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 第5卷 第4期 Vol.5 No.4 Aug.2020北京故宫养心殿和养性殿的比较分析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 and the Hall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in the Forbidden City,Beijing牛筱甜,许 政NIU Xiaotian,XU Zheng(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北京 100044)(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ring and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摘 要:养心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西侧,其主殿大木结构为明代中期遗构,为清代皇帝寝兴常临之所;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区养性门内,清代乾隆年间仿内廷养心殿建造,作为乾隆颐养天年的倦勤后寝兴之所。以故宫养心殿、养性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宋代《营造法式》以及清代《工程做法》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对平面及大木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讨论,证明二者虽在型制、大小、功能上有诸多相同点,但在大木结构方面仍有其各自的时代特征,为后期我们进行明清建筑大木作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养心殿与养性殿还是明清建筑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关键词:养心殿;养性殿;大木作;乾隆;明清建筑史中图分类号:TU-092.1/7 文献标志码:ADOI:10.19490/j.cnki.issn2096-698X.2020.04.083-093Abstract: The 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 is located in the Forbidden City, on the west side of Qianqing Palace. It is where the Qing emperors often used as a place of rest and rejuvenation. The Hall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is located in the Door of Spiritual of Tranquil Longevity. It was built in the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in imitation of the inner court's 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 as a place of rest for Emperor Qianlong’s retirement days. Our research focus on the 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 and the Hall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including the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in reference to the “Building Method” from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from the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nd plans and structural framing system.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wo halls 作者简介:牛筱甜(199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及理论。E-mail:565098936@qq.com.通信作者:许政(1969-),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及理论。E-mail:xuzheng@bucea.edu.cn.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SB004);北京市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ZF17057);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研究生创新项目(PG2019013)83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retained unique features of their respective time periods, in spite of similarities in typology, size and function,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further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n the structural framing system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uildings. In addition, the 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 