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品安全,粮食为先;粮食安全,质量为先”。本文分析了粮食从“农田到餐桌”的诸多环节存在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问题造成的危害,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切实解决对策。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特别是加强连接粮食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环节—粮食收购与储存环节的质量安全工作,是国家“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行政执法职能部门神圣而重要的使命。粮食质量要求是与时俱进的、粮食质量安全是人命关天的,粮食质量监管是任重而道远的。
关键词:粮食安全 粮食污染 质量监管 对策 1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粮食质量的内涵已不再是普通产品质量的概念,它应是粮食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卫生、品质、营养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粮食的特征指标必须达到相关标准的合格水平、卫生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强制标准的最低水平、品质指标必须满足国家规范中的安全性要求、营养指标必须符合正常国民健康水平的合理要求。“合格、卫生、有品质、有营养”这就是新时期的粮食质量安全的内涵[1]。
1.1 粮食安全是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保障 粮食不仅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且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维生素、食用纤维等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所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粮食质量安全的一个基本目标。目前,由于粮食业的食物链变得越来越复杂,粮食质量安全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容易被放大。在粮食从“农田到餐桌”的诸多环节中,有物理性危害,如杂草籽、金属碎屑、渣瓦石等;有化学性危害,如农药和重金属及有机溶剂残留、滥用添加剂染污、脂类物质酸败等;有生物性危害,如细菌和真菌及毒素的污染、害虫及鼠类的危害、转基因种质的危害等等。这些突出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加强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2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自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在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用说人类的现代文明。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就是农业,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粮食生产的农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所以,我们若想推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要做好粮食安全工作。 1.3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
我国仍是农业大国,13亿总人口中有7.4亿是农民。所以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是不是能够取得稳定的发展,这对于国家的安全以及社会的安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农业无法为社会供应充足的粮食时,就必然会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破坏社会的安定,使生产发展遇到阻碍,国家也就无法更好地实现自立。从这一角度来说,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因此,粮食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安全问题。当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农民自然会有更多的收入,进而逐步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繁荣,更顺利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2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我国目前在粮食种植、收割、加工、销售中存在如下危害: 2.1 物理因素 在收割粮食时,很可能将泥土、杂草或者是粪便带入到粮食中去;在对粮食进行加工时,
粮食会比较容易受到附近烟尘的污染等等。 2.2 化学因素
2.2.1 重金属。粮食中之所以会混入有毒重金属(汞、镉、铅),其原因主要是使用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水,这样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就会在其生长过程中被慢慢侵蚀。当人们使用了这些被重金属污染过的粮食就很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中毒,损坏其神经系统、智力可能会变低、骨质疏松,甚至细胞癌变。
2.2.2 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指残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和环境中的农药及其有毒代谢物的量。当人们食用了带有农药残毒的粮食,很可能会导致身体的不舒服,出现呕吐、腹泻等情况,严重的话会造成死亡。我国粮食在出口时,要对粮食中的近50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包括:磷化铝、莠去津、敌菌灵、灭多威、久效磷、戊唑醇、氯化苦、甲基对硫磷、乙酰甲胺磷、艾氏剂、狄氏剂、甲草胺、敌草快、六六六、甲基毒死蜱、乐果、滴滴涕、敌敌畏、甲拌磷、百菌清、、敌百虫、克百威、杀螟硫磷、七氯、马拉硫磷、氯氰菊酯、甲萘威、矮壮素、百菌清、溴氰菊酯、二嗪磷、乙硫磷、溴甲烷、氯菊酯、磷胺[2]。
2.2.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由微生物引起的粮食质量问题。土壤、空气和水中都有不少的微生物,他们将以种种不同的方式传播到粮食及其加工品上。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①粮食本身的传带寄附在粮食籽粒上的病原菌,随播种传到田间。②自然媒介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雨水、尘埃等传播给粮食。③在进行粮食加工时,机具、器材上的灰尘和粮食粉屑中附有大量腐生微生物会污染粮食[3]。 3 保证粮食安全要有硬措施
我们要在粮食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以及食用的整个过程中保证粮食安全。因此我们首先要熟悉在这整个过程中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各个因素,进而做好预防措施,最终保证粮食质量安全。 3.1 技术对策
3.1.1 在面对物理因素导致的污染时:收割之后,要清洗粮食,还要对其进行分级、筛选;加工过程中,厂区要保持清洁,要做好对相关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工作,要在粮食中掺入其它杂物;贮藏的库房需要有良好的通风,保持库房的干燥、阴凉、卫生。
3.1.2 解决重金属污染的措施:农田不要靠近工业用地,使用符合各项标准规定的种植土壤和水。
3.1.3 解决农药造成粮食污染的措施:不使用或者是尽量更少的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硫胺、久效磷等剧毒、高毒农药。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加强以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微生物农药和以植物提取物为主的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4]。
3.1.4 粮食防霉变主要的措施有:①使粮食水分大约保持在13%。②降温熏蒸。③人工挑选、紫外照射去除已经感染黄曲霉毒素的粮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