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来源:伴沃教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 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 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近年来,我们的祖国不断强大,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国运积弱,屡遭列强欺辱,日本帝国主义更是肆意妄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面对疯狂的帝国主义恶魔,面对投降卖国的国民党政府,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面对这种形势,有一位思想的巨人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一切,为国人呐喊,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呐喊,他就是(横眉冷对、、、俯首、、、)的鲁迅先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为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的一种文体。它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简单介绍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驳论文是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它的三种突破口分别是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板书) 三、检查预习。

1、回忆有关鲁迅的知识。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是浙江人,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ǎi: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án: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kuāng:哄骗。

渺茫miǎo: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通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五、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的。) 读课文第1—5自然段,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 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错误论点?这论点是靠

什么论据做支撑的?哪些文字最富于讽刺意味?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总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了嘲讽的意味。总、只、一味等词语更是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读出讽刺意味)

2、 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的,他的突破口是什么?

根据对方的事实,其实他们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因为他们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只是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只能说是“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连“他信力”也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转到“求神拜佛”这些玄虚的东西了,因为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

自己,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正如课文所说的,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他信力”、“自欺力”,这些人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自信力”,荒谬的推理下掩盖着的是恐慌、懦弱和虚假。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二、过渡:驳倒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就应该提出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生: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作者是如何证明自己观点的呢?请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论据是什么。

历史上四种人,现在的革命者

2、他们分别指怎样的人,你能从历史中举出一些例子吗?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孔子、毕升、李时珍等。

“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反对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领袖和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如陈胜、岳飞、郑成功、李自成、戚继光等。

“为民请命的人”指那些同情人民,为民众讨回公道的人,如包拯、海瑞、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

“舍身求法的人”指敢于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玄奘、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

这些人都是满怀自信的中国人,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都是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的对象。

3、作者反复强调这些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是为了增强中国人民斗争的胜利信心,消除国民党政府散布的对抗日前途的悲观、消极论调,鼓舞中国人民勇敢地去反击敌人的侵略。(指导朗读)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重读“中国的脊梁”,读出中国人的自信。

4、“中国的脊梁”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

上是“中国的脊梁”?

航天英雄杨利伟等,最美教师,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人民子弟兵,救死扶伤的医生。

是啊,正是有了他们,中国才变得强大、繁荣、和谐,希望同学们也像他们一样做“中国的脊梁”,实现五彩缤纷的中国梦。

总结:同学们,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它的写法很独特,先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了对方的谬论,说理全面、深刻、有力。 六、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驳论文的一般写法,感爱鲁迅先生犀利的文笔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另外一篇驳论文《“友邦惊诧”论》,看一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反驳的突破口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