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色级序、干涉色升降判
断及光率体半径方向和名称的测定(2学时,验证性)
一、预习内容:
消光、消色、干涉现象的原理,干涉色级序的基本特征,补色法则的原理
二、目的要求:
1. 学会正交偏光镜的检查与校正方法; 2. 认识正交下矿物的消光与干涉现象;
3. 认识1~3级干涉色级序的特征;
4. 掌握测定其光率体椭圆半径方向及名称的操作方法。
三、实验内容:
1. 检查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是否正交,目镜十字丝是否与上、下偏
光镜振动方向一致。若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不正交,则需要校正;
2. 观察(3140)方解石的高级白干涉色特征;
3. 利用楔形边法,判断(1106)橄榄石的干涉色级序;
4. 在正交下,使用石膏、云母试板观察(3210)白云母矿物干涉色的升降
变化,分别测定白云母的光率体椭圆长短半径的方向及名称。
四、实验提示
1. 检查偏光显微镜的正交装置
(1) 检查下偏光镜振动方向与目镜十字丝横丝是否一致
① 在单偏光镜下,从岩石薄片(1306、1900)中找一个具有平行(010)
一组极完全解理的黑云母置视域中心,旋转载物台,当黑云母颜色最深时解理缝与目镜十字丝东西横丝平行,即表明下偏光镜振动方向为东西向;
② 若黑云母颜色最深时,解理缝方向既不是东西向又不是南北方
向,则应转动下偏光镜,使黑云母解理缝指向东西向时最黑,即已调好,不宜再动。
(2) 检查上、下偏光镜振动方向是否正交 ① 装上10×倍物镜,调节照明使视域最亮;
② 轻推入上偏光镜,视域完全黑暗,表明上、下偏光镜振动方向
正交;若视域不黑暗,则表明上、下偏光镜振动方向不正交,那么需转动上偏光镜至视域最暗为止。
注:下偏光镜振动方向已调整至东西向与目镜十字丝横丝平行,不宜再动。
2. 观察(3140)方解石、白云石的高级白干涉色
高级白干涉色往往是混合的灰白色,或各色混杂,形成一种与珍珠表面色彩相近的亮白色,但要确定为高级白干涉色应作如下操作。 (1) 在单偏光镜下,将方解石或白云石颗粒置于视域中心; (2) 轻推入上偏光镜,旋转载物台使方解石或白云石处于消光位,然
后继续旋转载物台至45°,观察干涉色特征;
(3) 插入云母板或石膏板,干涉色无明显变化,即为高级白干涉色。 3. 利用楔形边法,判断橄榄石的干涉色级序;
(1) 在岩石薄片中,选择具有楔形边<1106>橄榄石矿物颗粒,其边缘
较薄,向中央逐渐增厚;
(2) 若矿物边缘最外圈为一级灰白干涉色,干涉色级序向中央逐渐升高,并构成细小的干涉色色圈或不连续的干涉色细条带。其中经过一条红色色圈或色带,则橄榄石中心部位的干涉色为二级;经过n条红色色圈或色带,则可确定其中心部位的干涉色为n+1级; (3) 若矿片边缘最外圈不是从一级灰白开始,则不能应用这种方法判断干涉色级序。
4. 使用云母、石膏试板,观察(3210)白云母矿物干涉色的升降变化,分
别测定白云母的光率体椭圆长短半径的方向及名称;
(1) 在正交下,将具有一组平行(010)极完全解理的白云母置于视域中心,旋转载物台使其处于消光位,此时该切面光率体椭圆长短半径分别与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一致;
(2) 继续旋转载物台至45°,干涉色最高,光率体椭圆长短半径与目镜十字丝成45°;
(3) 将云母、石膏试板分别插入试板孔,观察干涉色的升降变化; (4) 根据补色法则,若干涉色升高,则同名半径平行;若干涉色降低,
则异名半
径平行,即可确定白云母光率体椭圆长短半径的方向和名称。
五、实验作业:
1. 观察(3140)方解石的高级白干涉色,在矿片45°位置,插入石膏试板,
云母试板后,观察干涉色是否变化;
2. 使用云母、石膏试板,观察(3210)白云母矿物干涉色的升降变化; 3. 用云母试板,测定具有一组平行(010)极完全解理的(3210)白云母光率
体椭圆长短半径的方向和名称;
4. 应用楔形边法,判断(1106)橄榄石的干涉色级序,并总结每级序干涉
色特征及识别经验;
5. 利用石英楔测定橄榄石干涉色级序。
六、思考题:
1. 在正交下,全消光的矿物都为均质体吗? 为什么? 2. 消光类型有哪几种?
3. 石英在薄片厚度为0.03mm中,最高干涉为一级亮白,而在石英偰试
板中干涉色为什么可达到三、四级?
4. 非均质体矿物(除⊥OA外)的任意切面,在正交下为什么呈现四明四
暗现象?
5. 消色和消光在本质上有什么差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