and the Hall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are also important pieces in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ith significant historical value.Keywords: 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Hall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wooden structural system;Qianlong;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永乐存养性殿正殿为面阔3间、进深1间,六样黄琉璃瓦屋十八年(1420年)建成,次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面的殿阁式七檩单檐歇山顶建筑。明间及西次间前正式迁都北京。之后历经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直至出面阔4间、进深1间的四檩歇山过垄脊抱厦,为六样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北京故宫中的黄琉璃瓦屋面。建筑是明、清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建筑大木作技术的集大成者。北京故宫养心殿区位于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西侧(图1),包括养心殿、工字殿、后殿、梅坞等18座文物建筑(图2)。主体建筑养心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六年,万历年间曾修葺养心殿。清初顺治皇帝曾把养心殿作为其寝宫之一,并于顺治十八年逝于养心殿。康熙初年曾在养心殿设立清宫造办处,直至雍正时期养心殿才真正成为了清代皇帝的寝宫与日常理政的中心。清朝共10位皇帝曾先后在养心殿居住执政。现存养心殿正殿为黄琉璃瓦顶,面阔3间、进深3间的殿阁式七檩单檐歇山顶建筑。明间及西次间前出面阔6间、进深1间的四檩悬山过垄脊抱厦,为六样黄琉璃瓦屋面。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区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图3),位于宁寿宫区的中轴线上,为清乾隆三十七年仿内廷养心殿为自己建造的太上皇寝宫。现图1 养心殿区和宁寿宫区的位置(来源:作者据故宫博物院官网底图改绘)84 2020年8月 第5卷 第4期 Vol.5 No.4 Aug.2020官式大木结构典范。因此,除在形制、大小、功能上有诸多共同点外,二者在大木结构方面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尤为值得我们比较研究。1 用“材”制度比较中国木结构建筑有一个标准尺度,作为构件断面的计量单位。宋代称为“材”,清代称为“斗口”。宋《营造法式》规定以斗拱的拱高作为材高,1足材为21分;清代工部《工程做法》改为以斗拱的宽度,即“斗口”作为计算单位,1足材为20分;图2 养心殿院落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从表面上看,改动不大,然而却大大简化了工程计算强度。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用材尺度,从唐至明清有一个逐渐缩小的趋势。明代材分制已基本废止不用。明代木结构所用的斗口尺寸比元代和元代以前的建筑物都显著减小。从现有的明代建筑看,斗口最大是12.5 cm,折合营造尺是4寸(1营造尺=32 cm[1]),如太庙中轴线上的4座大殿。斗口最小是7 cm,其中最常用的是8 cm。如,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斗口就是8 cm,配殿、藏殿、门殿和天王殿斗口都是7 cm。可见,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大于配殿、门殿等次要建筑的用材。故宫明代建造的养心殿就采用8 cm的斗口,相当于营造尺2.5寸。清代建造的养性殿斗口依然是8 cm,对应清代的八等材。然而,图3 养性殿院落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清代最大的用材,如故宫太和殿,面阔11间,重檐庑殿顶建筑,斗口作为清朝皇帝政治中心的养心殿和作为太上皇仅为9 cm,折合营造尺2.8寸,比七等材3寸稍微小一颐养天年而建的养性殿都具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尤点。综上所述,明代最大的用材是4寸,到了清代最大其在建筑大木作方面更为突出。养性殿虽仿养心殿的用材不足3寸,可见清代用材普遍减小。针对养心而建,但前者为清代官式大木结构代表,后者为明代殿、养性殿的8 cm斗口,则是延用常规的做法。85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2 地盘大样比较养心殿正殿的平面为面阔3间、进深3间的布置形式,明间两侧进深方向中间所加3根圆柱皆为附柱,圆柱端头没有伸至斗拱层,而是抵在了内额枋下部(图4中深红色檐柱为养心殿的结构柱,斜线部位的2根额枋为一整根额枋,图5中深红色柱子为养心殿正殿结构柱)。养心殿正殿除进深方向外,面阔方向上的各间分别增设2根方形附柱,东西对称,共计32根柱。养性殿也为面阔3间、进深1间的布置形式(图6),因为其明间、次间两侧进深方向的4根额枋为一整根木材,明间、次间两侧进深方向中间的3根圆柱均为附柱,仅有前后檐柱为结构柱(图6、图7中深红色的檐柱为结构柱)。清代相较于之前金、元、明3朝,木材十分短缺,因此养性殿的额枋为3根细木拼合而成,弥补了木材不足的问题。养性殿面阔方向上前檐东次间及后檐的东西次间都增设了2根方形附柱,而前檐的西次间则增设了3根方附柱,其中间1根与抱厦檐柱相对应,东西不再对称,共计33根柱。除此以外,养性殿北侧还增设14根柱,形成廊道空间,与东西侧廊道连接,形成围合的院落布局。养心殿抱厦与正殿的明间、西次间相接,面阔2间,抱厦前后檐柱共计14根,其后檐柱落于抱厦台基上,前檐柱紧贴台基落于地面柱础之上[2]。养心殿正殿平面上并未因使用大檐额而减少或移动柱子,仍然保持明代柱网特点。规整严谨,纵横有序,且梁架清晰,结构严整。养心殿抱厦的柱网与正殿柱网在面阔方向上一一对应,但并没有完全对齐。养性殿抱厦正对其主殿的明间与次间的一半,面阔2间,抱厦仅有5根与主殿柱网一一对齐的前檐柱,抱厦梁架后檐直接搭于养性殿主殿的檐檩之上,为一整体。养性殿平面柱网规整严谨、纵横有序,且梁架清晰,符合清代柱网规制。86
