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卷第1期 2013年3月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Vo1.16。No.1 March.。2013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 陈 超 (莆田学院 医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摘要: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得社会信息的重要手段,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和政治 趋向等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对构建和谐校园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网络舆情的定义入手,分析高 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了辅导员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策。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辅导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383(2013)01—0081—03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Gui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Counselors CHEN Chao (Medicine College,Pudan University,Putian 351100,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network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get social information.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method of thinking,behavior,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ics atnd political trends of college students.Therefore,analyzing the 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theoretical signiicafnce and realistic value for builing harmonidous campus and stable society.According to the definiit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this study,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college students,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gui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counselors Key words: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counselor; 信息时代,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其中20—29岁的网民 数量最多 ]。高校学生正处于该年龄段,在使用网络的同时,对社会现象的认知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大学生崇尚个性张扬,追求自由民主,拥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密切关注社会动态。但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不成熟,容易受到网络不良舆论的影响,导致价值冲突、道德沦丧甚至违法犯罪。 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有责 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积极和健康的网络舆论导向,避免进入网络舆论误区。 1 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及其特点 1.1 定义 网络舆情,通常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些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 意见或言论的情况_2]。而高校网络舆情则是通过网络这一载体,作为网络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网络群体对社 会或者校园内某一问题所持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 。高校网络舆情属 于网络舆情,主要以博客(BLOG)、校园论坛(BBS)、微博、QQ、MSN等载体为信息来源,是高校学生广泛参 与的一种舆情。 1.2特点 1.2.1真实性 真实性是网络舆情信息的重要特征。在网络环境条件下,任何人都可以以匿名身份参与各项网络活动。 由于身份的隐匿性,不少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内心的情感,形 成高校网络舆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矛盾的看法,比较真实地体现了 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 1.2.2实时性 网络打破了时间、空间等条件的界限,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通过互联网,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在最短 的时间内了解各地发生的重大新闻。大学生则可通过网络第一时间获得校内外最新时讯信息。也可在最短 的时间内将自身观点与他人分享,使网络舆情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1.2.3开放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人们的公共空间,为大众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提供了平台。网络舆情的 收稿日期:2012—10—22 作者简介:陈超(1986一),女(汉族),福建莆田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http://paper.cdtu.edu.cn/ 第16卷 信息丰富多样,它包含社会的方方面面,覆盖生活的各个领域,任何一名懂计算机操作的大学生都可以通过 网络了解各个方面的信息。每位大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校 园BBS、新闻评论和博客网站,广泛地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1.2.4趋同性 网络舆情一般都是集团心理的体现。互联网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人们能在虚拟空间中找到拥有相 同价值观和兴趣的群体。大学生处在校园环境下,具有相似的文化水平,相同的学习经历、兴趣和爱好。他 们远离父母,每天接触来自同一渠道的信息,这就使大学生具有趋同的心理特点。 1.2.5突发性 任何一个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其发生由点到面展开。当某一热点事件在大学生感性评论或 情绪化意见的推动下,这一事件及其评论就有可能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导火线。大学生个体的见解一旦产 生网络“回声”,信息就可能像滚雪球一样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 行互动,从而形成强大的意见。那么,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将有可能呈爆发性的趋势。 2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 目前,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逐渐成为各类社会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网络舆 情对高校学生的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大到国际政治,小到宿舍 管理,思维活跃、信息聚集的高校学生都能在网络上激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最终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场”l5j。同时,高校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带给大学生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良隐患。 2.1正面影响 2.1.1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 网络环境下,每位大学生都可以匿名、直接地发表个人想法与观点,从而形成高校的网络舆情。网络舆 情的直接性和隐匿性有利于同学们互诉心声,排除内心的烦恼,分享彼此的快乐。 2.1.2开辟了一个资源开放的空问 网络允许任何人在第一时间传播国内外、校园乃至个人生活等各方面的动态新闻,使网络舆情的内容丰 富多样。网络舆情的实时性、开放性和丰富性有助于大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周边的动态,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充实阅历。 2.1.3 QQ、MSN、论坛等成为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 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发表对当前热点话题的意见和态度,汲取多方面的观点和建议。这种交流能够有效避 免面对面交流产生的尴尬。高校网络舆情的互动性促进了师生、同学问更顺畅地交流,便于消除沟通的障碍。 