中ISA网卡和PCI网卡较常使用。ISA总线网卡的带宽一般为10M,PCI总线网卡的带宽从10M到1000M都有。同样是10M网卡,因为ISA总线为16位,而PCI总线为32位,所以PCI网卡要比ISA网卡快。

网卡的接口类型:根据传输介质的不同,网卡出现了AUI接口(粗缆接口)、BNC接口(细缆接口)和RJ-45接口(双绞线接口)三种接口类型。所以在选用网卡时,应注意网卡所支持的接口类型,否则可能不适用于你的网络。市面上常见的10M网卡主要有单口网卡(RJ-45接口或BNC接口)和双口网卡(RJ-45和BNC两种接口),带有AUI粗缆接口的网卡较少。而100M和1000M网卡一般为单口卡(RJ-45接口)。除网卡的接口外,我们在选用网卡时还常常要注意网卡是否支持无盘启动。必要时还要考虑网卡是否支持光纤

连接。

网卡的选购:据统计,目前绝大多数的局域网采用以太网技术,因而重点以以太网网卡为例,讲一些选购网卡时应注意的问题。购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重点:

网卡的应用领域----目前,以太网网卡有10M、100M、10M/100M及千兆网卡。对于大数据量网络来说,服务器应该采用千兆以太网网卡,这种网卡多用于服务器与交换机之间的连接,以提高整体系统的响应速率。而10M、100M和10M/100M网卡则属人们经常购买且常用的网络设备,这三种产品的价格相差不大。所谓10M/100M自适应是指网卡可以与远端网络设备(集线器或交换机)自动协商,确定当前的可用速率是10M还是100M。对于通常的文件共享等应用来说,10M网卡就已经足够了,但对于将来可能的语音和视频等应用来说,100M网卡将更利于实时应用的传输。鉴于10M技术已经拥有的基础(如以前的集线器和交换机等),通常的变通方法是购买10M/100M网卡,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已有的投资,又有利于网络的进一步扩展。就整体价格和技术发展而言,千兆以太网到桌面机尚需时日,但10M的时代已经逐渐远去。因而对中小企业来说,10M/100M网卡应该是采购时的首选。

注意总线接口方式----当前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中常见的总线接口方式都可以从主流网卡厂商那里找到适用的产品。

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很难找到ISA接口的100M网卡。1994年以来,PCI总线架构日益成为网卡的首选总线,目前已牢固地确立了在服务器和高端桌面机中的地位。即将到来的转变是这种网卡将推广到所有的桌面机中。PCI以太网网卡的高性能、易用性和增强了的可靠性使其被标准以太网网络所广泛采用,并得到了PC业界的支持。

网卡兼容性和运用的技术----快速以太网在桌面一级普遍采用100BaseTX技术,以UTP为传输介质,因此,快速以太网的网卡设一个RJ45接口。由于小办公室网络普遍采用双绞线作为网络的传输介质,并进行结构化布线,因此,选择单一RJ45接口的网卡就可以了。适用性好的网卡应通过各主流操作系统的认证,至少具备如下操作系统的驱动程序:Windows、Netware、Unix和OS/2。智能网卡上自带处理器或带有专门设计的AISC芯片,可承担使用非智能网卡时由计算机处理器承担的一部分任务,因而即使在网络信息流量很大时,也极少占用计算机的内存和CPU时间。智能网卡性能好,价格也较高,主要用在服务器上。另外,有的网卡在BootROM上做文章,加入防病毒功能;有的网卡则与主机板配合,借助一定的软件,实现WakeonLAN(远程唤醒)功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启动计算机;还有的计算机则干脆将网卡集成到了主机板上。

网卡生产商----由于网卡技术的成熟性,目前生产以太网

网卡的厂商除了国外的3Com、英特尔和IBM等公司之外,台湾的厂商以生产能力强且多在内地设厂等优势,其价格相对比较便宜。 局域网连接设备 集线器

集线器(HUB)是对网络进行集中管理的最小单元,像树的主干一样,它是各分枝的汇集点。HUB是一个共享设备,其实质是一个中继器,而中继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正是因为HUB只是一个信号放大和中转的设备,所以它不具备自动寻址能力,即不具备交换作用。所有传到HUB的数据均被广播到之相连的各个端口,容易形成数据堵塞,因此有人称集线器为“傻HUB”。

HUB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HUB主要用于共享网络的组建,是解决从服务器直接到桌面的最佳,最经济的方案。在交换式网络中,HUB直接与交换机相连,将交换机端口的数据送到桌面。使用HUB组网灵活,它处于网络的一个星型结点,对结点相连的工作站进行集中管理,不让出问题的工作站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并且用户的加入和退出也很自由。

HUB的分类。依据总线带宽的不同,HUB分为10M,100M和10/100M自适应三种;若按配置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独立型HUB,模块化HUB和堆叠式HUB三种;根据管理方式可分为智能型HUB和非智能型HUB两种。目前所使用的HUB基本是以上三种分类的组合,例如我们经常所讲的10/100M自适应智能型可堆叠式HUB等。HUB根据端口数目的不同主要有8口,16口和24口等。

HUB在组网中的应用。由于10M非智能型HUB的价格已经接近于款网卡的价格,并且10M的网络对传输介质及布线的要求也不高,所以许多喜欢“DIY”的网友完全可以自己动手,组建自己的家庭局域网或办公局域网。在前些年组建的网络中,10M网络几乎成为网络的标准配置,有相当数量的10M HUB作为分散式布线中为用户提供长距离信息传输的中继,或作为小型办公室的网络核心。但这种应用在今天已不再是主流,尤其是随着100M网络的日益普及,10M网络及其设备将会越来越少。