图4 养心殿地盘大样(来源:作者自绘)图5 养心殿结构柱位置(来源:作者自绘)图6 养性殿地盘大样(来源:作者自绘)2020年8月 第5卷 第4期 Vol.5 No.4 Aug.2020养心殿正殿3个开间前后檐上皆为整根木料的承重额枋,额枋两端插入檐柱柱头内,每根额枋下放置品字科斗拱,这种在内柱头上施通长承载“大内额”上部梁架的做法多见于金元时期 ,与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檐额”做法的结构功能相同。金代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与元代山西洪赵县广胜寺下寺正2根方檐柱支撑(图8)。养心殿正殿明间东西缝前后檐柱间施横跨3间的通长内额枋(图9),内额枋上施图7 养性殿结构柱位置(来源:作者自绘)图8 养心殿面阔方向额枋(来源:作者自绘)图9 养心殿进深方向额枋(来源:作者自绘)殿皆是采用大内额做法。这种做法整体性强且节省梁架,养心殿正殿明间两侧的大内额下还增设3根支撑的圆柱,减小了大内额的跨度,使结构更加稳定。养心殿正殿山面施3根额枋,进深3间。养性殿前后檐面阔方向上也分别设3根通长额枋(图10),与养心殿正殿不同之处是,清代时期工匠们在施工中常采用拼镶方法,将小料拼成大料,养性殿前后檐上的额枋都是由小木料拼合而成。养性殿面阔方向除前檐西次间的额枋下设3根方檐柱外,其余各间额枋下皆设2根方檐柱。另一个不同点是,养性殿明间东西缝与山面前后檐柱间皆施通长额枋(图11),每根额枋下放置3根圆间柱支撑,和面阔方向额枋一样,这4根额枋也采用了拼镶的手法,是由小木料拼合而成。宋《营造法式》中规定:“若逐间皆用双补间,则每间之广丈尺皆同,只心间(即明间)用双补间者,假如心间用一丈五尺,则次间用一丈之类,或间广不匀,即每补间铺作一朵不得过一尺。”在此说明,是按补间斗拱的数目来定面阔的尺寸,但每朵斗拱间距并无固定的规定。清代《工程做法》就明确规定,斗拱攒当为11斗口,若明间用平身科6攒,明间的尺寸就是7个攒当,折合77斗口。养心殿正殿面阔方向平身科斗拱之间的攒当约合9.7斗口,平身科与柱头科之间和平身科与角87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科之间的攒当较大,约合10斗口,养心殿山面平身科与平身科之间和平身科与柱头科之间的攒当合9.75斗口,而平身科与角科之间的攒当合10斗口(图12),表明养心殿正殿各攒当不是完全相等,但差距较小,体现了明代的斗拱间距并无固定数值的规定。养性殿明间面阔方向的斗拱攒当大小相同均为9.75斗口,东西次间与山面的斗拱攒当也相等为10斗口(图13)。养性殿与养心殿正殿相比,图10 养性殿面阔方向额枋(来源:作者自绘)各间的斗拱攒当都相等,且更接近11斗口,也更加接近清代斗口制做法,体现了由明至清,斗口制逐渐成熟完善的特征。养心殿正殿与养性殿的地盘大样十分相似,皆为面阔3间,台明宽深的比例与面阔进深的比例十分接近。但仍有以下几处不同之处:①养心殿正殿进深方向为3进,而养性殿进深间数为1进,这与其明间及山面使用大额枋承托上方梁架有关;②养心殿正殿的抱厦位于明间和西次间前,而养性殿的抱厦仅位于明间与西次间一半的位置,较之养心殿正殿图11 养性殿进深方向额枋(来源:作者自绘)抱厦小。图12 养心殿斗拱攒当合斗口数(单位:斗口)(来源:作者据故宫古建部测绘图改绘)88
2020年8月 第5卷 第4期 Vol.5 No.4 Aug.2020图13 养性殿斗拱攒当合斗口数(单位:斗口)(来源:作者据故宫古建部测绘图改绘)3 木构架的型制特征分析3.1 主殿木构架的型制特征明代官式建筑的大木构架类型总体上仍承袭宋代《营造法式》制度,但随着明代大木作技术的发展及构架形式的演变,殿堂式建筑的形式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3]。养心殿正殿和养性殿的大木结构可分为柱网层、斗拱层、屋架层,与殿堂式建筑的结构形式相符。养心殿正殿柱网层主体的大木框架是由立于台明上的12根结构柱与14个额枋构成的图14 养心殿西次间横剖图图14、图15)。养性殿的主体大木框架由台明(来源:作者据故宫古建部测绘图改绘)图15 养心殿脊步纵剖图(来源:作者据故宫古建部测绘图改绘)89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上的8根结构柱与10个额枋构成,其余柱子皆为附柱(图16、图17)。另外,为了更好地承托上部梁架,养性殿还加大了额枋的高度。两殿前后檐额枋下增设圆形附柱,是为了面阔方向门扇的安装更加便利。养心殿正殿额枋之上的平板枋为斗拱层,外檐处斗拱为五踩单翘单昂斗拱,前后檐及山面柱头之上均为柱头科图16 养性殿西次间横剖图(来源:作者据故宫古建部测绘图改绘)斗拱,内额枋上则为品字科斗拱,在其内额之上附柱对应位置处的斗拱与柱头科斗拱不同,没有梁头与昂嘴,而是同内额的品字科斗拱相同,仅将其纵向的翘加宽至原来宽度的2倍,来代替柱头斗拱。养性殿的外檐斗拱也为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与养心殿不同的是,图17 养性殿脊步纵剖图(来源:作者据故宫古建部测绘图改绘)养性殿山面全部为平身科斗拱,没有柱头科斗拱,内额枋与抱厦内额枋之上都为品字科斗拱,无柱头科斗拱。养心殿正殿的屋盖层在明间前后檐柱柱头上设通长的七架梁,七架梁之上由坨墩承接五架梁,其上再设坨墩由其承接三架梁和脊瓜柱;养性殿梁架与养心殿类似,不同之处则是没有设坨墩,而是增设了四榀梁架,以承托屋架重量(图18、图19),其中明间增设两榀,东西次间各增设一榀。养心殿正殿东西次间下使用金枋带趴梁图18 养心殿梁架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的做法,由踩步金随梁拉结,上承踩步金与下金檩相接;养性殿东西次间在斗拱层四角处设抹角梁承托趴梁,再承托踩步金与下金檩。明代的歇山建筑中,转角部位采用抹角梁与溜金斗拱结合承托挑檐檩的做法较为常见,因其结构合理,对上部构架的影响也较小。但在养心殿正殿与养性殿中,反而是清代所建造的养性殿采用了抹角梁的做法,因此种做法可以使用较少的木料而达到相同的效果,故大大节省了木料。图19 养性殿梁架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