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第3O卷第4期 湖北中医杂志 ・17・ 舒鸿飞运用合方经验撷菁 秦英华,彭 磊 (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湖北英山438700) 关键词:合方经验;经方;时方;专方;专家经验;舒鸿飞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04(2008)O4—0017—02 中医遣方用药,多是一病(证)一方。但机械地采用 一增强疗效的目的。以上四首经方组成合方,药味虽较杂, 治法却不乱,仍然“谨守病机”,既体现了经方运用的原 则,又克服了经方单独应用而适应范围狭小之弊,从而取 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2时方与时方合用 病(证)一方之法,既失于变化,又多药力单薄,往往 不能适应病情的需要。合方是两首或两首以上方剂的组合, 形成合方或日大方,意在各展其长,互制其短,更能使方 证对应,提高临床疗效,因而特别适合于数证并存的复杂 病情。合方较一病(证)一方的模式,更能体现辨证论治 的原则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因而能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 用。湖北省知名中医舒鸿飞在运用合方治疗疾病方面,积 累了不少经验,今介绍如下。 1 经方与经方合用 例2:舒某,男,21岁,2005年1月21日初诊。因支 气管哮喘和右下肺炎住院14天,经用消炎、止咳平喘和激 素类药后,症状减轻而出院。然近3天来,每至傍晚即发 热(39.5℃),恶寒,咳嗽,时吐少量黄痰或清稀白痰,喉 痒痰鸣,口干欲热饮不多,纳呆,胸闭,喘促,少气,全 身酸软乏力,夜不能平卧,平卧则咳嗽不止。诊见面色不 华.舌红苔薄黄,脉细稍数。据证拟用:熟地、仙鹤草、 桑白皮各15g,炙麻黄6g,当归、杏仁、茯苓、陈皮、法 夏、柴胡、白术、白芍、百部、瓜萎仁、地龙、炙甘草各 10g。日1剂。1月24日复诊:发热已退,咳嗽次数减少, 已不喘促,夜能平卧,少气感已消失,视其口唇起痂,面 例1:赵某,女,43岁,1999年6月22日初诊。患者 发病月余,住院6天,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会诊时卧床 不起.自诉心慌,稍有响声则惊,自觉有气从心下直冲咽 喉,暖气数声而止,心下痞满,按之则觉疼痛,巅顶疼痛, 时吐涎沫,因呕吐而致日进饮食仅三两左右,口干苦,欲 热饮而不多。大便秘结.舌淡苔薄黄,脉细数。据证拟用: 黄连、瓜萎、枳实、吴茱萸、法夏、地龙、党参、炙甘草 各10g,桂枝、生龙骨、生牡蛎各15g,生姜3片,红枣1O 枚。日1剂。6月25日复诊:诉服药3剂后头痛大减,吐 涎已止.心下满痛消失,气不上冲,心慌亦有好转。效不 更方,再服2剂后仅觉倦怠乏力,食纳欠佳,继用四君子 汤加昧而愈。 已红润,脉细。守上方去桑白皮,加沙参10g。1月27日 三诊:稍咳.痰少色黄,舌质淡红。改金水六君煎加百部、 川贝母、山药、沙参以善后,经随访而愈。 按:舒师临证时常将时方与时方合用,以适应病情的 需要。如升降散是治疗火郁之方,重在透达郁热;五昧消 毒饮是治疗疔毒之剂,意在清热解毒。二者合用,既清又 透,因而对一些单纯“清”、“透”不解的皮肤病有较好的 疗效…。上例肾虚咳喘兼表,如单用金水六君煎,则喘促 不除.表证不解;若仅用三拗汤,则不仅解表力弱,平喘 之功亦嫌不足;倘只用五柴胡饮,则未能兼顾肾虚之咳喘。 