虽然纯100M的HUB给桌面提供了100M的传输速度,但当网络升级到100M后,原来众多的10M设备将无法再使用,所以只有在近期才开始组建的网络,才会无任何顾虑地考虑100M的HUB。很多网络设备生产商正是瞄准了10M与100M之间的转换的这个时机,纷纷推出了既兼容10M的10/100M自适应HUB。10/100M自适应HUB在工作中的端口速度可根据工作站网卡的实际速度进行调整:当工作站网卡的速度为10M时,与之相连的端口的速度也将自动调整为

10M;当工作站网卡的速度为100M时,对应端口的速度也将自动调整到100M。10/100M自适应HUB也叫做“双速HUB”。从技术角度来看,双速HUB有内置交换模块与无交换模块两类,前者一般作为小型局域网的主干设备,后者一般处于吕中型网络应用的边缘。在实际应用中,有些用户为减少交换机的负载,提高网络的速度,在选用与交换机相连的HUB时,也选择具有交换模块的双速HUB,因此内置交换模块的双速HUB将是从10M升级到100M时的最佳选择。 在选用HUB时,还要注意信号输入口的接口类型,与双绞线连接时需要具有RJ-45接口;如果与细缆相连,需要具有BNC接口;与粗缆相连需要有AUI接口;当局域网长距离连接时,还需要具有与光纤连接的光纤接口。早期的10M HUB一般具有RJ-45,BNC和AUI三种接口。100M HUB和10/100M HUB一般只有RJ-45接口,有些还具有光纤接口。 4,常用的HUB品牌。像网卡一样,目前市面上的HUB基本由美国品牌和台湾品牌占据。其中高档HUB主要由美国品牌占领,如3COM,INTEL等;台湾的D-LINK和ACCTON占有了中低端HUB的主要份额。 交换机

交换机工作原理 一、概述

1993年,局域网交换设备出现,1994年,国内掀起了交

换网络技术的热潮。其实,交换技术是一个具有简化、低价、高性能和高端口密集特点的交换产品,体现了桥接技术的复杂交换技术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操作。与桥接器一样,交换机按每一个包中的MAC地址相对简单地决策信息转发。而这种转发决策一般不考虑包中隐藏的更深的其他信息。与桥接器不同的是交换机转发延迟很小,操作接近单个局域网性能,远远超过了普通桥接互联网络之间的转发性能。

交换技术允许共享型和专用型的局域网段进行带宽调整,以减轻局域网之间信息流通出现的瓶颈问题。现在已有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DDI和ATM技术的交换产品。 类似传统的桥接器,交换机提供了许多网络互联功能。交换机能经济地将网络分成小的冲突网域,为每个工作站提供更高的带宽。协议的透明性使得交换机在软件配置简单的情况下直接安装在多协议网络中;交换机使用现有的电缆、中继器、集线器和工作站的网卡,不必作高层的硬件升级;交换机对工作站是透明的,这样管理开销低廉,简化了网络节点的增加、移动和网络变化的操作。

利用专门设计的集成电路可使交换机以线路速率在所有的端口并行转发信息,提供了比传统桥接器高得多的操作性能。如理论上单个以太网端口对含有64个八进制数的数据包,可提供14880bps的传输速率。这意味着一台具有12

个端口、支持6道并行数据流的“线路速率”以太网交换器必须提供89280bps的总体吞吐率(6道信息流X14880bps/道信息流)。专用集成电路技术使得交换器在更多端口的情况下以上述性能运行,其端口造价低于传统型桥接器。 二、三种交换技术 1.端口交换

端口交换技术最早出现在插槽式的集线器中,这类集线器的背板通常划分有多条以太网段(每条网段为一个广播域),不用网桥或路由连接,网络之间是互不相通的。以大主模块插入后通常被分配到某个背板的网段上,端口交换用于将以太模块的端口在背板的多个网段之间进行分配、平衡。根据支持的程度,端口交换还可细分为: 模块交换:将整个模块进行网段迁移。

端口组交换:通常模块上的端口被划分为若干组,每组端口允许进行网段迁移。

端口级交换:支持每个端口在不同网段之间进行迁移。这种交换技术是基于OSI第一层上完成的,具有灵活性和负载平衡能力等优点。如果配置得当,那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进行客错,但没有改变共享传输介质的特点,自而未能称之为真正的交换。 2.帧交换

帧交换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局域网交换技术,它通过对传统

传输媒介进行微分段,提供并行传送的机制,以减小冲突域,获得高的带宽。一般来讲每个公司的产品的实现技术均会有差异,但对网络帧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直通交换:提供线速处理能力,交换机只读出网络帧的前14个字节,便将网络帧传送到相应的端口上。 存储转发:通过对网络帧的读取进行验错和控制。 前一种方法的交换速度非常快,但缺乏对网络帧进行更高级的控制,缺乏智能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无法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端口的交换。因此,各厂商把后一种技术作为重点。 有的厂商甚至对网络帧进行分解,将帧分解成固定大小的信元,该信元处理极易用硬件实现,处理速度快,同时能够完成高级控制功能(如美国MADGE公司的LET集线器)如优先级控制。 3.信元交换

ATM技术代表了网络和通讯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解决目前网络通信中众多难题的一剂“良药”,ATM采用固定长度53个字节的信元交换。由于长度固定,因而便于用硬件实现。ATM采用专用的非差别连接,并行运行,可以通过一个交换机同时建立多个节点,但并不会影响每个节点之间的通信能力。ATM还容许在源节点和目标、节点建立多个虚拟链接,以保障足够的带宽和容错能力。ATM采用了统计时分电路进行复用,因而能大大提高通道的利用率。ATM的

带宽可以达到25M、155M、622M甚至数Gb的传输能力。 三、局域网交换机的种类和选择 局域网交换机根据使用的网络技术可以分为: ·以大网交换机; ·令牌环交换机; ·FDDI交换机; ·ATM交换机; ·快速以太网交换机等。

