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教案 第1节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9~81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3.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
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难点: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学具
课件情境图、2个桃子、2把凳子、1张桌子、几张长方形纸。
教学设计
一、出示情境图,讲故事引入
请同学们根据情境图,分角色扮演,表演图中的故事。 故事内容大意参考如下:
小猴子皮皮可淘气了,这天,它站在树上,东张西望的,想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亮亮和莉莉坐在树下的一张石头桌子旁,桌子上摆着2个又红又大的桃子。皮皮的眼睛一下子直了,这可是它爱吃的呀!它还没有吃早饭呢,肚子早就敲鼓了。
亮亮对莉莉说:“2个桃子,正好我们每人1个。”说着他们就要伸手,皮皮“嗖”地一下从树上跳下来,拿起1个桃子说:“我也要吃。”莉莉笑着说:“小猴子,你一定饿了吧,这个桃子就送给你吧!”
“2个桃子,送给小猴子1个,就剩下1个桃子,怎么办?”亮亮皱着眉头对莉莉说。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故事看表演。
1
(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接近自然也是孩子的天性,通过主景图,把孩子的心与大自然联系到一起,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走进课堂。分角色表演,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 又能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
师:对呀,1个桃子两个人怎么办呢? 在故事情境中提出问题。 学生乐于主动思考。
这时聪明的莉莉回答说:“咱们一人一半吧。” 在故事情境中提出问题,学生乐于主动思考。 二、导入新课
1.师:2个桃子我们记为2,1个桃子记为1,分桃时提到了“一半”,这个“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整个桃子的二分之一,那么“二分之一”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的数字朋友——分数。
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思考。 学生议论交流。 (自然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吗?学生思考。 生1:一半月饼。 生2:半个西瓜。 生3:半个馒头。 生4:半张纸。 ……
(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分数的影子,联系实际) 2.教学例1。
出示例1图片及问题。把盘中的三种食品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师:观察一下,盘子中有哪三种食品? 生:橘子,牛奶,月饼。 师:这三种食品中橘子有几个? 生:橘子有4个。
师:那么,4个橘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生:2个。 师:牛奶呢?
生:牛奶有2盒,平均每人分1盒。 师:月饼只有一个,该怎么分呢?
2
生:掰开,每人一半。
师:说得很好,对于一个月饼如果分给2个人,每人只能分得一半,我们就可以说每人分得二分之一块月饼。
3.动手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2份。(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教材上的三种折法和涂法) 学生独立操作。
(动手是这个阶段孩子的长处,这时的感性思维比较强,让他们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折纸学习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师鼓励学生用其他的方法解决问题。 ④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一半,也就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记作⑤无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回答:二分之一。 用分数表示:
1。 21。 21? 2⑥拓展:什么物体也能平均分,表示出它的(2)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3份。(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④出示教材的两种折法和涂法。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占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张纸的三分之一,记作
1。 3自由发言。
(在学生熟悉之后,把知识点给他们) 介绍写法与读法。
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3表示平均分成3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为分成的
3
1份,这个数读作三分之一。
(3)再拿出1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4份。(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④请用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操作。进一步巩固新知,尝试利用所学解决新的问题。 ⑤读出自己写的分数。 学生尝试读出“四分之一”。 ⑥展示学生各自的分法。 4.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3、4份,下面我们进一步把一张整纸平均分成5份、6份……能做到吗?
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发新思维,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①演示把一张纸平均分为2、4、8份的折法。 ②启发学生其他的做法。
③给其中1份涂上颜色,然后写出份数并读出来。 学生:观察老师的做法。 独立动手操作。 小组间读一读。
(这个环节里,教师需要细心,鼓励孩子独特的做法,并给予肯定和适当的启示) 5.议一议。 师:回想折纸的过程
111、、中,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234生1:2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2份。 生2:3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3份。 生3:4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
(通过“议一议”栏目,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孩子把自己对“份数”的理解充分表达出来)
(1)依次出示:
4
师:请在这三个图中选出含有学生议一议,说明道理。
学生思考:前面和后面的圆分成的两部分大小不一样。 学生得出结论:没有平均分。 教师讲解:平均。
(针对容易出现的漏洞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印象深刻) (2)观察折纸,想一想,平均分的份数和每份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所占的就越小。 (3)比较:
①同一个苹果,2个人分; ②同一个苹果,3个人分; ③同一个苹果,4个人分;
思考三种分法中,哪种分法1个人分得的苹果多? 利用结论,比较。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
出示“练一练”第1题,学生读出分数。
2.“练一练”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置各种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学生在掌握了新的知识后,会有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课堂设置这些练习,既可以满足孩子,也可以充分暴露出存在的各种不足)
四、课堂小结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请你联系实际,在身边找一找“分数”。如:教室里窗户上有四块大小一样的玻璃,每块是它的几分之几。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地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1的图形。 2第2节认识几分之几
5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平均”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 2.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 3.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动手操作和相互间的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分数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几,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 难点:几分之几的意义。
教具学具
三等分圆片、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接下来,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