当此正虚邪恋、表里兼见、病机复杂之际,单用某一时方 则过于单弱,难免顾此失彼,因而非合方不能胜任。发热 恶寒乃表证仍在,神疲乏力、脉细乃气血亏虚之象,故用 五柴胡饮益气养血解表;咳嗽痰少色黄或痰多清稀色白, 伴胸闭、纳呆等症,此为肺肾亏虚、痰湿内蕴之象,故用 金水六君煎祛湿化痰、补益肺肾;因喘促不能平卧,乃风 寒袭肺、肺气上逆,故用三拗汤,既能宣肺平喘,又能助 五柴胡饮解表。三首时方合用,据证适当加昧,克服了单 按:经方的特点之一是针对性强,但存在运用范围狭 小、适应面不广之不足。当患者病危证重时,往往数证并 存。以致出现单用一首经方不能胜任的情况。为此,舒师 常合用经方,寒热并投,攻补兼施,气血同调,扩大运用 范围,从而每愈疑难病证。上例中“气从心下上冲”,故 用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去芍药者,因碍于心下痞满;因 巅顶疼痛,吐涎沫,故用吴茱萸汤温胃暖肝,降逆止呕; 因心慌惊惕,故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通心阳、潜镇安 神;因心下痞满,按之疼痛,伴见便秘、苔黄脉数,故用 小陷胸汤加枳实清热涤痰开结。本案寒热并见,正虚邪实, 病机错综复杂,如用一首经方单治一个病证,则势单力薄, 难以奏效;而多证兼顾,数法并用,则能达到互相协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8・ 湖北中医杂志 2008年第3O卷第4期 方的单弱之弊,因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经方与时方合用 例3:舒某,男,56岁,1992年2月9日初诊。三天 前发现右手足痿软无力,麻木,伴语言謇塞,口流清水痰 涎,口歪斜,伴胸闷,发热,大便已5日未行。经治疗诸 证不减。现卧床不起,右侧肢体浅感觉明显减退,右上下 肢肌力为…0 级。视其形体较肥胖,舌淡红苔黄腻。此 为气虚血瘀,且兼气滞痰阻,据证用补阳还五汤,并加入 四逆散和二陈汤。处方:生黄芪50g,赤芍15g,当归、牛 膝、法夏各12g,柴胡、枳壳、桃仁,川芎、陈皮、地龙、 茯苓、石菖蒲、远志各lOg,红花、炙甘草各6g。7剂。2 月19日复诊,发热已退,头痛、语謇、流涎、口歪均显著 减轻,手足较前有力,已能倚杖行走数步。守方7剂。三 诊时言语吐词清楚,流涎消失,口不歪斜,已能持杖稳步 行走。守方加减,继服15剂而愈。 按:经方组方严谨且针对性强,但有适应面不广之不 足;,时方则有灵活多变、照顾面广的特点,但不免有“单 弱”之嫌。临床将二者兼融,组成合方,可谓相得益彰。 如升降散重在调和升降,四逆散擅长和解表里、调理气血。 火热内郁,多兼气滞,故用升降散治疗内伤郁热之证,如 合用四逆散行气解郁、疏理肝胆,则效果更好 。中风后 遗症虽多气虚血瘀,兼痰阻者不少,但气虚则推动无力而 气滞,既使活血化瘀药难以见功,又可能影响黄芪的补气 作用。补阳还五汤与二陈汤合用,用治中风后遗症还嫌 “单弱”,不能胜任气虚血瘀痰阻气滞的复杂病机,因而合 用经方四逆散疏肝行气。既可防止气壅则血滞,还可透解 郁热,能弥补补阳还五汤和二陈汤治疗中风后遗症之不足。 4专方与经方时方合用 例4:胡某,女,48岁,2002年5月10日初诊。多年 前因夜半受惊吓致病,经多方治疗无效。就诊时诉头昏,失 眠,抽搐,服安定则能控制颤动或抽搐,入睡4—5小时,但次 日头昏不止,且自言自语,难能自制。伴盗汗、抑郁叹气、 倦怠纳差等症,舌尖红边有齿印,脉沉细。拟镇眩方合酸枣 仁汤、逍遥散加减。处方:当归、白芍、白术各12g,川芎、 生地、茯苓、桂枝、柴胡、炙甘草各lOg,钩藤、炒枣仁各 15g,生龙骨、生牡蛎(均另包先煎)各30g。