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省潮州市高级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

来源:伴沃教育


广东省潮州市高级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本卷满分120分,另加10分附加题。完成时间120分钟。 题二 号一 三 (一) (二) (三) (四) 附加题 总 分 得分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② 鸟向檐上飞, 。(吴均《山中杂诗》)

③ 王维的《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 , 。

④ 幼年仲永天资聪慧,表现为“ , ”而到了青年时期,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出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 ”请用文中句子回答。(《伤仲永》) ⑤《木兰诗》中形容北方苦寒,极言军旅生活艰辛的诗句是: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jū gōng( )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qí dǎo( )的钟声也响了。 (3)shēn suì( )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 (4)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 chìtîng ( )的热爱。 3.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沙漠地区的秃鹰个个都是捕猎高手,却很少单独出去,这与沙漠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有很大关系, ,这种环境下,为了避免被天敌捕获,许多弱小动物都有很强的逃生能力, ,对秃鹰来说, 想获得 足够食物,单干就不如合作。

A 因为 但是 只要 B 所以 因此 只要 C 因为 因此 如果 D 所以 但是 如果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纸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B.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C.每一个有志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D.这一仗,我们击落了敌人的大批飞机和坦克。

5. 下面是某同学为毕业晚会准备的开场白,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 上续写两句话,使之与前面句子构成排比。(4分) 怎能忘却初入校园时的好奇与激动? ? ?时光飞逝,我们长

成翩翩少年;蓦然回首,我们从起点来到终点。在这告别同窗、告别恩师、告别母校的时刻,让我

1

们尽情倾诉,让我们放声高歌,让我们敞开心扉吧! 二、阅读(46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8题。(1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当权 B 但当涉猎 但:然而、却 ...C 卿今者才略 才略:才干和谋略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

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8、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请予以说明。(4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11题。(9分)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9.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向: .(2)日月广明之道 道: .

10.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榔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11.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2-14题。 (10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2.选出对选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该段运用了准确的形容词、动词描绘百草园中的景物,充分体现百草园之乐。 B.该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所写事物的喜爱之情。 C.该段从形、声、色、味、感等几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2

D.该段写了许多事物,对“我”来说,除了蜈蚣和桑椹,其它事物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13.在选段的描写中,作者视野开阔,涉及广泛,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3分) A.作者写了泥墙根一带的诸多动植物,有动有静,有详有略,恰到好处。 B.本段描写是先详后略进行的,也可以说描写是从具体到概括。

C.百草园的景物,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非常新奇。

D.作者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两个“不必说”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

14.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4分) 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5—18题。(17分) 薄暮下的刀锋

①一如大雪覆盖旷野,遮其丑陋,使其美白,风霜侵袭颜面,去其鲜润,使其粗糙,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譬如眼前这个人——

②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③至楼口,我说:“你且等一等。”他笑笑:“好,不急。” .④我住的是一楼,出门来时,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

⑤一大一小,两把刀,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心想,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接过刀,他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刀,虽光亮唬人,却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一试,果然。

⑥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手柄一转,火星一闪,刀刃立现,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有些不耐烦:“干吗不用砂轮,不过是把切菜刀。”他说:“您这把是合金做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一把四块。”说完,他似乎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红了。脸红的应该是我,他却先红了,让我心生一丝惭愧。

⑦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不断反复。其间,他点燃了长杆烟袋,衔在嘴上,因为温长,烟火竟断了数次。他那个样子,让我惊疑:他这是出来做买卖的吗?

⑧这把刀好了,竟用了近半个小时,看了一眼那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我说:“这一把就不磨了,凑合着用吧。。”他说:“那可不成,刀既然到了我手里,就属于我。”他把刀固定,然后再点燃了烟袋,重复着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不耐烦地进了屋,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⑨不知为何,我总不时到临街的阳台看一眼那人。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脸色很黄,一如土地。到了后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⑩知他快完成工作了,走出去,掏出十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他坚决把两元毛币塞进我兜里,说:“八块钱是我的手艺,十块钱就是贪心了。”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望着匠人,突然想起一句台词,情不自禁喊了一句:“磨剪子来戗菜刀——磨剪子来戗菜刀——” ⑪真有数邻人拿刀出户,没想到他却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黑,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模

3

糊,会磨不好。”见来人近了,他说一声“再见您哪”,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⑫最先来到的是教历史的张老师,他满疑惑,听我言说后,他唏嘘不已:“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15. 标题“薄暮中的刀锋”中“刀锋”的含义是什么?(4分)

16. “我”对匠人的称呼由第③段的“你”到第⑪段变为“您”,根据文意,谈谈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4分)

17.第⑨段中画线语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写得非常传神,请加以赏析。(5分)

18. 下面哪段文字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说说你的理由。(4分)

A.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厚暗,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

B.我站在昏黄的路灯下,端详着匠人磨好的菜刀,那刀锋闪过一丝光芒,夺人心魄,竟让人不敢直视。

三、作文(50分)

回首岁月,品味生活,童年的快乐多了一份色彩,妈妈的唠叨多了一份温馨,老师的批评多了一份关爱„„这一切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

请以“ 伴我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用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记叙文,不少于500字。③文章内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班级。

题目: 伴我行

4

(500字)

