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富春山居图》赏析

来源:伴沃教育


《富春山居图》的雅洁、气韵赏析

《富春山居图》,由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年七旬时,在富春江畔“小洞天”居所所作,原画分前后两段,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山水景色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构思之时,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越六七年而画成。长636.9厘米,高33厘米。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所画富春江两岸几十个峰峦,形状各异的数百棵树木,姿态万千。山间江畔,有村落、有亭台,有小桥,有渔舟,有飞泉,有茂林,雄秀苍莽,动静结合,幽雅兼蓄。全卷用笔洗练、流畅,气韵高远,具有雅洁淡逸的绘画风格。这给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带来民很大的影响。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江苏常熟人(一说富阳人)。本姓陆,名坚,父母早逝,家贫无依,过继永嘉(今温州)黄氏,遂改姓名。自幼聪敏勤学。及壮,博览群书,经、史、九流之学无不通晓。工书法,通音律,能作散曲。年轻时在浙西廉访使署充当书吏,因经办田粮征收事被诬下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不问政事,浪迹江湖。其后信奉全真教,成为清修道士,卖卜云游于杭州、松江等地。50岁始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晚年酷爱富春山水,在春茗筲箕泉(今富阳新民乡庙山坞)结庐定居。黄公望所作山水画,继承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又受宋末、元初赵孟颊薰染,溶合自身对自然实景之感受,加以发展,自成一家。其特点在于:作浅绛色,山头多矾石,笔势雄伟;作水墨,皴纹稀少,笔意简远,超逸有致。论者以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

黄公望年七旬所居的地方,确实是具有曲型富春山水风味的好地方,跨过古老的白鹤桥,脚踏绿树的浓荫,耳听丁冬的泉声,眼看累累果实,步行在林间平坦的山径上,陶醉在芳草的馨香中,令人忘记了署热,忘记了疲劳。约走一华里左右,便到庙山坞口,登上右边的一道山梁,眼前展视一片平地。这便是黄公望晚年居住过的筲箕泉,当地人叫稍箕

大坪。这里三面坏山,一面临江,酷似筲箕。放眼环视,只见鹳山树木葱笼,大岭峰峦起伏,鸡笼山孤峰独秀,东洲沙如水中翡翠。碧玉似的富春江从脚下缓缓而过,江流尽处,去波相接,杭州在望。“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真是名不虚传,怪不得历尽名山大川的黄公望爱上了这个地方。

黄公望的晚年生活是安定的,但50岁以前却是穷途潦倒,扁尝辛酸。1269年,黄公望出生在江苏常熟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他本姓陆,不幸自幼父母双亡,过继姓黄的人家做养子,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黄公望幼年聪颖好学,善诗歌,爱绘画,董源的山水画特别使他爱不释手。以后又博览群书,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这为他以后来在绘画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奠好基础。

黄公望的一生中,曾经做过地方小官。那时元朝统治者蒙古贵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汉族处于奴隶地位。黄公望痛感世道不平,疾恶如仇,正直敢言,被统治者视为眼中钉,多次遭到迫害,坐了好几年的监牢,几乎被置于死地。出狱后,他没人屈服,便采取与元朝不合作的态度,自称大痴道人。隐居山林,或浪迹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50岁左右,他开始专心致力于绘画艺术创作,用笔墨歌颂祖国的大好山河,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元代的绘画,水墨山水画是主流。能够代表元代山水画成就的重要山水画家有4人。即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在我国绘画史上,被称为“元四家”。“元四家”中黄公望诞生最早,寿命最长(活了86岁),绘画上的影响也最大,。明清两代不少的山水画家把黄公望的真迹当作神品,奉为曲范,刻意临摹。

黄公望在从事山水画创作以前,曾游历了不少名山大中川,长时间生活在山林之中,深入观察、研究山水的特色。他住在江苏松江时,在松江通海的地方,看激流轰浪,风雨交加,也不在乎,住在常熟虞山的时候,经常观察虞山早晨和黄昏,阴天、雾天与晴天的

不同景象,注意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山色变化。这一些,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展开局部的《富春山居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两岸的秋天景色:600多年的风雨霜雪,使黄公望的遗址的坟墓无处可寻,但他的名字和《富春山居图》却名扬中外,富阳人民为这位卓越绘画大师描绘的富春山水引为自豪,并将继承他的美好愿望,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富春山水图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