5剂后复诊, 头已不昏,服药期间仅抽搐1次,已能人睡9小时。守方5 剂,停服安定。经随访,此后未再发作。 按:专方是辨“病”用药,辨病反映的是疾病全过程 的基本矛盾,但可能忽视了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即证的 变化。正因如此,针对辨病结果采用的专方药物是固定不 变的。可见,专方也有一定的片面性。若将辨病采用的专 方与辨证选用的经方或时方合用,就能纠正专方的片面性, 既能治病,又能治证。上例主症之一为头昏,故用镇眩 方 ]。但头昏毕竟与失眠有关,且尚见抽搐,故不是单用 镇眩专方所能胜任。因抑郁叹气,倦怠纳差,是肝郁脾虚, 故加柴胡,合镇眩方中归、芍、苓、术(即逍遥散),能 疏肝解郁健脾。肝血不足,一则筋失所养而手足抽搐;二 则魂失所藏而失眠。加酸枣仁合镇眩方中川芎、茯苓、甘 草组成酸枣仁汤,能养心安神,且助镇眩方中四物汤养肝 血,既可使筋得所养而手足抽搐得止,又可使魂得所藏而 失眠自愈。专方、经方、时方合用,既辨病(症)施治, 又辨证施治,故能获佳效。 5单(验)方与经方时方或专方合用 例5:方某,男,67岁,2002年4月26日初诊。三天 来鼻血点滴而出,色鲜红,伴下肢畏寒,口鼻之气烘热, 大便次多质软,伴肛门坠胀。舌红无苔,脉弦数。据证用 镇衄汤 加味。处方:生地、白茅根、桑白皮、水牛角各 30g,仙鹤草50g,党参、牛膝、丹皮各lOg。当日白天服1 剂,至晚12时鼻血直出,压迫止血无效。嘱急煎1剂,加 炼童便(新鲜童便煮混后,去掉上层泡沫,澄清兑人药汁 中)一小杯。药后1小时出血渐止。 例7:郑某,男,7O岁,1997年6月8日就诊。因烈 日下远行而致小便淋漓,茎中疼痛,渐致欲解不出,点滴 皆无,窘迫不堪,伴胸闷,倦怠少气,汗多,口干不欲多 饮。视其神色疲惫,呈急性病容,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拟“提壶揭盖”法,处方:桔梗6g,琥珀3g(打碎,冲 服)。6月1O复诊:诉服头煎后即有少许尿液排出,2剂后 小便通畅。现倦怠少气,口干多汗,尿黄灼热,以生脉饮 合六一散5剂而愈。 . 按:单方验方虽有简、便、廉、验之长,但有局限性。 病情复杂时,则嫌药力单薄。清代名医赵晴初在《存存斋 医话稿》中指出:“殊不知效于此者未必效于彼,以病有 深浅,体有强弱,证有寒热虚实,断不能执一病之总名, 而以一药统治之也。”说明单(验)方之短在于缺少辨证。 许氏对其祖传治疗荨麻疹的验方进行验证,只对阴虚型有 效,因而提出“验方治病也需辨证” 的观点。童便虽 “降火最速”,但如无镇衄汤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之功,亦 难治疗鼻出血之急症。单方与专方合用,标本兼顾,方使 出血得止。 癃闭急症,以验方化气利水,通利小便,但毕竟是急 则治标。小便通利后,其气阴两虚,余热未清,改用六一 散和生脉饮而愈。此乃凭借时方弥补验方之不逮。 参考文献: [1] 舒锡均,舒鸿飞.升降五昧散治疗皮肤病体会[J].湖北 中医杂志,2004,26(3):38. [2] 舒鸿飞.升降散合四逆散l临床应用初探[J].上海中医药 杂志,2006.40(3):29. [3] 黄舒,罗 .镇眩汤的临床应用[J].新中医,1991,23 (2):27. [4] 何厚夫.介绍高齐民老师治衄经验方[J].北京中医学院 学报,1987,10(2):33. [5] 许兴生.验方治病也需辨证[J].中医杂志,1983,24 (6):80. (收稿日期:2007—12—26编辑:姜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