如果按交换机应用领域来划分,可分为: ·台式交换机; ·工作组交换机; ·主干交换机; ·企业交换机; ·分段交换机; ·端口交换机; ·网络交换机等。

局域网交换机是组成网络系统的核心设备。对用户而言,局域网交换机最主要的指标是端口的配置、数据交换能力、包交换速度等因素。因此,在选择交换机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交换端口的数量; (2)交换端口的类型; (3)系统的扩充能力;

(4)主干线连接手段; (5)交换机总交换能力; (6)是否需要路由选择能力; (7)是否需要热切换能力; (8)是否需要容错能力;

(9)能否与现有设备兼容,顺利衔接; (10)网络管理能力。

四、交换机应用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交换机网络中的瓶颈问题

交换机本身的处理速度可以达到很高,用户往往迷信厂商宣传的Gbps级的高速背板。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连接入网的工作站或服务器使用的网络是以大网,它遵循CSMA/CD介质访问规则。在当前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中多台工作站会同时访问服务器,因此非常容易形成服务器瓶颈。有的厂商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在交换机中设计了一个或多个高速端口(如3COM的Linkswitch1000可以配置一个或两个100Mbps端口),方便用户连接服务器或高速主干网。用户也可以通过设计多台服务器(进行业务划分)或追加多个网卡来消除瓶颈。交换机还可支持生成树算法,方便用户架构容错的冗余连接。 2.网络中的广播帧

目前广泛使用的网络操作系统有Netware、Windows NT

等,而Lan Server的服务器是通过发送网络广播帧来向客户机提供服务的。这类局域网中广播包的存在会大大降低交换机的效率,这时可以利用交换机的虚拟网功能(并非每种交换机都支持虚拟网)将广播包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每台文交换机的端口都支持一定数目的MAC地址,这样交换机能够“记忆”住该端口一组连接站点的情况,厂商提供的定位不同的交换机端口支持MAC数也不一样,用户使用时一定要注意交换机端口的连接端点数。如果超过厂商给定的MAC数,交换机接收到一个网络帧时,只有其目的站的MAC地址不存在于该交换机端口的MAC地址表中,那么该帧会以广播方式发向交换机的每个端口。 3.虚拟网的划分

虚拟网是交换机的重要功能,通常虚拟网的实现形式有三种:

(1)静态端口分配

静态虚拟网的划分通常是网管人员使用网管软件或直接设置交换机的端口,使其直接从属某个虚拟网。这些端口一直保持这些从属性,除非网管人员重新设置。这种方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比较安全,容易配置和维护。 (2)动态虚拟网

支持动态虚拟网的端口,可以借助智能管理软件自动确定它们的从属。端口是通过借助网络包的MAC地址、逻辑

地址或协议类型来确定虚拟网的从属。当一网络节点刚连接入网时,交换机端口还未分配,于是交换机通过读取网络节点的MAC地址动态地将该端口划入某个虚拟网。这样一旦网管人员配置好后,用户的计算机可以灵活地改变交换机端口,而不会改变该用户的虚拟网的从属性,而且如果网络中出现未定义的MAC地址,则可以向网管人员报警。 (3)多虚拟网端口配置

该配置支持一用户或一端口可以同时访问多个虚拟网。这样可以将一台网络服务器配置成多个业务部门(每种业务设置成一个虚拟网)都可同时访问,也可以同时访问多个虚拟网的资源,还可让多个虚拟网间的连接只需一个路由端口即可完成。但这样会带来安全上的隐患。虚拟网的业界规范正在制定当中,因而各个公司的产品还谈不上互操作性。Cisco公司开发了Inter-Switch Link(ISL)虚拟网络协议,该协议支持跨骨干网(ATM、FDDI、Fast Ethernet)的虚拟网。但该协议被指责为缺乏安全性上的考虑。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中使用了大量的共享式Hub,通过灵活接入计算机端口也可以获得好的效果。 4.高速局域网技术的应用

快速以太网技术虽然在某些方面与传统以大网保持了很好的兼容性,但100BASE-TX、100BASAE-T4及100BASE-FX对传输距离和级连都有了比较大的限制。通过

100Mbps的交换机可以打破这些局限。同时也只有交换机端口才可以支持双工高速传输。

目前也出现了CDDI/FDDI的交换技术,另外该CDDI/FDDI的端口价格也呈下降趋势,同时在传输距离和安全性方面也有比较大的优势,因此它是大型网络骨干的一种比较好的选择。除了设计中要考虑网络环境的具体需要(强调端口的搭配合理)外,还需从整体上考虑,例如网管、网络应用等。随着ATM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帧交换机的价格将会进一步下跌,它将成为工作组网的重要解决方案。 路由器

路由器是一种网络设备,(下图是一款3COM路由器)它能够利用一种或几种网络协议将本地或远程的一些独立的网络连接起来,每个网络都有自己的逻辑标识。路由器通过逻辑标识将指定类型的封包(比如IP)从一个逻辑网络中的某个节点,进行路由选择,传输到另一个网络上某个节点,详细介绍请看这里>> 网络互联设备

网络互联通常是指将不同的网络或相同的网络用互联设备连接在一起而形成一个范围更大的网络,也可以是为增加网络性能和易于管理而将一个原来很大的网络划分为几个子网或网段。

对局域网而言,所涉及的网络互联问题有网络距离延长;网段数量的增加;不同LAN之间的互联及广域互联等。网络互联中常用的设备有路由器(Router)和调制解调器(Modem)等,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路由器(Router) 什么是路由器

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是什么把网络相互联接起来?是路由器。路由器在互联网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什么是路由器呢?通俗的来讲,路由器是互联网的枢纽、\"交通警察\"。路由器的定义是:用来实现路由选择功能的一种媒介系统设备。所谓路由就是指通过相互联接的网络把信息从源地点移动到目标地点的活动。一般来说,在路由过程中,信息至少会经过一个或多个中间节点。通常,人们会把路由和交换进行对比,这主要是因为在普通用户看来两者所实现的功能是完全一样的。其实,路由和交换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交换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发生在第三层,即网络层。这一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在移动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两者实现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路由器是互联网的主要节点设备。路由器通过路由决定数据的转发。转发策略称为路由选择(routing),这也是路由器名称的由来(router,转发者)。作为不同网络之间互相连接

