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锡剧概述
无锡是锡剧的诞生地。清道光年间锡剧就流行于无锡农村,民国初年进入城市。锡剧初名滩簧,发源于无锡羊尖、严家桥一带农村,由山歌小调演变而成。早期曾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故又被称作?花鼓滩簧?。解放后,经锡剧艺人的共同努力和其他文艺
工作者的帮助,锡剧在表演艺术、音乐唱腔、舞台美术设计等方面有很大改进和提高,成为江苏省的主要剧种和华东地区的三大剧种之一。
锡剧,俗称?无锡滩簧?,(据文学记载: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无锡、江阴、 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解放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 长江三角洲I。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 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有锡剧团四十余个。跃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列为江苏主 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目前,江苏省内有锡剧团十多个。锡剧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
时期称?文戏?,建国前后称?常锡剧?,至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始统称?锡剧?。 无锡滩簧原称?无锡东乡调?或?东乡小曲?。无锡县东北乡羊尖镇严家桥一带,擅唱山歌,
?东乡调?本来是农民自唱自乐的山歌、小调,从太湖沿岸传播开来,受到说唱文学形式的影响,尤其是无锡县农村中特有的民间舞蹈?调采茶?的影响,初具了?滩簧戏?的雏形。它与吴歌有着血缘关系。当年,叶圣陶先生在北京看了锡剧演出,赞美锡剧是?太湖 红梅?。
锡剧的特点是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既是地方戏曲之花,也是通俗化的农民戏曲、农民文艺。
无锡滩簧是从山歌小调发展而来,其特点:一是锡剧保留着唱山歌的本色,至今锡剧的演唱办法,都是用本嗓演唱的,不同于有些地方戏用真假嗓结合的。二是锡剧乐曲的结构,是起调、清板、落调,只在起调和落调时用音乐伴奏,中间全是清唱,不用胡琴托腔,唱句字多腔少,仅在开端和结尾时腔稍多,基本上是叙事山歌的曲体。三是唱词都是口语化、通俗化的群众语言,有的则是山歌和民谣的汇合。它起源于山歌,在流传中又受到?弹词?、
?宣卷?、?说因果?等的影响,逐步发展成为锡剧。
二,锡剧历史
锡剧的形式和发展,在滩簧阶段,一般都有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即为: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时期。
?对子戏?:演出形式比较简单,凡由二人一对,一男一女同场演唱的称?单对子戏?;由 二男一组、二女一组同场演唱的称?双对子戏?,进而又有一出戏独立演出的?散对子戏? 和合数出为一本连贯性演出的?本头对子戏?。初时,不设台,不化妆,在田头或是打谷场
上演唱,后来才用四张方桌拼合,或用椿凳、门板、寿材板之类拼搭成戏台,搭后台化妆,略施脂粉,那时,女角都是男扮的,穿临时借来的新郎新娘衣服。初时不用道具,男旦用手帕,小生用折扇比划各种动作。演唱时,旦角先出场,唱四句头?开篇?,唱时用小步子扭斜角方向,换位走向另一台角,这种变换位置的唱法叫?走四方?,是照顾到多方面的观
众,至今还保存在传统表演程式中。?对子戏?都以?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为主,故亦叫?三小戏?。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演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是无锡滩簧的原始形式。
?同场戏?:到了清代末叶,由于?对子戏?发展,内容增多,事件复杂,没有三、四、五个演员同时出场,
就无法处理和突破,于是,?同场戏?就开始产生。在发展过程中,又可 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叫?小同场?。随着出场的演员增多,戏的场次也增多了,剧中的环境、地点、时间转换上的限制也消除了。到了清末民初,进入了后一阶段叫?大同场?,即多数演员同时
