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琴
(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摘 要: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公民政治参与产生了深刻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方式、渠道、环境等发生变化,有利于公民便捷畅通地获取政治信息、表达利益诉求、参与政府决策;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治参与的无序状态和非理性状态,群体极化现象和数字鸿沟问题,监管缺位和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受到冲击等,这些都亟待探究应对的措施。从政府、法律、媒体从业者和公民的角度,对多媒体视域下更有效的政治参与进行探讨,以期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关键词:多媒体;政治参与;网络监督
中图分类号:D6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18)09-0117-03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领域,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美国。我国对政治参与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普及,公民的政治参与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形态[1]。新媒体的发展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平台,拓宽了信息流通的渠道,但由于其自身特性和不完善,也给政治参与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加强对多媒体视域下公民的政治参与研究,分析其特点和利弊,从而趋利避害,对于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民主政治的进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多媒体视域下的政治参与的特点
在多媒体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公民的政治参与也具有了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政治参与主体具有多元化和平等化的特点,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政治参与环境变得复杂化和虚拟化等。
首先,政治参与主体具有多元化和平等化的特点。网络的开放性催生了政治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在多媒体搭载的网络平台上,只要掌握简单的操作,能够读书识字,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相对自由平等的获取政治信息、表达自己的政治情绪、参与社会讨论、发表政治见解等。新媒体的准入门槛较低,改变了传统媒体下政治精英掌控政治话语权和参与权的局面,使得处于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普通公民都可以有充分的表达空间,对社会事件和问题发表看法。“尤其是前网络时代往往被排
除在公共领域之外的女性和低收入者等弱势人群获得了打破沉默、表达个体诉求的新渠道并有机会向对立的声音表示异议。”[2]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环境里,公民可以更加自由平等的表达诉求而不受现实身份、地位、贫富等的影响,畅所欲言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己达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3],并还在持续上升。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主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构成也更加多元化,表达更加平等化,多媒体改变了并且正在改变着政治参与主体的特点。
其次,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在新媒体载体下,信息的传播具有即时性,变得更加便捷、迅速,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公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网络论坛、BBS、博客、QQ等网络媒介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政治信息,或者对社会事件发表观点、参与讨论、提出意见等。多媒体的发展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而且,多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输出的模式,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不再是一对多的被动接收,而是变为多对多的主动参与,政治参与的方式更加立体化。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效能感也显著提高。
再次,政治参与环境变得复杂化和虚拟化。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在这一环境中,政治参与主体的身份、性别、职业等信息被隐藏起来,公民在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见解时会有更大的安全感,会表达一些在现实角色限制里不敢表达的真实想法。但是,网络对公民身份的掩盖,也会造成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身份的人,发表各自政治见解,有时会造成舆论冲突,造成网络环境鱼龙混杂、信息良莠不齐的局面。
收稿日期:2018-07-27
作者简介:郭惠琴(1989—),女,山西运城人,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17
2018年第9期(2018年9月)经济管理研究No.9 2018 二、多媒体视域下的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多媒体视域下的政治参与使参与主体更加广泛、参与积极性和效能明显提高、参与渠道多样化和便捷化,但这种政治参与还存在很多缺陷和问题。例如,政治参与的无序状态和非理性状态,群体极化现象和数字鸿沟问题,监管缺位和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受到冲击等。
多媒体视域下政治参与的无序状态和盲目性问题。多媒体平台政治参与的自主性、开放性、匿名性和虚拟性,较低的进入门槛,缺乏有效监管,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使人们在意见表达时更具有随意性、自主性,可以肆意宣泄自身的情绪,尤其是现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一部分人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肆意传播谣言或者不假思索便盲目跟从一些负面的言论,再加上网络传播的即时性特征,有时会将政治意见表达变成一股强大的情绪化民意,甚至会引发社会混乱,网络环境的无序可能造成无政府主义的危险,不利于民主政治的有序发展和社会稳定团结。