的枢纽,路由器系统构成了基于TCP/IP的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的主体脉络,也可以说,路由器构成了Internet的骨架。它的处理速度是网络通信的主要瓶颈之一,它的可靠性则直接影响着网络互联的质量。因此,在园区网、地区网、乃至整个Internet研究领域中,路由器技术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其发展历程和方向,成为整个Internet研究的一个缩影。 路由器的作用

路由器的一个作用是连通不同的网络,另一个作用是选择信息传送的线路。选择通畅快捷的近路,能大大提高通信速度,减轻网络系统通信负荷,节约网络系统资源,提高网络系统畅通率,从而让网络系统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来。 从过滤网络流量的角度来看,路由器的作用与交换机和网桥非常相似。但是与工作在网络物理层,从物理上划分网段的交换机不同,路由器使用专门的软件协议从逻辑上对整个网络进行划分。例如,一台支持IP协议的路由器可以把网络划分成多个子网段,只有指向特殊IP地址的网络流量才可以通过路由器。对于每一个接收到的数据包,路由器都会重新计算其校验值,并写入新的物理地址。因此,使用路由器转发和过滤数据的速度往往要比只查看数据包物理地址的交换机慢。但是,对于那些结构复杂的网络,使用路由器可以提高网络的整体效率。路由器的另外一个明显优势就是可以自动过滤网络广播。从总体上说,在网络中添加路由器的整

个安装过程要比即插即用的交换机复杂很多。

一般说来,异种网络互联与多个子网互联都应采用路由器来完成。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经过路由器的每个数据帧寻找一条最佳传输路径,并将该数据有效地传送到目的站点。由此可见,选择最佳路径的策略即路由算法是路由器的关键所在。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着各种传输路径的相关数据--路径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选择;时使用。路径表中保存着子网的标志信息、网上路由器的个数和下一个路由器的名字等内容。路径表可以是由系统管理员固定设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统动态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动调整,也可以由主机控制。 1.静态路径表

由系统管理员事先设置好固定的路径表称之为静态(static)路径表,一般是在系统安装时就根据网络的配置情况预先设定的,它不会随未来网络结构的改变而改变。 2.动态路径表

动态(Dynamic)路径表是路由器根据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而自动调整的路径表。路由器根据路由选择协议(Routing Protocol)提供的功能,自动学习和记忆网络运行情况,在需要时自动计算数据传输的最佳路径。 路由器的结构 路由器的体系结构

从体系结构上看,路由器可以分为第一代单总线单CPU结构路由器、第二代单总线主从CPU结构路由器、第三代单总线对称式多CPU结构路由器;第四代多总线多CPU结构路由器、第五代共享内存式结构路由器、第六代交叉开关体系结构路由器和基于机群系统的路由器等多类。 路由器的构成

路由器具有四个要素:输入端口、输出端口、交换开关和路由处理器。

输入端口是物理链路和输入包的进口处。端口通常由线卡提供,一块线卡一般支持4、8或16个端口,一个输入端口具有许多功能。第一个功能是进行数据链路层的封装和解封装。第二个功能是在转发表中查找输入包目的地址从而决定目的端口(称为路由查找),路由查找可以使用一般的硬件来实现,或者通过在每块线卡上嵌入一个微处理器来完成。第三,为了提供QoS(服务质量),端口要对收到的包分成几个预定义的服务级别。第四,端口可能需要运行诸如SLIP(串行线网际协议)和PPP(点对点协议)这样的数据链路级协议或者诸如PPTP(点对点隧道协议)这样的网络级协议。一旦路由查找完成,必须用交换开关将包送到其输出端口。如果路由器是输入端加队列的,则有几个输入端共享同一个交换开关。这样输入端口的最后一项功能是参加对公共资源(如交换开关)的仲裁协议。

交换开关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来实现。迄今为止使用最多的交换开关技术是总线、交叉开关和共享存贮器。最简单的开关使用一条总线来连接所有输入和输出端口,总线开关的缺点是其交换容量受限于总线的容量以及为共享总线仲裁所带来的额外开销。交叉开关通过开关提供多条数据通路,具有N×N个交叉点的交叉开关可以被认为具有2N条总线。如果一个交叉是闭合,输入总线上的数据在输出总线上可用,否则不可用。交叉点的闭合与打开由调度器来控制,因此,调度器限制了交换开关的速度。在共享存贮器路由器中,进来的包被存贮在共享存贮器中,所交换的仅是包的指针,这提高了交换容量,但是,开关的速度受限于存贮器的存取速度。尽管存贮器容量每18个月能够翻一番,但存贮器的存取时间每年仅降低5%,这是共享存贮器交换开关的一个固有限制。

输出端口在包被发送到输出链路之前对包存贮,可以实现复杂的调度算法以支持优先级等要求。与输入端口一样,输出端口同样要能支持数据链路层的封装和解封装,以及许多较高级协议。

路由处理器计算转发表实现路由协议,并运行对路由器进行配置和管理的软件。同时,它还处理那些目的地址不在线卡转发表中的包。 路由器的类型

互联网各种级别的网络中随处都可见到路由器。接入网络使得家庭和小型企业可以连接到某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企业网中的路由器连接一个校园或企业内成千上万的计算机;骨干网上的路由器终端系统通常是不能直接访问的,它们连接长距离骨干网上的ISP和企业网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对骨干网、企业网还是接入网都带来了不同的挑战。骨干网要求路由器能对少数链路进行高速路由转发。企业级路由器不但要求端口数目多、价格低廉,而且要求配置起来简单方便,并提供QoS。 1.接入路由器

