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献综述1

来源:伴沃教育
关于《当代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因素(抑郁与自杀)》的文献综述

09心理矫治 119030915140034 尤军

引言

在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和经济高速发展和体制的转型的大环境下,自杀这个看似神秘的古老行为越来越多发。作为高学历与智慧代表的大学生也同样有这种倾向,似乎抑郁更偏爱这一特殊人群。我们所熟知,自杀与抑郁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其中的关系和原因是改变自杀状况和改善大学生心理的重要途径。

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先于我国研究自杀现象,在该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被称为自杀学创始人的迪尔凯姆给自杀下了这样的定义——“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发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死亡”。由于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家,主要从社会学角度论述了自杀。但仍然指出了抑郁与自杀——“忧郁性自杀”。后来的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然而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西方的研究仅适用与西方,而在我国则是一个例外。因此国外的研究成果仅有借鉴和对比的价值,而更多的需要我国学者的探究。

国内的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起步较晚,而且民众避讳该问题,但是仍然取得了进展。我国学者对自杀做了本土化的定义——“有意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而至死亡的”。同样给抑郁现象下了定义——是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患,抑郁时的心境与人们所熟知的悲伤相似,但较持久,病人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重则忧郁沮丧,悲观绝望。国内学者对自杀与抑郁关系的研究,把自杀分为几类的同时也把抑郁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进行了分别研究,对此又更仔细和深刻的研究。将自杀的研究范围缩小到大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对此的分析也相对的缺少分类别和分层次的研究。而且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抑郁症对大学生的研究,而对抑郁(正常抑郁与不正常抑郁)与自杀的研究只是一笔带过而已,而且认为抑郁自杀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结论

综上所述是相关抑郁与自杀研究的大致概述和主要的观点,就我国的大学生抑郁与自杀来讲,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地方。比如大学生自杀时的心理是否抑郁很严重?大学生抑郁者有自杀倾向的大体概况等等。

主要参考文献

1. 迪尔凯姆·自杀论·商务印书馆·1996-12

2. 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重庆出版社·2006-11 3. 翟书涛·选择死亡·北京出版社·2001-8

4. 许燕·救援生命 重建希望:大学生自杀的鉴别与预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

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