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音乐剧创作主要成就与问题及其反思
作者:王永刚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7年第01期
摘要:90年代的音乐剧创作,是在艰难的内外环境下进行的。从外部环境说,在经历了1989-1992年间极“左”思潮的短暂回流之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文艺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等概念成为当时的关键词,各级国有歌剧院团、歌舞团、话剧团乃至戏曲院团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依然创演歌剧、舞剧、话剧、戏曲等严肃艺术已不能适应观众和市场,乃不得不通过音乐剧这种通俗性、商业化艺术的创演来满足广大群众的娱乐需求,寻求走向市场之路。 关键词:90年代;音乐剧创作;问题;反思
中国音乐剧在90年代确实出现过繁荣局面,不但生产的剧目数量多,整体质量也略有提高,创制单位也从歌剧院团广及歌舞团、话剧团、戏曲院团和一些民营的文化娱乐公司,产业化概念在一些剧组中得到重视;在追求音乐剧综合语汇的通俗性、时尚化、文化商品属性和票房价值的前提下,剧目的风格样式也益发多样。这一时期的音乐剧创作,既取得了较大成绩、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主要成就和经验
其一,开阔了眼界,加深了理解。通过近二十年的学习、观摩、研究、探索、实践,我们对音乐剧这种新型舞台戏剧样式,无论是对欧美音乐剧历史、现状及其流行趋势的了解,还是对其艺术和商业化本性的理解和认识、对其艺术高度综合性的把握、对各个构成成分(包括表演艺术)的驾驭和综合能力,比之此前十余年间的任何一个时段都有长足进步。
其二,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念。在近年来的探索中,绝大多数从业者树立起结合中国国情和市场实际、创造中国本土音乐剧、逐步培育音乐剧市场并以此形成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崇高美学理想,对它的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以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的制作目标,对中国音乐剧产业化的市场前景,认识得更加清醒,实践得更加坚决,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更加丰富。不用说,像《四毛英雄传》《未来组合》这类经过市场检验格调健康效益可喜的剧目使我们信心大增、人气更旺,就是一些目前在市场上暂时不被看好的剧目,其潜在的成功因素和商业前景也是不可小觑的。
其三,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与十余年前相比,如今从各个角度介入音乐剧行业的专门人才越来越多,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广,不但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成为我国音乐剧的创演中心,成都、郑州、珠海等特区和中心城市聚集了一支力量,就是柳州、镇江等中小城市,也成为音乐剧创演的重要据点,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投资、创作、表导演、演出管理、宣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策划、教学、翻译、研究、编辑、出版等各个行当的有才华的专业人才和队伍。尽管近年来我们在音乐剧创作演出和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失败的教训多于成功的经验,但对于实践中的音乐剧从业者来说,这种失败的教训与痛苦有时比成功的喜悦更刻骨铭心,更具警示性和启发性,也更能磨炼人的意志,锻炼队伍的刚性品格,激励我们严格解剖自己,科学总结经验,将教训变为前进的财富,尽可能少犯或不犯已经犯过的错误,以更清醒、更谨慎地面对未来挑战。 其四,培养了观众,培育了市场。十余年前,音乐剧只是专业圈内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今,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音乐剧已经成为大众传媒和许多青少年观众热切关注和喜爱的对象。由于近二十年来全国有一百余部音乐剧在各地公演,加上国内外一些团体搬演的美国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如《窈窕淑女》《乐器推销员》《异想天开》《西区的故事》《音乐之声》《美女与野兽》及其他国家的音乐剧《巧巧桑》(澳大利亚)、《李香兰》《想变成人的猫》《皇帝的新装》(日本)、《菖与英》(新加坡)等的添柴升温,为培养音乐剧观众、培育音乐剧市场,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尽管音乐剧观众对音乐剧期待激情的爆发和观剧时尚的形成、音乐剧市场的发育成熟和市场规则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国家整体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完全取决于音乐剧自身的状况,但二十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音乐剧从业者所作的种种努力,无疑加速了培养观众、培育市场的进程,为不久将来的中国音乐剧腾飞准备了条件。 二、存在观念误区
其一曰“定于一尊”:一些人把音乐剧风格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组合状态的多变性、灵活性看得过窄过死,往往将歌舞剧这一种风格、一种样式定于一尊,认为非此便“不是音乐剧”或“不像音乐剧”,这就是美学观念上的作茧自缚。于是,由这种“定一尊”观念生发出来的“小媳妇”心态开始在圈内滋长起来、蔓延开来,用各种清规戒律束缚思想,以一种模式衡量一切,致使创作上缩手缩脚、小心翼翼,不敢依据自己的题材和体裁需要放胆创新。这种精神状态对于草创初期的中国音乐剧来说是最要不得的。对此,我们要大力倡导“泛音乐剧”观念,以开放的、宽容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我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积极鼓励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艺术精神,提倡各种形式和组合状态的音乐剧的充分发展和自由竞赛。
其二曰“淡化情节”:一些人把西洋严肃大歌剧的剧本创作特点生硬地照搬到音乐剧剧本创作中来,以为音乐剧的剧本创作也要讲情节的淡化、故事的简约、人物和人物关系的简化,留出更多的空间给音乐和舞蹈。这种说法只能适用于一部分以音乐舞蹈为主要手段的剧目,如英国音乐剧《猫》、《歌剧院幽灵》等,对其他样式的音乐剧如《俄克拉荷马》、《音乐之声》、《窈窕淑女》等则根本不适用。实际上,绝大多数欧美经典音乐剧的剧本有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这就是:最要紧的是有一个好故事。而这一点,正好与中国人喜欢有头有尾的传统观剧习惯相吻合。
其三曰“泛化舞蹈”:一部分创作者把音乐剧中的舞蹈成分过分泛化,创作上受“大晚会”、“歌伴舞”、“舞伴歌”的消极影响严重,有的剧目甚至不顾艺术中动静对比的基本法则,舞蹈的极度泛化几乎发展到每歌必舞、为舞而舞的地步,形成舞台上的“无穷动”;且又不注意舞蹈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情节、与人物的内在联系,以至于大量风俗性、色彩性、展示性的舞蹈充斥舞台。这种变相的舞蹈炫技是非戏剧性的,容易将音乐剧创作引向歧路。 参考文献:
[1]韦明.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4. [2]李焕之.当代中国音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课题,课题名称:《中国音乐剧创作与发展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4B0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