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上述定义含有的意思: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民收入NI; 个人收入PI;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用支出法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 GDP = C + I + G + (X-M) ]
8.消费〔C〕〔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9.投资〔I〕: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13.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S;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15.政府购买 (G)〔即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16.净出口〔X—M〕:进出口的差额; 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1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8.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
19.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20.个人可支配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以后的个人收入。
2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2.消费函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23.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的关系。
24.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26.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28.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29.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准的影响。
3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31.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3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3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34.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应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36.偏好〔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37.加速数: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38.加速原理: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40.产品市场的均衡:指产品市场上总供应与总需求相等。
41.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42.LM曲线:是这样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并且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应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43.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古典区域;中间区域。
45.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都属于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而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都属于降低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46.货币的需求: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47.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48.货币的投机性需求: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
49.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50.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51.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时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52.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53.狭义的货币供应: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M1表示〕。
54.广义的货币供应: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总和〔M2表示〕。
55.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应: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银行定期存款、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56.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57.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58.凯恩斯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59.古典主义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则
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
60.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6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政策混合,产出,利率:
1〕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上升
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不确定
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下降
4〕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不确定
63.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时机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64.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66.摩擦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防止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67.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68.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69.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70.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71.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应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72.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7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审时度势而主动采取的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一些财政措施。
74.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膨胀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75.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76.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77.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78.功能财政: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这种思想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
79.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80.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81.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的货币。
82.法定准备率:在现代银行中,由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
83.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84.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85.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到达控制信用的目的。
89.总需求: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90.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91.利率效应: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92.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的效应。
93.潜在就业量〔充分就业量〕: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到达的就业量。
94.潜在产量〔充分就业的产量〕: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95.宏观生产函数:在一定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总产量和总就业量之间的关系。
96.劳动市场均衡的状态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充分就业的状态。
97.长期总供应曲线: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98.古典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在古典供应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在宏观经济学中,将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变量〔产量、就业〕无一发生变化的这种情况,称为货币是中性的。
120.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125.新经济增长理论:只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
126.经济周期〔商业循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127.通货膨胀: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
129.通货膨胀率: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130.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131.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上100℅以内。
132.超级通货膨胀率: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133.恶性通货膨胀状态:一国当年通货膨胀率到达1000℅以上。
134.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135.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136.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应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消费价格指数〔CPI〕
137.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或供应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应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138.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39.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142.牺牲率:指〔作为反通货膨胀政策结果的〕GDP损失的累积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
143.收入政策:对工资与物价的控制。
144.单一的政策规则: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
145.理性预期: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146.自然率假说:主要系指自然失业率而言。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147.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用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或相同的。
149.效率工资:为保持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厂商愿意支付比平均工资稍多一点的工资。
150.利用IS -LM曲线和AS- AD的曲线,分析中国在膨胀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当前世界经济不振,按凯恩斯来讲,这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非自愿失业,使经济陷入萧条。对此,市场本身没有能力摆脱这场危机,只能通过政府干预了。
按凯恩斯本人的观点,由于流动性偏好的原因,货币政策无效,只能由政府通过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就是赤字财政,来刺激有效需求。
按IS-LM模型,可以通过在增加财政支出,向右移动IS曲线的同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向右移动LM曲线,来消除挤出效应,使增加的财政支出,在保持利率稳定不升的情况下,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增加国民收入,促进充分就业的效应。
按AD-AS模型,目前经济形势可认为是处于AS曲线水平区段,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增加货币量的方法,来向右移动总需求曲线,以到达物价保持稳定的同时,增加国民收入的目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政策,均为短期的、静态的观点和做法,并且是一种偏重于总量,无视结构的做法。这种根据上个世纪的经验来看,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结果很可能会导致经济滞胀。
事实上,经济过热或经济萧条都是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其真正的病根在于总供应结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构不适应总需求结构。从长远的、系统结构观点来看,要想摆脱经济萧条,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总供应结构,而不是刺激总需求。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