多媒体视域下政治参与的非理性状态问题。“权利的表达、权利的实现方式和路径都需要参与主体的理性。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正常的、制度化的表达渠道经常受阻,所以公众往往利用新媒体大胆地表达一些通过其他渠道无法表达的诉求,有些人可能会把自己一些非理性的、情绪化的甚至偏激与极端的见解发布到博客或论坛中,很容易感染大量读者。”[4]例如,网络谩骂行为、人肉搜索,这种非理性的观点和行为一旦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扩散,有可能掩盖正常的意见表达的声音,不利于公民理性、正面、积极的价值导向的传播,甚至还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多媒体视域下政治参与的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主要是指群体在进行决策时往往比个人决策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倾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多媒体平台上的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更容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在一个隐匿了真实身份的公共平台,面对某些政治、社会问题,群体决策中的个体由于没有了决策者的压力,判断力下降,责任意识淡化,其政治观点和意见会带有随意性,在意见合力的作用下,整个群体很可能得出一些低智商化、极端的观点。或者,事件的当事人在群体的围观下,迫于舆论压力和集聚效应,比一个人时的判断力和决策力下降,做出的选择会背离最佳选择。网上的政治言论等会延续到现实中,一些集体极端行为可能会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甚至动乱,造成恶劣影响。
多媒体视域下政治参与的数字鸿沟问题。虽然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率逐年升高,但普及过程中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还存在一种不平衡的扩张状态。东部地区经济、科技、教育相对于西部发达,多媒体的普及率高些,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相对充分,其利益的表达和参政议政程度较高;中西部偏远地区多媒体的普及程度不高,相应的公民对网络政治的关注和表达就不足。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的《 2011—2012年中国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互联网普及率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分别为72.2%和68.4%,而江西、云南等
118
地不及30%。城市中,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较乡村更积极,更能利用其政治主体的地位,在多媒体平台参与政治、社会事件等的讨论和建言,发挥公民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乡村的居民由于基础设施和数字鸿沟的差异,对政治参与相对冷漠和关注度不够。截至2012年12月底,城镇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约六成,而农村地区目前只有23.7%[5]。
多媒体视域下政治参与的监管缺位和制度不健全问题。多媒体这一虚拟环境对于政治参与来说是一个正在探索利用的新领域,但由于其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对这一领域的监督和管理相对难以整合,目前并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监管体制。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的权责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淡漠,政府、法律部门的监管技术和制度也不够成熟和全面,一些人会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观点,甚至虚假和反动的信息,在多媒体快速翻新和传播下,会对网民进行误导,扰乱网络公共秩序,不利于人们正常的网络政治参与。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曾用“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6]来说明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多媒体平台下也同样,如果政治制度不够健全,公民的政治参与很有可能导致政治动乱。当前,多媒体平台的法律法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多媒体法律法规的建设滞后于新媒体发展的步伐;还没有建立全面、立体的制度体系,只是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单项法律规章对新媒体进行管理和规范;部分法律法规是由传统法律转化而来,条文机械僵化,原则宽泛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与新媒体特征联系不紧密,实效性不强。”[7]多媒体视域下法律法规的缺位对公民健康的政治参与是不利的,亟待建立健全与之符合的法律体系。
多媒体视域下政治参与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受到冲击的问题。在多媒体平台,各种信息混杂,真假难辨,质量和内容参差不齐,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的特征,在网络论坛、微博、QQ等载体上散布一些虚假、反动信息和内容,激起民愤情绪,扰乱网络社会治安,对政治参与过程中人们的政治认同产生不利影响,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产生信任危机。一些西方媒体也会利用我国的多媒体平台,进行西化宣传和文化殖民,动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对公民的政治参与产生负面影响。
三、多媒体视域下推进政治参与的措施
面对多媒体视域下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和问题,可从政府、法律、媒体从业者和公民方面入手,探索推进政治参与的有效措施,推动民主政治进程的发展。
1.政府要做好多方面的建设工作,为多媒体视域下公民的政治参与搭建良好平台
第一,政府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同公民、社会的双向沟通。要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意识,提高网上服务质量,打造透明化、智能化的多媒体政务平台。要分配专人管理和运行账号,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一方面,宣传治国理念和方针政策,及时发布权威的、准确性高的政策信息,打击各种虚假、反动的言论,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通过各种多媒体平台,广泛听取民意民情,吸收民智,畅通政府同公民的互动渠道,注重人们的利
