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来源:伴沃教育
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同各方合作伙伴一道,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为全球互联互通贡献力量,为国际经济合作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动力。

我们开展了数千个务实合作项目,收获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共同绘就联结世界、美美与共的壮阔画卷。这些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各国政府、企业和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让我们向共建“一带一路”所有的参与者、建设者致敬!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纵观人类发展史,唯有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才能收获累累果实,才能建

立利在千秋、福泽万民的长久之功。这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责任。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正值风华正茂,务当昂扬奋进,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

(摘自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2023年10月17日) 材料二:

10月18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精辟概括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1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刻总结三个方面的重要经验,着眼于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郑重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擘画未来发展蓝图。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为各方坚守合作初心,牢记发展使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凝聚了信心和力量,为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提出这一重大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推

动绵亘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途径,助力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快了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充分彰显了以实际行动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的大国担当。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一系列现代化之问。指出“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强调“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为各国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指明了正确方向。要深刻认识到,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共建“一带一路”传承和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前进道路上,务当昂扬奋进,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增添新动能。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习近平主席强调:“前行道路上,有顺境也会有逆流。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共建“一带一路”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我们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为子孙后代创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要坚持开放包容,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促进文明包容互鉴,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要聚焦互联互通,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着力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要促进共同发展,坚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不断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员《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2023年10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取得丰硕成果,这是与各国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气分不开的。 B.材料一既有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取得成果的总结,又有对昂扬奋进地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的美好期许。

C.材料二第二段中的三个“顺应”,从“经济全球化”“全球治理休系变革”“各国人民幸福生活”的角度,总结“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 D.材料二说,尽管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全球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仍然要有定力,要有信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世界诸多国家的响应,这些国家也因此而受益。

B.部分国家信心不足,因此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新阶段凝聚信心和力量。

C.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合作平台,说明中国影响力得到世界认可。

D.虽然文明、文化等有差异,但是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休”,所以应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古语“春发其华,秋收其实”,贴切地形容了“一带一路”从提出倡议到收获成果的过程。

B.材料一第二段,两个“不是……”和一个“而是……”形成对比,突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实干精神。

C.材料二第三段,“十字路口”“新框架”“最大公约数”“新动能”运用比喻手法,增强了论述的形象性。

D.材料二第四段中“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引用中的引用,形象地表达了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的意思。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内容 成果

政策沟通广泛深入 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

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截至2023年6月底)

贸易畅通便捷高效 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2013-2022年)

资金融通日益多元 丝路基金累计签约投资项目75个,承诺投资金额约220.4亿美元(截至2023年6月底)

民心相通基础稳固 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媒体和智库合作、民间交往等

(摘编自《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 A.从图表来看,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10年来已取得丰硕成果。

B.10年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与共建“一带一路”为其注人新动能有关。 C.资金融通日益多元,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符合共建国家利益。

D.广泛开展合作、交往有利于巩固民心相通基础,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

5.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材料二“行文的逻辑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山大地(节选)① 杨志军

一进入玛沁冈日牧马场的地界,就感觉大地的绿是厚墩墩的,草密了,

也高了,或者说哪里草厚绿深哪里就是牧马场。父亲和日尕的精神几乎同时好起来,都是扬头眺望的样子。父亲说:“尝尝,多新鲜的草啊,这样的细叶莎草,在别处是没有的。”日尕便低下头来,轻轻撕了一口,用舌头顶着嚼子吃起来。但也只能尝尝,有嚼子就不能吃个痛快。再往前走,又看到了大片绿得汪水的苔草和羊茅,看到已经结了籽粒的大黑穗一棵棵弯着谦卑的腰。父亲不舍地跳下马,取了日尕的嚼子,让它无所顾忌地吃起来。一人一马慢悠悠移动着。①不远处的雪山清俊超拔得就像美男子,排着队一座座相连,雪线如同鬼斧神工的描画,飘带一样舞动着,向着蓝天和白云缠绕而去。天地一任清透,洗得人和马也亮丽起来,洗得眼睛放射出两道柔软的荧光,照耀着草原的内部。父亲似乎忘了他是来干什么的,悠闲地坐下来,在心里唱起一支古老的歌:“香巴拉你在哪里,我骑着马儿找遍了大地。”但很快他就变得十分不安,坐在高崖上,看到下面的河水蜿蜒流淌,两岸的草场竞也是秃斑连着秃斑。②牛羊,牛羊,所有的秃斑地上都移动着大群的牛羊。他站起来,心情沮丧地喊一声:“走啦。”埋头吃草的日尕,忠于职守的日尕,嚼着牧草跑过来,看到主人要给它上嚼子,就把来不及咽下去的牧草吐掉了。