接入路由器连接家庭或ISP内的小型企业客户。接入路由器已经开始不只是提供SLIP或PPP连接,还支持诸如PPTP和IPSec等虚拟私有网络协议。这些协议要能在每个端口上运行。诸如ADSL等技术将很快提高各家庭的可用带宽,这将进一步增加接入路由器的负担。由于这些趋势,接入路由器将来会支持许多异构和高速端口,并在各个端口能够运行多种协议,同时还要避开电话交换网。 2.企业级路由器

企业或校园级路由器连接许多终端系统,其主要目标是以尽量便宜的方法实现尽可能多的端点互联,并且进一步要求支持不同的服务质量。许多现有的企业网络都是由Hub或网桥连接起来的以太网段。尽管这些设备价格便宜、易于安装、

无需配置,但是它们不支持服务等级。相反,有路由器参与的网络能够将机器分成多个碰撞域,并因此能够控制一个网络的大小。此外,路由器还支持一定的服务等级,至少允许分成多个优先级别。但是路由器的每端口造价要贵些,并且在能够使用之前要进行大量的配置工作。因此,企业路由器的成败就在于是否提供大量端口且每端口的造价很低,是否容易配置,是否支持QoS。另外还要求企业级路由器有效地支持广播和组播。企业网络还要处理历史遗留的各种LAN技术,支持多种协议,包括IP、IPX和Vine。它们还要支持防火墙、包过滤以及大量的管理和安全策略以及VLAN。 3.骨干级路由器

骨干级路由器实现企业级网络的互联。对它的要求是速度和可靠性,而代价则处于次要地位。硬件可靠性可以采用电话交换网中使用的技术,如热备份、双电源、双数据通路等来获得。这些技术对所有骨干路由器而言差不多是标准的。骨干IP路由器的主要性能瓶颈是在转发表中查找某个路由所耗的时间。当收到一个包时,输入端口在转发表中查找该包的目的地址以确定其目的端口,当包越短或者当包要发往许多目的端口时,势必增加路由查找的代价。因此,将一些常访问的目的端口放到缓存中能够提高路由查找的效率。不管是输入缓冲还是输出缓冲路由器,都存在路由查找的瓶颈问题。除了性能瓶颈问题,路由器的稳定性也是一个常被忽

视的问题。 4.太比特路由器

在未来核心互联网使用的三种主要技术中,光纤和DWDM都已经是很成熟的并且是现成的。如果没有与现有的光纤技术和DWDM技术提供的原始带宽对应的路由器,新的网络基础设施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性能的改善,因此开发高性能的骨干交换/路由器(太比特路由器)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要求。太比特路由器技术现在还主要处于开发实验阶段。

调制解调器(Modem)

调制解调器(Modem) 作为末端系统和通信系统之间信号转换的设备,是广域网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分别用来与路由器的同步和异步串口相连接,同步可用于专线、帧中继、X.25等,异步用于PSTN的连接。 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用传输媒体互联各种设备的物理布局。将参与LAN工作的各种设备用媒体互联在一起有多种方法,实际上只有几种方式能适合LAN的工作。

如果一个网络只连接几台设备,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它们都直接相连在一起,这种连接称为点对点连接。用这种方式形成的网络称为全互联网络,如下图所示。

图中有6个设备,在全互联情况下,需要15条传输线路。如果要连的设备有n个,所需线路将达到n(n-1)/2条!显而易见,这种方式只有在涉及地理范围不大,设备数很少的条件下才有使用的可能。即使属于这种环境,在LAN技术中也不使用。我们所说的拓扑结构,是因为当需要通过互联设备(如路由器)互联多个LAN时,将有可能遇到这种广域网(WAN)的互联技术。目前大多数网络使用的拓扑结构有3种: ① 星行拓扑结构; ② 环行拓扑结构; ③ 总线型拓扑结; 1.星型拓扑结构

星型结构是最古老的一种连接方式,大家每天都使用的电话都属于这种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图(a)为电话网的星型结构,图(b)为目前使用最普遍的以太网(Ethernet)星型结构,处于中心位置的网络设备称为集线器,英文名为Hub。

(a)电话网的星行结构 (b)以Hub为中心的结构

这种结构便于集中控制,因为端用户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中心站。由于这一特点,也带来了易于维护和安全等优点。端用户设备因为故障而停机时也不会影响其它端用户间的通信但这种结构非常不利的一点是,中心系统必须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因为中心系统一旦损坏,整个系统便趋于瘫痪。对此中心系统通常采用双机热备份,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这种网络拓扑结构的一种扩充便是星行树,如下图所示。每个Hub与端用户的连接仍为星型,Hub的级连而形成树。然而,应当指出,Hub级连的个数是有限制的,并随厂商的不同而有变化。

还应指出,以Hub构成的网络结构,虽然呈星型布局,但它使用的访问媒体的机制却仍是共享媒体的总线方式。 2.环型网络拓扑结构

环型结构在LAN中使用较多。这种结构中的传输媒体从一个端用户到另一个端用户,直到将所有端用户连成环型,如图5所示。这种结构显而易见消除了端用户通信时对中心系统的依赖性。

环行结构的特点是,每个端用户都与两个相临的端用户相连,因而存在着点到点链路,但总是以单向方式操作。于是,便有上游端用户和下游端用户之称。例如图5中,用户N是用户N+1的上游端用户,N+1是N的下游端用户。如果N+1端需将数据发送到N端,则几乎要绕环一周才能到达N端。

环上传输的任何报文都必须穿过所有端点,因此,如果环的某一点断开,环上所有端间的通信便会终止。为克服这种网络拓扑结构的脆弱,每个端点除与一个环相连外,还连接到备用环上,当主环故障时,自动转到备用环上。 3.总线拓扑结构

总线结构是使用同一媒体或电缆连接所有端用户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连接端用户的物理媒体由所有设备共享,如下图所示。使用这种结构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确保端用户使用媒体发送数据时不能出现冲突。在点到点链路配置时,这是相当简单的。如果这条链路是半双工操作,只需使用很简单的机制便可保证两个端用户轮流工作。在一点到多点方式中,对线路的访问依靠控制端的探询来确定。然而,在LAN环境下,由于所有数据站都是平等的,不能采取上述机制。对此,研究了一种在总线共享型网络使用的媒体访问方法:带有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英文缩写成CSMA/CD。