5

四、附加题: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3题(10分)

他拿走了她几乎所有的旧东西——旧衣服、各种各样的物品、狐皮大衣,卖了七百卢布。他把这笔钱都给了他的教子,吃利息去了。他的教子是个做水果生意的犹太人。 他丧失了最后一点儿廉耻心,吝啬到了疯狂的程度。

他几乎寻遍了以前的每一个老朋友,逐一向他们诉苦、乞求,说孩子弄得他一文不名,行行好吧,给点钱! 他利用人家以前对他的尊敬,弄了一大笔钱,他拿着这一把大票子,像逗小孩似地在外祖母鼻子尖儿前晃悠:

“傻瓜,看见了没有,这是什么?人家可是一分钱也不会给你!” 他把所有这些钱都给了一个毛皮匠和这个毛皮匠老板的妹妹,他要吃利息。 家里花钱上是严格分开的,今天外祖母买菜做饭,明天就是外祖父。 该外祖父做饭的时候,吃得就特别差。而外祖母则总是买最好的肉。

茶叶和糖也分开了,但是煮茶是在一个茶壶里,到这时候外祖父就会惊慌地说:“慢,我看看,你放多少茶叶?”他仔细地数着茶叶,然后说:“你的茶叶比我的要碎点儿,我的叶子大,所以我要少放点儿!”

他还特别注意倒在两个碗里的茶的茶色和浓度,份量当然更在仔细考察之列。 “最后一杯给你吧?”外祖母在把茶倒净以前说。 外祖父说:“好吧!”

圣像前长明灯的灯油也是各买各的。在共同生活了五十年以后,竟然走到了这一步! 看着外祖父的所作所为,我感到又好笑又令人生厌,而外祖母则只觉得可笑。“人越老越糊涂!”“八十岁的人了,就会倒退八十年,让他这么干下去吧,看谁倒楣!”“咱们俩的面包我们来挣!” 我也开始挣钱了。

逢节假日就走街串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片儿、烂纸和钉子。

把一普特破布烂纸卖给旧货商可得20个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十戈比或着八个戈比。 平常放了学也去捡,星期天去卖,一下子能得三十到五十个戈比,运气好的时候还要多。 每次外祖母接过我的钱,都会急忙塞到裙子的口袋里,夸奖说: “真能干,好孩子! “咱们俩完全可以养活好自己!”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似的大鼻子尖上。

1、文段选自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 的自传体小说《 》(2分) 2、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写出外祖父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6

3、文段写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之后,我与外祖母生活的情景,从“我”的眼中看,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七年级语文科试卷--答案 1、(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云从窗里出;(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受于人者不至也。(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鞠躬 祈祷 深邃 炽痛 3、C 4、A

5、怎能忘却课堂讨论时的投入与争执 怎能忘却操场运动时的汗水与欢笑 6、B 7、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8、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 。 9、(1)刚才 (2)道理 10、C(3分)

11、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每点1.5分,意思符合即可)12、D ;13、B 14、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15、①明指匠人在薄暮中为“我”磨的刀刃(2分);②暗含解剖自我,探求人和事的本质的寓意(2分)。 16、开始,“我”并不了解匠人,有所戒备、轻视,所以证据不够尊敬,用一般性的称呼,称“你”。(2分)后来,“我”对匠人有了较深的认识,对匠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所以改称为“您”。(2分)。 评分说明:对用“你”的理解,答出“不了解”、“一般性称呼”即可给分。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匠人在夕照下的身姿比作剪纸(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匠人磨刀时的专注情态(2分),也映衬出匠人的纯朴,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思考(1分)。

评分说明:剪纸多把纸剪出物体的轮廓来展现事物的形象。文中作者把匠人工作的身姿定格,是有意突出其专注;又略去周围的种种繁杂的景象,用干净明晰的画面映衬匠人的纯朴;而这样纯净的画面也会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匠人这个小人物形象的更多思考。

18、示例一:选A段。A段与开头“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相呼应,1使文章的结构更完整。(1分)更有利于点明应该透过表面来体察人和事的本质的主旨。(2分)B段过于强调刀锋的锐利,“让人不敢直视”,显现出的敬而畏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从匠人身上得到的认识和作者要进行的自我解剖不一致。(1分)

示例二:选B段。B段照应题目,与标题“薄暮中的刀锋”相呼应;(1分)很好地表达了“我”对匠人敬业、真诚等美好品质的敬意。(2分)文末已借张老师的话说出了匠人的品质,文章到此结束,会让读者更有回味的余地。所以不用补写A段。(1分)

评分说明:只有选择,没有分析不给分;有选择,但分析不合理可酌情扣分;也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附加题:答案1、高尔基 童年 2分 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能写出两个就得2分)写出了外祖父的吝啬,贪婪,自私的性格。(2分)

3、外祖母慈祥,善良,能干,对我的同情及对我有着无私的爱。(要求结合文段分析) “外祖母则总是买最好的肉。”可看出外祖母的善良 “我感到又好笑又令人生厌,而外祖母则只觉得可笑”。“咱们俩的面包我们来挣!”可看出外祖母的善良、能干

7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似的大鼻子尖上。”可看出外祖母对我的同情及对我有着无私的爱。 (分析两点就得4分)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