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人(广林)与广州黎卓锋等宗亲共同主持的全球黎氏联谊会QQ聊天室, 证实天麟公子孙目前仍然讲客家语, 天福公脉的讲江西语 福建上杭(福兴和福山公)因处客家语区应属客家语系o
2.黎氏联谊会上能与文魁公连上的宗亲约占五分之一, 其它派系有五十代以上纪录的族谱目前还找不到 o 3.广州番禺区沙湾族谱与天麟公系族谱属同一系谱 内容基本上相同但出生年距相差50-120年, 是我发现唯一不同版本的族谱o
黎氏族谱研究分析沿革
\"黎氏族谱\" 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它的奥秘 身为黎家人,是值得去追根究底, 虽然纪录中有些可能因误抄所造成的瑕疵, 就整体而言它是一本傲视众姓的姓氏史谱o
我们的祖先长期就住在闽粤赣边的客家地区并一直认为是标准的客家人,公元1990年起我为了进一步的了解祖先动态 , 就从族谱去研究与客家移民关系 o 结果发现五胡乱华之后 中原汉人移民动态与我们黎姓族人并无关联, 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已在公元前六百多年就移居江南的浙赣闽地区了, 在无知与无奈之下只能留下疑云待解 o 想弄懂族谱纪录是遇有瓶颈, 因本人对历史的知识深感不足, 必须先充实周边常识, 才能贯通谱史, 对于先祖迁移原因.路线.地区.职务.居住代数 .历史背景等都是分析研判的重点 o
客家语 现客家海陆腔 最近(公元2005年6月)欲加强黎氏网络族谱内容,四处搜寻信息, 在香港黎氏宗亲会提供的 ”黎氏会刊”93页 标题\"入东粤客家黎氏支流\" 中有黎天麟简介, 载明天麟公生于公元1303年-殁于1354年 与族谱纪录 寿93 不符 o 另一支...沿北江南下与客家居民融合...我看到\"融合\"二字顿时怀疑我们早期祖先难道非与客籍先人一同吗? 于是积极在网络搜寻移民福建的相关信息 在 \"也谈河洛人\" 这篇文章里介绍有关粤.闽.客源流, 其中说到闽南语系的祖先是汉朝迁入福建的 ...第四次在南宋(1127-1278)时期这时黄河流域的汉人迁入长江流
域。长江流域的汉人大规模的迁入江西、福建、广东交界地带,相对于这个地区的原住民─畬族,这次移入的汉人无论在人数、文化及经济上都占绝对优势,使得闽粤赣三角地带的语言发生彻底的变化。唐宋时期的北方官话
成为流行的语言。后来元明时期再没有大量的北方移民进入。闽粤赣三角地带以唐宋时期北方官话为基础的语言,渐渐与北方汉语分道扬镖而演化成客家话。 另外在客家渊源中亦纪录:客家姓氏还不包括黎、卢、钟等在此之前就已迁人闽粤赣边地区。 还有三世逸士公在广东丰顺县的故居, 现今 \"黎\" 字读 \"雷\" 是闽南的读音; 客家音是一或三声的\"赖\"音,这只不过是我个人的研考之一 o 从19世甫公之后就移居江南(浙.赣.闽)地区, 这即很清楚黎氏祖先并非随客籍先人移民, 39世开公与闽语系的先人同在汉代迁入福建 o
历经十多年的业余追研终于有了局部的突破, 解开七百...应该说二千多年前的真象之一, 古汉语... 闽南语. 客家语..等都是我们祖先使用过的语言, 天麟公的子孙要继承既有的优良客家传统, 也要发扬闽南时期灿烂的京兆家风, 世世代代的创造更多黎姓荣耀 o
分析人:121世孙 广林
公元二OO五年六月 于台湾苗栗 声明:
1.因本人不是历史学家,相关知识也是很有限的,仅依族谱内载及下列从网路上得到的信息加以推论,不保证正确o 欢迎宗亲加入研讨, 对上列报告及未完成的研究有任何见解 请 e-maail 来协助 o
2.公元2003年香港黎氏会刊玉甫公系一世文魁公至九十二世在仁公所载世录并不完整也没天麟公系的纪录正确故未敢补入o
广府语系.闽语系.客家语系源流 也谈河洛人信息来源: 清华大学
邓炽敦(核工 73) 原稿
拜读校友通讯新 143 期江仁台学长关于河洛源流的文章,对于江学长在研究科学之余,对历史亦多有涉猎,甚感佩服。但有一个问题:为何北方汉人移入福建,就成为河洛人,同样是北
方汉人南迁形成的广府人和客家人,为何不是河洛人呢?
