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审视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

来源:伴沃教育
影视与传媒 审视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 刘天娇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7 ̄oo62) 摘要:中国西部电影已经成为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种不可忽视 的具有标志性的电影模式。致力于中国西部电影开拓与发展的电影人 前赴后继,将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色以及人文景现的西 部地区搬到大荧幕上。经历了时代不断地进步和社会发展,各个时期 的导演显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多样化的形态,中国西部电影也经历了 辉煌和瓶颈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西部电影文化转型到了迫在 活的怀念,对个人苦难的感叹,由于他们思想上、艺术上受传统 的影响较深,他们的作品往往显示出较深厚的艺术功底,追求散 文式的电影,注重追求意境,营造气氛。这是时代赋予的激情与 勇气的表征,他们都有过人生和艺术创作上的困难经历,第四代 导演在研究历史个人的命运,以人作为艺术表现主体的倾向越来 越突出,重视坚持以写人为中心,还原历史和人物的本来面貌, 眉睫的时刻。 关键词:中国西部电影;主体价值;文化观念 一、中国西部电影的形成 20世纪8O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世界电影尤 其欧美电影大规模的进入中国电影工作者的视野,电影工作者再 一次把中国电影纳入世界电影的坐标系里来看待,也第一次有意 识地渴望从世界电影话语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来推动自身的电影 理论与创作实践。…西部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形成了别 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形态与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观念、习俗、宗教、艺术以及悠远历史、生存环境紧密相连,具 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中国元素特征。中国西部这 片广袤土地上发生的许多故事,纷纷披着传奇色彩走上了银幕。 《人生》《老井》《黄土地》《红高粱》等一部部展现我国西部 地区苍凉风貌、抒写独特人文故事的西部电影,创造了中国电影 的一段辉煌。 关于中国西部电影的说法,在2O世纪80年代由著名电影美 学家、评论家钟惦荣先生提出,要从银幕上开发西北人的精神世 界,立足在西北,拍出西北的风格,西北的人情,西北的民俗。 中国的西部电影产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经历了文革时期八亿人 民看八部样板戏的几乎创作空白的非常时期之后,大批电影工作 者创作人员从干校回到电影厂,面对“四人帮”被粉碎的大好形 势,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新故事片的创作生产。提起中国 西部电影,不得不提起的还有第四代和第五代中国电影人,以吴 天明、滕文骥、颜学恕等人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群体,堪称 是西部电影的领军人物,不但创作出一大批广为人知的优秀作 品,而且在电影美学理论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 凭借着年轻的头脑以及对电影的认识,担起了革新电影的责任和 决心。以吴天明导演拍摄的《人生》为标志,打开了中国西部 电影的大门,先后出现了比如《黑炮事件》、《野山》、《老 井》、《红高粱》、《黄河谣》、《双旗镇刀客》等一系列的艺 术上具有西北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质的影片,一时间中国自己的 “西部影片”的创作达到了高潮, 并且得到了观众以及世界的 认可。不仅如此,在“第四代”电影人的号召之下,一批“第五 代”导演也将热情关注在西部电影的发展中,其中以张艺谋为代 表。他们不仅以其杰出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中国电影观念的更新的 成果,而且以其对民族、历史、文化等宏大命题的批判性审思与 悲剧性展呈,很大程度上解构了中国电影里的中国文化。他们的 创作对中国电影的冲击是不期而至的。 《一个和八个》、 《黄土 地》的产生一夜时间使第四代导演对其刮目相看。 二、中国西部电影中人的主体价值的变迁 中国的西部电影建立和发展在西部这一辽阔的土地上,有着 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色以及人文景观,导演把眼光聚集 在了黄土高原上,生长在黄土地上的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的身上, 凝聚了民族精神的自强不息,关于人性美和人道主义主题的论 述,也有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索。但第四代、第五代甚至以及 新生代导演在人的主体价值的体现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和不同,这 和他们生活生长的时代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第四代导演”呼唤人性觉醒 在第四代导演中,他们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在新中国蒸蒸日 上的五、六十年代,是文化大革命毁灭了他们的向往,夺走了他 们的青春,因此在他们的电影作品中经常出现一种对过去美好生 这和内心中的这种身份认同的情结有很大的关系。 不仅如此, 他们为了表现最接近生活本来面目的真实样子,甚至追求一些纪 实性的风格,追求镜头运动和组接得随意性,使用较多的长镜头 和全景镜头,这些做法就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表现人的真实 性,将人作为电影表现对象的主体思考。