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课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案序 新授课 课时 第1课时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教学目标 2、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本课将在学习时体会作者的论点、论据及敌对方的论点、论据,找准敌对方的错误论证。 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教学设想 课时知识结构 德 育 渗 透 教学过程 初 备 一、 导入新课(3分钟)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应该是幸福,自豪的,因为我们的国家强大了,生活富裕了。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二、 检测预习(5分钟) 1、论文的知识结构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二次备课 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鲁迅杂文的风格。 2、指名让学生认读字词。 搽(chá)玄虚(xuán)省悟(xǐng)渺茫(miǎo)诓骗(kuāng) 三、 自主学习,感悟主旨(10分钟) 1、播放录音 2、学生自主学习,诵读课文,独立思考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2)、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3、小组合作、展开讨论 四、展示交流,点拨升华(10分钟) 1、以组为单位,选取组员交流; 点拨: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错误的论据:(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因为有过去“自古以来”和“现在不缺少”的事实为证。 五、当堂检测 (10分钟) 课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六、布置作业:(3分钟) 必做同步训练 选做读鲁迅的杂文集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错误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正面观点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驳论的论据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 教后反思 课题 课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案序 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教学目标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本课将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出示例句来分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设想 课时知识结构 德 育 渗 透 教学过程 初 备 一、 速读课文,复习巩固(4分钟) 二 次 备 课 指名学生回答: 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 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 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 二、细读课文,分析课文(10分钟) 1、学生自主学习,诵读课文,独立思考 (1)、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 家”所知道?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3)、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5)、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6)、“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2、小组合作、展开讨论,以小组长为中心,逐一发言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15分钟) 1、以组为单位,选取组员交流; 2、点拨:(2)、“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6)、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3、课堂小结:“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当堂检测:(10分钟) 1、“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五、布置作业:(1分钟) 必做同步训练 选做课后第三题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正面论点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自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现在不缺少前前仆后进的地底下 ( 事实论据)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