汉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其发展是由北到南的,位于闽粤的汉人又可分为广府系(即一般所谓的广东人)、客家系及闽海系(又称福佬系),这些民系的形成,都是北方汉人(河洛人?)不同时期移民南下与当地原住民,即古百越人融合形成的。
古籍曰:〝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 〞,〝南方之国越为大,自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所败,诸子散处海上〞。其着者:岭南为南越,东冶(福州)至漳泉为闽越,永嘉为瓯越… 。可见浙闽粤之地,自古为百越之地也。
其后北方汉人发生了几次大迁移。第一次是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平定南越(今广东)。这五十万大军后来没回北方,与当地越人融合,成为今天广府人的祖源之一。秦末,南越趁乱宣布独立,避开了中原的战火,延续了近百年偏安的日子。后来到了汉朝,汉帝灭了南越及位于福建的闽越。至此,福建和广东才真正进入中国的版图。北方汉人才开始有规模的移入闽粤地区。 第二次是西晋永嘉之乱到五胡乱华期间,北方汉人躲避战祸,再一波南迁。所谓〝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这些人与当地的闽越族融合,成为今天福建人(闽北、闽南)的祖源。这时作为客家人祖源的中原汉人的一支,只到了江淮地区和长江中游,还没到南方。
在广东、秦汉时期的驻军,加上后来移入的汉人与当地的原住民,产生了粤语,而在福建、魏晋时期的北方汉人移民与当地的原住民,即古百越人中的闽越融合,产生了闽语,后来更分化成闽北和闽南语。由于当时北方移民不占绝对多数,所以双方在融合过程中,语言互相吸收,也互相淘汰,粤语保留了许多秦汉时期的古汉语,也保留了古百越中南越的古语。而闽语保留了许多魏晋时期的古汉语,也保留了许多古百越中闽越的古语。所以两种都有很多有音无字的情形。 第三次汉人南迁是在唐朝。自安史之乱至唐末,中原汉人开始第三次大规模迁至闽粤,这时的闽南语已经成熟定型了,与当时的标准─中原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与当时的中原汉语接轨,闽南语发展出以唐宋时期北方汉语为基础构成的闽南语读书音(文读音),加上原有之以古越语为底层,和魏晋时期古汉语融合形成的说话音(白读音),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闽南语语音系统(和日语的情形相似)。这是为什么闽南语有多种声调,而且很多一字多音,有时却有音无字的原因。
第四次在南宋(1127-1278)时期,这时黄河流域的汉人迁入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汉人大规模的迁入江西、福建、广东交界地带,相对于这个地区的原住民 ─畬族,这次移入的汉人无论在人数、文化及经济上都占绝对优势,使得闽粤赣三角地带的语言发生彻底的变化。唐宋时期的北方官话成为流行的语言。后来元明时期再没有大量的北方移民进入。
闽粤赣三角地带以唐宋时期北方官话为基础的语言,渐渐与北方汉语分道扬镖而演化成客家话。而原住民─畬族大部份改操客语,但客语,受到畬族的影响很小。比较起粤语及闽语,客语较像现代北方汉语(即国语),毕竟他们分化才六、七百年,而粤语和闽语的形成都已二千年了。珠江三角洲最富庶,开发最早,当地的广府人自然视后来到广东的北方移民及福建移民,称他们为〝客家〞及〝福佬〞。(广府人喜欢称别族为什么家,如蛋家,什么佬,如鬼佬等等。)广府人、客家人、闽南人的祖源都是中原汉人,也可以说都是河洛人。 参考书籍:
1. 百越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闽南话的形成发展(台笠出版社) 3. 客家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4. 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
