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有确切历史记载和历经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历法中,有几股“道”(周期轨道)用来做天文观测和历法调定,它们分别是:
·黄道:日象轨道,以日象运动周期看天文、属阳历。 ·白道:月象轨道,以月象运动周期看天文、属阴历。 ·黑道:星象轨道,以星位变化周期看天文、属合历。 ·青道:月日对轨,以月日出没周期看天文、属纬度。 ·赤道:天地对轨,以天地顺逆周期看天文、属经度。
这就是《汉书·天文志》等史料所说的:“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光道中道者,黄道。”以及:“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
这几个轨道彼此密切相关,同时各有自己的一套观测运算和记录表达方法。它们有几套共用符号,譬如干支(或六十甲子)是其中用得最广泛和最经常的: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这些符号可以用来表示数字,但更多地是用来表示运动的周期性、方向方位和顺逆次序。当然,那几股道还有其它共用符号,譬如数字和阴阳五行的符号等等。
黄道吉日 黑道凶日 1 2 3 4 5 6 月1 2 3 4 5 6 月份: 7 8 9 10 11 12 份: 7 8 9 10 11 12 青天子 寅 辰 午 申 戌 寅 辰 午 申 戌 子 龙: 刑: 明朱丑 卯 巳 未 酉 亥 卯 巳 未 酉 亥 丑 堂: 雀: 金白辰 午 申 戌 子 寅 午 申 戌 子 寅 辰 匮: 虎: 天玄巳 未 酉 亥 丑 卯 酉 亥 丑 卯 巳 未 德: 武: 玉天未 酉 亥 丑 卯 巳 申 戌 子 寅 辰 午 堂: 牢: 司勾戌 子 寅 辰 午 申 亥 丑 卯 巳 未 酉 命: 陈:
表格中,阿拉伯数字表示农历月份。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宫”(即把天圆的圆周 360度分为12个等分),用来记录日月星辰的运动方向和位置。中国传统历法“十二宫”有个规则:子午为经定南北、卯酉为纬定东西;面南,子丑顺行为天球、子亥逆行为地球,面北则相反。
在“黄道”表格中,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分别表示星或星系(注意:传统历法的“星系”说的是一个星代表它所连带的其它数个星星,跟现代天文学的星系概念有所不同)。阅读例子:二月和八月的时候,“青龙”星系位于“寅宫”、“明堂”星系位于“卯宫”、而“司命”之星则位于“子宫”,等等。
在“黑道”表格中,天刑、朱雀、白虎、玄武表示二十八宿的东南西北之四舍,而天牢和勾陈表示上下两极。譬如《晋书》所说:“北极五星,钩陈(勾陈)六星,皆在紫宫中”云云。阅读例子:在
六月和十二月的时候,“朱雀”之舍位于“丑宫”、“白虎”之舍位于“辰宫”、而“玄武”之舍则位于“未宫”,等等。
或许有问了:黄道和黑道为什么把一月七月、二月八月等等合成一组一排呢?那是为了表达简明和避免重复。譬如,一月和七月的星象相同而宫位相反,好象彼此照镜子一样。于是,把七月的星象宫位做些翻番、就跟一月份的一样了,从而可以把这两个月合成一组或一排来做记录表达了。在近现代数学里,那种翻番做法叫“群论映射法”;当然,传统历法所用的翻番是最简单原始的、却也是很有效的映射法应用。西方历法几乎就没有使用映射法,而映射法却是中国传统历法的一大特点,直接体现就是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而且,运用这种方法做运算,中国传统历法很早很早就提出了天球如圆蛋和地球居其中的学术思想和整套运算方法。
“黄道吉日”和“黑道凶日”的对照: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黄道吉期: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吉六合: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丑 子 日 天贵: 甲乙 丙丁 庚辛 壬癸 天刑: 寅 辰 午 申 戌 子 寅 辰 午 申 戌 子 黑建日: 道破日: 凶日 阴错: 阳错: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丑 子 亥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青龙: 子 寅 辰 午 申 戌 子 寅 辰 午 申 戌 可以看到,两个“黄道吉日”的宫位起点不同,且彼此逆行; 两组“黑道凶日”各自的宫位起点相同,却是彼此互逆而行。它们分别记录表达是不同的天文现象。用阴阳五行的话说,它们分别叫“相生”和“相克”;而在黄道黑道里,则分别叫“吉日”和“凶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