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一 兼爱 6

来源:伴沃教育
 《兼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篡”、“贼”、“若视”等文言词汇。

2.梳理文脉,了解“兼爱”思想;品味语言,了解墨子散文的语言特点。(重难点)

3.了解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两种代表性观点的异同。

二、教学过程 由题导入 成语:墨守成规。在这个成语里墨子自己的思想平息了一场战争。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诸子百家都竭力探索一条救国救民之路,希望给这个社会开一剂良药。墨子的“兼爱”思想就是这样一剂良药。“兼爱”是课文题目,也是本文的论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搜索: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这一观点。找出来读一读,翻译一下这个句子。(用人们全都相爱,互相使对方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兼爱:相互之间无差别的爱。) 梳文理脉

有没有发现每一段都有问句啊?原来每段都是以问答行文方式展开的。 1.各段都有哪些设问句?勾画出来读一读,译一译。

第一段: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 第二段: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第三段: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第四段:此何难之有焉?

2.根据以上问答的内容,填表格,并翻译。 段落 设问 回答(关键句) 论证结构 第一段 天下之害何也? 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提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问题 调。 第二段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以不相爱生。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分析生哉? 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问题 翻译:强大的一定会掌控压迫弱小的,人多的一定会威逼弱小的,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一定会轻视低贱的,狡诈的一定会欺骗笨的。 第三段 既以非之,何以易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解决之? 问题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法将奈何哉? 之身若视其身。 第四段 此何难之有焉? 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3.连缀成为,男女生朗读。

天下之害何也?

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以不相爱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此何难之有焉?

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总结:通过以上的表格,可以发现本文的结构清晰,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品言会意

过渡:墨子在行文谋篇上讲求艺术,在遣词造句上颇具特色。 1.品动词,解读“害”之重

“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分析句子: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预设:由大到小,给人逻辑性很强的感觉。

换词:国之与国之相篡,家之与家之相贼,人之与人之相攻。 预设: “攻”的是“国土”,“篡”的是“家权”,“贼”的是“人心”,这三个字,语意虽兼有互文,但是用词精准,不可以互换。

总结:三个实词,都很有力度,三个词连用,给人感觉扑面而来的杀气,由国家到个人,充分表现出社会之害之严重! 2.品修辞,解读“爱”之深

“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翻译:强大的一定会掌控压迫弱小的,人多的一定会威逼弱小的,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一定会轻视低贱的,狡诈的一定会欺骗笨的。) 问:读一读,读起来感觉如何?

预设:四个排比反复句来阐述不相爱的严重后果,读起来势如破竹。 问:为何会有这样的气势? 预设:“必”字。 明确:俗话说——得理不饶人。文章的气势关键在于“理”,“理直”才能“气壮”,“义正”才能“辞严”。

问:仅仅是因为“理”直“气”壮吗? (学生思考)

问:在这段文字当中,墨子说理站在哪一方? 预设:站在弱、寡、贫、贱、愚一方。 明确:刘勰说:“情与气携。”气势也离不开“情”字。如果没有了感情因素,即便是气壮如牛,也不过是言之无物。墨子关心下层百姓,关心弱、寡、贫、贱、愚,正是墨子关怀弱小低贱之人的情怀动人。

引用:这么多年来,我同情那些最顽劣、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不容的人,我时常记得老师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林清玄 3.品虚词,解读“行”之易

读一读,比较第四段文字的虚词变化。

“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

生读——生找变化——(师生)析语意——师读——总结。

(引导:划分层次关系,墨子辩驳士君子的片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这两段位于一前一后,中间则是三个举例论证:晋文公好恶衣、楚灵王好细腰、越往勾践好杀生为名。从结构上看,前面相当于提出观点,后一个则相当于得出结论。)

预设:

1.矣:表陈述语气,由前文的论证,这里水到渠成了。 2.“必”与“亦”的比较:“必”表推测;“亦”表肯定。 (师生读出推测和肯定语气。)

3.焉:句尾感叹词,呢,啊。强烈地表达出“不难”的意思。 总结:两段文字,大部分内容重复,真可谓“絮絮叨叨”。但是两段文字在虚词的使用上却不相同,又可谓“絮中有变”。仔细品味,可以发现,变化正是说理和情感的需要,正可谓“絮中有情”。上一段文字作为观点提出,简洁肯定,铿锵有力:下一段文字作为结论重复,谆谆告诫,语重心长。两段文字有个共同的目的:要实行“兼爱”的政治思想并不难,“上行下效”即可。 辩理论“爱”

关于用爱来救治社会,同学们还能想起来哪家思想? “仁爱”与“兼爱”

那这两家关于爱的思想又有什么区别呢? 比较一组观点句: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预设:

若视:把别人看成自己,把别人的亲人看成自己的亲人,爱自己几分,爱别人几分。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就是“兼爱”。

以及:先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爱是有等级,有差别的,就是“仁爱”。

总结:“兼爱”是更加博大的爱。(板书:爱之广)

补充总结:孟子和墨子作为儒家和墨家的代表人物,都提倡爱,但是角度不

同,这一个“兼”字也就成了儒家和墨家明显的分歧之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第一环节,就是儒墨之争!

全文总结:春秋战国,天下无道。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中国文化有个传统,叫“上医医国”,儒家和墨家,代表着当时最有理想最有抱负也最有道德的一群人。他们势必要为无道的天下开出救治的药方。墨子就是以“医国上医”自居的,“兼爱”就是他开的救世良方之一。 课后探究

今天我们重读《墨子》的《兼爱》,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没有指导意义?

板书:

兼爱

害之重 爱之深 行之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