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8902-渊2020冤-03-021-2-ZQ
上海市微运动实践现状研究
周静静
渊上海杉达学院教育学院上海201209冤
摘要院来自20个国家的监测数据说明成年人每天有3-8小时的时间处于静态行为状态下袁造成慢性疾病尧亚健康等身体问题遥高强度尧快节奏的生活容易产生压力袁但高密度的状态无法使压力得到及时有效排解袁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遥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袁以上海市为例对微运动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袁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袁为微运动的推广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遥关键词院微运动静态行为实践现状研究
1尧相关概念界定和基本特性1.1尧微运动
微运动袁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是小的意思袁是一种隐喻的表达它是近几年从办公室久坐族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兴的袁在日常工作尧学习和生活中野见缝插针冶的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形式遥它是指野微生活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袁由办公室久坐族流行起来的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袁进行徒手或利用简单器械进行的运动形式冶遥久坐和碎片化时间是微运动定义的两大基本特性遥
提到微运动人们容易把它和现在流行的微信运动联系在一起遥在这里要格外注意袁微运动和微信运动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袁更不能同义而语遥这两个名词都是社会进入微生活时代的产物袁都是一种新型词汇袁网络热词遥
1.2尧静态行为
静态行为是指野人在清醒状态下发生的肢体运动较少尧能量消耗偏低渊≤1.5METs冤的活动袁包括久坐尧看电视尧倚靠或长时间的交通行为等冶遥能量消耗是成为衡量静态行为的测量指标遥梅脱(MET)是量化活动强度的生理学单位遥而单位时间内梅脱值≤1.5METs的是静态行为的特性之一遥这样的界定方式从技术主导的量化角度赋予了人们对静态行为精确客观的认识遥
静态行为有三个特点院一是活动强度低渊低于1.5METs冤曰二是存在如静坐尧躺卧等身体姿势曰三是身体或肢体的活动很少袁几乎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遥
2尧研究对象与方法2.1尧研究对象
通过电话咨询尧上门拜访尧实地考察等方式袁筛选出上海市12家公司尧企业尧5所学校尧3个街道社区袁进行微运动开展内容的调查遥
2.2尧研究方法渊1冤文献资料法遥
图1居民平均每天静态行为时间所占比例
本问卷的发放采取现场发放和发送邮件的方式遥主要在上海市陆家嘴金融中心尧五角场创智天地尧淮海中路步行街尧徐汇区斜土社区尧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等地随机发放问卷276份袁回收243份袁发送邮件330份袁回收315份遥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尧筛选袁最后有效问卷共537份遥
渊3冤数理统计法遥
用SPSS18.0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统计分析袁对某些数据进行职业或男性尧女性的差异性的比较渊统计学差异显著性水平设置为P<0.05冤袁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撑遥
3尧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尧上海市居民平均每天静态行为时间现状调查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袁调查人数中有超过90.3%渊22.5%+30.2%+37.6%冤的人平均每天静态行为渊人在清醒状态下发生的肢体运动较少尧能量消耗偏低渊≤1.5METs冤的活动袁包括久坐尧看电视尧倚靠或长时间的交通行为等冤的时间超过了3小时袁其中有37.6%的人静态时间达到了6小时/天至8小时/天遥
造成静态行为时间过长的原因袁一方面是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尧学习袁很多人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进行大强度尧长时间的体育锻炼袁回到家就窝在沙发或者床上上网尧看电视袁根本无法保证一天的基本运动量遥另一方面为现代电子产品尧互联网等诱惑力大袁很多人宁愿沉迷于网络这种虚拟的世界也不愿意走出家门进行体育锻炼遥这两大原因造成了静态行为时间呈逐年上升趋势遥
3.2尧上海市居民对微运动的了解程度
从表1中可以看出袁虽然调查问卷上已经对微运动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袁但还是有18.1%的选择不了解微运动袁还有8.9%的人非
文体用品与科技
总第438期2020年3月渊上冤
在中国知网尧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尧超星数字图书馆尧Webof
science尧Sportdiscuss尧Scopus尧Pubmed上搜集相关论文和文章袁分析国内外尧微运动尧静态行为等的研究现状袁并对搜集到的文献尧资料进行分析归类袁为微运动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素材支撑遥
渊2冤问卷调查法遥
21体育观察PHYSICALOBSERVATION常不了解微运动袁这说明微运动在人群当中的普及程度还是不高袁或是居民有微运动的行为但是对微运动的定义不太明确遥居民对微运动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初级认知阶段袁而且对微运动的了解存在显著性的职业差异渊F=80.062袁p=0.000<0.05冤遥