一人一马很快到了场部。父亲很久没来了,跟外面一样,这里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什么都是新的:围绕着三层的场部楼,有一座四合院式的招待所,一座很大的马厩,一家商店,一家饭馆,甚至还有理发店、澡堂和邮局。而记忆中的牧马场的场部,除了一排办公住宿兼用的平房,再就是几间也是平房的客舍。分散在各个牧业点的,则是一

些简陋的土坯房和更加简陋的帐房。父亲骑着日尕走向场部楼,看到几个人在门边闲聊,下马问道:“才让场长在哪里 ”那些人不回答,都死死地盯着日尕。有个穿皮袍的突然朝楼门内跑去。父亲奇怪地望着,听那些人在悄悄议论他的马:“就是这匹,名叫日尕。”“我听说日尕比闪电还要快。”

下午的阳光有些毒,加上雪山冰光的反射,脸上微微有点刺痛。③父亲躲避着阳光,丢开日尕的缰绳,突然又把缰绳拾起来,缠在了马腿上。日尕驮着鞍鞯吃草去了。

父亲正要走进楼门,就见有人跑出来说:“场长来啦。”老才让一见父亲,脸上绷紧的肌肉顿时松弛下来,笑道:“你终于来啦!我就等着你呢。”父亲低了一下头,又迅速把头扬起来,神情严肃地说:“我来领我的人。” “钱带来啦?” “我们没钱。”

“我就知道,有钱的话你不会亲自来。上楼吧,去我办公室坐坐。” “我的人呢?” “急什么?死不了。” “我得先见到他。” “也好,我带你去见。”

他们来到招待所,看到“沁多贸易”的救护车就停在院子里,果果正在房间里睡觉。父亲晃醒他问道:“他们把你怎么样啦?”果果起身说:“没怎么样,绑到这里就松开啦,还给吃给喝,就是不让走,车钥匙

没收啦,我心疼我的车,他们开着到处跑。我说车是报废车,很容易坏,坏了就得赔新的。今天才停到这里来。”老才让感叹道:“果果给我当过部下,我让他来牧马场继续跟我干,他说这辈子除了强巴谁也不跟。可见他对你的忠心不一般,跟藏赘一样。”果果说:“雨跟着雷走,羊跟着狗走,好人跟着好人走。”老才让问:“我不是好人吗?”果果说:“扣车抓人,说是车牯辘轧了你们的草,必须交钱放人,哪个藏族人会这么不讲道理?好人是强巴这个样子的,不是你这个样子的。”老才让也不生气,呵呵一笑:“以后你就不会说我是坏人啦。”说着出了招待所。父亲以为要带他去办公室,没想到却把他引向了不远处的大马厩。

他们沿着敞棚走过去,欣赏着里面的马:身高体壮,皮毛闪亮,一匹匹都是好马,有河曲马、浩门马、格吉花马、蒙古马,更多的则是由草原人的祖先培育出来的耐寒耐缺氧的青海骢。父亲说:“原来你没有把牧马场的所有马都拿去换草场,还留了一些尖子马。” “我留下这些马是想培育新马种,将来做马的生意。”

“马现在用处不大,役用和骑乘都已经被机械代替,连骑兵都淘汰啦,又不能养马吃肉,加上对草场的破坏力大,马生意做不起来。” “可牧人还是离不开马,再说还有赛马和马术。④你知道一匹好赛马多少钱?就是我让你们赔偿轧草费的那个数。” 父亲警惕地瞪他一眼:“不可能吧?”