再谈从北方中原汉人移民到闽粤赣边地区的客家人(资
料来源:客家渊源)
唐末至北宋是客家民系演进的关键阶段,也是闽粤赣边地区全面迈向汉化的重要历程。在这一历史时期,当地的建置已完成大半,而且在土地开发、经济建设以及文化进步等方面,都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外地特别是北方移民的大量迁入并在此迅速蔓延。
唐末以前,尽管闽粤赣边地区都不同程度得到政府经营,并在建置方面赣南有一州七县、闽西有一州二县、粤东有二县(州),但在籍人口仅约30万。然而,自唐末至北宋,由于北方不断板荡而闽赣边地区相对安宁,因而受难与畏难移民鱼贯而入,最终导致这一地区人口的骤增。
这种态势可从众多姓氏的迁入、在籍人户的数量以及人口迅速地蔓延等几方面考察。 (一)罗香林在其权威著作《客家研究导论》与《客家源流考》中,对唐末以前中原移民南迁尽管罗列了十几个 姓氏的例子,但所举真正迁达闽粤赣边地区者仅钟、赖二氏,并且都只抵赣南而未再往南迁。历史的真相虽非如此,但罗先生的举例至少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唐末以前移民进入闽粤赣边地区不多。罗香林在举例唐末至北宋移民迁入赣边地区时,情况却不大一样了,他列举了17姓族谱数据,其中引文直接言明这一时期迁达闽粤赣边地区者有刘、孙、廖、罗、钟、薛、李、吴、沈、温、蔡、何等12姓。笔者在查考广东梅州客联会与梅州市方志办前几年合编的《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时,也发现类似的现象。尽管该书有囿于梅州本土人氏,编辑时不少从入梅始祖摘起,而且还将不少姓氏迁徙时间漏缺,但结合其中谱序(也多摘录)并参照有关相应姓氏族谱加以核实,仍可发现该书所编34姓中,除开宗明义第一姓刁氏和第二姓王氏从元代摘起并元相应谱序与族谱可核,而不知他们之前的迁徙情况外,其余32姓则可查出至少有丘、伍、朱、何、沈、吴、范、汤、郭、曾、杨、刘、叶、缨、魏、罗等16姓是在唐末至北宋迁人闽粤赣边地区的。这还不包括黎、卢、钟等在此之前就已迁人闽粤赣边地区而在唐末至北宋又在当地继续迁动的姓氏。这种于唐末至北宋众多姓氏迁人闽粤赣边地区的事象,除如以上对客家姓氏作总体的抽样考察外,还可再从具体某个县市的姓氏迁徙情况进一步得以证实。如江西石城县政协文史工委编辑的《石城文史资料》第二、三辑中,分别载有《石城姓氏人口考略》与《石城县主要姓氏来历》两文。两篇文章的作者共调查考察了当地自秦至清末的103个姓氏居民,其中仅南唐(五代时割据朝廷之一)至北宋迁达石城的就有20个左右。这还不包括十几个在南宋迁人时其来源是在闽西和石城邻县的赣南境内的姓氏。具体统计起来,明确说明在北宋及其之前迁人石城县的姓氏至少有郑、余、傅、胡、温、许、赖、廖、杜、严、花、杨、鄙、洪、汤、何、金、耽、李、王、毕、龚、熊、高、雷、蓝、罗、邓、朱、巫、刘、曾、陈、黄、邱、魏、吴、唐、姚、湛、崔等百余姓之多。因此,据以上这些有关材料估计,至北宋居于闽粤赣边地区的姓氏,大约占有现今居民姓氏的一半左右。 (
二)由于众多姓氏的移民迁入,加上闽粤赣边
地区在唐末至北宋时期相对比较安定,并且又有充分
的开发与发展的潜力,因此,当地在这时的人口呈呼摇直上之势增长。据《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及《宋史·地理志》所记,闽粤赣边地区人口在北宋几个时期的情况呈如下表现:赣南:在北宋太平兴国至端拱二年(980-989年),虔州有主户67810户,客户17276户。元丰年间(1078-1085年),虔州有主户81621户,客户16509户。该地区于淳化元年(990年)设与州同级之南安军,辖大庾(今大余)、南康、上犹三县都属今赣南地区,它在元丰年间有主户34024户,客户1775户,崇宁年间(1102-1106年),虔州有人口272432户,702127人;南安军有人口37721户,55582人。闽西:在北宋太平兴国至端拱二年,汀洲有主户19730户,客户44277户;元丰年间(1078-1085),