2.2负面影响 2.2.1 容易使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失 在网络舆情中,每个人都可以以虚拟身份出现,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容易脱离社会道德的约束,放纵自 身的行为。这不仅仅让高校网络舆情变得消极,而且还有可能给高校带来舆论危机,甚至使大学生走上违法 犯罪之路。 2.2.2大学生思辨能力不足,容易被不良的网络舆论“污染” 当今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感,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较快,但对社会舆论的辨别力和抵抗力不足。高校网 络舆情的理性和非理性成分并存,容易受到网络舆情中非理性成分的干扰,自我控制和选择能力较弱,难以 抵御网上不良舆论的负面侵蚀,从而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引导对策 辅导员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是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导师。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高校网络舆情,辅导员有责任引导学生,避免他们陷入 网络舆情的误区。 3.1增进与网络的深入接触 越来越多“沉默”的人通过网络发声,网络使他们从边缘走向主流,从幕后走向台前,从“沉默”走向“疾 呼”。可以说,网络成为了“声音的广场”、“思想的集散地”,成为一种必不可缺的生活方式 j。高校辅导员要 想在网络舆情方面更好地引导学生,就必须多接触和了解网络,认识网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掌握 足够的网络认知,深入使用、接触和感受网络,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网民。要保持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在网络上 关注学生的言论,融入学生,聆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参与重要问题的讨论和进一步询问解答,对网络上的学 生思想和问题及时关注和分析,才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通过网络与学生平等地聊天讨论、加强 沟通,使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跟上时代的步伐。 2013年第1期 陈超: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 3.2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 榜样对个体思想道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示范、榜样应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打铁还须自身 硬”,高校辅导员为人师表,应自觉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网络素养,获得学生的赞许与认同,成为他们 学习的榜样。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素养的自我培养,学习和参与各类社会热、难点问题的分析讨论 及国家重大形势政策的深入解读,同时更要注重对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加强典型案例的学习和资深网 络评论引导员的锻炼。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扎实政治理论基础、提高人文科学素养及个人品德修 养作为基本要求,主动提高网络技能,不断增强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增强网络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辅导员 只有加强自身的网络素养,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练就灵敏的反应能力,才能在形形色色的网络舆情中 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文明、绿色和健康上网,营造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和谐网 络舆论环境。 3.3构建积极的网络舆论阵地 辅导员应积极参与学校、学院主题教育网站、论坛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针对各自学院学生的特点 设计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校园主题网站。通过主流网络平台,加强开展针对学生关心的热、 难点问题的主题讨论、网上讲坛等,及时发布学生关心的学习生活信息和正面权威信息。网上舆论阵 地的构建无疑为辅导员与学生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在网上发布当前国内外的时事 热点讯息,增进学生对社会动态的了解。也可适当在网上撰写一些对当时热点话题的评论,以积极正 确的观点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尤其要善于运用QQ、博客、论坛、校园BBS等社交网站等 作为必备的“网络坚盾”,合理规划并搭建系、班等组织的相关网络平台,为网络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 提供有效的组织基础。通过学生们的跟贴和回复,及时了解学生们的网络话语特点,分析学生的思维 发展变化,并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给予适当的回应。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 距离,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3.4培养模范的“意见领袖” 网络“意见领袖”,通常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拥有优势话语权,并经常活跃于网络。在高校网络 舆情的发展过程中,“意见领袖”能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师生,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并在其中起着 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他们的观点对网络舆情的走势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辅导员通过对校园“意见 领袖”的培养,凭借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传递网络舆论中“理性的声音”,使他们在高校网络舆情的 引导中起到间接辅助作用。辅导员应主动发现网络舆论事件中能影响他人意见和选择,引导舆论走向的声 音,发现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拥有更多媒介源和消息源及众多跟随者的“意见领袖”,特别是要在优 秀的学生骨干和资深网民中发现并培养“意见领袖”,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在舆论事件中强化主流言论, 形成网络舆论的最强音,以带动整个舆论的正确导向。 3.5强化多方面的网络指导服务 结合相关网络课程和活动,将法制和道德教育有效融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中,大力宣传互联网的相 关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的上网方式和言论道德,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促进网络 道德自律。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的快捷性和隐秘性,对个别学生在思想、心理等方面进行沟 通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帮助学生走出“网络孤独和网瘾”的阴影,培养学生建立积极健康 的网络心理和人际关系。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网络服务信息,并加以适当引导,树立正确的舆论方 向,如提供给大学生有用的学习竞赛、活动及讲座信息,也可以为学生发布勤工助学、实习实践、社会公益活 动及安全防范等信息。 4 结语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日趋增强,高校网络舆情对他们的影响亦不可小 视。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校园文化生活组织的倡导者、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 师,更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者。因此,政治素质过硬、思想道德高尚、网络技术熟练、沟通能力较强的辅导 员,在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第3O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07—19)[2012—08—20].http://www.cnnic.net.cn/research/ bgxz/tjbg/201207/t20120719 32247.htm1. [2]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4):63—66. [3]胡玉东,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其引导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32):69—70. [4]陈明浩,周宇.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作用发挥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1(15):2l1—212. [5]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76—86. [6]殷秦.2007年BBS跟贴凸显六大网络舆情特点[J].网络传播,2008(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