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气氛,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品质的前提
良好的创新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勤奋、有耐心,淡泊名利,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独立思考,善于与人合作,重视科学道德的培养,诚实、严谨,这就是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要创建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的条条框框敢于质疑问难,对于学生的提问,即使是错误的或可笑的,也不要进行讽刺和挖苦,以免挫伤学生的求知积极性,而应该纠正、讨论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微弱的创新火苗得以燃烧和壮大,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其不懈的追求中逐步形成创新的品质。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 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动力,机遇从来都只钟情于有心人、有意者,我们通常所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说的就是观念和意识的问题。现代教学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先导,兴趣永远推动人进取。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引导,创新思维也是如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这个世界,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冲破思维定势,摆脱习惯性认识的束缚,开拓思路,闪烁出创新火花。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对统一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出超乎寻常的见解,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的表达出较多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重视学生的动手训练,充分提供给学生表现的空间
创新技能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其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学生运用已知的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动手实践,是把构想变为现实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实践操作过程,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和灵感,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因此,应在良好的创新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展现创新的才能,体现创新的乐趣。
总之,高校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必须注意人为教育的开展,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科技教育和人为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