登台,甚至增加到十多个演员演出。?小同场?是在农村演出时的产物,?大同场?则是进
入城市以后的产物。进入城市后,演的戏大多采用宣卷(宝卷)上的故事,对弹词故事的吸收也很明显,一方面,城市里的剧种交流方便,易于接受其他文艺、电影、话剧、曲艺的影响,使滩簧小戏的形式获得壮大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演出内容上,?对子戏?时期的
剧目逐渐消失,农民开始退出舞台,最后完全让位给公子、小姐、太太了。城市反过来影响农村,这是锡剧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二十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京、簧合班?,即是滩簧班子和京剧演员的合作。出于锡剧艺 人的需求,一些从衰落的京剧班子出来的演员,自然地转向锡剧班里当起了业务指导,192
7前后,已形成风气,如《秦香莲》中,陈世美唱京腔,秦香莲唱簧调;《玉堂春》中,王金龙?嫖院?时唱?簧调?,苏三?起解?时唱京腔,这称做?雨夹雪?。三十年代初,
宜兴人何志尚,曾在京剧草台班中点燃汽油灯,做了二十年,天天看京戏,记住了大量的 京剧,后来参加到李庭秀的李家班里当?大衣箱?(管理服装的),把《换刀杀妻》、《狸
猫换太子》、《胡奎卖人头》等京戏带进了锡剧,还首排了《樊梨花》、《封神榜》、《孟丽君》等大型连台本戏。京剧老生黄翠芳,改唱锡剧后,一直从事锡剧工作,解放后成为无锡市锡剧团的锡剧老生。
?无锡滩簧?何时形成,据道光五年(1825)刊印的《履园丛话》中记载,这时的滩簧已
以?新奇?替代?老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南文联举办艺人集训班,锡剧老艺人周友良说他的父亲在十来岁时(指道光十年左右),在无锡农村已看到过滩簧戏。早前,唱滩簧的大都是农村里的竹匠、木匠、瓦匠、缝衣匠等,农忙时生产,农闲时演唱,他们都是唱山歌的能手,?调采茶?的能手,村中每逢春节和?待秋斋?(庆丰收的活动),都会邀请他们演唱。嗣后,就有了季节性的班子,旺季聚班,淡季散班以及长年不散的四季班,出现了半职业化和职业化的班社。
?滩簧?名称的说法,《清稗类抄》称:?滩簧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也。?由此可见, ?滩?就是?说?的意思,?簧?应是?唱?的意思,?滩簧?实为指?说唱?而言。
?无锡文戏?的诞生,跨进了锡剧的文戏时期,是又一个重要转折。1935年,江苏严禁滩 簧。伪江苏省第一区党务指导员办事处下令无锡县党部严加取缔?淫剧?。9月27日,无 锡第一台、中东、中央、耀记等戏院在报上联合刊登宣言,责难当局对滩簧?既不改良, 又阻止改良,是对不起无锡社会的?,同时,各戏院联名向伪省党部、伪省教育厅具呈宣 称:?誓死反抗任何不公道的待遇?,要求?派员来无锡调查处理?。10月5日,伪省党
部派委员潘国俊前来调查观看,无锡第一台在《人报》、《锡报》上刊登广告,使用?无锡文戏?名称?公演《克宝桥》?。潘委员观后表示?甚为满意?,并称?无锡文戏在艺术上、社教上评价都是极高的??(滩簧)假使都能这样,是绝无疑异的?,对递送的一份《无锡文戏改进意见书》表示同意。
当即成立了?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聘请当时在无锡社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担任戏剧教授的谷剑尘为委员(谷教授为浙江上虞人,二十年代初,即和应云卫等在上海组织成立?戏剧协社?,还和沈雁冰、郑振铎等
成立了?民众戏剧社?,影响很大)。?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在谷剑尘的主才e下,讨论了?无锡文戏实行彻底改革的方案?,发出了?征集各界对无锡文戏批评改进之意见?,作出了?训练滩簧演员的办法?,规划了?定期出版研究专刊?、等等措施,使?无锡滩簧?进入了?文戏时期?,也为锡剧开创了新局面。随后,苏州成立了?苏锡文戏改进会?,上海成立了?常锡文戏改进会?,江阴成立了办事机构。后来,文戏渐衰,锡剧又归纳为?锡帮?(含江阴、苏州、常熟),?常帮?(含宜兴),乃有?常锡剧?之名称。
锡剧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据1961年10月江苏省地方戏剧院编印的《锡剧老艺人座谈会》、《锡剧传统剧目工作座谈会》等有关资料统计,锡剧传统剧目约计有277个。
(一)、对子戏时期约有60出,是锡剧在滩簧小戏时期的剧目,其中,有一些?卖?字戏,如:《卖馄饨》、《卖桃子》、《卖汤团》、《卖花带》、《卖草囤》等,有的自苏滩中吸收改编的。有一些?摘?字戏,如《摘毛桃》、《摘菜心》、《摘石榴》等,有一些?借?