这种结构具有费用低、数据端用户入网灵活、站点或某个端用户失效不影响其它站点或端用户通信的优点。缺点是一次仅能一个端用户发送数据,其它端用户必须等待到获得

发送权。媒体访问获取机制较复杂。尽管有上述一些缺点,但由于布线要求简单,扩充容易,端用户失效、增删不影响全网工作,所以是网络技术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 网络互联的方式

由于互联网络的规模不一样,网络互联有以下几种形式:1. 局域网的互联。由于局域网种类较多(如今牌环网、以太网等),使用的软件也较多,因此局域网的互联较为复杂。对不同标准的异种局域网来讲,既可实现从低层到高层的互联,也可只实现低层(在数据链路层上,例如网桥)上的互联;2. 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不同地方(可能相隔很远)的局域网要借助于广域网互联。这时每个独立工作的局域网都能相当于广域网的互联常用网络接入、网络服务和协议功能;3. 广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这种互联相对以上两种互联要容易些。这是因为广域网的协议层次常处于OSI七层模型的低层,不涉及高层协议。著名的X.25标准就是实现X.25网、连的协议。帧中继与X.25网、DDN均为广域网。它们之间的互联属于广域网的互联,目前没有公开的统一标准。我们下面所要说的网络互联的方式就是针对上述的网络互联来说的。

目前常见的上网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的英文全称是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中文意思就是综合业务数字网。在国内前两年才开始应用,而国外整整比我们早了二十多年。ISDN的概念是在1972年首次提出的,是以电话综合数字网(IDN)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通信网,它能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用来承载包括语音和非语音等多种电信业务。ISDN分为两种:N-ISDN(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和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目前我们国内使用的是N-ISDN。

ISDN可以形象地比喻成两条64K速率电话线的合并,虽然这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就目前市场上的上网方式来看,ISDN是想快速上网用户的最佳选择。虽然它在价格上比普通Modem上网要高,但从实用性来看,还是值得的。特别是对于上网下载东西和查资料的用户,最为有利。 由于ISDN是数字信号,所以比普通模拟电话信号更加稳定,而上网的稳定性是速度的最根本的保证。ISDN比模拟电路更不易塞车,并且它可以按需拨号。

ISDN用户终端设备种类很多,有ISDN电视会议系统、PC桌面系统(包括可视电话)、ISDN小交换机、TA适配器(内置、外置)、ISDN路由器、ISDN拨号服务器、数字电话机、四类传真机、DDN后备转换器、ISDN无数转换器等。在如此多的设备中,TA适配器是目前用户端的主要设备。 2、DDN专线

DDN是“Digital Data Network”的缩写,意思是数字数据

网,即平时所说的专线上网方式。数字数据网是一种利用光纤、数字微波或卫星等数字传输通道和数字交叉复用设备组成的数字数据传输网,它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速率的高质量数字专用电路和其他新业务,以满足用户多媒体通信和组建中高速计算机通信网的需要。主要有六个部分组成:光纤或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智能节点或集线器设备;网络管理系统; 数据电路终端设备;用户环路;用户端计算机或终端设备。它的速率从64Kbps-2Mbps可选。 3、ATM异步传输方式

ATM是目前网络发展的最新技术,它采用基于信元的异步传输模式和虚电路结构,根本上解决了多媒体的实时性及带宽问题。实现面向虚链路的点到点传输,它通常提供155Mbps的带宽。它既汲取了话务通讯中电路交换的“有连接”服务和服务质量保证,又保持了以太、FDDI等传统网络中带宽可变、适于突发性传输的灵活性,从而成为迄今为止适用范围最广、技术最先进、传输效果最理想的网络互联手段。ATM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实现网络传输有连接服务,实现服务质量保证(QoS)。2、交换吞吐量大、带宽利用率高。3、具有灵活的组网拓扑结构和负载平衡能力,伸缩性、可靠性极高。4、ATM是现今唯一可同时应用于局域网、广域网两种网络应用领域的网络技术,它将局域网与广域网技术统一。它的速率可达千兆位(1000M bps)。

4、ADSL(不对称数字用户服务线)

ADSL是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oop(非对称数字用户回路)的缩写,它的特点是能在现有的铜双绞普通电话线上提供高达8Mb/s的高速下载速率和1Mb/s的上行速率,而其传输距离为3km到5km。其优势在于可以不需要重新布线,它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话线网络,只需在线路两端加装ADSL设备即可为用户提供高速高带宽的接入服务,它的速度是普通Modem拨号速度所不能及的,就连最新的ISDN一线通的传输率也约只有它的百分之一。这种上网方式不但降低了技术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网络速度。因而受到了许多用户的关注。

ADSL的其他特点还有:1、上因特网和打电话互不干扰:像ISDN一样,ADSL可以与普通电话共存于一条电话线上,可在同一条电话线上接听、拨打电话并且同时进行ADSL传输,之间互不影响。2、ADSL在同一线路上分别传送数据和语音信号,由于它不需拨号,因而它的数据信号并不通过电话交换机设备,这意味着使用ADSL上网不需要缴付另外的电话费,这就节省了一部分使用费。3、ADSL还提供不少额外服务,用户可以通过ADSL接入因特网后,独享8Mb/s带宽,在这么高的速度下,可自主选择流量为1.5Mb/s的影视节目,同时还可以举行一个视频会议、高速下载文件和使用电话等,其速度一般下行可以达到8Mbps,上行可以达

