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黎 姓 起 源 谈

来源:伴沃教育
黎 姓 起 源 谈

黎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来源主要有三。

从时间顺序讲,一是来自“九黎”。东汉应劭《风俗演义》说,黎姓是古部落“九黎之后”。当时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打败蚩尤。蚩尤曾经是九黎的首领。败后的九黎部落子孙,大

批向南方转移,其中一部分以黎为姓。

二是以国为姓。商代有两个黎国:一个在今山西省境内,也称耆国(古字黎与耆通),子姓,候爵,先建在今长治市西南,春秋时迁于今黎城县东北,其范围除黎城县外,可能还包括壶关、平顺、潞城等地,后其地入于晋。《尚书》中“西伯(周文王姬昌)戡(战胜)黎”,《史记·周本纪》中“商纣时西伯败耆国”,即此。另一个黎国在今山东省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后人,后都以国为氏,姓黎。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黎氏,字亦作犁。”所以,

古代的黎姓有时也写作“犁”。

三是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北魏孝文帝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100多复姓改为汉族单姓,其中,原北朝复姓素黎氏被改为单姓黎氏。

又据梅县《黎氏族谱》载:“传黎氏者,厥为北正黎一脉。黎之后世掌旧职,殷商兴,以功封候,建国于潞州上党郡之壶关,乃殷商之西境,国号曰黎,子孙固以为姓氏。黎族之有

氏,盖自此始。遂建立宗祀,世享侯封。黎氏远源发自黄帝曾孙北正黎。”文中的“潞州上党郡之壶关”,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境。于此可见,这个黎国的建国时间、地望,与上述山西黎国相

同,即所指为同一个黎国,只是明确指出黎氏始祖是“黄帝曾孙北正黎”。

几千年来,黎氏迁徙无数次。据《黎氏族谱》记载,战国时期,“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陕西境)、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山东、江苏境),南迁交、广(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河北省)。”战国梁相国黎顼之弟黎喁逗留江右(今江西省)定居。汉代,黎朱苍以长沙相于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封軚候,其后代在湖南开枝繁衍。南北朝时,黎嶷跟随北魏太武帝破平凉有功,被赐爵容城县南,加鹰将军。齐明帝建武元年(公元494年),黎侨有功被封为永乐侯,成为黎姓的浙江明州(治所在今宁波市)始祖。黎侨传至唐代的黎干,唐德宗时任京兆尹,其后传衍,在京兆(今陕西西安市)发展成为望族,于是黎氏便以“京兆”为郡号。黎干的儿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以官为家,在宁都东韶立基,成为宁都黎姓始祖,以后其子孙又进入福建上杭、宁化一带。黎度的孙子黎祚,后晋时任河南太守;曾孙黎清泰,后周时任太子傅。北周黎景熙,官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宋末元初,黎天麟又自福建迁至广东梅县,生

六子,其中黎文举又生黎逸士等七兄弟,子孙繁衍,遍传广东珠三角一带。

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黎粤瑛由江苏入粤出任南雄太守,后其子定居高明。黎待举原籍江西,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任翰林,后入粤出任广州府学正,定居新会都会里。今两广黎姓多是其后裔。此后,子孙繁昌,又分出许多支脉,散居广东廉江、恩平、阳春、吴川、茂名、丰顺、陆丰等地。又,郑樵《通志·氏族略》“黎氏”条云:“今岭南多此姓。”

岭南,即岭表、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相当于今广东、广西二省及越南北部一带。这说明

黎氏在宋代已是岭南大姓。

黎氏入粤,还有一支黎氏原住豫章(今江西南昌),为避兵燹,沿赣江而上,翻过梅岭,到达南雄珠玑巷居住。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因胡妃之厄,黎仁杰等六位先祖与珠玑巷贡生罗贵等三十四姓九十七户南徙,黎氏先祖定居于新会古冈州。宋末元初,金兵入侵,为求生存,黎氏先人又一支支南徙到珠三角一带,几百年来,枝繁叶茂,不断开拓新基业。

广东、福建等地黎氏为求发展,又不断向东南亚地区迁徙。如今,海外黎氏成为黎姓中

重要的一支。

黎姓移居台湾,始于清朝乾隆初期。据《台北县志稿·开辟志》记载,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黎某自大陆渡海入台,与赖、林两姓合垦于今台北县新店镇公仑里车子路。此后,粤、闽黎氏又有一些人迁往台湾。目前,黎姓在台湾姓氏中排名第89位。此外,清朝初期,台湾曾几次发生动乱,新竹竹北新社的土著屡次协助官兵平乱。因此,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三年(公

