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免费师范生政策分析

来源:伴沃教育
免费师范生政策分析 文/陈晨 摘要:自2007年国务院出台免费师范生政策之后,这一政策就收到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这一政策出台的合理性 值得肯定,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充分分析该政策利弊的同时,以期能对日后该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签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 下入学师范生的学习能力。” 生免费教育实施办(试行)的通知》。通知指出,国家将从2007年秋季 入学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 一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开始招收免费师 范生并实施免费师范教育。 这一政策的提出,是为了加强示范教育、加强对一线优秀教师的培 养,同时鼓励更多优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选择从事教育工作,提高一线 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在高校普遍实行收费教育政策的制度 下,这一政策的出台,短时间内引起了包括教育界在内的各阶级人士的 极大关注。 在中国知网上以“免费师范生政策”为关键词进行普通全文搜索, 共检索到3908条相关论文,进行高级全文搜索,共搜索到1221条 (2013,141篇;2012,291篇;2011,283篇;2010,182篇;2009, 126篇;2008,l12篇;2007,82篇);输入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政策” 共检索到相关论文26篇;以“免费师范生政策”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搜 索,相关论文有26篇,其中包括20o8年至2013年的文章。在“中国 博士学位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有关博士论文16篇。在“中国期刊全 文数据库”共检索到相关期刊1471篇(从2007年至2013年),在CSS— cI数据库中以“免费师范生政策”为所有字段检索,共搜索到3篇, 以“免费师范生”为字段进行搜索,共检索到69篇。可见,这一政策 如何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是,通过“免费”的举 措,是否能真正吸引有志青年报考师范类院校,关注的焦点之二是,正 当教育界为国务院及时出台这一政策而拍手叫好之际,却又传来实施这 政策的附加条件,即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 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凡享受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 的学生,必须签定两年支援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协议。由此这一政 策就出现了双重的目的,即它究竟是为了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 以加强一线优秀教师的培养,还是为了扶贫帮困援助西部贫困地区的落 后教育;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以期达到一项政策多种功能的目标。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也不例外。由于在市场经济风潮的影响下,以及高 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特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贯实行免费政策的师范教 育也不可避免地加入了收费的行列。但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明显 的,由于师范教育失去了特有的免除学费的吸引力,加之教师职业本身 所具有的的奉献性质,它本身就是高强度、高责任、低收人的职业,结 果是使得师范院校生源质量的每况愈下。这样,师范类院校在招生的源 头上就失去了与其他大学争取优秀生源的竞争力,这就直接导致了未来 师资队伍质量的下滑。所谓的“二流学生、三流教师”的恶性循环情况 就由此产生。这样一种情况预示着,如果师范教育继续缺乏竞争力和吸 引力,这就不单纯是一个未来师资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问题,由此造成的 甚至可能是一整代人落后的严重后果。由此可见,如何吸引优秀的学生 报考师范类专业、并确保师范类院校的生源质量,这涉及到我国未来能 否可持续发展,及能否培养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优秀人才的根本大计 问题。无疑,这项政策的出台正是基于以上这样一种十分紧迫的背景, 这一背景就是师资水平城乡差异大、区域差异大的现状。这一政策的出 台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 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提出是必要的,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值得肯 定并具有重大意义的。美国当代教育家柯南特曾在《美国师范教育》专 著中如此论述道:“要提高师范生的质量,就应该从生源抓起。”他还明 确指出:“我们应该努力在全国基础上从中学毕业班最有才智的三分之 人中招生,用以充当我国的教师。”。而“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要使 师范生学完比较完善的师范课程,将是太困难了!”为此,科特南呼吁: “应该有一个为未来教师规定的最低限度的水平,而为此必须先检查一 一从科南特对师范生教育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选拔一个优秀学 生去读师范大学,并促使其将来从事教师丁作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也 正因为这一个简单的理由,西方国家大都把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看作是 国家的事业,他们提倡给师范生以更多的奖励和支持,并鼓励更多的优 秀青年终身从事教育工作。换句话说,免去学费只是奖励的一个组成部 分,如何给以精神的鼓励和实际的激励,以激发师范生对教师工作重要 意义的内在认识,这才是培养一名真正称职的未来教师的必要途径。因 此,2007年国务院恢复部分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即可 以视为是顺应国际潮流及为了扭转我国基础教育师资水准不高局面的及 时举措。 但是,对于这一政策,一般考生、家长乃至教育界都不由得产生部 分质疑。