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年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所指初言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存有文学创作“孩提纸盒”或“加孩”的,韩愈诗中就存有“两家各生子,加孩巧王勃”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殿式叠成两李丽丽头顶把头发叠成髻,形状例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收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恋的好朋友)。总角就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后并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叠成一个结,形例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订亲:笄[jī],本来就是指古代披长用的簪子。古代女子通常至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出来,用簪子雍居住,则表示已经成年。“订亲”即为未满15岁的女子。订亲: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披长: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出来盘在头顶。披长就是男子十五岁(至了十五岁,男子必须把原先的'总角退出,叠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则表示难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当众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做“强”,这时就要行“冠礼”,即为穿上则表示难成人的帽子。“弱冠”即为未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就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之侧(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官》),所以后代表示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之侧就是男子三十岁(公,“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官》),所以后代表示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表示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再次起算的时候,故称“还历法”。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官》),所以后代表示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七旬寿:指70岁寿辰。来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例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例如:旧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被视为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如“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下犹如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所含年事虽低,但食欲强劲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谈就是“周匝之义”,即为抬起一圈了,“曰百年已周”。颐,朱熹谈就是“曰当养而已”。即为生活起居饮食诗人保洁。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就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育也。无人知晓衣服食味,孝子必须天下养道而已。”意思就是:人至百岁,饮食、定居、动物等各方面都须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为“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岁
茶寿:指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岁。 花甲重启:指岁。 古稀双庆:指岁。 另外表示儿童的存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殿式叫做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披长时自然弯曲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表示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存有说道“殿式”的,意思相同,例如《后汉书·吕强录》就存有“殿式衣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弯曲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做“总角”)。垂髫(tiao)就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弯曲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表示年龄大的为斯维恰河。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旧了眉毛短,所以表示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古代女子了解自己得年龄用语
女:7岁称髫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表示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读jī)之年。 女娶表示标梅之年。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也有的说道双十年华。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古代女子自我介绍
奴家是东京人氏,因同父母来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 母亲在客店里染病身故。 父女二人流落在此生受。
此间有个财主,叫作“镇关西”郑大官人,因见奴家,便使强媒硬保,必须奴作妾。 谁想写了三千贯文书,虚钱实契,要了奴家身体。
却未三个月,他家小娘子眼蚕得失,将奴赶打出,不容完聚,著落店主人家没付原典身钱三千贯。
父亲懦弱,和他争不得。 他又有钱有势。
当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讨钱来还他?没计奈何,父亲自小教得家些小曲儿,来这里酒楼上赶座子,每日但得些钱来,将大半还他,留些少父女们盘缠。 这两日,酒客稀疏,违了他钱减半,害怕他去讨伐时,受到他差耻。 父女们想起这苦楚无处告诉,因此啼哭。 不敢误犯了官,盼吕隆恕罪,高抬贵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