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其墓葬位于殷墟宫殿区,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文物约2000件。其中有象征王权和军权的青铜大钺,有一件重达九公斤(见下图),铸有铭文“妇好”二字。据此可知商朝()
A.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 宗法制度尚未形成 C. 商王与王后分权制衡 D. 妇女可能参政干政
2.汉末名士的清议之风,评论时政、臧否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间舆论和仕途进退。“取士不由于乡党,考行不本于阀阅;多助者为贤才,寡助者为不肖;序爵听无证之论,班禄采方国之谣”。据此可知汉末()
A. 清议之风改善了政治环境 B. 仕途进退取决于门第族望 C. 舆论扩张引发了察举危机 D. 评论时政体现了民主色彩 3.司马光从《汉武故事》和《赵飞燕外传》这样的小说家言中择取材料,经过苦心编排,塑造出汉武帝晚年迁善改过的历史形象。由此可见,司马光历史编撰的目的是()
A. 巩固儒学,捍卫道统 B. 以古喻今,服务政治 C. 辨析真伪,尊重史实 D. 以史为鉴,推动变法
1
4.明清时期,珠算的运用得到普及和发展,徽州人程大位有关珠算的著作《算法统综》“晓畅易通,穷搜博采,故为世所重”。该书一经刊行,坊间翻刻,盗版成风。该书的刊行()
A. 说明我国数学水平领先世界 B. 促成传统科技的突破 C.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推动了印刷术的改进 5.19世纪中叶以来,传教士的书业新技术由南洋到广东、宁波直至上海转移,江南书业由苏杭等地向上海转移。由此,上海逐渐成为西法印刷中心、全国出版业中心和最大的图书市场。据此可知,上海出版业的兴起与发展()
A. 深受经济和时局变动的影响 B. 巩固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 C. 主要依赖西方印刷技术传入 D. 推动了大众文化传媒的普及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法国相继侵略我国台湾,1885年左宗棠奏请台湾建省,同年清政府宣布建立台湾省。这可以用于说明()
A. 清朝中央集权持续加强 B. 洋务新政激发了海权意识 C. 政府民主化改革的态度 D. 中国面临国防安全新挑战 7.民国初年,国内各地度量衡各异,北洋政府完全照搬万国公制,提出度量衡改革方案,终未能实施。1914年,在农商总长张謇主持下,提出改革过渡期“旧制与通制并行”的折中方案,以北京率先试点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一时期北洋政府的度量衡改革旨在()
A. 调和新旧经济体制的冲突 B. 建立全国统一的经济秩序 C. 消除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 D. 促进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2
8.1935年以后,中共在日本的党组织恢复重建,组织进步留日学生成立学生团体。此举遭到国民党右派留日学生抵制反对,1937年初引发武斗。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在日的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促成双方谈判,化敌为友。这反映了()
A. 留日学生接受共产主义 B. 革命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国内革命形势发生变化 D. 中共竭力维护国共合作
9.下表反映的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税率的调整。该做法()
A. 服务于国民党独裁政治 B. 解决了国民政府财政危机 C. 致使商业资本负担最重 D. 改变了国统区的经济结构 10.1949年天津解放后到50年代前期,党和人民政府深入搬运工人群体开展工作,实施了如逐步消灭剥削,改善生活;建立并依托工会,加强劳动保护和救济力度;开展系统的文化启蒙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措施。这些措施()
A. 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有利于增强党的政治凝聚力 C. 调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D. 顺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1.1985年,河南新乡刘庄村党支部经反复考察,决定引进一项高科技生物项目,该项目一度遭到质疑,有人担心“打不到狐狸惹一身骚”。次年5月,刘庄人自主设计、安装的华星药厂建成投产,自此刘庄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中原首富村”。刘庄经济崛起主要是由于()
3
A.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 生物科技获得突破发展 C.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D. 权力下放调动了积极性
12.《十二铜表法》规定债务人承认负债或法庭作出判决后,有30天的缓偿期。若仍无法还债,债权人可将其拘禁。拘禁期间,债权人应向无力自备伙食的债务人提供每日一磅的谷物。若债务人最终无法偿还债务,也无人为其代偿或保证,债权人可将其杀死或卖至台伯河以外的国家。这些规定()
A. 对平民保护有限 B. 中立色彩浓厚 C. 激化了社会矛盾 D. 漠视个人生命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城市的新增人口,为城镇消费经济增添了新的成分,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从地方文献记载中,我们经常可看到城镇中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正在向原有的消费阶层挑战,“服饰器用竞相僭越,士庶无别”“自明末迄今,市井之妇,居常无不服罗绮,倡优贱婢以为常服,莫之怪也”。消费主体的扩大,推动某些消费品的大众化,价格趋贱,例如制袍服的姑绒,明时每匹价值百两,康熙时降到一二十两,次者七八分一尺,下者五六分。但是,小小缝隙不足以使旧社会的大厦倾覆,在明清江南,谈不上“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沉重的传统黑箱仍然紧锁。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清末,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新时装,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此,各地又追随上海。传统马褂出现变异,“至
4
季年,马褂不过尺四五寸半,臂不过尺二三寸,且仿洋装,制如其体”。嘉定东南部“因临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宝山县则种洋葱。随之而来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简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城镇消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镇消费经济的新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趋势。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通过各种纪年方式确定时间。这些用数字表现出来的时间,本没有什么意义,但历史学家在时间上编排历史事件,并将一系列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就为时间段赋予某种意义,并以此分析、解释、评价同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如1517年10月这个时间对历史