表1调查对象对微运动的了解程度*渊n=537冤n(%)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比较模糊
不了解
非常不了解
F
Sig
上班族24(7.1%)75(22.1%)169(49.9%)52(15.3%)19(5.6%)离退休人员4(5.6%)19(26.8%)29(40.8%)13(18.3%)6(8.5%)自由职业1(3.6%)4(14.3%)7(25.0%)10(35.7%)6(21.4%)全职太太/先生2(10.5%)2(10.5%)3(15.8%)7(36.8%)5(26.3%)80.062
0.000
学生4(6.1%)18(27.3%)26(39.4%)9(13.6%)9(13.6%)
其他
1(7.1%)1(7.1%)3(21.4%)6(42.9%)3(21.4%)占总人数百分比
6.7%
22.2%
44.1%
18.1%
8.9%
注院①标注*的指标说明存在职业差异曰②*表示p<0.05遥
上班族人群对微运动的了解程度高于其他职业人群袁是因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遥调查的上班族多为办公室职员袁静态行为时间相对其他职业人群来说较长袁所以会采取微运动的锻炼形式达到放松身体尧缓解疲劳的效果遥
3.3尧上海市居民选择微运动项目的原因
表2选择微运动锻炼的原因n渊%冤
锻炼原因男渊n=186冤女渊n=351冤总数渊n=537冤FSig放松减压173渊98.3%冤301渊85.8%冤474渊88.3%冤194.357
0.000
强身健体151渊81.2%冤142渊40.5%冤293渊54.6%冤缓解慢性疾病68渊36.6%冤102渊29.1%冤170渊31.7%冤个人习惯爱好77渊41.4%冤153渊43.6%冤230渊42.8%冤消磨时间21渊11.3%冤35渊10.0%冤56渊10.4%冤愉悦身心143渊76.9%冤168渊47.9%冤311渊57.9%冤学校或公司要求33渊17.7%冤51渊14.5%冤84渊15.6%冤塑形减脂16渊8.6%冤327渊93.2%冤343渊63.9%冤其他
53渊28.5%冤
99渊28.2%冤
152渊28.3%冤
注院①标注*的指标说明存在性别差异曰②*表示p<0.05遥
从表2可以看出袁居民选择微运动锻炼的动机中袁占前五位的分别是放松减压渊88.3%冤尧塑形减脂渊63.9%冤尧愉悦身心渊57.9%冤尧强身健体渊54.6%冤和个人习惯爱好渊42.8%冤遥同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渊F=194.357袁p=0.000<0.05冤遥
有88.3%的人选择微运动锻炼的原因是为了达到放松减压的目的遥这说明被调查对象普遍觉得工作尧生活和学习压力较大袁而微运动可以在繁忙尧高压的生活中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袁及时有效的缓解压力袁避免不良情绪的过多积累遥排在第二位的是塑形减脂袁可以明显看出男女在这一项所占比例存在明显差异遥长时间的久坐不但容易使脂肪大量堆积袁还危害健康遥微运动就是打破这种静态状态袁减少久坐的时间袁这一点对于爱美的女性尤为重要遥
3.4尧影响上海市居民开展微运动的因素分析
图2影响微运动的推广与发展因素
22
文体用品与科技
总第438期2020年3月渊上冤
从图2可以看出袁影响上海市居民开展微运动的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袁一类是主观因素尧一类是客观因素遥
主观因素主要考虑锻炼意识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遥意识决定行为袁如果没有健身锻炼的意识就不会去关注与运动有关的信息袁就不会参与到运动中来遥现代社会亚健康尧职业病尧体质弱尧压力大等问题普遍存在袁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身体健康问题袁逐渐提高了身体锻炼的意识遥客观因素主要考虑时间和空间尧社会宣传尧专业指导人员及经济发展水平遥社会舆论与宣传是大众获取信息的风向标遥虽然近几年一直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袁但是现在对体育的宣传还是侧重于竞技体育袁忽视大众体育文化层面的宣传遥时间和空间因素同样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袁因为微运动是利用灵活的空间和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运动锻炼袁所以对空间和时间的要求极低袁微运动具备这个特点袁推广和普及难度会大大降低遥
4尧结论与建议4.1间超渊过了1冤尧调查结论
3小对时以上象中90.3%曰
的人平均每天清醒状态下的静态行为时渊渊2渊3冤4冤居冤选民制择对约微微微运动的运动的运动推广锻炼了解程与发展的形式度不和微高因运动袁普素主锻炼及程要有的度时原偏低间因曰
和也空存在间尧缺差乏异宣曰传尧锻炼意识尧行为习惯等主观和客观因素遥
4.2极研发渊1冤尧微建建运动立议
健器全材和微运动消费体设施袁吸引更系多袁将的人体育加入产品微与运动科锻炼技相结曰合袁积良好渊氛2冤围加袁大微同时需运动要因宣地制传力宜度尧袁因引人起而社异会地广开泛展关微注运动袁在曰
全社会营造完美渊结3冤合开袁发更野好互联网的掌握+参微与运动群体的人冶项目袁群让特征生活化袁为的运动完善和形改式进微与科运动技
提供大数据支撑遥
参考文献院
[1]王璐,卞新芳.野微冶时代体育生活方式特征与发展趋势[J].福建体育科技,2015,34(03).
[2]叶孙岳,郭静.中国成年人的体育锻炼窑静态行为流行状况窑趋势及影响因素[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04).
[3]罗春燕,虞瑾,王鹏飞.上海市青少年静态行为与相关因素抽样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3,(12).
[4]陈攀攀.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9).
[5]TremblayM.Standardiseduseoftheterms\"sedentary\"and\"sedentarybehaviours\"[J].AfricanJournalforPhysicalHealthEducationRecreation&Dan,2012.
[6]李蓓.新兴词族野微XX冶[J].现代语文,2011(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