到1Mbps。

ADSL的用途是十分广泛的,对于商业用户来说,可组建局域网共享ADSL专线上网,利用ADSL还可以达到远程办公家庭办公等高速数据应用,获取高速低价的极高的价格性能比。对于公益事业来说,ADSL还可以实现高速远程医疗、教学、视频会议的即时传送,达到以前所不能及的效果。 ADSL的安装也很方便快捷。用户现有线路不需改动,改动只须在电信局的交换机房内进行。 5、有线电视网

利用有线电视网进行通信,可以使用Cable Modem,即电缆调制解调器,可以进行数据传输。Cable Modem 主要面向计算机用户的终端。它连接有线电视同轴电缆与用户计算机之间的中间设备。目前的有线电视节目传输所占用的带宽一般在50 ~550MHz范围内,有很多的频带资源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由于大多数新建的CATV网都采用光纤同轴混合网络(HFC网,即Hybrid Fiber Coax Network),使原有的550MHzCATV网扩展为750MHz的HFC双向CATV网,其中有200MHz的带宽用于数据传输,接入国际互联网。这种模式的带宽上限为860MHz ~1000MHz。Cable Modem技术就是基于750MHz HFC双向CATV网的网络接入技术的。 有线电视一般从42MHz~750MHz之间电视频道中分离出一条6MHz的信道,用于下行传送数据。它无须拨号上网,

不占用电话线,可永久连接。服务商的设备同用户的Modem之间建立了一个VLAN(虚拟专网)连接,大多数的Modem提供一个标准的10BaseT以太网接口同用户的PC设备或局域网集线器相联。

Cabel Modem采用一种视频信号格式来传送Internet信息。视频信号所表示的是在同步脉冲信号之间插入视频扫描线的数字数据。数据是在物理层上被插入到视频信号的。同步脉冲使任何标准的Cabel Modem设备都可以不加修改地应用。Cabel Modem采用幅度键控(ASK)突发解调技术对每一条视频线上的数据进行译码。

Cable Modem与普通Modem在原理上都是将数据进行调制后,在Cable(电缆)的一个频率范围内传输,接收时进行解调。 Cable Modem在有线电缆上将数据进行调制,然后在有线网(Cable)的某个频率范围内进行传输,接收一方再在同一频率范围内对该已调制的信号进行解调,解析出数据,传递给接收方。它在物理层上的传输机制与电话线上的调制解调器无异,同样也是通过调频或调幅对数据编码。 6、VPN(虚拟专用网络)

它是利用Internet或其它公共互联网络的基础设施为用户创建数据通道,实现不同网络组件和资源之间的相互联接,并提供与专用网络一样的安全和功能保障。北京 拓帧

校园建设的一个实例 校园网规划与设计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学校管理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如何能更加充分的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管理,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校园网的实施为学校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校园网的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校园网不仅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而且为学校未来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之能够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校园网络的建设及其与Internet的互联,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以下以**大学校园网为例,介绍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总体设计方案(已缩减)。

**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总体设计方案 一、系统需求分析

**大学位于某市区内。校园网连接建筑物有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实验楼等。信息结点共370个,分布如下: 教学楼:200个信息点 行政楼:70个信息点 实验楼:50个信息点 图书馆:50个信息点。

网络中心设在教学楼三层,以教学楼为中心,用光纤连接其它三个建筑物,构成**大学校园网光纤主干。

通过 DDN专线将整个校园网连入教育科研网CERNET,即连入国际互联网。开通WWW、E-MAIL、FTP、TELNET、BBS等各种INTERNET服务。全校开通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点播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同时提供PPP拨号服务,使校区内及家庭用户等零散单机可通过电话拨号连到网络上,形成一个广域的计算机网络。校园网的建立,可以实现全校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校教育、科研对各种信息资源的需求。 二、系统设计原则 (一)、实用性

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使之达到使用方便且能发挥效益的目的。采用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来建设该系统。要能将新系统与已有的系统兼容,保持资源的连续性和可用性。系统是安全的,可靠的。使用相当方便,不需要太多的培训即可容易的使用和维护。 (二)、先进性

采用当前国际先进成熟的主流技术,采用业界相关国际标准。设备选型要是先进和系列化的,系统应是可扩充的。便于进行升级换代。建立Intranet/Internet模式的总体结构,符合当今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通过Intranet/Internet的建立,加速国内外院校之间的信息交流。 (三)、安全性

采用各种有效的安全措施,保证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安全运行。安全包括4个层面-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世界各地的Internet用户也可访问校园网,校园网将采用防火墙、数据加密等技术防止非法侵入、防止窃听和篡改数据、路由信息的安全保护来保证安全。同时要建立系统和数据库的磁带备份系统。

(四)、可扩充性

采用符合国际和国内工业标准的协议和接口,从而使校园网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实现与其他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容易互联互通。并可以在网络的不同层次上增加节点和子网。一般包括开放标准、技术、结构、系统组件和用户接口等原则。在实用的基础上必须采用先进的成熟的技术,选购具有先进水平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设备,并保留向ATM过渡的自然性。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系统扩充能力的大小已变得非常重要,因此考虑网络系统的可扩充性是相当重要的。 (五)、可管理性

设计网络时充分考虑网络日后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并选用易于操作和维护的网络操作系统,大大减轻网络运营时的管理和维护负担。采用智能化网络管理,最大程度地降低网络的运行成本和维护。

(六)、高性能价格比

结合日益进步的科技新技术和校园的具体情况,制定合乎经济效益的解决方案,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充分保障学校的经济效益。坚持经济性原则,力争用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网络系统设计 (一)、系统构成

校园信息系统网络应是为办公、科研和管理服务的综合性网络系统。一个典型的信息系统网络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网络主干,用于连接各个主要建筑物,为主要的部门提供上网条件,主干的选型和设计是信息系统网络的主要工作之一。

2. 局域网(LAN)系统,以各个职能部门为单位而建立、独立的计算环境和实验环境。

3. 主机系统,网络中心的服务器和分布在各个LAN上的服务器是网络资源的载体,它的投资和建设也是信息系统网络建设的重要工作。

4. 应用软件系统,包括网上Web公共信息发布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行政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和财务系统等专用的系统。我们认为更主要的是建设内部的Intranet系统。