老才让一笑:“我还少说了呢,你没有钱不要紧,把日尕留下,它是一匹不错的种马,我给它配最好的母马,等有了后代我可以送你一匹,

肯定不比日尕差。”

“原来你在打日尕的主意?可以啊,你把果果放了,先让他开车回去,家里还有急事。”

父亲觉得日尕的缰绳没有拖在地上,他们抓不住它,等果果一走,他只要吹响铁哨,日尕就能跑来驮着他奔逃而去。老才让说:“同意得这么爽快?看来你是真的没钱。”他们走出大马厩。老才让对场部楼门边的几个人说:“把钥匙还给果果,他可以走啦。”父亲等果果从招待所出来,看着他开车离开,才松了口气,跟着老才让走向了场部楼。 (有删改)

[注]①“父亲”是一名在青海牧区工作的党员干部,藏名“强巴”,他办起“沁多贸易”。在沁多贸易工作的果果开车经过一片草场时,被牧马场场长才让的人扣留。选文是从“父亲”前去场部要人的路上开始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草厚绿深,天蓝云白,天地清透,雪山高耸,午后阳光“有些毒”,雪山冰光反射:这些都是青藏高原典型的自然环境。

B.选文第一段,大致描写了“父亲”精神好起来、心情很激动,内心十分不安和心情沮丧的情绪变化,脉络十分清晰。

C.选文写牧马场的人死死盯着日尕并悄悄议论,从侧面表现了日尕的卓异不凡,也从侧面表现了“父亲”的精心驯养。

D.果果对才让说的“雨跟着雷走,羊跟着狗走,好人跟着好人走”的话,既有对才让的怨愤,又传达出对“父亲”的忠诚。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将雪山比作美男子,突出了雪山清俊超拔的特点,既生动又清奇。

B.句子②中反复说了三次“牛羊”,意在表现“父亲”对这些牛羊的喜爱之情。

C.句子③“父亲”把缰绳拾起来的细节,为下文他想让日尕脱身而逃埋下伏笔。

D.句子④才让自问自答,并未明说赔偿轧草费的数目,体现了才让说话的技巧。

8.选文详写牧马场的建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5分)

9.从人与物、人与人关系的角度,为“父亲”写一段“人物素描”,突出“父亲”的形象特征。不超过100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魏征叹曰:“张公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兖王宫翊善姚坦好直谏。王尝作假山,所费甚广,既成,召官属置酒共观之,众皆褒叹其美,坦独俯首不视。王强使视之,坦曰:“坦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其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驱峻急,里胥临门,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赋所出,非血山而何?”太宗闻是言时,亦为假山,亟命毁之。王每有过失,坦未尝不尽言规正。宫中自王以下皆不喜,左右乃教王诈称疾不朝。太宗日使医视之,逾月不瘳,上甚忧之。召王乳母入宫,问王疾增损状,乳母曰:“王本无疾,徒以翊善姚坦检束,起居不得自便,王不乐,故成疾耳。”上怒曰:“吾选端士为王僚属者,固欲辅佐王为善耳。今王不能用规谏,而又诈疾,欲使朕逐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未知出此,必尔辈为之谋耳。”因命捽之后园,杖之数十。召坦慰谕曰:“卿居王宫,为群小所嫉,大为不易。卿但能如此,毋患谗言,朕必不听。” (节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A玄素B上表C洛阳D实亦未宜E修造F后G必事理H须行I露J坐K亦复何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发,指征发、征调,与《促织》“无毫发爽”中的“发”音义均不同。 B.强,指强迫、迫使,与《六国论》“盖失强援”中的“强”音同义不同。 C.鞭笞,鞭打、杖击,与《过秦论》“鞭笞天下”中的“鞭笞”本义相同。 D.嫉,指痛恨,与《屈原列传》“屈平既嫉之”中的“嫉”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针对张玄素的进谏,唐太宗问他:“你认为我连隋炀帝都不如,那跟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张玄素回答他,若修乾元殿,与这二人无异。

B.唐太宗对直言进谏的张玄素不但没有责罚,还给予奖赏,魏征对张玄素的进谏产生的积极影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说的是仁义之人的话。

