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摘 要:当下我国正在快速地向老龄化社会迈进,心血管疾病做为最典型的老年性疾病,对它的防治刻不容缓。老年心血管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本文主要分析了一系列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标签: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
当下我国正在快速地向老龄化社会迈进,心血管疾病做为最典型的老年性疾病,对它的防治刻不容缓。老年心血管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
一、把血压控制好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首要任务
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然而最可怕的还是高血压的并发症,每一种都有可能置老人于死地。因此,控制好血压是老年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首要任务。
有许多的老年人,在平日的生活当中缺乏对高血压危害性的认识,没有深入地去了解高血压,致使三高、三低、三个误区存在。所谓的三高就是: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而所谓的三低也就是: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三个误区即:不愿意服药、不难受不服药、不按病情科学服药。对这样的情况,老年朋友应该认识到,高血压是过早死亡原因中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可预防因素。其次要搞清楚什么是高血压?所谓高血压是指:非同日、3 次静息(在清醒、不活动的安静状态下)血压均超过 140/90 毫米汞柱即可诊断高血压。正确的测量血压应该秉承:“三同一原则”,即:同一时间、同一状态、同一侧。这样测量出的血压才有意义。此外还需注意,人的血压存在昼夜波动和季节性波动:白天高于夜间约10%,秋冬高、春夏低;同时,情绪、睡眠、紧张、谈话都可以影响血压。
老年性高血压治疗原则是重视生存质量,强调非药物治疗,主要在于预防心力衰竭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治疗目的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提高心脏排血量,保护肾功能。老年人使用抗高血压药物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药量,使得血压的下降较为缓慢、稳步。在降压的过程中,要注重老年人高血压的心输出量降低、血管阻力异常的现象,减少各重要脏器由于血压的下降所导致的储备功能下降的现象,增加心脏、脑和肾脏的血流量,防止心肌缺
血和脑梗死的发生。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合并了多种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因此在选择降压药物的时候要更慎重,不仅关注药物疗效,还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很多老年高血压病人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不少患者即使没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浮肿、夜尿增多等),甚至医院体检也没有发现任何肾脏疾病,但他们的肾功能可能已经很差了。
二、正确用药治疗高血脂至关重要
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心血管疾病的五大危险因素中,除了高血压,高血脂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隐患。大量证据证明,血胆固醇水平与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密切相关。血脂降低1毫摩尔/升,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性可降低 50%;低密度脂蛋白 - 胆固醇(通俗理解为“坏胆固醇”)每降低 1 毫摩尔 / 升,冠心病发生风险下降 20%,卒中发生风险下降 20%。冠心病患者不论血脂是否增高,降血脂治疗都可使主要血管事件减少 25%。总之,积极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并能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也是老年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由于高脂血症是一个终身疾患,故而正确的用药至关重要。
高脂血症的治疗首先是生活模式的改变:摄入总热卡的严格控制;增加运动;放松情绪;胆固醇高应用他汀类药物:舒降之、力普妥,甘油三酯高应用贝特类药物:力平之等。通过服用降脂药物,血脂可以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并不等于高脂血症就治愈了。一旦停药,血脂会很快再次升高。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当血压长期稳定后,即可试行减少药物剂量和种类,以最少的药物和尽可能低的剂量维持目标血压。而对于调脂药来说,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血脂达标后可以减量或停药。临床观察显示,达标后调脂药减量往往会引起血脂反弹。同时,减量也容易动摇患者坚持降脂治疗的信念,不利于长期疗效的维持。因此,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如出现严重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就不应减量或停用降脂药。
三、冠心病治疗关键是及时发现、及时抢救
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是老年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约有 1900万人死于心脏疾病。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 ( 或 ) 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 (IHD)。冠心病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 (95%~99%)。因此,习惯上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同义词。老年人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或晚上看电视心情紧张等诱因下,会突然发病。部分患者在无任何明显诱因甚至睡眠状态下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时患者可感觉到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亦可伴有其他症状。老年人对心肌缺血缺氧的感觉不典型,有时可能是疼痛以外的另一些感觉,因而可能否认胸痛存在。关键要及时发现,及时抢救。一旦发现老人犯病,有条件应立即吸氧,让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并在第一时间联系 120 救护车转送医院,以免延误进一步抢救。
冠心病的正确预防非常重要,专家指出:10个心肌梗死,9 个可被预测;6 个心肌梗死,5 个可被预防。只要平时注意合理饮食,不要偏食,不宜过量。要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多吃素食。同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体重增加。此外,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保持足够的睡眠,培养多种情趣;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急躁、激动或闷闷不乐。还要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增强体质。不吸烟、酗酒;烟可使动脉壁收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而酗酒则易情绪激动,血压升高。积极防治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做到了这些,冠心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对于冠心病的治疗,目前技术已经很成熟,几乎所有的三甲医院都能安全治疗。方法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包括: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术;全动脉血管移植术;杂交心肌血管重建术;内窥镜取大隐静脉、桡动脉;血管吻合装置;激光心肌打孔等。
四、心血管病预防重于治疗
如果一个患者等到哪天有胸痛再去看病,这是非常遗憾的结局;医生不能只当“坐堂医生”,等患者出现症状再去做支架、溶栓、搭桥。所以,健康在你身边时请关心它、重视它、爱护它、珍惜它;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是基石;定期的体检是疾病的克星;维护心理健康是生活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孟昌,刘国树,张明华.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J]. 中国临床康复,2005,40:87-90.
[2]邬奇志.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预见性护理[J]. 全科护理,2011,20:1818-1819.
[3]肖辉英.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干预[J]. 中外医学研究,2011,25:65-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