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湘教版)

来源:伴沃教育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I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知识点重现

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

数量变化:

人口增长

人口的变化

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 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的合理人口迁移过程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1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理解记忆]

注:只要人口出生率高于人口死亡率,总人口数就会持续增加。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等于人口死亡率时,总人口数将达到最高峰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

“世界人口日”50亿(1987/7/1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 期 农业革命之前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变化特点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原 因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工业革命开始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 特出生率 死亡率 点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 生产力水平 分布 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 “高高低”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高 高 高 高 高低高模式 高 低 高 快速增长 “低低低”模式 低 低 低 零增长或负增长 极低 较低 极为缓慢 断增长不 较落后的发亚、非、拉等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匈牙利、瑞典等)展中国家或洲的发展中国意大利、地区 家或地区 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7、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理解记忆)

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欧洲、北美为代表,欧洲人口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多为“高-低-高”模式(过渡型);世界整体表现为“高-低-高”模式(过渡型)。

中国为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

制度因素 、 计划生育因素 。

8、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 自然增长率水平 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原因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问题 对社会的影响 解决措施 典型国家举例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低低达低”(现国代型) 家 发展“高低中高”(过国渡型) 家 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 劳动力短缺;鼓励生社会保障负育;接纳担大;国防实海外移民 人口老力减弱 龄化 控制人口就业压力;给数量(实人口增长社会、经济、行计划生过快 ;少环境、资源等育政策);儿比重过带来负担 提高人口大 素质 人口增长缓慢;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1.2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

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

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①本国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正相关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4、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 5、人口容量特点有三: 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若某地的人口数量与 人口合理容量 相当,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人类生活水平最好。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 人口容量 ,并以此作为 人口控制 的最终警戒线。

6、多数学者认为地球的人口容量在 100 亿左右。我国最多可承载 16.2 亿人。 7、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8、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1.3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②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 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二战前 迁移原因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特 点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迁移路线 1. 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二战后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4、中国的人口迁移:[记忆]

古代: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迁移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特点 迁移方向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有计划、有20世纪80年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知青下乡”) 组织地进代中期前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行 北和东北 1. 内地到沿海 20世纪80年2. 山区到平原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代中期后 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从中西部到东部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美国本土老人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迁入地区 对迁出地区 积极 消极 积极 消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人才、劳动力外流 7、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1.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2.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3.中国文化与人口:

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知识点重现

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个体) (城市群体)

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有不同规模 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之间的组合 (等级体系) 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 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1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区位

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 平原 地形 高原 山区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布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 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汾河、渭河谷地 气气候候 适宜 气候恶劣 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分布在绿洲) 长江沿岸城市 赣州 宜宾、重庆、武汉 纬度沿海地区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河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流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运 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输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入海口易形成大城市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上海、广州 伯尔尼、巴黎 3、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举例)

4、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举例) 运输方式 南船北马 海洋运输 区位选择 实例 株洲、石家庄、郑州 秦皇岛、大连、青岛 南方城市沿江河分不,北方城市大多在大道汇合处 南方武汉、北方邯郸 沿海港口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枢纽;公路、铁路沿线 5、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

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位于城市中心或次中心)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4、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理解记忆]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区位 商业区 占地面积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小、呈点状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或条状 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工业区 住宅区 占地面积最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背向发展) 大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地价便宜,交通便利,对城市造成污染少) 高多在城市外缘,与文化区相级 连(地价适中,环境质量好) 低多在内城,与工业区相连,级 因减低成本和环境要求而远离城市中心 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达度越好,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地租越低。 市中心通达度最高,租金最贵。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

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

黑人区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二、中心地理论

1、中心地是指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 货物 和 服务 的地方。中心地等级主要是根据其提供的 职能种类 和 服务范围 来划分的。 ①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 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 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从区域总体来看,高 级中心地 包容 低级中心地,高级 服务范围 覆盖 低级服务范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2、门槛是指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须的 服务范围 和 服务人数 。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3、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根据中心地理论,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相距较近;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相距较远。 2.2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3、城市化的标志:[理解]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4、城市化的特点:[理解]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慢,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42页)[了解]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理解]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城市病)

措施: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3)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水平 5)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 6)大型中心城市,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记忆]

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 ( l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 2 )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矿产开采活动的区位受到矿藏状况的限制,并受到运输条件的影响

