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来源:伴沃教育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文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君;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对待朋友。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

明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举直错诸枉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知者利仁 .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措 安排、安置 ②向 先前 ③智 精明

(2)一词多义

天下归仁焉: .秦伯归女五人: .

: ①归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臣请完璧归赵: .海: 众士仰慕,若水之归.

今日之事何如: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事若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能摧眉折腰事.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举类迩而见义远: .

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

皋陶,不仁者远矣: ③举举.

戍卒叫,函谷举: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世混浊而我独清: 举.

答案 ①称许,赞许/出嫁/返回/归还/归聚 ②事情/事故,变故/事业/从事,实行/侍奉,服侍 ③举起,抬起/提出,举出/发动,出动/推荐,选拔/攻克,占领/拿,用/全,都

(3)古今异义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丈夫或妻子。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答案 ①爱护别人。②可以凭借。

(4)虚词归纳

众: .舜有天下,选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于何事于人,必也圣乎: .

赵王: 君幸于.

答案 介词,从/介词,给/介词,在/介词,被

2.词类活用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不仁者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不可以长处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仁者安仁,知者利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前“直”,形容词作名词,正直的人。后“直”,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正直。枉: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3)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达 (4)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生活 (5)安、利:形容词作动词,安于,利于 (6)名词作动词,担忧、忧虑

3.特殊句式

(1)克己复礼为仁。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富哉言乎!

(4)何谓也?

(5)何如?可谓仁乎?

(6)舜有天下,选于众……

(7)不仁者远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判断句,(3)主谓倒装句,(4)(5)宾语前置句,(6)介宾短语后置句,(7)被动句。

4.语句翻译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2)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3)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

(4)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不会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会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

(5)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文本名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文外名句

1.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颜渊问 仁。 子曰:“克 己 复 礼

1.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

为 仁。一日克 己复礼, 天下 归 仁焉。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为 仁由 己,而由 人乎哉?”

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颜渊曰:“请问 其 目 。” 子曰:“非 礼 勿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详情。”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

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视,非 礼 勿 听,非 礼 勿言,非 礼 勿动。”

(《论语·颜渊》)

颜渊说:“我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 斯 语矣。”

2.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

仲弓 问 仁。 子曰:“出门 如 见 大

宾 ,使民如 承 大祭 。

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

己 所 不 欲 ,勿 施 于 人。 在邦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 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无怨 ,在 家 无怨 。”

(《论语·颜渊》)

仲弓说:“我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仲弓曰:“雍虽不 敏, 请 事斯 语矣。”

3.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护人。”

樊迟 问 仁。 子曰:“爱 人。”

问 知 。 子曰:“知 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未达 。 子曰:“举 直 错 诸 枉 ,樊迟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

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能使 枉 者 直。”

樊迟退下来,去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

樊迟退 ,见 子夏,曰:“乡也 吾 见 于夫子而问

知,子曰:‘举 直 错 诸枉 ,能 使 枉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者 直’,何 谓 也?”子夏曰:“富 哉 言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句话的含义多么

深广啊!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 乎!舜 有天下, 选于 众 , 举皋陶 ,不仁

者 远矣。汤 有 天下, 选 于 众,举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做了天子,从众人中挑选人才,任 伊尹 ,不 仁 者 远矣。”

(《论语·颜渊》)

用了伊尹,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子贡 问曰:“有 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4. 子贡向孔子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

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

子 曰:“其 ‘恕’乎! 己所不欲 ,勿 施于

(《论语·卫灵公》)

给别人。”

人。”

5.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有需

子贡曰:“如 有 博 施 于民 而

能 济众 ,何 如? 可 谓仁 乎?” 子曰:“何事于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吧?”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必也 圣乎!尧 舜 其犹病 诸 !夫仁仁呢,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仁,者, 己欲 立 而立 人, 己欲达 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要想自己通达,也要使

而达人。能近取 譬 ,可 别人通达。能够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论语·雍也》)

说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谓 仁之方 也已。”

6.

