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南靖四中 王东建
一、试卷特点
1、稳中求变
文综卷历史试题的“稳”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上。无论是题型、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设问,还是考查的深度、广度和开放性,都是十分平稳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文综卷的“变”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2009年福建高考历史试卷运用了大量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灵活,形式多样,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体现了高中历史学科的课改理念。侧重于学科能力的考查。选取上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特点:既有简明扼要的表达,如13,14,17,18题,也有用丰富材料的表达,如19,20,21,22;既有文字材料,如13、14、19和20,21题,也有图表材料,如16和24题;既有原始材料,如14、20、21、22题,也有命题依据历史知识自己或他人概括的材料,如17和18题。在考查知识和角度的选择上,命题者十分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13题和23题,是对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
2、知识点多,覆盖面广
今年的考点数合计有35个之多,是考查知识点数量比较多的一年,也是考查范围比较广的一年。这对于全面、高效地进行高三复习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新课程理念在命题中的渗透。
(1)以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
新课程三个历史模块实质上是讲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史,六个选修模块主要是文明史重要问题的展开和深化。近年文综材料题命题已明显受到文明史观的影响。 (2)考点选择体现了新课改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的基本理念
今年的试题情境化达到了历年文综命题最高比率。从命题数量上看,12道选择题中,以情境切入的有5道,全卷15道历史题中,以情境切入的有8道;从分值看,以情境切入的历史试题达70分之多。情境化试题的增多,其导向是为努力寻找命题与课程改革接轨的契合点和着力点,使高考命题改革与中学新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合流。
4、凸显专业化
今年试卷中专业化的概念、专业化的叙述、专业化的结论比比皆是。如13题的楚汉之争、18题的“过渡时期”、21题“广义派”、第41题“开制度局而定宪法”及38题、40题选用专业水平较高的历史专著为材料背景等。
二、存在的问题
1、能力要求高
表现为思维能力要求高,脱离了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如16题“报纸号外”、24题“曲线图”和38题“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等,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2、容量大
文字阅读量多,还有2张图片需要分析。考生既要拼思维,还要求速度,使试题测试的效度受到严重影响。
3、难度大
不少题目的设问不是直截了当,而是“转了弯”,甚至是转了几个“弯”,必须调动很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做出。如17题,首先必须明白“集结地”指的是陕北,还必须理解“华北战场友军”的含义,即使明白了其含义,还很难作答,因为还要有比较好的地理知识才行。 三、复习备考
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所具有的导向作用和引领功能是其它任何考试所无法替代的。而且永远只可能是中学历史教学适应高考试题要求的标高,而不可能要求高考命题适应中学历史教学的现实水平。这应该是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应有思想准备。我们是要做理性的思考,仔细研究今年的试题,认识其命题的趋势,服务于以后的高考。
从高考改革的方向看,突出能力考核是大势所趋,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能力并非空中楼阁,需要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重组再现、灵活应用体现出来。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反映,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无源之水。“双基”薄弱,能力就无从谈起,“双基”扎实,能力自然水到渠成。
以今年文综历史卷为例,单纯属于考查记忆的基础题有:13题楚汉相争,18题过渡时期,38题李赀的主张,41题华盛顿和孙中山的修为.(共计29分),其余的主客观题主要考查各种能力,但必须都要有基础知识作为铺垫。我认为备战2010年高考应该从以下4方面落实基础知识。
第一. .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更新和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作为学习、领会素质教育思想的过程,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在心理上对新的课程改革给以认同,增强课程改革的自觉性。
第二,我们高中教师在准备高中历史课程时,必须认真的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新课程的历史课程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有深入的理解和了解,使之在时序上、内容上、难易程度上和内在逻辑上有一个总体的设计。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和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课程标准的法规地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教学,全面建构高中历史教学,而不能讲一课备一课。我们在使用教科书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特别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学生的兴趣领域、学生技能水平、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别,对模块与模块之间以及模块内各专题之间的顺序进行调整,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裁减、调整或整合,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育人作用。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要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教师也要成为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参与者。
第三,在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一是由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二是从教师权威的讲授转向师生平等的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三是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创建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要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心态开放、主体性凸显、个性张扬和创造性解放.。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下,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落实“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及时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改变以往历史教学重视量化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的不足和弊端,按照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综合运用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使我们的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必须以历史课标为指南,以历史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出发,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评价杠杆,调动师生的共同积极性,才能搞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争取在明年高考取得好成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