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运动训练理论概要

来源:伴沃教育
运动训练学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给运动训练专业(校外3+1)本科学生开设的必修课,64学时,4学分。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运动训练学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运动训练理论含义及其发展趋势;竞技体育、运动训练、项群理论的基本内涵、构成、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心理训练、运动智能训练的范畴及常用方法。具体掌握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含义和决定因素;运动训练原则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和应用;运动训练方法的含义及构成要素、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了解体能的含义,明确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含义及基本的训练方法;明确运动技术、战术的含义、原理、构成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基本的训练方法与训练要求。

三、教学内容

章节名称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1、 运动训练理论的含义 2、 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内容

3、 运动训练理论的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

4、 运动训练活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5、 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 竞技体育

1、 竞技体育的基本内涵 2、 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3、 竞技体育的构成 4、 竞技体育的特征 5、 竞技体育的价值

了解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征;掌握竞技体育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明确竞技体育的价值。

基本要求 掌握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内涵、研究的基本内容;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

章节名称

教学内容

第二节 运动训练

1、 运动训练的基本内涵 2、 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 3、 运动训练的系统分析 4、运动训练的特征

第三章 项群训练理论 第一节 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1、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2、项群训练体系的构成 3、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 各项群训练基本特1、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征 述

2、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3、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4、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5、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6、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7、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8、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第四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第一节 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

1、运动成绩释义 素

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

1、竞技能力释义 构成

2、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第三节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

1、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练目标的建立

2、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第五章 运动训练原则

基本要求 了解现代运动训练的特征;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内涵及其系统要素;明确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

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及其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掌握项群训练体系的构

成。

能够利用项群训练理论

分析不同项群竞技体育

项目的训练特征。

了解运动成绩的基本含义及其决定因素。 明确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结构。

明确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

章节名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

相结合原则

第三节 竞技需要原则 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

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 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

第七节 区别对待原则 教学内容

1、训练原则的含义(包括原则的含义) 2、学习运动训练原则的重要意义(介绍其它理论的原则) 3、运动训练原则的理论体系

1、一般训练、专项训练的含义 2、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含义 3、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的关系 4、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的理论依据

5、训练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1、 竞技需要原则的含义 2、 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 3、 竞技需要原则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4、 训练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竞技需要

原则。

1、 系统训练原则的含义 2、 系统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 3、 系统训练原则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4、 训练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系统训练

原则。

1、周期安排原则的含义 2、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

3、训练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周期安排原则。

1、 适宜负荷原则的含义 2、 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

3、 训练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适宜负荷

原则。

1、 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 2、 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

3、 训练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区别对待

原则。

基本要求 了解运动训练原则的含义、运动训练原则在运动训练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运动训练原则的理论体系。

理解各运动训练原则所涉及的概念,明确各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和训练学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运动训练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章节名称

第八节 适时恢复原则

第九节 有效控制原则 第六章 运动训练方法 第一节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概述

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

方法

第三节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

方法

第四节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第七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第一节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第二节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教学内容

1、适时恢复原则的含义 2、适时恢复原则的理论依据

3、训练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适时恢复原则。

1、有效控制原则的含义 2、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

3、训练实践中,如何运用有效控制原则。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2、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1、模式训练法 2、程序训练法 1、分解训练法 2、完整训练法 3、重复训练法 4、间歇训练法 5、持续训练法 6、变换训练法 7、循环训练法 8、比赛训练法

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2、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3、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4、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1、 体能训练释义 2、 体能训练基本要求

1、 身体形态释义

2、 不同项群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特征 3、 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明确运动训练方法及手段的含义。

了解和掌握模式、程序训练法的要点。

了解和掌握各训练法的要点及其组合的方案,并能运用各方法来安排专项练习。

了解各训练手段的特点及其应用点。

了解和明确体能得基本含义及训练的基本要求。

了解和明确运身体形态的的含义、特征及训练的基本要求。

章节名称

教学内容

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1、 力量素质释义

2、 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负荷量度的确

4、 力量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 5、 力量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1、 速度素质释义

2、 各种速度素质的评定及训练 3、 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五节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1、 耐力素质释义

2、 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负荷量度的确

3、 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 4、 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八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第一节 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

1、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其特征 术能力

2、运动技术原理 3、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

第二节 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1、主体因素 2、客体因素

第三节 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

1、直观法与语言法 2、完整法与分解法 3、想象法与表象法 4、减难法与加难法

基本要求 了解和明确力量素质的含义、力量素质的评价方法以及基本的训练方法和要求。

了解和明确速度素质的含义、速度素质的评价方法以及基本的训练方法和要求。

了解和明确耐力素质的含义、耐力素质的评价方法以及基本的训练方法和要求。

了解和明确运动技术的含义、原理及其结构特征。

了解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了解技术训练中各训练方法的要点及其应用特点。

章节名称

第四节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

要求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1、处理好基本技术和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2、处理好特长技术和全面技术的关系; 3、处理好规范化和个体差异的关系; 4、处理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的关系; 5、处理好合理的内部结构和正确的外部形

态的关系;

6、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7、处理好“学习”因素和“训练”因素的

关系;

8、改善技术基本结构,提高技术基本水平。 9、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了解在技术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其训练要点。

第九章 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第一节 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

战术能力

1、竞技战术概述 2、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3、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战术训练方法

1、分解和完整训练方法 2、减难与加难训练方法 3、虚拟现实训练方法 4、想象训练法 5、程序训练法 6、模拟训练法 7、实战法

第三节 战术方案的制定

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2、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 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2、培养战术意识 3、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5、重视战术配合 6、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第十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明确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了解战术方案的组织和注意点。

了解和明确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及各方法的应用要点。

了解和明确竞技战术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章节名称

第一节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

训练

第二节 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教学内容

1、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

2、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3、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的方法 1、运动智能概述

2、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3、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心理训练的范畴及常用方法要点。 了解运动智能训练的含义及常用方法要点。

四、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3)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章 项群训练理论(5)

第一节 第二节

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2 3

竞技体育 运动训练

名称

学时 2 1 2

第四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5)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五章 运动训练原则(13)

第一节

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 概述

2 2 1

1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六章 运动训练方法(10)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七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9)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名称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 适时恢复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学时 1 2 2 2 2 1 1 1 1 1 6 2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1 1 3 2

2 1 1 2 1

第八章 运动员的技术能力及其训练(5)

第一节 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 第二节 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第三节 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 第四节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九章 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5)

第一节

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1 1

2 1 2 1 2 2

第二节 战术训练方法 第三节 战术方案的制定 第四节 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十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3)

第一节 第二节

实践性教学 考核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五、考核方式

1、 考核的依据:以本课程教育目标为依据。 2、 学科课程的考核种类及成绩比例:

(1) 平时考核:占40%,其中,课堂提问占15%,专题作业占20%,学习态度占5%。 (2) 期末考核:占60%,采用考卷考试的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六、必要说明

1、本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编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制定的。

2、考虑到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则应突出竞技运动实践与训练理论的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因教学时数所限,故将章节调整,又因开设了《体能训练概论》、《运动训练过程》课程,所以不将教材的“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的第六节、第七节”、“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章的多年度、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作为重点讲授。 4、本教学大纲中的第一章绪论的内容将在教材的基础上给予补充。

5、本教学大纲中第五章中的部分内容仍沿用1990年版《运动训练学》的内容。

七、参考书目

B.H.普抗托诺夫.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武汉:武汉体院出版社,1986. 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 马特维也夫.体育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全国体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成都:四川体育出版社,1988.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图多.博姆帕著.马铁等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曾繁辉等.运动员科学选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