子曰:“仁 远乎哉? 我欲 仁 , 斯仁 至矣!”孔子说:“仁的境界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

(《论

语·述而》)

7.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

曾子曰:“士 不可以不弘毅 , 任

重而 道 远。 仁以为 己 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

任,不亦 重 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担当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8. 孔子说:“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不会因贪生

子曰:“志士 仁人 , 无求 生

(《论语·卫灵公》)

怕死而损害仁,只会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

以 害仁 , 有杀 身 以成 仁。”

9.

子曰:“不 仁者 不可以久 处约 , 不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

可以长 处 乐 。仁 者安 仁 , 知 者可以长久地处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

(《论语·里仁》)

的人利用仁即如果实行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实行。” 利仁 。”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理能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也就是孔子的“仁”。它实际上是告勉学者:欲求达到“仁”的境界,固然“克己复礼为仁”,而居心敬恕与无怨,且展现于外,心行相发,内外如一,同样亦为“仁”。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一种由己度人的思想。孔子主张在不破坏等级名分的前提下,对包括一般劳动者在内的众人给予尊重、同情和爱护。

3.在选文1~3则中,针对不同弟子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的?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哪一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针对颜渊的提问,孔子强调“仁”是“克己复礼”;对仲弓,他则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樊迟时,孔子说“爱人”。这三则选文集中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4.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仲弓、樊迟、子贡等人的回答各有侧重,各不相同,试作具体分析,然后综合起来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仁”的理解和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回答颜渊问“仁”,说明“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对“礼”的自觉,即“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孔子回答仲弓问“仁”,以及回答子贡问可以终身实践的“一言”,主要是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回答子贡问“仁”,则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回答樊迟说“仁”就是“爱人”,其内涵跟他所说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孔子的“仁”的学说蕴涵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

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虽己所欲,勿施于人(1)

①蝴蝶的破茧重生只能由它们自己完成生命的突围,幼鹰的展翅蓝天只能由它们独自完成成长的使命,被喂食的动物却只能因为固守依赖而丧失生命的本能。(2)孔夫子曾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己所欲”就果真“施于人”?其实不然。自然的生长规律早已在宇宙洪荒时便已定下,随着亘古流传下的规则推着它前行。帮蝴蝶打开束缚它的蝶蛹又当如何?不!那是你在摧残生命。

②川端康成曾写道:“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大师并未撷下这朵芬芳,也并未用闪光灯打扰它彼时的宁静。

③然而,总有人穿上“善意”的外衣却大行伤害之事,将天然生长的野菊移于温室,将翱翔天际的飞鸟拘于小小笼中,还美其名曰“保护”,实则伤害了它们最引以为傲的天性和自由。如果将天性比作双足,那么善意便是助行之履,倘若削足适履,以善意伤害原本的天

性,那便是适得其反,本末倒置了。善意的力量不在你手中,而在于你的内心,在于你的一念之间,成全抑或不成全它们的天性,满足抑或不满足你自己喜爱的“欲望”,决定权完全在于你。(3)

④不止对于生命中的动物朋友,对于社会以及个人的精神家园,也因“喜爱”而被伤害。(4)雷锋日,敬老院的奶奶因被洗脚二十余次而苦不堪言;网络上,因“喜爱”而被恶搞的事件不计其数;因“喜爱”而高调行善的背后是对他人的尊严的践踏……当我们只能在雷锋日一表自己的爱心,而平日对弱势群体不管不问时;当所有历史社会事件都可以被戏谑玩笑,狂欢成风时,我们的喜爱与关注早已演变成了一阵阵狂风,将我们的责任感与善举之意吹得摇摇欲坠。当国民的喜爱没有一丝敬畏与尊重时,我们的家国大厦必将岌岌可危。怀揣一颗体贴与尊重之心吧,在平日里去照顾孤寡老人,让他们体味家的温暖;在网络上也别人云亦云哗众取宠,让正气返璞归真,我们不需要对恶劣之事口诛笔伐,只要每个人身正独善,便能将善举之履穿好,便能保护天性使之越行越远,便能以众人拾柴之力照彻漆黑长空。

⑤君不见那花间纷飞的蝴蝶,若没有当初蜕变的痛苦,又怎会成就日后美丽动人的翩翩舞姿;那九天盘旋的苍鹰,若是不经历那断崖折翅的刻骨铭心,又怎会成就笑傲长天的勃勃雄姿。(5)

⑥让生命成为他们自己吧!莫削天性之足适善意之履,莫用好心办了坏事。哪怕是“己所欲”,也要用理智的冷眼和平和的心境判断是否应该“施于人”。

⑦遵从生命本来的规律,“虽己所欲,勿施于人”。

思悟亮点

(1)本文的立意有何特点?

