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改善民生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是

来源:伴沃教育


改善民生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是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首是以民为本。评价一个国家是否富强,要看国民是否感受到了幸福与快乐;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要看民生问题是否得到妥善解决。党的十七大特别强调,要把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对于幸福的理解,古今中外的哲先贤均有精辟论述。中国《尚书》中有五福之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幸福快乐是一种愉悦的精神感受与心理体验。人类行为在其本质上,均显示为精神快乐的需要和对快乐幸福的追求。食物、居所、金钱、荣誉,都是实现人们快乐的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目的。人们之所以欲求这些东西,只因为它们具有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属性或效用。只有幸福、快乐才是人类欲望追求的本质和行为的终极目标。因此,三十年多前小岗村的村民在“大包干”协议上摁下十八个手印的时候,是为了能吃上饱饭而甘愿冒最大的风险。三十年后的今天,幸福已不再是满足于吃饱穿暖这么简单,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公平正义、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空间,都成了我们今天要追求的目标。有人说,幸福从远古的洪流而

来,而我要说:幸福是从我们奋斗的足迹中走来!细数一路的坎坷,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幸福永远是我们追求的唯一,而获得幸福的保障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这个结论并非创新,对于亿万人类的真实生活却无上重要。它指明了个人生活实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明确了幸福快乐生活才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活品质提高的终极价值所在,这对于我们今天与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战略意义。人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点,经济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因此,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有在能够满足国民幸福快乐这个终极价值的前提下,才具有意义。评价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的富强,不能单纯地看经济的增长速度,要看民众是不是真正从内心中感受到了幸福与快乐,是不是对他的生活真正认同。在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我们更清晰地明白,不能只为了发展而发展,不能牺牲我们的资源、环境来发展;不能牺牲我们的公平正义来增加所谓的财富。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注意与民生幸福息息相关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制度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民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居所”。让老百姓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让这样的幸福能走进最大多数的平常人家,这是我们党执政的不懈追求,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党对十三亿国人的承诺,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民生改善是国民获得幸福快乐的直接体现

民生问题历来关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民生问题得到重视和改善的程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尺度。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与文化现象,人类的生活不是简单的动物式生存,而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人对自身的生活有需求指向,不仅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而且要满足丰富的享受发展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

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资生活本身。”而且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这就说明人的“生活”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赖以生存的舞台,又是一切物质生产的最终目的,从而揭示了“生活”的本源性和生活与生产的互动生成关系。进而把社会发展的目的性与规律性统一了起来。所以,民生无小事,群众的油、盐、柴、米、酱、醋、茶,衣、食、住、行,看似小事,实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大事,更进一步说是关系到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树立民生问题无小事的观念,致力于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部署了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改善民生的任务。这是当前我国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基础性工作。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民生问题的新特点,在改善民生问题上要有新的举措、新的突破。

三、全面推进民生的改善和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

近几年来,一些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其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总的来看,民生问题就是发展问题,这些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要我们充分重视,是可以逐步解决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解决民生问题还是要靠继续深化改革,谋求发展。改善民生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科学发展的视角出发,在科学发展中推进民生的改善、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物质生产与人文素质提高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讲过:“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离开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人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托的基础,更无

从谈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幸福。因此,当前要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减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消除贫困现象,使国内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使改善民生成为推动经济繁荣的基础动力;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这是改善民生的基础。

其次,要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得益于一以贯之地解放思想和开拓创新。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阶段、新特征、新矛盾、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对我们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的解放思想,要体现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改善民生上。要研究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财富,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创新机制是“牵牛鼻子” 的民生工程,只有不断突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更好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推进民生的改善。当然,解放思想也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做到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注意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和福利增长刚性上升的特点,防止不切实际的福利倾向,坚决杜绝铺张浪费现象。

第三,要在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以及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上有所突破。要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生活环境等方面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享有水平。要下决心整顿收入分配秩序,打击各种非法牟利行为,取缔各种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四,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社会秩序的新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新特点,妥善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妥善处理好新时期的贫富关系、干群关系和劳资关系。当前,要妥善处理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水库移民、企业改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利益关系问题,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状况好转;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有效防止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解决好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继续整治突出的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安全感;要通过完善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体系,为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安全稳定的制制度保证。

第五,要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国民的生活构筑一道“安全网”。即:逐步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长期奋斗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公平的必然要求;应把老人、残疾人、孤寡人员和其它低收入弱势群体作为关注照顾的重点,在政策上给予特别倾斜,同时为这部分人提供一系列的免费服务。使低保障、广覆盖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长期政策选择,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这样,民生问题才能解决好,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才有稳固的基础。

第六,要确立公民的文明生存意识。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民生问题的改善程度。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相和谐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本源性和谐的向往和追求。为了应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中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新概念体现出一种全新的环境伦理观,展示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所以,我们每个公民都要有文明生存的意识,做到 “文明生存、节约能源,人人有责、人人有利、人人有为”。

第七,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状况,决定着人的生存状态,决定着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着人的快乐程度,更决定着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程度和水平。一个国家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或一定的现代化设备,如果没有一定高素质的国民,也不可能自然地使这些资源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民生改善,除了外在地表现为人们物质财富的积累外,实质上则表现为社会的和谐和人的素质的提高。那种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物质生产进步,以及只致力于资金、设备引进而疏于人文环境营造和人的素质提高的做法,结果都将导致欲速不达,牺牲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破坏民生改善。因此,如果说物质生产、外在环境的改善是人的发展之“形”的话,那么,人的素质的提高则是人的发展之“神”,“形神兼备”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生改善。

第八,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全面发展的环境,使最大多数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和享用者。民生改善也要体现在人的平等、全面发展上,因此,必须创造有利于人的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职业满意度与工作激励是现代成年人满足自身快乐幸福生活与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因素。积极向上的职业氛围是今日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公正、公平与政府效率是构建幸福社会环境的重要条件,为此,要通过创造环境和条件,努力使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这是改善民生的目的。要确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力量源泉的观念,使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公正、有尊严地参与社会实践,支配他们的劳动成果。这是切实改善民生,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亚君:《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辽源论丛, 2008年第 2期,36—38页;

2、王晓琴、杜新宇:《浅谈和谐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辽源论丛, 2008年第 2期,41-43页;

3、程艳:《和谐社会重在改善民生》,西城论坛, 2008年第3期, 27-30页;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人民日报, 2007、10、2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