字戏,如《借汗巾》、《借披风》、《借黄糠》等,这些剧目,大都以农村民间日常生活中男女相爱悦的故事为题材,属农村小戏。这类戏里涉及男女私情,往往占了很大比重。据女花旦储素珍称:有的戏早就受到老一辈艺人的抵制,露演不久即告辍演,如?母女偷
情《摘菜心》,父子同科《陆卖饼》?,只听到说法,内容已不详,有的则仅存剧名,剧情也难以查考了。也有一些剧目看艺人功力的,如《盘陀山烧香》,烧香路上,一咱遇到三百六十行,便要唱出各行各业的特色,如算命、相面、卖拳头、剃头等,并要运用各地方言演唱。
(二)、大、小同场戏时期约有102出,是锡剧在滩簧戏后期的剧目。其中,?记?字戏特
多,如《牙痕记》、《烧骨记》、《咬舌记》、《灰阑记》、《蓝衫记》、《金环记》、《鲫鱼记》、《红鞋记》等,这类剧目的题材,已从农村现实生活开始转向古代生活,人物显著增加,情节更见复杂,大都系从宝卷中吸收而来,在内容上亦已出现了凶杀、淫秽、迷信等不健康成分,后来在滩簧班子里已很少演出。
(三)、京、簧合班时期的剧目约计34个。京剧艺人的介入,带来了一批京剧剧目,锡剧 以吸收文戏为主,多从才子佳人及公案戏入手。这类剧目,有《吕布与貂蝉》、《宝莲灯》、
《红鬃烈马》、《武松杀嫂》、《薛刚闹花灯》、《金玉奴》、《斩经堂》等,大都是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的产物。全剧演出时依然充满锡剧的语言特色和乡土气息。例如:《昭君出塞》、
《陈杏元和番》(即《二度梅》)、《隋炀帝看琼花》等,更以穿插苏南民间舞蹈?调采茶?、 花灯、花鼓、小曲为主。另有一些剧目,如《梁祝》、《碧玉簪》等,受越剧影响而移植。
(四)、连台本戏,约计29个,每个10-20本不等。如《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包公案》、《七侠五义》、《血滴子》等,演出侧重点已转移到机关布景及灯彩上,故通常又称
?彩头戏?。这类戏中常会出现?空中飞人?、?池女出浴?、?骷髅跳舞?等场面,以新奇取 胜。甚至猪八戒与蜘蛛精在盘丝洞中、纣王与妲妃在鹿台之上,边饮酒取乐,边观赏?西 洋舞?。其内容均以神怪、荒诞故事居多。但是,其中有一些?征番戏?,它与沦陷时期群 众的心态有关,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的抗战呼声。
(五)、弹词戏,约计39个剧目,这些弹词故事都是民间最熟悉的佚事、传说和传奇,演
出效果较好。如《珍珠塔》、《双珠凤》、《玉晴蜓》、《白蛇传》、《孟丽君》、《孟姜女》、《何文秀》、《杨乃武与小白菜》、《描金凤》等,由于弹词的章体与说表、道白、唱词和戏曲较为靠近,不必大动故事结构便能搬上舞台,为同场戏吸收。
(六)、时装戏,有7个剧目。如《啼笑因缘》、《秋海棠》、《枪毙阎瑞生》、《黄慧如与陆根荣》、《苦命的女单帮》等,都是根据电影、小说改编而成,有的来自沪剧,俗称?西装旗 袍戏?,有的来自滑稽戏和通俗话剧。
(七)、乡土戏,有6个剧目。如«卜灵望》、《陈阿尖》、《一条黄瓜三扁担》、《显应桥》等,根据地方实事和民间传说编写,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三,锡剧唱腔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 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20世 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由苏滩和评弹衍变出来的一种说 唱曲调)的?玲玲调?,苏滩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拔子?以及[春
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改革后的锡剧音乐,面貌一新,曲调柔和、流畅、轻快,具有?江南丝竹?特色。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 锡剧常用的曲调系统,
1、慢大陆:如《珍珠塔》方卿在花园中,采萍送方卿一锭银后感慨的唱段:?姑母. 你枉为方家骨肉亲.不及Y头小采萍...?就是慢大陆的曲调。
2、中极大陆:如《珍珠塔》方卿和姑夫见面的一段唱.双推磨开头何宜度出场唱的‘炮 竹声声震天响---满腔怒火高万丈’的八句就是中极大陆调.
3、快板大陆:激动时唱的 4、大陆倒板:出场在幕后唱的.
5、大陆紧拉慢唱:如《珍珠塔》跌雪中??
6.大陆流水如《玉蜻蜓》庵堂认母(周东亮、袁菊芬)唱的?数到这尊长眉仙.历历 往事在眼前...?
7、新大陆:吃面条里结束用的
8、南方调:结束或者其他地方用的,比较欢乐.
