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秭归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经济发展的优势
三峡工程兴建以来,秭归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已拥有了加快发展的实力和优势。一是机遇优势。当前,秭归面临着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机遇,三峡工程带动机遇,中部崛起政策扶持机遇,新农村建设机遇等。二是资源优势。秭归是全国的“脐橙之乡”,集“名人、名峡、名坝”三大世界级资源品牌于一身,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水能资源和煤、金、石灰石、硅、铁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三是环境优势。崭新的县城和库区集镇宛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交通、电信、广电、电力等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境内通过三峡高速公路贯通全国。宏观调空手段日臻娴熟,法制环境、诚信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文明环境和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四是产业优势。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全面推广,帝元罐头、惠农猪肉、维维乳业、正富丰魔芋等一批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以柑桔、蔬菜、茶叶、魔芋、黄姜、烤烟等为支柱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具雏形。工业以县城为中心形成了以能源、建材、服装、皮革、电子、食品加工为支柱的外来知名企业、精品名牌聚积群。在建项目和后续项目为经济翻番培植了动力源。秭归作为湖北省优秀旅游县,秭归港作为连接东西部水陆交通枢纽,其旅游业和港口业正在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五是区位优势。秭归位于我国东西部结合部,地处“东进西接”的战略交口,承东启西,拥有长江黄金水道,且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环抱“高峡平湖”,
1
有着承载和吸纳西移项目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二、经济发展的劣势
但横向比较,秭归经济实力仍然偏弱。2005年,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7709万元,总量在宜昌9县市(区)中仅多于五峰,位居第8。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演变进程慢。在正常情况下,三次产业演变是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为主过渡。目前,全市产业结构的重心落在第二产业上,而秭归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尚不到22%,这说明促使经济加快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尚未完成。二是工业块头小,占国民经济比重低。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实力较量的核心。2005年,秭归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8.4%,尚没有一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三是投资项目单薄,骨干企业缺乏。2005年,秭归完成投资1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只有23个,尚没有一个项目当年投资过亿元。 三、加快经济发展的对策
劣势是可以转化的,机遇是可以把握的,优势是可以创造的。正确认识潜力与优势、差距与劣势,旨在制定赶超措施。 第一、借外力发展。对于资本缺乏的秭归而言,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引进人才、争取扶持政策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方面要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乘势打出“名人、名峡、名坝”这三块含金量高的世界级品牌,不断提升秭归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要达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共识,合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在日趋激烈的招商引资的竞争中
2
争取更多的主动和优势。其次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一是要用足各种扶持政策;二是要把招商作为跨越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用最好的政策、最强的力量、最活的机制、最优的服务集中精力抓招商。 第二、实施“项目兴县”战略。项目是经济工作的总抓手,是招商引资的载体。首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引进项目把本地资源优势与外地资金、技术、市场、人才优势承载起来,坚决取缔重复建设、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型项目,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速社会资金向优势行业、骨干项目和园区建设沉淀,通过优化资金结构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区域布局的优化。最后要建立项目考核责任制,积极为项目排忧解难,确保项目建设工期和施工质量。 第三、培植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的软肋在与工业的脆弱。工业是富县富民的脊梁产业。一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把主攻方向放在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品牌、大项目上,通过盘活存量资本和吸引县外资本来重点扶持一批对全县经济起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或集团。二是要从比较优势出发,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和出口创汇项目的引进和开发,大力发展以本地优势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走“以工促农、农工双赢”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三是围绕工业经济园区培植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向园区积聚,合力构筑工业发展的新平台,增强工业园区的凝聚力和辐射作用。
第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要通过企业化组织方式,把生产与市场对接起来,大力发展加工型、产销型农业产业化
3
龙头企业,把优势农产品变成加工产品、外贸出口产品和无公害绿色食品,延伸产业链,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来增加农民现实收入。另一方面要结合农民培训和维权,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打工经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综合创收能力。三是通过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和服务体系,促进三次产业的大融合。
第五、加快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看,其着力点应放在推进农村城镇化上,而加快城镇建设则是拉动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动因。把县城建设和港口建设、市场建设、园区建设、景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用工业、房地产业、旅游业、港口业、交通业拉动城市发展。同时最要构建中心镇、集镇、中心村、村庄(新农村)“一点四极”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打造连接县城和农村的城镇网络。 第六、做大财政收入这块“蛋糕”。丰富的财源根植于经济的沃土之中,强大的财政以发达的经济作支撑。一是扶植特色主体财源。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模式,用抓工业的办法抓农业,把从财政收入中淡出的农业应税项目转化为创税能力强的工业项目。二是壮大骨干支柱财源。要立足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以工业经济园区为依托,集中人、财、物重点扶持和引进一批关系全县经济命脉的大型创税企业(集团),壮大县域经济的骨干支柱财源。三是培植新兴群体财源。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带动系数大的旅游业和港口业作为三峡库区的
4
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力发展旅游—港口业,强力培植以流转税税源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新兴群体财源,将潜在税源迅速转化为税收增量,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
第七 、把科学技术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因。 一是要建立健全科普推广网络和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开展技术改造、良种普及、品种改良和科学种养活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开辟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行业和领域。二是要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中,要以科学技术知识和实用技术为轴心,不断提高从业者的技术操作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三是要把引进技术和人才作为“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借鸡下蛋,借脑生财,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