汀洲有主户66157户,客户15297户。粤东:在北宋梅洲仅领程乡
一县。唐代的万川(今大埔)在唐时并入潮州海阳县,兴宁与五华辖于循州,而循州所领三县中,另一个龙川县也为纯客家县。因此,为方便起见,在看待北宋粤东人口时,不妨将潮州的三分之一及循州的全剖人口视为粤东客家人口。三州在北宋几个历史阶段的人口状况是:太平兴国至端拱二年,梅州有主户1201户,客户367;潮州有主户5831户,客户5831户;
循州有主户6115户,客户2224户。元丰年间,梅州有主户5824户,客户6548户;潮州有产56912户,客户17770户;循州有主户25634户,客户21558户。因此,闽粤赣边地区在北宋几个时期的人口状况如表所示:日期片区太平兴国至端拱(976-989)年间 元丰(1078-1085)年间 崇宁(1102-1106)年间赣南 虔 州 主户:67810户客户:17276户 主户:81621户客户:16509户 户:272432口:702127
南安军主户:34024户客户:1775户 户:37721口:55282 闽西汀州主户:19730户客户:44277户 <主户:66157户客户:15297户 粤东 梅 州 主户:1210户客户:367户 主户:5824户客户:6548户 潮 州主户:5831户×1/3客户:5831户×1/3 主户:56912户×1/3客户:17770户×1/3 循 州 主户:6115户客户:2224户主户:25634户客户:21558户 以上所计人口若以元丰年间统计,闽粤赣边地区人口已超出30余万户。而这时距宋廷南渡(1127年)还有近半个世纪。如果以汀州在元丰年间距太平兴国至端拱年间近百年的约30%的人口增长比,和据史学界多以为北宋人口统计不计女丁的观点,并结合虔州在崇宁年间所计人户比例综合粗略统计,那么,
闽粤赣边地区在北宋灭亡宋朝南渡时,在籍人口不下150万。
(三)人口的大量增长并取得如此庞大的规模,势必造成人烟面积的拓展与人口密度的增大。在唐末至北
宋,闽粤赣边地区是有史以来居民移动频繁空前的时代,这是因为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是没有开阔的平地以满足大量居民的集中居住,绝大部分点缀于群山与河谷的丁点缓坡或小块盆地,都只宜居住至多一二百口人家;而贫瘠不易拓垦的山区,每方山水所开发的资源也只能养活一定数量的居民。因此,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往往在繁衍了几代甚至在更短时间内,就不得不分出人员离开刚辟的家园而往别处择地迁徙。这方面的现象在当地居民的族谱中有众多的反映,如丘氏七十世于宋初由河南迁至闽西宁化汀州后,七十二世则有人分别徙居粤东程乡、蕉岭、平远等地;何氏则始祖于后唐迁居闽西武平后,儿辈则有人分别徙居闽西长汀和粤东河源、海丰等地,孙辈又有人徙居粤东大埔、兴守等地,到曾孙辈又有人移居梅县。又如《兴宁吴氏族谱》记载:吴宣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由四川阎州迁江西临川不久,便携子吴纶再迁赣南南丰嘉禾驿,后又徙居祝家山;而吴纶次子吴看则徙闽西宁化;有生四子:长吴坎、次吴坤、三吴震、四吴巽,除四子仍居宁化外,长子迁龙岩,次子徙永定,三子居上杭;而吴坤生三子又传衍闽粤各地……
这种移民迅速蔓延和拓居的现象,还可以从当时闽粤赣边地区的政治文化建设为证。譬如,在建置方面,以闽西为例,唐末以前所建一州二县(长汀和宁化)都在北面靠邻江西的区域,而唐末以来,所立县置增了三个,即武平、上杭和清流,并且其位置都己南移。这说明唐末以前属于荒芜的闽西南部,已在唐末以来因居民南移而得到开发。在村庄的建设方面也是如此,在唐末以来,闽粤赣边地区的居民村庄在不断增加,如赣南宁都在1:5oooo地形图上标注的自然村4445个。从地名普查成果资料得知,在唐末至宋所建村庄有880多个,占今
20%。由此可见,闽粤赣边地区的居民在唐末至北宋的蔓延和拓展是相当可观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