5
评价没有意义,但当将其作为宗教改革起点时间时就很有价值。
——摘编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等
请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上任意年份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并运用材料的核心观点进行解释。
(要求:明确列出所选年份,以及对应的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解释须充分体现材料核心观点;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曰:“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曰:“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桑弘羊能致国用之饶,不取於民,将焉取之?果如所言,武帝末年安得群盗逢起,遣绣衣使者追捕之乎?非民疲极而为盗贼邪?此言岂可据以为实?”
——据《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二王安石希望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希望用增加生产和夺兼并之力来改善财政状况。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他的变法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走向近代的朦胧探索。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分别指出司马光和马克垚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
材料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幼年求学于当地崇一学堂,学习经学、英文、理化等课程,并以“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青年时期前往美国师从杜威,全面学习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1917年学成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大学任教。1927年正值“国民革命的势力高涨之秋”,陶行知指出“惟既有国民政治上的革命,同时还须有教育上的革命”,在南京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在系列实践的基础上,1930年陶行知发表《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逐步形成。他认为“拿全部生活作为教育对象”“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同时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命题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社会即学校”观点。在教学方法上则强调:“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
——摘编自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其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妇好墓中有象征王权和军权的青铜大钺,这说明妇好有可能掌握一定的权力,可能参政干政,D项正确。从陪葬品中只能看到王权,看不到神权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
7
关系,题干内容与此无关,排除B项;从陪葬品中只能看出王后妇好拥有一定的权力,得不出其与商王分权制衡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汉末名士的清议之风,评论时政、臧否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间舆论和仕途进退”可知,社会舆论严重影响到了察举的评判标准,舆论扩张引发了察举危机,C项正确。A项表述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取决”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司马光从《汉武故事》和《赵飞燕外传》这样的小说家言中择取材料,苦心编排,塑造出汉武帝晚年迁善改过的历史形象,其目的是用苦心编排的汉武帝形象来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即以古喻今,服务政治,B项正确。巩固儒学,捍卫道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辨析真伪,尊重史实,与材料苦心编排信息不符,排除C项;以史为鉴,推动变法,司马光不是改革派,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明清时期珠算得到普及和发展,关于珠算的著作也风行一时,体现了珠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题干并不能体现我国数学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排除A项;珠算著作的风行仍是传统科技,但没有促
8
成传统科技的突破,排除B项;题干并不能体现印刷术的改进,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列强的侵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西方技术传播到中国的中心,由此推动了上海出版业的兴起与发展,即深受经济和时局变动的影响,A项正确。B项的“巩固”表述错误,而且出版业并不能巩固经济中心地位,排除B项;C项夸大了西方印刷技术的作用,排除C项;D项错在“普及”,这一时期大众传媒尚未实现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法国相继侵略我国台湾,1885年左宗棠奏请台湾建省,同年清政府宣布建立台湾省”可知,日本、法国相继侵略我国台湾,中国面临着国防安全的新挑战,清政府决定在台湾建省,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和建设,D项正确。材料只有台湾建省信息,无法体现出“持续”,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三支海军是海权意识的表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台湾设省与与政府民主化改革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1914年,在农商总长张謇主持下,提出改革过渡期‘旧制与通制并行’的折中方案,以北京率先试点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可得出统一度量衡是为了统一全国的市场,统一经济秩序,B项正确。调和新旧经济体制的矛盾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根本目
9