C.兖王在府中修建假山,耗费很大,作为兖王身边的官员,姚坦当着兖王的面说这是拿老百姓的血汗钱建造起来的血山,不是假山,言辞激切。

D.宋太宗叫来兖王的乳母询问兖王病情,乳母如实说兖王没有病,只因姚坦管束而失去自由才不上朝,宋太宗则认为兖王受到身边人的蛊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假山皆民租赋所出,非血山而何? (2)太宗日使医视之,逾月不瘳,上甚忧之。

14.张玄素和姚坦进谏的事由、方式和结果有同有异,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5-16题。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①连袖舞,一时天上著②词声。 京都元夕 (金)元好问

袨③服华妆着处④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⑤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注]①内人:宫中女伎。②著:同“着”,附着。③袨:华美。④着处:到处。⑤长衫:书生穿着。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诗的“正月中旬”其实指的就是元宵节,“帝京”则点明了活动地点。 B.张诗后两句写三百宫女衣袖相连,歌舞翩跹,一时间,歌声响彻云霄。

C.元诗首句与“蛾儿雪柳黄金缕”都着眼于男女的穿着、妆饰,形象鲜明。

D.元诗后两句以设问方式表现了诗人的自嘲,与前两句的情调形成对比。

16.张诗的“千门开锁万灯明”、元诗的“六街灯火闹儿童”和辛弃疾《青

玉案·元夕》的“东风夜放花千树”都写了元宵灯节的活动,但表现手法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总结出的表示借助外物的“ ”和表示心无旁骛的“ ”的观点,至今对我们的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化用了古代“鱼雁传书”的典故,且反用其意。

(3)古典诗词常用“百”“千”“万”对时空进行夸张,尤其是“万”字的使用,能给人以空旷辽阔、苍古悠远之感,如“ ”“ ”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小寒时节,①北方大部分地区正值田间歇冬,②南方地区也多是从事果树修剪、小麦油菜追施冬肥、蔬菜越冬保暖等,③农事并不忙碌。④然而农人早已关心起来年的收成。⑤人们常常根据小寒的气温、雨水变化提前预测来年的天气、农事。⑥比如“小寒暖,立春雪”,⑦当年小寒温暖,预示来年立春前后有雪,清明雨水增多;⑧“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⑨若小寒下着阴雨,⑩寒冷将持续到来年雨水、惊蛰。

严寒之中, A 。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有“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的佳句。梅花带着独有的暗香,为寥落寒冷的天地增添了几分

色彩。梅花自小寒时初绽,探梅寻芳者也日渐增多。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素以傲雪凌霜的高洁之姿得世人称颂。小寒三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水仙多为家中水养,一球抽三五枝花茎,开四五朵白花,风姿绰约,雅号“凌波仙子”。文震亨《长物志》说水神冯夷服此花八石,由此得名“水仙”。不论是踏雪寻梅, B ,都为小寒增添不少雅韵。

进入腊月之后,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贴年画、采购年货等,陆续为春节做准备,日子 C 。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所谓的“补白大王”,若用今天的语境说,或就是“八卦大师”了。这当然缘于郑逸梅先生的交游博而广、读书多而杂。据说以前逸老每次与朋友吃饭,随身皆会带一个小本子,听到有什么好玩的故事,他立马拿出本子记下,年长月久,积累日丰。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那本《艺林散叶》,就是逸老仿《世说新语》的风格,写民国以来文人的“八卦新闻”。全书二十多万字,多为文坛或艺坛的名人轶事,短则十数字,长则也不过百来字,集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唯

一的缺憾就是该书不分体例,也不按人物归类,只是一股脑地写下来,他人若想检索往往 ① ,很是犯难。虽如此但也终究只是白璧微瑕,《艺林散叶》自初版以来一再重版,至今仍受读者欢迎。说来还有一段往事,就是八十年代我刚开始学作文时,也喜欢写点“豆腐干”的小文章,为此一位语文老师还建议我,不妨学学郑逸梅先生,专门写读书短文,没准以后也可成一家。可逸老腹笥充盈,阅人无数,而我当时一个中学生哪及得上?所以没坚持两下,也就 ② 了。此事现回想起来,老师那样说其实是勉励,我若也那样想可就是 ③ 了。 20.下列各项加点的词,与文中的“豆腐干”不具有相同修辞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前面走来一队朝气蓬勃、精神抖擞的红领巾。 B.新时代,我们需要伯乐去发现更多的千里马。 C.我们要坚持原则,绝不做随风摇摆的墙头草。 D.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做人民群众的孺子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什么不能改为“长则百来字,短则十数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马路上,一群鸭子在慢悠悠地依次横穿,打头行驶的汽车见状停下,后面的汽车也跟着停下来,司机隔着车窗看着这群鸭子一拽一拽地走着,没有一个鸣笛。