提示 本文立意新颖。作者大胆借用孔子名言,又反其意而用之,足见其思想的特立独行,让人耳目一新。

(2)第①段开篇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 文章开始就运用比喻的手法,以蝴蝶破茧成蝶、雄鹰翱翔蓝天、动物坐等喂食等比喻,巧妙引入论题,水到渠成,引人入胜。

(3)第③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 本段具有过渡作用,“然而”一转,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往往会“好心办坏事”,凭着自己的愿望去改变事物的天性,那就适得其反了。

(4)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提示 这句话紧承上文,由“自然现象”引入“社会现象”,使论证走向深入。

(5)第⑤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段运用假设对举的手法,句式整齐,语气亲切,感情真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克己复礼为仁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举直错诸枉

答案 D

解析 “错”通“措”,译为“安排、安置”。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在家无怨 .

B.尧舜其犹病诸 .

C.非礼勿视 .

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

答案 C

解析 A项“家”古义为“古代大夫的家族”。B项古义为“担忧、忧虑”。D项古义为“贫困”。均与今义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枉①举直错诸.

②尧舜其犹病诸.

也③何谓.

仁乎④可谓.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 C

解析 ①中“诸”用在句中,作兼词“之于”用;②中“诸”用在句末,作兼词“之乎”

用;③中“何谓”是“谓何”的倒装,“谓”作“说的是”讲;④中“谓”作“称为”“叫作”讲。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己欲立而立人 .

B.尧舜其犹病诸 .

C.不仁者远矣 .

D.死而后已 .

答案 D

解析 D项意为“停止”。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B项名词作动词,担忧、忧虑。C项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5.下列句子为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克己复礼为仁

B.仲尼岂贤于子乎

C.仰观宇宙之大

D.“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答案 D

解析 A项判断句,“为”表判断。B项状语后置句,“于子贤”。C项定语后置句,“大之宇宙”。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

致:达到

B.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

贱:地位低下

C.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

绝:横渡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

雠:同“仇”,仇恨

答案 B

解析 贱:认为……是低贱的,轻视,意动用法。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答案 C

解析 “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显然为“……者……也……”式判断句,因此排除B、D两项。“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也是一个判断句,意思是“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为乱世所疏远的”,因此排除A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答案 B

解析 弦章的观点是齐景公应该学习齐桓公,那么齐国的大臣就都是管仲一样的人才了。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并且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的君王,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2)知道厌恶历史上那些导致国家动荡灭亡的方法,却不去追求、学习历史上那些让国家安定昌盛的方法,那么与倒退着跑却想要追上前面的人的行为没有差别。

参考译文

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并且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的君王,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

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你的士中见到了有过失的人。”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为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而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

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没有永远安定的国家,没有一直自觉的人民;得到贤能的人才国家就安定昌盛,失去贤能的人才国家形势就会变得危急甚至国家灭亡,自古至今,没有不这样的。明镜是用来清晰地反映外物的,过去是用来认识现实的。知道厌恶历史上那些导致国家动荡灭亡的方法,却不去追求、学习历史上那些让国家安定昌盛的方法,那么与倒退着跑却想要追上前面的人的行为没有差别。

三、语言表达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十家”。这对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应指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杨朱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杨朱与老子、庄子不同,其观点立场更不一样,不宜列入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还应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韩非所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在儒家八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和荀子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

答案 (示例)①这些划分并不完全正确(科学、合理等)

②同一家分化出来的不同流派在继承中发展

11.请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两句话。要求观点鲜明,句式基本一致。

北大教授李零认为,孔子是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是一个无权无势,却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

我认为,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是一个四处游说,却不被统治者赏识的人

是一个普通平凡,却为世代人民无限景仰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