的,排除A项;“消除”表述错误,排除C项;促进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度量衡改革的背景和影响,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1937年以后,在日的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促成双方谈判,化敌为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地位上升有关,这反映了国内革命形势发生变化,C项正确。“国民党右派留日学生”没有接受共产主义,排除A项;抗战时期结成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革命统一战线,排除B项;题目考查的是国共合作这一现象反映的背后“实质”,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解读表格信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税率普遍增加,尤其是营业税和印花税,说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控制,为其专制独裁提供经济保障,A项正确。税率的增加使国民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但并没有解决财政危机,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工业资本负担的区别,排除C项;增加税收对国统区的经济结构没有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实施了如逐步消灭剥削,改善生活;建立并依托工会,加强劳动保护和救济力度;开展系统的文化启蒙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措施”可知,党和政府深入工人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劳动保障改善生活,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B项正确。党的工作
10
重心转移是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热情,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八十年代中期河南刘庄村引进技术、自建药厂取得了成功,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权力下放,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自办乡镇企业走向振兴,D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1992年,排除A项;从材料中“该项目一度遭到质疑”的描述,可推断出科技并非成功的关键,且企业振兴的主要原因应该更多从主观因素进行确定,排除B项;1994年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A
【解析】《十二铜表法》对债权人提供了一定的保护,诸如缓偿期、让债权人提供必要的食物等,但是最终债务人如果无力偿还债务,债权人可将其杀死或卖至台伯河以外的国家,这说明法律对平民的保护是有限的,A项正确。上述规定并未体现出中立色彩,其核心依然是债权人主导,排除B项;上述规定有助于缓和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上述规定体现了对于债务人一定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1)影响: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有利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市民阶层生活的改善;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和等级秩序;但是由于封建势力强大,未能造成社会转型。
11
(2)变化:融入国际潮流;西化趋势明显;中西方式并存;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政治斗争的推动。
(3)趋势:成衣化;个性化;多元化;品牌化。
【解析】(1)影响:根据“为城镇消费经济增添了新的成分,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得出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有利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据“消费主体的扩大,推动某些消费品的大众化,价格趋贱,例如制袍服的姑绒,明时每匹价值百两,康熙时降到一二十两,次者七八分一尺,下者五六分”得出有利于市民阶层生活的改善;根据“我们经常可看到城镇中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正在向原有的消费阶层挑战”得出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和等级秩序;根据“沉重的传统黑箱仍然紧锁”得出但是由于封建势力强大,未能造成社会转型。
(2)变化:根据“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新时装,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此”得出融入国际潮流;根据“上海县则植马铃薯,宝山县则种洋葱”得出西化趋势明显;根据“传统马褂出现变异,‘至季年,马褂不过尺四五寸半,臂不过尺二三寸,且仿洋装,制如其体’”得出中西方式并存;根据“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得出具有半殖民地色彩。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政治斗
12
争的推动等方面概括。
(3)趋势:根据“化纤及其他布料需求上升,成衣消费有所增加,盲目追求潮流,消费趋同,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得出成衣化;根据“消费档次较低,自制服装较多,理性消费,追求蔽体取暖,政治色彩浓厚”得出个性化;根据“纯棉制品成新宠,成衣消费盛行,追求个性,衣着消费多样化,衣着档次大幅度提升,品牌化趋势明显”得出多元化、品牌化。
14.【答案】示例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是英国进入工业时代急需扩大海外市场与原料产地的必然。清政府与清军在战争的表现充分暴露了封建制度的弊端,暴露了长期处于天朝体制与观念下统治者对外界的无知。鸦片战争将古老的中国从古代带入近代,给中国带来灾难,对传统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起了链式反应式的破坏。战争也警醒了少数先进开明的士大夫。他们开眼看世界,虽然当时在国内未形成足够的社会影响,却为后来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提供了思路。
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示例二
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系列讲话
1992年正值改革开放进入瓶颈期:经过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人民思想藩篱亟待破除,同时国际
13
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在此历史节点,邓小平南巡并发表谈话,理清了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问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为中共十四大及以后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确定了基调,有力地将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改革持续发力,激发了现代化建设活力。