从这一情景中,有人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人看到了司机的人品与素质,还有人看到了人要适时地学会欣赏身边的风景。 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呢?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 语文 答案

1.D[解析]“巨大变化”夸大其词,材料二最后一段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里只说到变化的方式前所未有,没有说到变化是巨大的。

2.B[解析]“部分国家信心不足,因此……”强加因果。从材料中看不出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新阶段凝聚信心和力量”是因为“部分国家信心不足”。 3.C[解析]“新框架”“新动能”不是比喻手法。

4.B[解析]“10年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二段只是说“为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注入新动能”,这与“10年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意思不同;另外,从所给图表中看不出“10年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这一信息。

5.①首先概述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主旨演讲的内容和意义。接着回顾“一带一路”的倡议初心,概括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成果。然后具体阐述共建“一带一

路”关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最后结合当今世界局势,瞻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前景。(4分)②从概述新闻内容意义到回顾相关内容,再到深度阐述意义,最后瞻望未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C[解析]写牧马场的人死死盯着日尕并悄悄议论,不能从侧面表现“父亲”对日尕的精心驯养。

7.B[解析]“意在表现‘父亲’对这些牛羊的喜爱之情”错,从上下文看,应为表现“父亲”对这些牛羊在“秃斑连着秃斑”的草场无草可吃的担忧。 8.①突出牧马场翻天覆地的变化,②为下文“父亲”询问场长所在做铺垫。(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父亲”十分爱护自己的“坐骑”日尕,彼此非常默契;“父亲”十分关心自己的员工果果,答应牧马场场长才让,拿日尕换回果果;“父亲”不卑不亢,机智警惕,与牧马场场长围绕果果和马匹进行周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Fl[解析]原文标点: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

11.B[解析]文中的“强”读上声,“盖失强援”的“强”读阳平声,读音不同。A.“无毫发爽”中的“发”读去声,头发的意思,文中的“发”读阴平声。 12.D[解析]“乳母如实说兖王没有病,只因姚坦管束而失去自由才不上朝”曲解文意,兖王乳母说的意思是,兖王受姚坦管束很不高兴,因此生病。

13.(1)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赋税建造起来的,不是血山是什么呢?(“所出”“非……而何”各1分,句意2分)

(2)宋太宗每天派医生给他诊视,过了一个月,病也没好,宋太宗非常担忧兖王。(“日”“瘳”各1分,句意2分)

14.①事由相同:都是针对宫中大兴土木的事情。②方式不同:张玄素是上书进谏,姚坦是口头进谏。③结果大致相同:唐太宗不再修建乾元殿,宋太宗命人毁掉假山。(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四年,皇帝下令征发士卒修建洛阳的乾元殿以备出行视察。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进谏。唐太宗对张玄素说:“你认为我连隋炀帝都不如,那跟桀、纣相比怎样呢?”张玄素回答说:“如果这座宫殿最终修好了,可以说与他们没什么两样。”唐太宗叹息着说:“我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件事,因此(愚蠢)到了这种地步。”(说罢)他又回过头来对房玄龄说道:“现在看到玄素的奏表,我觉得洛阳的宫殿实在不应该修建,以后必须按事理行事。我到洛阳,即使露天休息又有什么劳苦呢?所有的建筑工程,都应该立即停止。但是要地位低的人干预地位高的人,自古以来都不容易做到。要不是他忠诚正直,又怎能做到这样呢?况且一般人唯唯诺诺,抵不上一个人惊世骇俗的言论对人的启发大。可赏赐张玄素二百匹绢。”魏征感慨地说:“张公的话真有力量,可以说是仁义之人的话语,它(对国家、百姓)的好处真是无可限量呀!”