具体来看,这一政策引起质疑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目的失真 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前 言中指出,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旨在培养 造就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家,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从这个描述中 看出,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基本目的应是“培养造就优秀中小学教师 和教育家”,而不是解决西部贫困地区“上学难”的扶贫问题。换言 之,我国固然存在“上学难”的问题,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国家更 为紧迫的应是一流创新人才的涌现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瓶颈之一, 也就是大批基层教师的师资质量难以达到要求的问题,其中师范院校招 不到最好的生源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现在的当务之急应是“培 养大师级的教育家似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固然扶贫帮困、解决西部地 区缺师少教的问题也亟待政策的出台,但它显然不是免费师范生教育政 策产生的直接目的和政策议题。 二、免费核心 教育部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的第四条中规定:按照国家财 政部核定的标准。在乙方四年修读年限内,免除学费,免收住宿费并补 助生活费。以此去吸引一部分家庭比较贫困并且成绩优秀的学生来就读 师范专业,这可能是该项政策最为吸引人的地方。但是,适合不适合当 老师,还要依据本人的兴趣,依据考生对教师工作的内在认可与热爱, 如果只是为了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及时考生日后成为了一名一线教师, 但那可能只是表面的、暂时的,甚至是屈从于某些利益的无奈选择。这 与成为一名一流的、大师级的、乃至教育家似的教师的要求。似乎相去 甚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三、制度捆绑 教育部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的第十三条中指出:“按照国 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相关政策,履行国家义务,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 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10年,到城镇学校lT作的,应先到农 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这是一种制度性的捆绑型政策的实质, 似乎更类似于一种经济契约型的关系,也就是说师范生免费付出的是l0 年教师生涯和两年到农村_T作的光阴。但是即便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看, 这已付出和回报也似乎不成比例。因为如果从功利性的层面考虑,其讲 求的是双方利益均等。而如果要撇开功利性的目的,也就是从响应号 召、服从国家需要去支援西部落后地区教育的意愿出发。则也完全不必 考虑免费的因素。 四、地域定向 教育部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的第十三条中规定:免费师范 生毕业时由丙方安排,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或者服从分 配,到中小学任教。我们暂且把这一规定称为“地方定向”制,关于这 条款能否顺利执行,是存在很大变数的,也就是说,对于一名考了高 分的、且从农村出来的学生而言,想必其第一愿望是从此挣脱农村,除 一、一作者简介:陈晨(1986一),女,汉,河南。中学二级教师,研究生在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1 5 W2014.8豳囝臣 | 非思想觉悟非常高的学生,否则考生不会为了学费的减免而去甘愿服从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所以,这一条款无疑于一条“吓退令”, 其结果是使众多的考生望而却步,而因此,师范院校招收优秀高中毕业 生的愿望仍将成为一纸空文。 五、违约责任 教育部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的第二十条中规定:“负责免 费师范毕业生的履约管理,建立诚信档案,对于违约者,要求其退还已 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交纳违约金,同时公布其不诚信记录。”这一条 款显然是属于奖惩制度的范畴,但是问题是对违约责任者的退赔是否形 成必然的约束力?大学毕业生就业之后的工资如果足以支付他们大学四 年所享受的优惠费用,而若本身没有对教育事业足够的热情,他们违约 也是合乎情理的。 六、协议解除 专著类 [1]科南特.科南特教育论著选[M].陈友松译.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1988. 期刊类 [1]明庆华.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义及面临的问题[J].湖 北大学学报,2007,(3). [2]施静翰.科南特师范教育思想的探索和借鉴[J].南昌教育 学院学报,2o00,(15). [3]沈曦.国外师范教育收费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易连云.关于实施免费师范生制度的思考[J].西南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张芬只,郑高洁.河南省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 中天学刊.2007(22). [6]曾丽红.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曲 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1). 其他 教育部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的第二十三条中规定:乙方在 校学习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有权解除协议,乙方不再继续享受 师范生免费教育,且须在学籍取消之日起一个月内向甲方一次性退还已 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1)因触犯刑律或者违反校纪被开除学籍;(2) 自动放弃甲方学籍。 对于协议的解除,原本重视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思想品德、 遵纪守法、教育事业心等几个方面,但是只强调触犯刑律或者违反校纪 似乎离培养一个优秀师范生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协议解除的下限似乎过 低。