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际经济学A卷答案

来源:伴沃教育
《国际经济学》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如A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K,劳动数量为L,则其相对要素禀赋为K/L。

2、幼稚产业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3、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4、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础,折算为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比较优势 2、赫克歇尔、俄林

3、穆勒标准、巴斯塔布尔标准、坎普标准 4、持续性倾销、掠夺性倾销

5、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 6、弹性分析方法、吸收分析方法、货币分析方法 7、J曲线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5:ACBCD 6-10:BBACA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参考答案: 解法之一:

根据表一,A、B两国X和Y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如下表:

X Y A国 1/6 1/2 B国 1/15 1/12 由上表可知,贸易前A国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B国,即A国在两

1/6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贸易前A国X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1/3,

1/21/15B国X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4/5,因为1/3<4/5,所以B国在X产品上

1/12具有比较优势,A国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4分)

1

根据表二,A、B两国X和Y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如下表:

X Y A国 1/10 1/4 B国 1/5 1/5 由上表可知,贸易前A国X和Y两种产品的绝对劳动生产率为分别为1/10和1/4,B国X和Y两种产品的绝对劳动生产率均为1/5,因为1/10<1/5,而1/4>1/5,所以B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A国在Y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3分)

解法之二:

由表一可知,贸易前A国X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

1/6=1/3,B国X产1/21/15=4/5,因为1/3<4/5,所以B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1/12优势,A国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4分)

1/10由表二可知,贸易前A国X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2/5,B国X产

1/41/5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1,因为2/5﹤1,所以B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

1/5势,A国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3分)

2、参考答案: (1)图形示例(2分)

(2)出口的贫困增长是指一国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但原有的贸易比较优势不变,贸易出口的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的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的增加而下降(如从图中的C点到C′点)。人们普遍认为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该国的贸易条件的恶化。(2分)

(3)出口的贫困增长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出现需要相应的条件:①经济增长偏向于增长国的出口部门;②增长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出口产品为初级

2

产品或者劳动密集型产品,且占世界销售量的份额较大,其出口增量的变化会导致国际价格的下降;③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④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价格的变化不会使得销售量大幅增长;⑤该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出口,一直与国际价格的下降需要更大的出口量去弥补损失,后果是国际价格的再次下跌。中国的成衣、蘑菇、钨矿砂等就是这种情况。(2分)

(4)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也可能会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型态,即以前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现在由于经济增长可能会变为具有比较优势。而目前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制造业大国,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因而主要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发展下去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因此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可尝试在进口替代部门进行要素积累并形成新的比较优势。(1分)

3、参考答案:

(1)自由贸易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1分)

(2)关税同盟是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1分)

(3)共同市场是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1分)

(4)经济联盟是指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个成员国内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2分)

(5)完全经济一体化是指成员国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2分)

4、参考答案: (1)图形示例(2分)

3

投资国资本 边际生产力 M

受资国资本 边际生产力

m

Ud e

E D

n P b W a T

N

O1

S

资本存量

Q

O2

(2)假定投资国和受资国(东道国)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的报酬完全由资本的边际产量决定,同时国际间资本流动不受任何限制。O1为投资国的原点,O2为受资国的原点,横抽表示两国的资本存量,纵轴表示各自的资本边际产量。O1O2表示两国的总资本存量。MN曲线和mn曲线分别是投资国和受资国的资本边际产量曲线,这两条曲线同时也分别代表了两个国家的资本需求。在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之前,投资国利用O1Q的资本生产O1MTQ单位的产量;受资国利用O2Q的资本生产O2mUQ单位的产量。投资国和受资国的边际产量分别为QT和QU,QT小于QU,由此引发资本从投资国向受资国流动。当两国的资本边际产量达到相等时,即O1E=O2e=SP时,资本国际流动停止。(2分)