5. 出口(通讯)系统,是指将信息系统网络与Cernet和Internet等广域网络相连接的系统,出口系统的主要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如DDN、X.25、卫星、微波等方式连网;另一个是防火墙的建设,它与出口系统的安全性有直接的关系。 (二)、网络技术选型

在局域和园区网络中有多种可选的主流网络技术,以下我们将针对不同技术类型,简单阐明其特点,为我们的技术选型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选用以下三种网络技术方案:以太网络技术、FDDI网络、ATM网络。

结合校园网系统设计原则和用户的具体需求,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佳的主干设计方案。所推荐的方案采用交换式千兆以太网作为校园网范围内的全网主干,10M /100M交换式子网接入。

主干网选用千兆以太网,其第三层以太网路由器交换机大都满足IEEE802.3标准,技术成熟,具有流量优先机制能有效的保证多媒体传输时的QOS。

千兆以太网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在ATM技术成熟时,可平滑集成到ATM网络中,作为ATM网的边缘子网。 工作组子网可选用100M交换模式。使用户终端独占100M带宽的数据交换。

在核心交换机与工作组交换机之间,采用100Mbps传输带

宽,当使用全双工时,传输带宽为200Mbps。 (三)、网络基本结构设计

(1)网络主干采用6芯多模光纤。网络中心到主建筑物结点采用六芯多模光纤连接,在全双工条件下传输距离可达两公里。光纤布线采用星形拓扑结构,这样当过渡到ATM时,不需要重新布线可使整个网络保持原有的拓扑结构。 (2)校园网主干设备采用100/1000M自适应全双工交换机,即网络中心配备一台Bay公司具有第三层交换功能的路由交换机Accelar1200作为中心交换机。它可有效地扩展网络带宽,消除网络碰撞,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各主建筑物结点的二级交换机,分别通过光纤以全双工200M带宽与中心交换机相连。为了便于网络管理,抑制网络风暴,提高网络安全性能,校园网划分为多个虚拟子网(VLAN),通过路由交换机本身线速的路由能力建立起VLAN之间的高速连接。 (3)广域路由器选用Cisco公司的2511路由器,校园网通过DDN连入INTERNET。另配置一台3COM公司的USR MODEM POOL,以满足单机用户和校外用户以PPP方式上网。

(4)网络中心配置两台SUN公司SUN Enterprise250 server (高性能网络服务器): 1台服务器用作Web Server、DNS Server;1台用作备用DNS Server、E-mail Server、 FTP等。 (5)网络中心配备4台IBM5100 PC服务器分别用作LAN

计费、拨号用户认证及计费、网管、数据库及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点播(VOD)系统、BBS系统、代理服务及计费等;配备1台笔记本电脑用作调试终端。网络中心还需配置激光打印机、打印服务器、扫描仪、数码相机、UPS不间断电源(3KVA、2小时)等设备。 (五)、网络实现功能

本网络除了能够实现文件打印服务、网络数据通信、校园网络管理系统等一般网络的基本功能外,外部网络还可实现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信息服务。提供Internet的访问、电子邮件服务等功能,如果需要还可提供远程访问的功能,同时可以在Internet上发布信息。 1、 WWW服务

用户可以在Internet 服务器上创建丰富多彩的Web主页,还可以创建动态的Web页面。包括各种多媒体应用。用户可以通过工作站远程监控Internet服务器的工作情况。通过工作站远程更新Web主页。并配置虚拟的工作目录和虚拟的WWW服务器。同时,用户还可以控制Internet服务器所占用的网络带宽。同时平时我们可以将对教学有用的Internet资料进行下载到本地,共本地的人员使用,不用每个人都上相同的网址,节约经费。 2、l 电子邮件服务

用户通过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设置管理员帐号进行用户信

箱、信息存储、过滤等管理。 3、l FTP服务

用户通过网络对文件共享。 4、 网络代理安全及计费管理

Internet的连接部分采用代理防火墙为贵单位Internet接入网络提供防火墙和计费服务。该防火墙集中了防火墙和计费功能。 5、 数据存储

由于各学校有大量的数据要进行存储,要满足具有扩展性,同时又有良好的性能,因此,我们建议磁带机存储,扩展起来相当方便,性能可靠。 6、 Internet计费功能

为了节约经费,控制流量,有效的进行Internet流量的统计,我们采用代理服务器计费软件 OSI参考模型

在计算机网络产生之初,每个计算机厂商都有一套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它们之间互不相容。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个分委员会来专门研究一种用于开放系统互联的体系结构(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简称OSI,\"开放\"这个词表示: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OSI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连接。这个分委员提出了开放系统

互联,即OSI参考模型,它定义了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框架。

OSI参考模型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各层的主要功能及其相应的数据单位如下: · 物 理 层(Physical Layer)

我们知道,要传递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体,如双纽线、同轴电缆等,但具体的物理媒体并不在OSI的7层之内,有人把物理媒体当作第0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为它的上一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以及它们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 如规定使用电缆和接头 的类型,传送信号的电压等。在这一层,数据还没有被组织,仅作为原始的位流或电气电压处理,单位是比特。

· 数 据 链 路 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负责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的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一定数量的数据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和物理层相似,数据链路层要负责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的连接。在传送数据时,如果接收点检测到所传数据中有差错,就要通知发方重发这一帧。 · 网 络 层(Network Layer)

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网络层的

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 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 传 输 层(Transport Layer)

该层的任务时根据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网络资源,并以可靠和经济的方式,为两个端系统(也就是源站和目的站)的会话层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的功能,负责可靠地传输数据。在这一层,信息的传送单位是报文。 · 会 话 层(Session Layer)

这一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 表 示 层(Presentation Layer)

这一层主要解决拥护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 应 用 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需要以及提供网络与用户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