像1983年,根据路遥的 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因为其触及了改革开放之初青年 人的事业、爱情等主题,在艺术上质朴无华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 息,而在观众中激起强烈反响。 (二)“第五代导演”现代而又浪漫的创作理念 第五代导演以其个性努力和大胆叛逆的姿态,迅速崛起, 甚至被称为电影界的“异数”。-” 不同于第四代导演的是,第五 代们站在了“文革的圈外”,有了更为宽阔的本体回归,更理 智的去面对这一时期,并且没有更激进,他们虽然被看成是一种 反叛,但那是一种冷静的思考和创作。第五代导演在表现人性方 面,更强调启蒙话语和民族认同的艺术表现力,他们追求艺术, 但更注重形式和立意的一种个人化的表现,对于文化寓言的热 衷。在80年代,第五代导演的作品被看作是时代标记下精英意识 的体现,不同于第四代导演追求表现过去生活人物的真实,第五 代们更展现了一种直指未来的期许,他们不仅从电影内容上去表 现人性,更注重从电影本体性的角度去追求表现人性,所以他们 讲究造型、构图、色彩、节奏等一系列的表现手法去展现民族文 化和人的主体价值的体现。不仅如此,在受制于市场化经济转型 的背景下,第五代导演在追求表现和对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上下 足了功夫,将艺术性与大众性结合起来考虑,这就显得比第四代 更加人性了。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追求历史主体性和人性是 新时期第四、第五代导演的精神主流。 (三)新生代导演开辟了放逐主体性的时代 新生代导演的崛起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实验性,他们以一 种青春、自由、反抗的气质,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的影片在表 现人的价值方面既特点鲜明又富于前卫意义,往往不惜将主体完 全隐去,异常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在对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的 客观记录中,渗透了顺世随俗、尊重客观的平民意识和平民精神 。例如杨亚洲导演的《美丽的大脚》在创作中以一种平等交流 的眼光看待西部人,抛却了一贯表现西部人的那种沉重苍凉生活 的做法,在叙事空间上也突破了西部片一贯封闭式的结构,展现 了西部特有的人文关怀和视角。又例如金琛导演的《菊花茶》表 现的是年轻一代心目中纯粹的西部,重在关注人和生活本身,鄙弃 沉重和阴暗面,关注社会,关注人类。这一批影片被誉为“新西 部电影”,它们继承了西部电影的优秀美学传统,又从电影文化 形态、电影文本形态等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为重塑西部 电影开辟了新天地。 在新生代导演的眼中,西部是崭新的,浪 漫的,他们不同于以往的导演,认为西部并不是沉重的,是不需 要附加过多历史情结的,他们最想关注的是纯净的西部人民、地 域和风情,想表现的不仅仅是在西部广袤的环境中生存的人,更 关注的是人和生活的本身,并且注重当下性和世俗性。而这正好 也与新时期的文化转型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他们似乎成为了 最适合这一文化环境的部分。 三、中国西部电影面临困境的文化探求 新时期以来电影中主体形象与“自我”意识的变迁,涉及 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着宏大的文化转型背景的支撑,也指 涉了社会、经济、体制、价值观念、文化、风俗等全方位的变化 和转型。 对于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门类,由于它的双重属性, 影视与传媒 以《咏乐汇》为例谈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中的创新特色 文劲松(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电视产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新老媒体 众则通过电视手段得到终端的效果感受。因此,我们接下来就将 的演进与整合,以及西方先进电视理念与本土特色节目的糅合,中国 从电视谈话节目这几大元素入手,着手分析《咏乐汇》的创新特 电视谈话节目也表现出开放姿态,涌现出一批新颖的电视谈话节目。 色。 其中2008年开播的《咏乐jI2》无疑是这批新节目中炙手可热的、最具 一、主持人 代表性的节!lf。 电视谈话节目归根到底要整合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因此,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咏乐汇;创新 在这种拟态的人际传播过程中,主持人要素显得尤为重要。在国 外的电视谈话节目中,往往主持人就是品牌的象征和品质的保 经过~段时间的酝酿和论证,2008年央视二套全新改版,于 证。很多优秀的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都在同一档节目中主持了十 11月1日推出其精心策划和包装的电视谈话节目《咏乐汇》。定 几年或几十年。而那些中途换掉主持人的节目,往往成为失败的 位为电视谈话,仍然以闲谈为主,但节目内容充分展现出创作人 个案。 员的匠心独运。整档节目在演播室内录制, 《咏乐汇》把演播室 在中国也有不少主持人和节目(栏目)互相成就的案例: 模拟成一座豪华的西式餐厅。节目在色彩包装上则突出深蓝色, 《实话实说》和崔永元, 《面对面》和王志, 《鲁豫有约》和陈 使整个现场豪华大气而又契合节目主题,有利于营造稳定和谐 鲁豫。 《超级访问》的主持人李静也曾强调,“是《艺术人生》 的谈话场。在这个餐厅里有男服务生,有厨师,主持人李咏扮演 成就了朱军,而李静和戴军成就了《超级访问》。” 餐厅老板,而嘉宾俨然是客人。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咏乐汇》 《咏乐汇》无一例外地也在走“明星主持人”的战略。主 中,主持人为嘉宾提供菜肴茶点。如《咏乐汇》曾经给张朝阳上 持人首先就是节目的看点。明星主持人战略发展N2OO8年的《咏 了一道肉夹馍,给成龙上烧饼做“开胃菜”,给刘晓庆上榨菜炒 乐汇》则大胆采用了国外普遍流行的主持人中心制。主持人李咏 肉丝。这些菜肴往往在节目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或对嘉宾的 同时是节目的总策划。主持人的这种中心地位集中体现在节目名 人生具有重要意义。换句话说,这些菜肴茶点更像是一个象征, 称、宣传片花以及LOGO上。