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意义
柴楠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对话、交流、合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方式。那么,对教学中对话教特征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我们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对话教学是建立在平等、理解、信任和民主学的内涵、
关系下的师生、生生间在思想、情感和精神上发生的交流与沟通,以及师生与文本间开放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对话教学的实践过程,反映出对话教学具有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师生合作探究的教育观和师生共同生成的知识观等特征。
关键词:对话教学;内涵;特征;意义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08)06-084-03
不同的知识背景,可以提出不同的认识。从而教师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唯教材论”,把教材当作圣经,不敢有丝毫的改动,学生的任务也不再仅仅是记知识、背知识。由此可见,对话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直接对话,又是教育主体是教师与学生、
与人类文化之间的间接对话。
所以,笔者认为对话教学是建立在平等、理解、信任和民主关系下的师生、生生间在思想、情感和精神上发生的交流与沟通,以及师生与文本间开放的、动态的交流过程。
二、对话教学的特征
随着对话教学由理论论证走向教学实践,学者们对对话教学的认识也逐渐清晰,对话教学的特征也渐趋明朗。
第一,平等民主的师生观。教育理论一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认识较之前的单一主体论有其进步性,但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摆脱二元论“非此即彼”的认识方式。基于二元对立的师生观,不论偏向教师还是学生,处于其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都是不平等的。这种认识从根本上否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关系,这样,教学就变成了一种控制过程,不仅作为客体的一方是被扭曲了的,即使是作为主体的一方也是被扭曲了的。在“独白式”教学中,师生间是“说”和“听”的线性关系,而没有表现出主体间性。师生对话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师生间只有彼此平等,才有“说”和“听”的可能;师生间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下,才能“说自己的话”。同时,“对话”中的说者是谦虚的,而听者是认真的,教师掌握了学生的情况,学生理解了教师的意图,双方在彼此信任中展开交流,既有接纳对方,获得彼此意义的生成。师生之间的这种对话,创造,更有交往,二者相互促进,实现教与学的目标。
第二,师生合作探究的教育观。教育活动是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4]在这个定义中,
对话教学在新课程推进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同,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人必须把对话、交流、合作作为生活与学习的方式,共享交往中的丰富资源,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对生存状况的改造。无论是从个体发展还是从人类社会的进步来看,人的学习与生活都不能离开对话交往。就目前来看,对话教学正在形成阶段,还没有形成一种精神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对话教学的内涵及特征更具现实意义。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对话教学呢?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话教学就是以由对话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但对于其具体内涵的认识,于各自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学者认为对话教学更多的“客观的事表现为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教学理想,并非实”,因此下定义为时尚早。[1]也有学者认为有“对话”就必然存在“关系”,因此认为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师权威和学生中心的消解,对话教学突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话”作强调了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2]还有学者将
为对话教学的主要方法来认识,认为对话教学就是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的交流合作,进而生成意义,构建知识体系。[3]
其实,问答是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对话教学不仅是形式上的问答,如教师“提问”式的教学,学生能够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问答就不是对话教学,而真正的对话是师生间基于共同认识的交流,师生彼此展示自己,聆听他人,不断更新自我认识,达到精神和思想上的深层次的共鸣。狭义的对话仅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广义的对话还可以发生在“文本”即出现在师生视野中的文字、现象师生与文本之间,
等,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实质上就是与文本背后的作者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通过对作者的时空背景、对文本的理解与批判,接纳对方,进而产生对话。在“对话”中,师生由于各自收稿日期:2008-08-29
作者简介:柴楠(1984—),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6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84第13卷第6期(2008)柴楠:对话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意义Vol.13No.6(2008)
教育仅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没有二者的交流和沟通。这容易导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其任务就是无条件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成为要进行适应和要进行调整的人,没有主动性可言,正如弗莱雷所称的“银行储蓄式的教育”。事实上,学生的心灵是需要点燃的火炬,而不是由教师来填充的容器。对话教学重视学生“说话”的权利,学生在“说”与“听”中,了解他人的认识,生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虽然“闻道在先”,但“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知识的更新变化十分迅速,在某些方面学生要比教师“知之甚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话”成为必然的选择,合作探究成为必便要向学生学习,
然的方式。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学生和学生的教师转变成了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而客体则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观世界。通过对话,师生都增加了“对话不仅形成了师生交互性新的东西,都有了进步和提高。的关系,而且也使知识转变成学生个人的认识,使学生的精
[5]神受到对话的启迪和引导。”
“我”(主体)认识、利用的对象,在这种对立的关系中,“我”不能发现自身的意义。布伯认为“我———你”关系是人类应有的真正的基本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与“你”是主体对主体“我———你”关系被称的关系,二者彼此平等,没有主次之别。为是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与你之间直接地、交互地、活生生的精神上的相遇关系,这种关系揭示了人生的意义深度。[7]布伯进而认为,对话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就是主体对主体的“我———你”关系。
对话教学亦是心理学基本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仅仅是单向传递符号系统,而对话教学则可使符号系统重新建构,这一过程是通过对话主体间心理机制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由卡弗等人提出的朝向目标理论可知,个体的任何由意识上升到行动的心理过程都包括三个阶段,即激活、维持与实现。根据这一理论,有研究者把对话教对话情景的维持阶段及对话机学分成对话意识的激活阶段、
制三个阶段。[8]此外,对动机理论、人格特质理论、期望效应理论及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等也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如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是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前己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学习中学习者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主动建构知识。[9]因此,教师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促进者,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究,在“对话”中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引导学生丰富与调整自己的见解。
