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链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对于供给链管理,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和称呼,如有效用户反响、快速反响、虚拟物流、或连续补充等等。这些称呼因考虑的层次、角度不同而不同,但都通过方案和控制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合作,实质上它们一定程度上都集成了供给链和增值链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供给链管理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全球化、网络化过程。虚拟制造、动态联盟等制造模式的出现,更加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传统的企业组织中的采购〔物资供给〕、加工制造〔生产〕、销售等看似整体,但却是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企业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制造模式开展的需要,而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自我封闭的管理体制,更无法适应网络化竞争的社会开展需要。因此,供给链的概念和传统的销售链是不同的,它已跨越了企业界限,从建立合作制造或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思维出发,从产品生命线的“源头开场,到产品消费市场?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的竞争力,使供给链从一种运作性的竞争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方法体系,这就是供给链管理提出的实际背景。
供给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给链中从供给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方案和控制等职能。例如,伊文斯认为:供给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响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给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菲利浦那么认为供给链管理不是供给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给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给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正确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给链管理那么把供
第 1 页
给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给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开展的有机体。
二、供给链管理涉及的内容
供给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给、生产方案、物流、需求。供给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方案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为依托,围绕供给、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给链管理主要包括方案、合作、控制从供给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给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效劳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本钱,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在以上四个领域的根底上,我们可以将供给链管理细分为职能领域和辅助领域。职能领域主要包括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而辅助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效劳、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由此可见,供给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给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和实物分销以外,供给链管理还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战略性供给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2、供给链产品需求预测和方案
3、供给链的设计〔全球节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
4、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供给与需求管理
第 2 页
5、基于供给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方案、跟踪和控制
6、基于供给链的用户效劳和物流〔运输、库存、包装等〕管理
7、企业间资金流管理〔汇率、本钱等问题〕
8、基于的供给链交互信息管理等
供给链管理注重总的物流本钱〔从原材料到最终产成品的费用〕与用户效劳水平之间的关系,为此要把供给链各个职能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供给链整体的力量,到达供给链企业群体获益的目的。
三、供给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供给链管理与传统的物料管理和控制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给链管理把供给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供给链管理涵盖整个物流的。
〔2〕供给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供给\"是整个供给链中节点企业之间事实上共享的一个概念〔任两节点之间都是供给与需求关系〕,同时它又是一个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概念,因为它影响或者可以认为它决定了整个供给链的本钱和市场占有份额。
〔3〕供给链管理最关键的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节点企业、技术方法等资源简单的连接。
〔4〕供给链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标,通过管理库存和合作关系去到达高水平的效劳,而不是
第 3 页
仅仅完成一定的市场目标。
四、供给链成长理论与供给链管理的运营机制
社会组织和自然界一切生命体一样,都存在一个起源-成长-发育-成熟-衰退-解体(灭亡)的生命周期。供给链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狭义地讲,供给链是指一种企业网络;广义地讲,任何一个企业组织都是一个供给链构造体〔产供销一体化〕。我们应该从集成化的角度研究供给链管理模式,即综合这两方面的内容,由内向外,由表及里,由企业内部的协调分工到企业间的协作与联盟,最终目的是追求企业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大的效益。供给链运作的表象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既人们通常所说的\"三流\"〕,但是供给链的成长过程实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产品〔技术、效劳〕的扩散机制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来开展壮大企业的实力。因此,供给链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以分布企业集成和分布作业协调为保证的新的企业运作模式。
当考察一个供给链成长过程时,我们不仅应该看到企业有形的力量在壮大,更应该看到企业无形的能量在升华,因此供给链的成长过程既是一种几何〔组织〕生长过程,也是一种能量的集聚过程和思想文化的变迁过程。
供给链成长过程表达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熟与开展之中,通过供给链管理的合作机制、决策机制、鼓励机制和自律机制等来实现满足顾客需求、使顾客满意以及留住顾客等功能目标,从而实现供给链管理的最终目标:社会目标〔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经济目标〔创造最正确利益〕和环境目标〔保持生态与环境平衡〕的合一,这可以说是对供给链管理思想的哲学概括。
供给链合作机制表达了战略伙伴关系和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利用。基于这种企业环境的产品制造过程,从产品的研究开发到投放市场,周期大大地缩短,而且顾客导向化程度更
第 4 页
高,模块化、简单化产品、标准化组件,使企业在多变的市场中柔性和敏捷性显著增强,虚拟制造与动态联盟提高了业务外包策略的利用程度。企业集成的范围扩展了,从原来的中低层次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上升到企业间的协作,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企业集成模式。在这种企业关系中,市场竞争的策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基于时间的竞争和价值链及价值让渡系统管理或基于价值的供给链管理。
由于供给链企业决策信息的来源不再仅限于一个企业内部,而是在开放的信息网络环境下,不断进展信息交换和共享,到达供给链企业同步化、集成化方案与控制的目的,而且随着Internet/Intranet开展成为新的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企业的决策模式将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处于供给链中的任何企业决策模式应该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开放性信息环境下的群体决策模式。
归根到底,供给链管理和任何其他的管理思想一样都是要使企业在21世纪的竞争中在“TQCSF〞上有上佳表现(T为时间,指反响快,如提前期短,交货迅速等;Q指质量,控制产品、工作及效劳质量高;C为本钱,企业要以更少的本钱获取更大的收益;S为效劳,企业要不断提高用户效劳水平,提高用户满意度;F为柔性,企业要有较好的应变能力)。缺乏均衡一致的供给链管理业绩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是目前供给链管理研究的弱点和导致供给链管理实践效率不高的一个主要问题。为了掌握供给链管理的技术,必须建立、健全业绩评价和鼓励机制,使我们知道供给链管理思想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给予企业改良和提高,以推动企业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也使得供给链管理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与方向开展,真正成为能为企业管理者乐于承受和实践的新的管理模式。
自律机制要求供给链企业向行业的领头企业或最具竞争力的竞争对手看齐,不断对产品、效劳和供给链业绩进展评价,并不断地改良,以使企业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和持续开展。自律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自律、比照竞争对手的自律、比照同行企业的自律和比拟领头企业的
第 5 页
自律。企业通过推行自律机制,可以降低本钱,增加利润和销售量,更好地了解竞争对手,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信誉,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业绩差距也可以得到缩小,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供给链管理的效益
2019年PRTM公司进展的一项关于集成化供给链管理的调查〔调查涉及6个行业的165个企业,其中化工25%、计算机电子设备25%、通信16%、效劳15%、工业13%、半导体6%〕说明,通过实施供给链管理,企业可以到达以下多方面的效益:
1、总供给链管理本钱〔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10%以上
2、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
3、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
4、中型企业的增值生产率提高10%以上
5、绩优企业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
6、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优企业的库存降低15%
7、绩优企业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具有比一般企业少40~65天的优势
而戴维德·霍尔认为通过良好的供给链管理可以在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分销渠道、改善售后效劳水平、提高用户满意程度、降低库存、后勤本钱、单位制造本钱、提高工作
第 6 页
效率等方面获得满意效果。
第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