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科版《水结冰了》优秀公开课教案2

来源:伴沃教育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3课。教材用冬天水面的冰、屋檐下的冰等场景引入,唤起学生 “温度低时,水会结冰” 已有认知,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水结冰后的变化”,从而开展一系列“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的活动。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猜想;其次是让学生进行“创设温度不断下降的环境,观察水结冰的过程”的实验,让学生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和温度的变化;然后是学生进行“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观察活动。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水结冰的条件、水结冰后的变化以及冰还是原来的水吗等问题的看法,希望学生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本课作为《水》单元的第3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上节课对水加热过程的观察,学生对水的状态变化有了一定认识。本课研究让水的温度一直下降,水向周围放热,凝固成冰的过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水结冰只是状态的变化,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建构“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

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质,许多学生也有过接触冰的经历。他们知道温度很低的情况下,液态的水会变成固态的冰。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水在什么温度时可以变成冰,也不曾仔细观察过冰的特点,如冰是有固定形状的;也很少有学生知道水结冰后的其他变化,如体积变大。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观察到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 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

成了固体状态。

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 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 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 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在自然环境中,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出示情景图片:冬天屋檐下的冰、水面的冰。

提问一:这个场景我们在什么时候能见到? 提问二:到了冬天,水容易结冰,原因是什么? 2. 出示一支试管(内有清水)。

提问:如果让试管里水的温度一直不断下降,会怎样?

3. 揭示课题:水结冰了。

设计意图:运用冬季场景,唤起学生的前概念“冬天的环境温度低,液态的水就会变成固态的冰”,并将水结冰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

二、探索

观察一:水结冰的过程

1. 出示实验材料:一支试管(内有约四分之一的清水)、一个冰杯、食盐、温度计。(幻灯片给出提示: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水的温度越来越低吗? 2. 引导小组讨论:

(1)水到了多少摄氏度的时候会变成冰?怎样才能知道? (2)预测水在结冰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3. 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浸入碎冰前,在试管的水面处做标记; (2)持续测量水温,直到结冰; (3)完全结冰后,标记冰柱的高度。 4. 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 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汇报句式:我们经过测量,发现水在______摄氏度时结冰了;经过观察,发现水结冰后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

6. 小结:温度下降,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体积变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和交流水结冰的温度和水结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水温变化的过程以及其他各种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水如何结成冰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

观察二:水和冰的异同点 1. 观察冰的特点。

引导:观察试管中的冰,简单说说冰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归纳。

提问: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 出示维恩图,指导记录方法。 4.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先开展观察冰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冰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颜色、透明度、温度、光滑度、硬度、易融化等,再通过归纳和梳理,进一步比较冰和水的异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冰是固态的,水结冰后,形态发生了变化。

三、研讨

全班进行交流研讨:

1. 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2. 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3. 冰还是水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希望通过充分的交流研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结冰只是状态的变化,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概念。 【板书设计】

水结冰了 温度下降

水 0℃ 冰

会流动

【记录单】

记录单一 水结冰时的温度记录

时间 温度 我们经过测量,发现水在______摄氏度时结冰了;经过观察,发现水结冰后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没有固定形状 液体 无色无味 透明 不会流动 有固定形状 固体

记录单二 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通过填写维恩图,将水和冰的不同点写在两侧的空白处,相同点写在交叉的空白处,学生对水和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将有更直观的体会。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冰的观察、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见到过冰,对冰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理解掌握冰的特点并不难,而且学生渴望探究自然界中自己所不熟知的各种现象,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这节课学习,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认

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相关的,还可以为后续的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冰的特点和水结成冰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理解水为什么能结成冰。 评价任务

1.观察比较冰和水的特征,完成维恩图。

2.做水结冰的实验,认识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寒冷的冬天刚过去不久,不知道你注意观察过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周围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吗?(水结冰了)

2.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结冰了》一课。(板书课题:水结冰了)

二、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都见过冰,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学生发言。

2.师:为了便于观察,我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冰,接下来我们就认真观察冰,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知道的冰的特点最多?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3.全班交流: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知道的冰的特点与全班同学分享?现在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4.师:看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冰呢?(固体)结论: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水结冰后形态发生了变化,从液体变成固体。

三、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把水放在冰箱冷冻室内水会结冰,但是水到底在什么温度时才会结冰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2.通过小组交流、看书了解实验的步骤,探讨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用保温杯装满碎冰?要往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是什么道理?

3.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4.小结:要使水结冰,我们要为水创造一个低于0℃的环境温度,当水的温度降低到0℃时,水开始凝结,从液态变成了固态。

四、实践运用

1.你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成冰吗? 2.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呢?

3.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呢?(冰灯、冰淇淋、路滑)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作业

这节课我们成功地让水凝结成了冰,那么冰还能融化成水吗?冰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呢?请同学们预习第四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通过师生谈话直入主题,把学生思维的焦点集中在冰上面,这样快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通过冰与水的相同与不同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冰的特点及与水的相同与不同。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事物的能力。第三个活动“水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是本节课的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我根据“测水的常温——测水在碎冰中水的温度变化——观察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思路进行了教学,重点强调要连续观测和先后顺序。但在教学中,虽然我认为自己准备比较充分,但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和冰的特点,我只好在学生弄清楚如何制作保温箱后将准备的冰橇碎,但由于担心时间问题,冰还未完全弄碎我就给学生倒入保温杯中,导致有的小组同学将试管插入时遇到了麻烦,甚至影响了实验效果。在学生小组探究活动中,我没有作好指导,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导致活动的有效性不高。

由于学生做实验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因此当实验结束要求学生汇报时学生没有认真倾听,这点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培养学生汇报和倾听的能力。

为了让试管中的水早点结冰,我们采用了小试管和纯净水,并将教材中要求的8毫升改为用4毫升,但试管中的水被冰块挡住了视线,虽然各组试管中的水在短时间内都结冰了,但确切观察到“水在什么时候开始结冰的”实在是很困难的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打算不断地用温度计轻轻搅拌试管里的水,既可让水均匀受冷,还可以及时感知到水在什么时候开始结冰,我想这样更容易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