而李脉作为谈话节目主持人,已经不 一个隐喻。不一定好吃,不一定名贵,但一定是最有意义的,从 仅仅在节目中起营造“谈话场”的作用,更多的已经成为了整个 某种意义上说,又是对嘉宾弥足珍贵的。 节目的主导。尤其是从第四期开始,主持人的这种主导行为逐渐 《咏乐汇》就是在主持人请朋友(即嘉宾)吃饭的形式下, 成熟起来。笔者认为,主持人功能从营造“谈话场”转为主导节 以嘉宾经营人生的智慧为主线,选择嘉宾、人生中最典型的故 目,是国内电视谈话节目向国际接轨的重大突破。《咏乐汇》实 事,这些故事既要在嘉宾人生中具有转折性意义,同时要能最有 行主持人中心制是大胆的,而又是合理的。“大胆”是因为,作 效的折射出嘉宾在人生抉择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经营智慧。 为主持人为中心的谈话节目,很可能受到主持人个人因素的制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文化研究所所长徐舫州教授在《电视节 约。尤其像《咏乐汇》这种以主持人名字冠名的节目,主持人一 目类型学》中指出了电视谈话节目的五个构成要素,即主持人要 旦因为各种原因离开节目,节目必然破产下档。所以此举,本身 素、嘉宾要素、观众要素、话题要素 ̄IX+Y+Z要素。电视学者麦 就是对节目延续性的严峻考量。 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的经典推论。演播室里的人与 《咏乐汇》实现主持人中心制又是合理的、条件成熟的。 物等各要素,通过一定的组合搭配形成了“传播场”,而电视观 首先,李咏的主持经验丰富。李咏是央视著名主持人,连 必须要在商业文化和艺术标准上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一味的沉 化观念,是西部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西部电影文化转型的 浸于过去的辉煌中,固步自封,要在社会环境以及全球化语境不 必然性…,使西部影视文化能充分发挥以文化促经济、用经济促 断变化下,突破自己,适应现代社会审美趣味的改变,要做到把 文化的互动式发展作用。西部电影在经历了辉煌时候后慢慢衰 受众放在心中,做出观众喜欢看,爱看,乐于看的现代的西部电 落,这段时期的经验教训也是一笔很有价值的财富,我们应该正 影。不要只把眼光放在单单的搞农耕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有 确对待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反思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总结出 着“乡土”情结的人们也融入到了城市文化之中,单一的农耕文 属于自己电影作品的民族和文化特点,认清楚当前的形式,找到 化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或者过于注重以精英文化来反思 改变的突破点,弥补目前的不足,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以 西部文化和创作西部电影,追求个性化,追求先锋化,这都导致 一种创新的艺术理念来演绎西部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随着西部 失去了大众这一有力的电影主体。中国西部电影在发展中经历了 电影人已敏锐的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的不同需求,并且不 由传统农耕文化到商业文化的转型,也明显地使其从精英文化的 断地在做着各种努力和改变,以适应新的电影文化环境,我相信 立场向大众文化转向。电影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首先要做到对 在这开放繁荣的时代下,在内地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以及 于观众的诉求有明确的定位,要拍老百姓感兴趣、愿意看的电 各种外来电影的融合、混杂、对话下,西部电影一定能重塑往日 影,要寻找与当今时代向契合的方式,把这块土地上炙热的情感 的辉煌。 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重点发掘西部风格以及人文精 神,打破固有的模式和思维,开阔视野和不断创新,有了新鲜感 参考文献 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电影虽然是精英文化的产物,但是在现代 [1]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大学出版.2005 社会中,大众文化也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大的商 【2】饶曙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业文化背景的决定性形象下,中国电影业在做着新时期的自我调 .1997 整,其中《美丽的大脚》就被认为是重新树立西部电影的大旗, [3】丁亚平.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重新演绎西部电影风格与个性的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新西部电影 .2008.01 完全放弃了对于传统意义上界定的西部电影的限定,突破了固有 【4I艺术学编委会.影像思考电影与电影史.口 .学林出版社.2006.02 的模式和传统的历史反思,只选择自己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并且 [5]郭越.文化转型中的中国西部电影.U】_电影艺术.2004.02 以西部地域这一大环境为背景,力求真实,由高高在上转为平凡 [6】陈旭光.主体的命运与“自我”意识的变迁一新时期以来电影文化 人生,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反应文化的境遇,并积极探讨社会现实 流变的一个侧面 问题,表达了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展现西部人物卑微的生存状 【7]何春耕.西部升起的“太阳”一论中国西部电影的形成和发展.卟 态,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将西部厚重的电影文化资源与国际 唐都学刊2003 上最现代的电影产业化运作机制和模式相结合,重构电影人的文 1二三l二三I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