资本流动之后,投资国的产量为O1MPS,受资国的产量为O2mPS。与资本流动前的总产量相比,国际资本流动使两国总产量净增加PUT(a+b)。投资国的国内产量虽然减少(减少量为O1MTQ-O1MPS),但其国民收入却增加了SPWQ,大于其产量损失SPTQ,投资国获得的净福利增量为PWT(a)。同时,受资国的净福利也增加了,其增加量为PUT-PWT=PWU(b)。由此可见,通过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在世界总产量增加的同时,投资国和受资国均可从中分享这一净福利增量。(3分)

五、计算题(15分) 参考答案:

1、当T1=50%、t1=0%时,

E[400(150%)200(10%)]-(400-200)100%100%(2分)

400-200[400(150%)200(130%)]-(400-200)100%70%(2分)

400-2004

2. 当T1=50%、t1=30%时,

E

3. 当T1=50%、t1=50%时,

E[400(150%)200(150%)]-(400-200)100%50%(2分)

400-2004. 当T1=30%、t1=50%时,

[400(130%)200(150%)]-(400-200)100%10%(2分)

400-200结论:

1.当T﹥t时,E﹥T(1分) E2.当T=t时,E=T(1分) 3.当T﹤t时,E﹤T(1分)

由以上分析可知,关税的有效保护率与其名义税率并非一致,这一结果意味着要保护某一特定行业,并不一定要依靠该行业的名义关税率来实现,降低其使用的中间产品或原材料的进口关税,也同样可使其获得更高的保护。因此,如果一国的政策目标是保护最终产品部门,则在关税结构安排上,应当对中间产品和原材料少征或免征进口关税。(4分)

六、论述题(20分) 参考答案:

1、图形示例(3分)

P

S PT PW

a C A b E H c e F I B d G T PW’ O

Q1

D

2、征收关税将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总的来看,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与自由贸易的作用正好相反,它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各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成员之间进行收入的再分配。(2分)

(1)关税的价格效应。作为贸易大国,其国内供求的变化足以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因此,征收关税后,由于价格的上涨,该国对进口的需求量要下降,从而引起世界市场价格下降至PW’。此时,关税负担实际上由国内消费者和国外出口商共同承担,征收关税后的国内市场价格PT等于征收关税后的世界市场价格PW’加上关税T。(2分)

5

Q3 Q4 Q2 Q

(2)关税的生产效应。征收关税后,进口产品的国内价格上升,国内进口替代部门的生产厂商面对更高的价格,从而能够补偿因产出增加而提高的边际成本,进而国内生产增加,增加量为Q1Q3,这便是关税的生产效应。(2分)

(3)关税的消费效应。征收关税后,进口产品的国内价格上升,只要国内的需求弹性大于零,消费量必定会有所减少,减少量为Q4Q2,这便是关税的消费效应。(2分)

(4)关税的贸易效应。综合关税的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便可得到关税的贸易效应,即:贸易效应=生产效应+消费效应。如图所示,征收关税后进口的减少量=Q1Q2-Q3Q4=Q1Q3+Q4Q2,这便是关税的贸易效应。(2分)

(5)关税的税收效应。所谓税收效应是指政府由于征收关税而获得的财政收入。征收关税后政府所获得的财政收入=进口量×关税率=Q3Q4×T,即矩形ABIH的面积(c+e)。(2分)

(6)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在大国情形下,征收关税会降低世界市场价格,即本国进口商在世界市场上进口商品的价格将降低,如果出口商品价格保持不变,那么P=PX/PM将上升,贸易条件改善。也就是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意味着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同样进口Q3Q4单位的产品,征税前必须按照PW的价格进行支付,而征税后可以按照较低的价格PW’进口产品。因此,贸易条件效应便是图中的e。在国际市场上,征税国用一个单位的本国商品可以换取更多的外国商品。(2分)

(7)关税的净福利效应。由图可知,关税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福利的增加量-消费者福利的减少量+政府的财政收入=a-(a+b+c+d)+(c+e)=e-(b+d)。当e>b+d时,本国福利增加;当e<b+d时,本国福利便会减少。因此,在大国情形下,关税的净福利效应不能确定,主要取决于贸易条件效应与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两种效应之和的力量对比。(3分)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