2018年第9期(2018年9月)经济管理研究No.9 2018益表达和反馈监督,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效能感和积极性。第二,建立政府长效回应机制。增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群体利益诉求、社会重大事件的回应力度和时效性,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理性分析解答,加强对舆论的引导,改善多媒体视域下公民政治参与的无序状态和非理性状态;面对多媒体平台突发的刺激性言论或大范围的负面情绪等,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在恰当疏导的同时及时做出有力的回应,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并重视人们的反馈和回应,增强公民对正确价值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引导公民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第三,加强对信息贫乏地区的多媒体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技术普及力度,使偏远地区的人民也能通过网络关注国家社会,获取需要的政策信息,表达自身的政治利益,增强其公民意识。
2.法律是多媒体视域下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保障
当前的迫切任务是建立起一整套完善、全面、高效的多媒体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使多媒体法律法规的发展能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步伐,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贴合性,营造健康、有序的多媒体平台下的政治参与环境。用法律规范和引导公民在多媒体平台上政治参与的言行,保障公民正常发表言论、参与社会讨论、表达利益诉求等的基本权利;规范和引导新媒体的运行方式、宣传方式、功能开发等行为,将新媒体的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各行为主体如政府部门、公安部门、公民等的监督职责和执法责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共同维护多媒体视域下公民政治参与的环境;严惩恶意散布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煽动负面情绪的个人或群体,做到违法必究,维护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的秩序,使网络秩序和公民参政自由之间达到平衡和协调。
3.公民是多媒体视域下政治参与的主体,通过提高公民的素质,推进政治参与的进程
第一,培育公民意识和权责意识,培育公民的正确的政
治观,培育在多媒体环境下政治参与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养成正确的政治思维和行为模式。
第二,提高公民的网络技能,增强其浏览能力,辨别真假、正误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和非理性行为,面对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能够理性分析,不盲从,能够理性有序的进行政治参与和表达。
第三,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文明上网,发扬慎独和自律精神。
第四,多媒体从业者要加强自律,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对门户网站的建设和宣传等都依法进行,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提供公民对社会热点、重大事件进行交流的网络论坛等平台,积极配合政府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引导。
公民的政治参与在多媒体这一载体下正在进一步发展,它同传统的政治参与比有很多自身特点,在发展中也出现一系列问题,通过政府、法律、公民自身和多媒体从业者多方面措施的协同配合,多媒体视域下的政治参与会朝着有序、理性、高效、充分的方向发展,并推动我国政治文明进一步发展。参考文献:
[1]黄传武.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刘津.博客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5-07-23) [2018-06-25].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shtml.
[4]贾亚君.新媒体环境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风险及策略应对[J].经济研究导刊,2014(2).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2012年中国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互联网普及率调查[EB/OL].(2014-11-02)[2018-06-25].https://wenku.baidu.com/view/9b6d3f5431126edb6f1a10ce.html.
[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秋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7]韩广富,张弛.新媒体视域下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探析[J].理论探讨,2015(3).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Viewpoint of New Multimedi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multimedia participation has exerte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hich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in its subject, channel, manner and environment, etc. The changes are beneficial to citizens’ convenient and smooth access to political information, their interests express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to be urgently solved, like the disorder or irrational state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group polarization, digital division, lack of supervision, the greatly-affected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so 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 of more effectively taki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viewpoint of multimedia in terms of government, law, media practitioners and citizens. The study aim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new media;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network supervision
[责任编辑:万红]
Guo Huiq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Yuncheng University, Yuncheng 044000, China)
1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