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t)o7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五次会议[R].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O07. [2]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N].中国政 府网。2007年5月14日. 注解 从整体来说,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作为加强师范教育的一项有力措 施,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其不仅仅为学业优秀的贫困 家庭子女提供了一条迈向个人发展的绿色通道,而且也在某种意义上为 师范教育的改革诸如了新鲜的元素。但是,在未来的道路上,还需要多 调研,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使得这项政策更加完善。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①易连云.关于实施免费师范生制度的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oo7,(6). ②科南特.科南特教育论著选[M].陈友松译.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1988,p237. ③施静翰.科南特师范教育思想的探索和借鉴[J].南昌教育学院 学报,2000,(15). (下接第41页)(《论语・学而》)意思是说,信与义意义相近,就是 说过的话能够兑现。恪守良知,诚实不作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 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君子以义作 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 这就是君子了。“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以忠信为 主,追求正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言必信,行必果”(《论 语・子路》)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 可见《论语》中的这些关于诚信的至理名言给大学生的启示就是诚 信做人,像古人一样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以不能兑现允 诺而感到耻辱,说话要谨慎,做人要诚信,要言行一致,只有诚信做人 才能诚信做事,诚信是大学生处世通达的重要要求。 (二)大学生应诚信待人 孔子及其弟子,都把诚信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子夏曰“贤贤 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 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公冶长》)子夏说到,对待妻子,重品 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 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 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曾子认为我每天都要作 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 到诚信了吗?可见他们诚信道德修养水平之高。子日:“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弟子们在家孝顺 父母,在外尊重师长,谨慎做人,言而有信,有博爱之心,仁义之德。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让年老的安心, 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要以忠诚和守信为主要的信仰,没有 朋友不如自己,犯了过错不害怕改正。所以《论语》中的诚信思想教育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诚信待人,说话诚实守信,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 任用。 (三)大学生应诚信求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教育 人们知道就是知道,不必刻意隐瞒,欺骗别人,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 必虚张声势,自欺欺人,既不利社会,又阻碍自己的发展,只有实事 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积极进取,认真 学习,这就是真正的求知。子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 八佾》)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 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 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 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孔子在文献不足为证的情况下,宁可有 疑虑,也不妄下结论,可见孔子治学的诚信与严谨,反映了他对知识的 诚信求实的态度。告诫大学生学术上不应该造假,应该诚信求学,不要 自欺欺人。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诚信是品评人物最基本的出发点。诚信是一块 试金石,验证人品的高下。真正的诚信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大学 生更应做到。不管从大学生个人的人生道路来说,还是从整个社会文明 的进程来说,只有守住诚信才有未来。当今大学生应该从《论语》出 发,结合今天的现实,以《论语》中的诚信来引导今天的生活,走好人 生之路。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唐贤秋.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M].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苏盾.中国传统诚信观与当代市场经济[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o06. [4]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O06. 1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