(二)实践意义
人类正步入对话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而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新千年伊始,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倡导者提出“对话”后,很多人给予了响应,有关对话教学的文章和论述成了热点。可以说,对话教学的提倡是出于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需要。因此,要重新提出“对话”,追求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
从宏观角度来看,研究教学现象之本质的一个前提是将教学主要理解为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这意味着进一步提高了对于其媒体———教学语言———的关注。[10]尽管教学语言泛指师生间的语言交流,但其主要指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即发生在师生间的课堂“对话”中。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就是为课堂中的对话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师生间的“对话”在设计时必须贯彻“面向生活世界,让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舒展学生个性,让想象与创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学会沟通和分享,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机
[11]
的基本理念。只有当对话精神真正融入课堂———这一与体”
第三,师生共同生成的知识观。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一般学生学知识,教材成为师是紧扣教材展开教学:教师教知识,
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和学生仅仅是既定知识的“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成为普遍现象。事实上,书本知识的教授并不是教学的全部,而是实现学生更好发展与生存的一种手段。对话教学认为,教材仅仅是师“话题”之一,师生应围绕教材,结合具体情景,主生间对话的
动构建自身的经验体系,教师与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出发,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对文本做出创造性的理解,形成师生共同生成的知识观。
三、对话教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对话教学是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哈贝马斯认为,现代化的过程造成的最大的负面影响在于人的主体性的失落,为了解放人、拯救人,哈贝马斯提出了“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两个关键概念,“工具理性”发生在生产领域,“交往理性”发生在日常生活领域,现代社会的症结在于工具理性已经跨越了生产领域而开始浸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因此,人类必须通过张扬“交往理性”以解放并拯救自己。哈贝马斯以其交往行为理论著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主体间性哲学,解决了由二元论造成的主客体对立的问题。这种认识“既包含了传统的‘主———客’关系,对科学理性精神作了有效的辩护,又超越了单一主体性缺陷,将主体际关系引入了哲学框架”,是对“主体际困境”的一种哲学解答。[6]在教育活动中,建立在意义活动基础之上的以“对话”为核心的教育主体之间的精神交往,是师生在面对共同的教育客体时所结成的主体际交往关系。
对话教学是马丁·布伯对话哲学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马丁·布伯对话主义哲学的本体是“关系”,关系先于实体,实体由关系而出。布伯认为个体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发——它”与生关系的方式有两种,分别由两个原初词“我—“我———你”来表达。在“我———它”关系中,“它”(客体)只是
教师、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情景中,对话教学才能体现其变革意义。
从微观角度出发,教师在课堂中应继续深入实践“对话”理念。近年来,随着对话教学理念的广泛传播和应用,课堂实践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表现展现出活力,师生的教师“填空”式课堂己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也应当看到,
的问题、“独白”式的对话仍然存在,师生间的对话教学还需
85
第13卷第6期(2008)
要进一步深化、拓展。从更高的要求看,有些对话尚末紧扣知识结构或方法结构进行,或者较少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梳理
[12]和发现过程的意识。例如,在以学生的听读说写为基本活动
Vol.13No.6(2008)
一种新的教学精神———从“主体思维”到[2]万伟.对话:
“关系思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46~49.
[3]康建琴.对话教学:内涵、特征与原则[J].山西财经大学2004,(7):46~48.学报(高等教育),
[4]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9.
[5]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5.
[6]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9,(1):31~32.
——马丁·布伯与新教育思潮[J].比[7]米靖.批判与建构—较教育研究,2003,(3):47~52.
[8]朱德全,王梅.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3):82~86.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9]李宝庆.对话教学初探[D].曲阜:学学院,2003.28
[10]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33~39.
理念与原则[J].课程教[11]张增田.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材教法,2008,(5):18~22.
[12]杨小微.在对话中达于理解———关于中学对话教育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19~24.
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语言类学科中,对话应力求超越简单的技术层面,进入情感的深层次交流。数学及自然学科具有抽象的特点,要求学生以实际事物的支撑积极主动的建构,也就是说,学生要借助于观察、实验与自然事物进行“对话”。人文社会学科更是师生立足于现实而与历史和未来进行对话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个体人与人类精神之间相沟通的过程。不同类型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对话形态,教师只有抓住,才能使讨论摆脱日常言语的零散与常识的肤“概念灌输”和“事实填鸭”,提升讨论的“知识含金浅,超越量”。
总而言之,对话教学之于现实课堂教学的意义不容小对话教学的精神己经体现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视。事实上,
革中,比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以及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性教学等。对话教学所蕴含的教育精神给教学的发展前景带来了新的曙光,指明了有待我们努力前行的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对话教学以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必将使教育领域产生重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刘庆昌.对话教学初探[J].教育研究,2001,(11):65~69.
Th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andMeaningsoftheDialogicTeaching
CHAI
Nan
730070)
(CollegeofEducation,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Gansu
Abstract:Withtheglobal-informationera,thedialogue,communicationandcooperationbecomemoreandmorevaluable.Inthiscase,itisnecessaryforustorecognizeits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andmodernmeanings.Thedialogicteachingisthecommunicationbasedontheteachersandstudents,whoareequal,betweengheirminds,sensibilitiesandspirits.Also,thedialogicteachingistheopen,dynam-icandproductiveprocessbetweenthepeopleandthetext.Thechaacteristicsofthedialogicteachingaretheequalrelationshipofthepeople,thecooperativelearningofeducation,andtheproductiveresultsofknowledge.Keywords:dialogicteaching;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meaning
责任编辑:何启明
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