因此,1992年邓小平南巡及谈话是改革开放的关键一环,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确定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如根据材料“历史学家在时间上编排历史事件,并将一系列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就为时间段赋予某种意义”以及题目要求“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上任意年份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得出历史事件: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或者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系列讲话。
其次,结合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产生的影响阐述分析,如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是英国进入工业时代急需扩大海外市场与原料产地的必然。清政府与清军在战争的表现充分暴露了封建制度的弊端,暴露了长期处于天朝体制与观念下统治者对外界的无知。鸦片战争将古老的中国从古代带入近代,给中国带来灾难,对传统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起了链式反应式的破坏。战争也警醒了少数先进开明的士大夫。他们开眼看世界,虽然当时在国内未形成足够的社会影响,却为后来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提供了思路。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或者结合1992年南方谈话的背景、内容、影响阐述分析,如1992年正值改革开放进入
14
瓶颈期:经过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人民思想藩篱亟待破除,同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在此历史节点,邓小平南巡并发表谈话,理清了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问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为中共十四大及以后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确定了基调,有力地将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改革持续发力,激发了现代化建设活力。因此,1992年邓小平南巡及谈话是改革开放的关键一环,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15.【答案】(1)材料一态度:否定。
理由:认为变法缺乏历史依据;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统治。
材料二态度:肯定。
理由:认为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具有前瞻性和进步性;影响后世。
(2)因素:时代背景;历史认识的角度;研究者的立场;占有的材料。
【解析】(1)材料一态度:根据材料一可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否定。理由:根据材料“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此言岂可据以为实”可知,认为变法缺乏历史依据;根据材料“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桑弘羊能致国用之饶,不取於民,将焉取之?”可知,加
15
重人民负担;根据材料“果如所言,武帝末年安得群盗逢起,遣绣衣使者追捕之乎?非民疲极而为盗贼邪?”可知,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统治。材料二态度:根据材料二可知,马克垚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肯定。理由:根据材料“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可知,认为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他的变法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走向近代的朦胧探索”可知,具有前瞻性和进步性;影响后世。
(2)因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司马光和马克垚所处时代背景;历史认识的角度;研究者的立场;占有的材料等方面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16.【答案】(1)原因: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西方教育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动。
(2)内容:“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
启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理念;要有大教育观,将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相联系以构建和谐社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可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根据材料“在系列实践的基础上,1930年陶行知发表《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逐步形成”“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
16
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可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材料“幼年求学于当地崇一学堂,学习经学、英文、理化等课程”“青年时期前往美国师从杜威,全面学习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可知,中西方教育的影响;根据材料“1917年学成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大学任教。1927年正值‘国民革命的势力高涨之秋’,陶行知指出‘惟既有国民政治上的革命,同时还须有教育上的革命’”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动。
(2)内容:根据材料“在系列实践的基础上,1930年陶行知发表《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逐步形成。他认为‘拿全部生活作为教育对象’‘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可知,“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材料“同时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命题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社会即学校’观点。在教学方法上则强调:‘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可知,“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启示: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理念;要有大教育观,将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相联系以构建和谐社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方面分析启示。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