1,看谁的方法最多。想一想你这样折的道理是什么? 4出示学生的几种做法,并让他们口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强调 “平均”二字。(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探索学习 1.教学“分一分”。 (1)出示“分一分”。
6
1
①图片1的两部分大小一样,是“平均”分。 ②强调“平均”的含义。
③对于这张图片,哪一部分可以用分数学生思考回答。
a.涂色部分是整个圆的一半,也就是这个圆的b.无色部分也是整个圆的一半,也是这个圆的(2)取出课前已经准备好的“三等分”圆。
1表示。 21。 21。 2
12 33①取其中1份涂上颜色,写出分数,并读出分数。 ②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彩笔涂出2份。
提问份是整个圆的多少呢?应该如何表示?小组讨论交流。
③活动之后,先让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测,教师给予肯定与评价:2份是这个圆的
2,读3作:三分之二,
2121里面有2个,与相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3333(3)取出课前准备好的整圆图片。 ①你能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吗?怎么做? 演示把圆对折两次之后打开就得到四等分的圆。
7
123 444②取其中1份涂上颜色,写出分数,并读出分数。 ③取其中2份涂上颜色,试着写出分数,并读出分数。 2份是这个圆的
2 ,读作:四分之二。 43,读作:四分之三。 4④取其中3份涂上颜色,试着写出分数,并读出分数。 3份是这个圆的
教师给予肯定与评价: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相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教学“议一议”。
(1)出示“议一议”第一个题目:在(2)出示“议一议”第二个题目。
(3)结合例题的过程,小组交流讨论,发表意见。 ①
3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43可以看成是把一个整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 43可以看成是把一整张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 4②
总结:子可以看成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 注:强调“把1个整体平均分”。 我们今天认识了
223、、,它们也叫做分数,你们还可以举出一些其他的分数吗? 344教师将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到黑板上,提问:好,大家都能找到这么多的分数朋友,真不错!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3.教学分数名称。 (1)说一说。
①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8
②结合具体的例子
3,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4③让学生自己举例读一读。
④老师强调: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2)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进行“试一试”。
让学生自己写出几个分数,说一说分母和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2)实践活动。
①以同桌为小组,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
23和,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55②进一步提问:三、巩固练习
213111是几个,是几个,2个比3个大还是小? 5555551.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并纠错。 2.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3.选择题。
把10棵树平均分成5份,2份是总棵数的( )。 A.五分之一 B.五分之二 C.五分之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能说一说吗?
第3节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比较同分子(分母小于10)的两个分数大小。 2.比较同分母(分母小于10)的两个分数大小。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在“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比较两个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
9
情感态度
1.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乐于与同伴交流,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是1和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难点:理解分数大小的意义。
教具学具
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六等分的圆形纸,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吗?
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行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看到路上好多卖月饼的。悟空高兴地说:“啊哈,今天是中秋节,好多月饼哪!”八戒流着口水说:“师傅,咱们就买些月饼尝尝吧。”唐僧说:“吃月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
唐僧说:“1个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多少?把这个数写下来。” 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是什么吗?) 唐僧又说这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3个师兄弟,每人分多少?请写下这个数。” 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是什么吗?) 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那你希望怎么分这个月饼呢?” 八戒心想:我肚子这么大,一定要吃多一点儿!可是应该怎么分呢? 小朋友,你能给八戒出出主意吗? 其实,这就转化为比较
11块月饼和块月饼的大小,也就是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问题。2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学习
1.教学“涂一涂、比一比”。
(1)取出课前准备好的2张圆形纸,一个将圆二等分,一个将圆三等分。
10
①一个整圆的
1是多少?涂上颜色。 2②一个整圆的
1是多少?涂上颜色。 3③哪一部分大?
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比较方法。
a.比较哪个部分占的面积大,哪个部分就大; b.叠加的办法比较。 ……
④用什么符号比较数的大小? 说明
1111>和<。 2332⑤回到故事中,解决八戒的问题。
(2)取出课前准备好的2张圆形纸,一个将圆六等分,一个将圆四等分。
①一个整圆的
1是多少?涂上颜色。 61是多少?涂上颜色。 4②一个整圆的
③哪一部分大?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比较方法。 a.比较哪个部分占的面积大,哪个部分就大; b.叠加的办法比较。 …… ④说明
1111<和>。 6446⑤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对于同一个圆,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反过来,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2.教学“看一看,比一比”。
(1)出示第一组图片,由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
13、在这里的意义。 44 11
31 44(2)在 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3)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①在小组间讨论。 ②课堂代表发言。 ③整理结论:
313131里有3个,所以比大,用式子表示:> 444444(4)出示第二组图片,比较
35和的大小。 88
35 88学生交流讨论,说明理由。
31511135里有3个,里有5个,因为3个的面积小于5个的面积,所以<。 88888888对于其他的理由,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评价。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2.“练一练”第2题:学生结合线段比较分数大小,集体订正答案。 3.“练一练”第3题:集体做以
35<,学生独立完成剩下的题目,集体订正答案。 884.“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先找出最大的分数,然后按顺序排列,小组交流并汇报。 5.“练一练”第5题:看学生接受水平和课堂进度进行。 (1)首先让学生讨论这四个分数的意义,然后涂色。
12
(2)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并且写出分数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尝试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可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