( 3 )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原料、零部件、能源、劳动力)的影响较大。

( 4 )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 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 (1)生产协作:

①生产工序的联系——某工业产品经多道工序生产出来,个工厂分别完成该产品的某道工序。如:布匹的生产过程。

集聚型生产协作 如钢铁厂和机械厂的集聚;钢铁厂、火电厂和水泥厂(建材厂)的集聚; 有色金属冶炼厂和硫酸厂和污水处理厂的集聚;森林工业和造纸厂的集聚; 集聚的优势: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耗,集中处理废弃物;有利于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开发区内的各部门的集聚。 ②零部件生产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如:汽车、飞机的

生产过程。

分散型生产协作(跨国公司)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市场、劳动力、原料、技术地租等),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 铁矿 选矿、烧结

炼铁 炼钢 铸钢、轧钢 钢材 焦煤 炼焦、焦化 (2)商贸联系: 商贸联系 区际贸易 国际贸易 概念 一国范围内的不同区域之间 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 联系状况及原因 由于存在关税、货币汇率和制度的差异,区际贸易联系比国际贸易联系要密切。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和劳动力等,在区际之间的流动十分明显 表现形式 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的意义 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加快资本周转,使有形货币在流通中产生更多的无形货币 现代物流业是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表现 (3)科技与信息联系

为了保持一定的区位优势地位,企业需要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 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的发展,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联系的网络化,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3、产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 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 工业地域 产业集群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 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记忆]

(一)自然条件:

①热量: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热带:橡胶、椰子、菠萝、甘蔗 温带:梨、桃、苹果、甜菜 南方 北方 亚热带:柑橘、荔枝、龙眼(湿桂圆) 高寒:青藏高原青稞 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②降水:水多,种水稻(南方);水少,种小麦(北方)。

③光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长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

④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来源(酸性红壤宜种植茶树等;肥沃的土壤单产高) ⑤地形: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 ⑥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资料是有限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蔬菜、花卉、乳牛等)。

⑦水源:特别是干旱地区,农业发达地区一般分布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新疆的绿洲农业、河西走廊粮棉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水源条件较好(湖泊、水库)的地方可以发展淡水养殖。 (二)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种植水稻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于小麦)、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玻璃和塑料大棚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我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地方;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 (三)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

3、农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原则

(1)根据经纬度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地形特征,结合各种作物的习性进行区位选择(应布局在哪里,通过举例,然后归纳共同点)

种植业——湿润、半湿润平原 柑橘——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林业——山地与丘陵 甜菜——气候温和的中温带地区 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地区 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多雨的平原 渔业——湖泊或水库 水稻——水分条件好的平原

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2)小范围地区选择原则(举例说出一些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农业类型)

 地价的高低: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单位面积产量高的农业

类型(花卉、乳牛、家禽等)

 单位面积产值:距城镇距离不同,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鱼塘或蔬菜、果园、

棉粮等

 需水量:河流、湖泊等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发展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等  对运输的迫切性:靠近城镇及交通便利的地方(花卉、乳牛等) 2、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 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它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2)农业类型:

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和混合农业;

集约型农业 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按投入状况分为

内蒙古游牧业、热带雨林的迁移农业 粗放型农业 自给型农业(自给自足) 分布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按产品用途分为 商品型农业(以销售产品为目的)

(3)常见农业地域类型 类型 热带种植园农业 混合型农业 地中海式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特征 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农业生产类型; 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优势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等,葡萄、柑橘、橄榄等园艺作物也比较多 分布 橡胶种植园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巴西;咖啡种植园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及非洲。马来西亚是世界时最大的油棕产地和棕油出口国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 多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耕地面积广阔,机械化程度高,耗能多,的新开发地区,美国是世界时最大经营方式相对粗放,商品率很高 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 乳畜业 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奶制品,如奶粉、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群周围地黄油、奶酪等。市场的远近和饲料的供区,西欧和中欧地区,以及澳大利应是影响乳畜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亚的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 (4)亚洲水稻种植业

①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丰富的地区 ②区位因素

东亚

 高温多雨的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水稻的生长 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南亚

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东南亚  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 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③主要特点

 小农经营,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不高;水利工

程量大;商品率低

3.3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因素

运输 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减少运费可以提高产品

的市场竞争力。

土地 土地的有限性和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土地的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任何工业布