元1758年)赏赐助战有功的土著七姓,以示表彰。黎姓也在受赏赐之列。

黎氏在古代已有徙居今越南者,而且在清化一带形成望族。公元980年,黎桓创建越南前黎朝,建都华闾,年号天福。此后,又有越南后黎朝,黎思诚(公元1440—1497年)任国王。近代以来,还有一些黎姓人走出国门,徙居海外,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

及欧美一些国家。居住在海外和台湾、香港、澳门的黎姓同胞,涌现出一些杰出人物。

当今黎氏组织的各类社团遍及香港、澳门、台湾、美国、英国、澳州、加拿大、多米尼加、古巴、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早于宋朝,黎氏更与江氏、何氏结谊。现在香港、美东、

美西,及古巴等地均有江、何、黎三姓结谊的组织。

黎氏在历史上不乏名人。古代人物除上述者外,春秋时齐国有大夫黎弥且;宋太宗时有宁都人黎仲吉,时称“方外高人”;宋英宗时有广安人黎錞,被苏轼称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宋高宗时有长沙人黎明,以孝友信义著称;元代有甘泉令黎公真,有仁政,后去任,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之情;明代有从化人黎民怀,其诗、书、画,时称“三绝”;还有番禺人黎遂球,以诗文著称,并善画山水;清代有广东顺德人黎简,为画家、诗人;遵义人黎恂,淡于营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近现代有贵州遵义人黎庶昌,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出使日本大臣,官至川东兵备道;湖北黄陂人黎元洪,曾任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湖南湘潭人黎锦熙,语言学家;湖南湘潭人黎亮,30年代曾主持设计建成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铁路大桥——滦河大桥;还有史学家黎杰、画家黎冰鸿、音乐家黎国荃等。在绵延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中,有黎姓状元3人。他们是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丁巳科状元四川戎州人黎逢,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科状元湖南华容人黎淳,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

年)壬午科武状元湖南华容人黎浚。

黎姓在国内主要生活在南方,其中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台湾、海南为多。据中国

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黎姓在当今常见的100个汉族姓氏中按人口多少排次序名列第9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9%,全球总人数三百余万,分布很广,湖南、广东、江西三省黎姓约占全国汉族黎姓人口的67%。黎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所使

用的姓氏。除上面述及者外,京、黎、满、瑶、回、苗、土家等民族均有黎姓。

各类历史资料浩如烟海,要在短时间内编纂黎氏大族谱言之尚早。各地宗彦来信查阅资料及提出要确定黎氏肇姓始祖是重黎(黎及)、北正侯黎、祝融氏黎,或以国为氏,或以地为氏,或以名为氏,或黄帝后裔、九黎族后裔等等,需假以时日考证,亦非易事。在此借机会先纠正过去手笔之误,并向所有族人致歉。黄帝—昌意—颉顼—卷章—重黎,黎及是错,

错源于卷章生重黎及吴回,省了重、吴、回三字。

按大部份资料,重黎、北正黎、祝融氏黎,是同属一人。应以重黎为始祖,亦即是封官后以名为姓。黎氏历史源远流长,在整理有关资料方面,不要停留在是否同一源方面争论,反正我们千百年来都是同一姓。大家认为世上有多少东西千年不变?还是多些投入,多些热

情,尽快编纂各地族谱为上策,为今后编辑出版黎氏大族谱好基础。

康熙字典解释

【申集上】【艸字部】 菲; 康熙笔画:14; 页码:页1039第22(点击查看原图)

【集韵】妃尾切【正韵】敷尾切,𠏳斐。菜名。【说文】芴也。【诗·邶风】采葑采菲。【疏】郭璞曰:菲草生下湿地,似芜菁,华紫赤色,可食。 又【论语】菲飮食

而致孝乎鬼神。【何晏注】薄也。 又【扬子·方言】菲惄怅也。 又【集韵】父沸切,音狒。义同。 又与屝通。【礼·曾子问】不杖、不菲、不次。【注】菲,草履。【前汉·刑法志】菲履赭衣而不纯。 又【集韵】芳微切,音霏。草茂貌。【广韵】芳菲也。 又【博雅】菲菲,香也。【司马相如·上林赋】郁郁菲菲。 又【扬子·太𠋏】白黑菲菲。【注】杂也。【後汉·梁鸿传】志菲菲兮升降。【注】高下不定也。

基本字义

1. 花草茂盛,香气浓郁:~~,芳~。

2. 碳氢化合物的一类,无色有光泽的结晶,可制染料、炸药等 详细字义 〈形〉

1. 花草的香气很浓的——常叠用 [fragrant] 菲菲,香也。——《广雅》

芳菲菲兮满堂。——《楚辞·东皇太一》

别来春物已再菲,西望不见红日围。——苏轼《作书寄王晋卿忆前年寒食北城之游》

2. 又如:菲薇(草木茂密的样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