材料二:

兖王宫翊善姚坦喜好直言进谏。兖王曾建造假山,耗费很多,假山造成后,召集官属设酒宴一起观赏,众人都赞叹假山很美,只有姚坦低头不看。兖王迫使他看假山,姚坦说:“我看到血山罢了,怎能看到假山?”兖王吃惊地询问缘故,姚坦说:“我在农村时,看到州县督促收敛赋税,官府上下互相争逐严厉急切,里胥来到百姓家里,逮捕他们的父子兄弟,送到县衙鞭打,血流满身,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赋税建造起来的,不是血山是什么呢?”宋太宗听到这句话时,也在建造假山,赶紧命人将假山拆毁。兖王每次有过错,姚坦都要直言规劝匡正。宫中从兖王以下都不高兴,身边的人于是让兖王假称有病,不去上朝。宋太宗每天派医生给他诊视,过了一个月,病也没好,宋太宗非常担忧兖王。(于是)将兖王乳母召入宫中,询问兖王的病加重或减轻的情况,乳母说:“兖王本来没有病,只是因为翊善姚坦检点约束,起居不能自由行动,兖王不高兴,所以就成病了。”宋太宗生气地说:“我选拔正直的人做兖王的僚属,本来就是想要(让他)辅佐兖王做好事。现在兖王不能采纳劝诫,却又假称有病,想要让我赶走正直的人来自由行动,怎么可能呢!况且兖王年轻,不知道想出这办法,一定是你们这些人给他出的主意。”于是命人将乳母揪到后园,杖打了几十。召来姚坦安慰说:“卿居于王宫,被众小人嫉恨,很不容易。卿只管这样去做,不要担心谗言,我一定不会听信的。” 15.C[解析]“蛾儿雪柳黄金缕”只着眼于女子的穿着、妆饰。

16.①张诗的“千门开锁万灯明”运用夸张手法,写家家户户都走上街头,

观赏“万灯”的热闹场景。②元诗的“六街灯火闹儿童”直陈其事,写孩童在大街小巷舞弄花灯追逐嬉戏的热闹场景。③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表现出元宵佳节一派“火树银花”的热闹景象。(每点2分)

17.(1)善假于物也 用心一也(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3)尔来四万八千岁 天台四万八千丈 古来万事东流水 与尔同销万古愁 万里悲秋常作客 滟滟随波千万里 万里归船弄长笛 玉鉴琼田三万顷 万象为宾客 气吞万里如虎 参差十万人家(每空1分)

18.A.仍有花信如约而至 B.还是在家中观赏水仙 C.便这般红火热闹起来(每处2分,符合语境和字数要求即可)

19.②可修改为“南方地区也多是从事果树修剪、小麦油菜追施冬肥、蔬菜越冬保暖等工作”。⑤可修改为“人们常常根据小寒的气温、雨水变化预测来年的天气、农事”。⑨可修改为“若小寒阴雨”。(答对一处给Ⅰ分,答对两处给3分,答对三处给5分)

[解析]②宾语残缺,可补出宾语“工作”;⑤重复赘余,可删掉“提前”;⑨搭配不当,“阴雨”是天阴下雨的意思,可删掉“下着”。

20.A[解析]“红领巾”为借代,代指少先队员,文中和其他各项均为比喻。

21.①一筹莫展②不了了之③不自量力(每处1分,符合语境即可) 22.文中交代郑逸梅先生的《艺林散叶》都是小文章,篇幅短小;(1分)原句中的“不过百来字”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认识,强调的是说“短”也好,论“长”也罢,都是篇幅短小的文章;(1分)而改句只是客观说明

“长”“短”不同篇幅的字数。(1分)

23.[写作指导]材料讲述了汽车司机静静等待一群鸭子慢慢过马路的故事。故事下面给了三个观点:一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二是做人要有好人品与高素质;三是要学会欣赏身边的风景。这三种观点没有对错高下之别,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立意——既可以选其一,不顾其余;也可以三者都选,平衡用力。根据“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呢”的设问,也可以在上述三个观点之外,挖掘出“你”独到的看法,如敬畏生命、富有爱心、善从小处为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