9、反派洪调:反面人物上场唱的如《摘石榴》里?小生名叫那个赵自茂.? 10.三角板---是唱和说的一中.四句中第一和第四为唱,二.三句为道白。 11、慢簧调:如《双推磨》何宜度唱的?豆浆味道? 12、中极簧调:经常用的
13、簧调开篇:如【拔兰花】中?春二三月草回芽?^
14、老簧调:如《珍珠塔》中姑母看相的唱?我把你从头看到脚更下....?如《双推
磨》中推磨时用的也是老簧调.后为紫竹调.
15、簧调流水:如《吃面条》里女唱的?...他啊一到外面就糊涂好样不学学坏样...
16、簧调紧拉慢唱:比较着急和伤痛时唱的.
17、反弓簧调:《梁山泊祝英台》里?十八相送?和《海霞》里的?线儿长? 18、长三调:如《摘石榴》里刘金秀上场唱的?悟桐落叶正交秋..? 19、媒婆调:媒婆做媒出场时唱的
20、行路调:如《双推磨》何宜度帮苏小娥挑手时唱的??
21、说头板如《珍珠塔》中?哭塔?中女腔?一见珠塔痛断肠....??说头板?开头 四句或八句必须转?哭调?再转?簧调?...
22、哭调:如《珍珠塔》?跌雪?中男腔哭调?一见珠塔心惊喜,不由方卿泪滔滔?... 转中极簧调?昨日花园错怪你...?
23、迷混玲:如《嫁媳》中?风卷残荷正秋天...?
24、玲玲调:如《双珠凤》中?枝头鸟儿?枝头鸟儿声噫亮...
25、太平调:如《双推磨》中苏小娥---黄昏敲过一更鼓.房内走出我苏小娥.... 26、摇板:剧本戏里用的很少.而在?幕表戏?里用的很多.
还其他的民间小调
金陵塔,补缸调,银钮丝紫竹调,绣红苞四季春调,哭七七.道情调;孟姜女.湘江 浪;无锡景.山歌调等等.....
四,锡剧行当
锡剧的角色行当虽有分工,但较粗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对子戏阶段,男角称?上手?(或称?左口?),女角称?下手?(或称?右口?)。
小同场时期,角色增多,角色行当已由对子戏的?三小?发展为小生、老生、滑稽(丑)、老旦、花旦五行。
大同场时期,进一步分行,小生有?风雅?、?文武?之分,老生有?家庭老生?、?文 武老生?、?奸雄老生?之分,滑稽有?潮流滑稽?(演唱时事新闻)、?呆派滑稽?(又称?冷 面?,以阴噱见长)之分,老旦有?家庭老旦?、?彩旦?之分,花旦有?青衣悲旦?、?文武
花旦?、?闺阁花旦?、?风骚花旦?、?小旦?(又称?Y头旦?)之分。各行根据不同角色,又分成各种小行。1、小生:分风雅小生、文武小生、反派小生(亦称?滑稽?小生)。
风雅小生扮演各类青年书生,重唱工,如《珍珠塔》的方卿等。
文武小生扮演各类青年武将,文能唱、武能打,如《五虎平西》的狄青等。 反派小生扮演各类纨绮子弟,唱腔多为大段“中急板”,如《何文秀》的张堂等。
2、老生:分家庭老生、文武老生、奸雄老生。
家庭老生扮演员外、官员一类角色,重唱工,如《珍珠塔》的陈培德等。文武老生扮演各类将帅,亦要能唱能打,如《换刀杀妻》的李广等。
奸雄老生扮演各类阴险奸诈的官员,唱念都用虎音,如《五虎平西》的庞吉等。
3、滑稽:分潮流滑稽、呆派滑稽(亦称?冷面滑稽?)。
潮流滑稽扮演各类诙谐风趣人物,善于演唱当时当地新闻
呆派滑稽扮演各类呆傻、憨厚人物,善以?阴噱?取胜,如《双珠凤》的来富等。4、老旦:分家
庭老旦、彩旦。
家庭老旦扮演各类心地善良的老年妇女,重唱工,如《珍珠塔》的方杨氏等。彩旦扮演正直泼辣或虚情假意的中老年妇女,表演上能唱能做,动作灵活。
5、花旦,分青衣悲旦、文武花旦、闺阁花旦、风骚花旦、小旦。
青衣悲旦扮演各类端庄稳重的贤妻良母,重唱工,如《侧美案》的秦香莲等。 文武花旦扮演各类青年女将帅,要文能唱、武能打,如《三请樊梨花》的樊梨花 闺阁花旦扮演各类官家千金或名门闺秀,唱段较为细腻、文静。
风骚花旦扮演各类风流妇女,唱做都较为放荡,如《天雨花》的辛含春等。小旦扮演各类美丽窃窕的少女或聪明伶俐的Y环,唱做都较为活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