局都要占据一定量的土地,这一因素对占地面积较大的工业尤为重要。

集聚 概念—— 是指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 集聚的意义: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 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2、工业区位选择类型

工业类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接近原料产地 部门举例 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采掘业 工业特点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高、产品运输成本低的产业 接近消费市场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印刷厂、汽车制造厂、石油产品运输成本高、原料运加工厂、食品厂 输成本低的产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 冶金(炼铝或炼铜厂)、化学等重工业、电镀厂 生产技术要求较高 须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接近劳动者素质高的地区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 3、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自然资源(矿产、土地、水、生物等资源)、自然条件(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

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以及投资环境与经济政策等、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等、市场因素、环境生态因素、信息和知识因素 4、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

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

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宝钢——接近消费市场

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

(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等 5、工业联系

生产上的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上游工业 下游工业

举例: “袜子生产”和“采油——炼油——石油化工”

布的生产过程:棉花——纺纱——织布——印染——成品 非生产上的联系 跨区域的生产系统:跨国公司 地方生产系统:工业集聚 6、工业转移

①工业转移的原因

各地区的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

境容量不同 ②工业转移的方向 世界制造业重

心的转移轨迹:英国——德国(1851-1900)、德国——美国

(1879-1930)、美国——日本(1950-1990);近30年来,制造业逐渐向拉丁美洲和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转移;20世纪80年代(1980年后),加工制造业又开始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沿海地区转移。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南亚一些地区和我国沿海

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地带。

a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具体原因: a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传统工业区严重的环境压力

b 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 b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典型企业有:服装、鞋类、家用电器、玩具和工艺品 ③技术指向型工业布局三要素:人才与科技(接近高等院校);交通(航空和高速公路);清洁的环境。

高端产品的垄断(美国硅谷的信息技术产品、法国的高档化妆品、瑞士的名牌手表、日本的数码电子产品、德国的高级轿车) 7、开发区与专业化产业区 ①专业化产业区的特色:“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乡一品”等 ②专业化生产的意义(好处)

同一个部门的企业由于集聚,分享了专业化协作、专业商场营销网络、社会化服务等好处 上下游配套工业得以健康发展 形成区域的工业文化氛围

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的方式

1、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

二、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1聚落分布 古代 北方 南方 主要运输方式 陆路交通 水运交通 铁路 现代 公路 海运 2我国北方和南方的聚落形态与成因 地区 北方 南方 华北民居 聚落形态 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沿河道、铁路、公路分布、多呈带状布局 屋顶坡度及原因 坡度较小,甚至是平顶。降水较少,利于晒粮 墙壁厚度及原因 厚度大,土砖墙,有时是窑洞。利于保暖 形成原因 地形平坦开阔 河网密度较大 房屋朝向及原因 坐北朝南,避风向阳 聚落位置 陆路干道附近 临水分布 铁路沿线 公路沿线 沿海港口 举例 丝绸之路上的城市、邯郸 扬州、苏州 郑州、石家庄、徐州等 广州、上海、天津等 3比较华北民居和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 坡度较大,降水较多,利于排水 厚度较小,多窗,利于通风,防水防潮 依河流走向和山势走向而定,全年温暖湿润 三、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1河流与城市区位

内河航运的起始点、干支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 2铁路与城市区位

3交通运输变化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京杭大运河的兴衰)

四、交通布局与商业网点

1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比较 商业中心 商业网点 位置 区域核心 居民区、乡村 组织形式 商业街、商业中心 若干个商店 商品种类 多 少 专业性能 突出 差 交通 便捷 较差 主要作用 为消费者购物、娱乐以及享受各种服务提供方便 为消费者提供日常购物服务 2商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交通便捷,有利于商品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人流的集散。 3交通运输对商业布局的影响 交通运输发展 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 集装箱运输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城市交通改善 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对商业布局的影响 许多商业中心集聚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的结合部 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 人们出行范围逐步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应运而生 商业网络的组织形式发生显著变化,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自动售货机等正在推广,并成为现代商业发展的潮流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1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问题。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以下四种: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有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被动地适应环境,恐惧和依赖

的关系。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

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和广度增大,人地关系开始出现对抗。主要人地关系思想:古代的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生产力极大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人地关系全面恶化,环境问题日益尖锐,出现了全球性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人地关系思想:近代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思想。 4.3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复合系统: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4.4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①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后果:使人类的社会生产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人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②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