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的种植与管理技术
柴瑞兰
(偏关县畜牧兽医局,山西偏关 036400)
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称,不仅产量高,而且草质优良,各种动物均喜食。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种植结构的调整,苜蓿产业化各个环节在全国各地都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苜蓿的栽培与管理是苜蓿产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为了更科学的种植苜蓿,提高苜蓿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现将苜蓿栽培与管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苜蓿的栽培技术1.1 土壤的选择
苜蓿适应性广,可以在各种土壤中生长,但最适宜的条件是土质松软的沙质壤土。供给水分、空气和各种养分等对苜蓿发芽和以后的生长是很重要的。土壤应排水良好,若排水不好,牧草的根扎得浅,吸收不到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生长就不旺盛。为了促进旺盛的呼吸作用和根瘤菌的繁殖,最好要求水与土壤浑浊度为2.5:1,pH值为6.5~7.5,磷酸含量须在10mg以上。冬季温度在零下20℃度左右,年降水量300~800mm,不宜种植在低洼及易积水的地里。轻度盐碱地上可以种植,但当土壤盐分超过0.3%时要采取压盐措施。为了便于机械化运输及操作管理,尽量选择交通便利、大面积连片具有排灌措施的地块。1.2 整地
苜蓿生长慢,易受杂草的危害,播种前一定要精细整地。整地时间一般在夏季,深翻一次,把杂草翻入深层。秋播前如杂草多,还要再翻一次,然后耙平,达到播种要求。1.3 施肥
为了促进根瘤菌固氮功能要多施有机肥作基肥,对砂土和火山灰土则更为必要。多数土壤要施过磷酸钙500kg/hm2和可溶性磷肥500kg/hm2于表层10cm处就已足够。由于苜蓿生长过程中茎叶带走大量的钾,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施些钾肥以维持高产。对未耕过的土地,一直种旱谷作物或种过6~7年的草地改种苜蓿时需施用大量钾肥。通常粘土和腐殖酸量多的土壤中含钾多,而砂土和火山灰土则钾不够。施用量可从土壤中含氯化钾量算出。氮对苜蓿初期生长是必要的,一般施用50kg/hm2氮、100kg/hm2尿素或250kg/hm2硫胺。苜蓿施氮不宜过多,这对防止其它杂草、促进根瘤菌的活动是很重要的。钙肥作矫正pH值用,钙不足则牧草质量下降。镁肥一般用于砂土和火山土地,100g风干土中当氯化镁含量为0~30mg则用碳酸镁或硫酸镁0~420kg/hm2,10mg以下则要施420~630kg/hm2。通常每公顷若施用300kg/hm2可溶性磷肥时其中就含有45kg/hm2以上的镁就可够用。最易缺乏的微量元素是硼、钼和铜。硼因对植物有药害,需等苜蓿长大后施硼砂20kg/hm2。铜在泥炭土和重粘土中含量不足,可事先施硫酸铜20kg/hm2。钼在火山灰土壤中含量不足,对根瘤菌的生存不利,可增施钼酸铵100g/hm2左右。1.4 播种
1.4.1 播种时间:苜蓿可以春播、夏播和秋播,但以秋播最好,秋播杂草少,土壤水分充足,利于出苗和根系生长。最佳时期为8月10日~15日,适宜播种期在9月10日前。
1.4.2 播种方法:苜蓿的播种采用机械条播方式,适宜行距30cm,便于中耕除草,追施肥料。
1.4.3 种子处理: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处
理。最简单的方法是白天摊开曝嗮,夜间将种子加一些水使种子保持潮湿,2~3天后种子干裂后就可以种植了。
1.4.4 播量:苜蓿的播量一般为0.75kg/667m2,采种田要少些,盐碱地可适当多些,播量过大将会影响大田的群体生长。
1.4.5 播种深度:苜蓿的播种深度在1.3~2.5cm左右,不宜超过3cm。粘土宜浅,沙土宜深些。为了保持水分及种子与养分的接触必须镇压,其强度为200~1000g/cm2,相当于人的轻踏,特别注意不能压的过分或土中水分过多时镇压,会使土壤板结,妨碍发芽与生长。
2 苜蓿的管理技术2.1 苗间管理
除草时可人工拔草或用除草剂,应选择阴天时,用3000g/hm2
除草剂溶于500~1000L/hm2水中散布即行。2.2 浇水
为了提高苜蓿的产量,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根据降水和田间分情况,结合追肥及时浇好越冬水和返青水,每收割一次后,也要及时浇水,以促进再生。2.3 查苗补种
出苗后要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发现缺苗断垄的地方,要及时补种,补种方法多采用雨后补种。2.4 病虫害防治
苜蓿常见的害虫主要有蚜虫、粘虫、地老虎等。但一般年份不会造成伤害。特殊自然条件下,如有虫害发生,治疗蚜虫,可用40%的乐果乳剂加水1000~1500倍喷洒防治;防治粘虫可用葡酯类3000~5000倍液喷洒防治。对鼠害可结合浇水和投药堵洞的方法防治。
2.5 苜蓿的刈取
2.5.1 刈取时间。苜蓿刈取在开花初期为宜,此时处于苜蓿继续生长的时期,苜蓿粗蛋白质含量为23%左右,粗脂肪为3.3%,粗纤维逐渐增多达30~40%,所以应看见有苜蓿花出现是即可开始刈取。早期刈取虽然营养价值高,但产量少,再迟则生长迟滞,产量下降。在北方第一次刈取时间大约在6月中旬,第二次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第三次在9月中旬。刈取计划因气候和地域的不同而有差异。由于根部和茎部含有的碳水化物需供给地上部生长,苜蓿刈取后其根部生长受到抑制或衰退,此时若处于高温则易发生病虫害,低温则是发生冬枯的主要原因。
2.5.2 收割次数与留茬高度。苜蓿为多年生植物,再生性强,每年可收割3次,最后一次收割不宜太晚,否则影响养分积累,不利于安全越冬。一般收割后要留出40~50天的生长期。留茬高度以5cm为宜。
2.5.3 刈取后对土肥的需要和施用量。通常刈取后施用过磷酸钙125kg/hm2和可溶性磷酸125kg/hm2。火山灰土、粘土腐殖质少的土壤因流失多,易出现缺钾,可见叶部周围出现白斑,不久扩大到叶内部,最后呈褐色而枯死。刈取后补钾一般采用1/3量由粪尿还田,1/3量以硫酸钾施用,1/3量从土壤中溶解来供给。通常补施硫酸钙150~200kg/hm2,碳酸镁或硫酸镁50kg/hm2。
·137·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