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阅读答案「篇一」 4.B(事先)
5.A(②是对“洪州失官锡”的看法⑤是当时官员的贪赃情况⑥是张根批评官场的贪腐风气)
6.C(“力陈贪官横行”无中生有)
7.(1)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累、被动句式、耗、不肖、振”各一分)
(2)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侧目、所以、交、罪、宾语前置”各一分)
《根》的阅读答案「篇二」 课外阅读。
王大伯拿起一根被剪掉的`枝条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很粗壮,其实它光吸收营养,不结果实,我们把它叫做‘徒长枝’。这些‘徒长枝’长得可快啦。不剪掉它,到了夏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还会影响通风,使‘结果枝’见不到阳光。”王大伯指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对我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呢!只有把‘徒长枝’剪掉,才能保证桃子结得多,长得大。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桃子呀!”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养分( ) 结( )果枝 2.“徒长枝”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徒长枝”不剪掉会有什么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剪掉“徒长枝”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fèn jiē
2.光吸收阳光,不结果实。
3.不剪掉它,到了夏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还会影响通风,使‘结果枝’见不到阳光。
4.保证桃子结得又大又多。
《根》的阅读答案「篇三」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往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思考题】
1、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他把母爱比作 ,你把母爱比作(2分)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1分)
3、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句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知道该怎样做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母亲美丽的梦\"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是按的顺序写的。(2分)
7、短文已用\"‖\"分成了四段,请归纳第三段段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穿针线; 2、自豪; 3、解释说明;
4、表示重复的次数;
5、教会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6、事情发展;
7、儿子和母亲心灵的沟通。
更多相关的阅读答案文章推荐:
1.母爱的力量阅读答案 2.这就是母爱阅读答案 3.母爱的温度阅读答案 4.母爱:生而为一棵树阅读答案 5. 用什么来报答母爱阅读答案 6.《母亲的心》原文及阅读答案 7.母亲阅读答案 8.母亲阅读答案莫言
《根》的阅读答案「篇四」 人类自从懂得利用火以后,便可以吃到熟的东西,可以用火驱赶野兽,开辟草野火,使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
起初,火种是靠闪电烧着树枝后留下来的。原始社会的'各个部落都保存着一堆火种,需要用火的时候,就从这个火种中引出来。
后来,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钻木取火,铁刀斫(zhuo)火石,用凸(tū)冰块利用阳光取火可是,这些取火方法,都没有现在用的火柴来得方便。
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中国人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北齐两面受敌,物资很缺,特别缺少火种。在绝望中,北齐的一个宫女发明了火柴。火柴的制作方法是用杉(shān)木条浸透硫磺。只要用铁刀打一点火星,火柴棒就点燃起来了。当时把这种火柴叫做“光奴”。
中国人使用火柴,比欧洲早一千年!
1.读短文的前四个自然段,各用一句话概括它们的主要意思。 第一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关“火”这个话题,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火把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最早的火种是靠闪电烧着树枝后留下来的。后来,人发明了取火的方法。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中国人发明的。(意思对即可)
2.“略”
《根》的阅读答案「篇五」 一个六人组成的科学考察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遇暴风雨,迷失了方向。天渐渐黑了下来,年过花甲的老队长凭多年野地考察的经验,预感到了某种不祥。他神色(慎重、凝重)地告诉大家,如此恶劣的气候,营救工作根本无法施行,我们必须设法熬过今晚才有获救的可能。_________________。谁都明白,这里夜间温度达零下四十多度,要想熬过今晚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一位队员发现,在他们栖身的岩缝里竟残存着许多干枯的灌木,_________________,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嗜烟的老队长。老队长心领神会,从怀里掏出一盒火柴。遗憾的是,匣里的火柴只剩区区几根了。
这里海拔三千多米,不但氧气稀薄,而且肆虐的寒风无孔不入,想一次划燃火柴是非常困难的。一根、两根、三根,火柴只是哧地亮一下,腾起一缕青烟便熄灭了。仅剩下最后一根火柴时,老队长不敢再划了。他清醒地知道,如果这根火柴再不能将灌木点燃,他们六人将魂断高原。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老队长擎着火柴的手开始微微颤抖。
深思熟虑了许久,老队长命令大家把臃肿的外衣脱下,拥在各自胸前,然后用身体围成一个圈,将老队长划火柴的手围得密不透风。在火柴擦向磷纸的刹那,每个人都竭力地屏住呼吸,唯恐自己多吸一点珍贵的氧气。哧的一声,火柴绽开一朵美丽的花,将(浓重、隆重)的夜幕撕开了一角。老队长不敢怠慢,忙将自己的帽子点燃,放在木柴下。一堆篝火熊熊燃起来!那一夜,何等漫长。生死之间,大家看到了自身的渺小,同时对那根救命的火柴产生了神灵般的敬畏和膜拜。天亮了,沐浴着温暖的阳光,_________________。
谁也不会想到,创造奇迹的竟是一根微不足道的火柴。
世界上再渺小的事物也有它的伟大之处,譬如这根火柴,尽管它一生只辉煌一次,但这次却成了永恒。那么谁还有理由自高自大?
1、用“___”画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选择下面的语句,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1)人们的眼里闪烁着泪花。
(2)大家的心一下跌倒了无底的深渊。 (3)大家激动不已。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用浪线画出文中的有关语句。 参考答案: 1.凝重浓重 2.按顺序选2,3,1 3.画最后一段。
《根》的阅读答案「篇六」 原文:
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瞧,那是什么?”
我们从它的身边走过,忽然发现它那灰暗的阁壁上,飘出来一缕又一缕鲜鲜活活的生命亮色,宛若一群藏在阁楼里的少女抛洒下来的掩面绿纱,情怯怯地朝我们招摇。
是长青藤么?长青藤没有它这样的优雅;是牵牛花么?牵牛花没有它这样的美丽。
我们认不出,更猜不透:在这石头墙上,存不得雨水,见不到土壤,这柔弱的小草,它是怎样活下来的?它的根又会藏到哪里?
守庙的`老人来了。
他告诉我们,这些藏根的小草是何首乌。
他告诉我们,这青山古刹,有股生生不息的“感应泉”,泉水流到哪儿,哪儿便可寻到何首乌家族的绿色庄园。它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病魔的克星。它可以让白发人萌生一头乌亮的美发,它可以使失眠者做得成甜甜的美梦。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寻不到了。那些贪婪的采药人,寻求的是它生命的老根,它躲到哪里,人们便追到哪里,它也只好收起根来,藏进这石头缝里;扒不得这万佛阁,休想再夺它的根
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只要你认识了它,你在这个世界上便寂寞时不再寂寞,穷困时不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南针。
请问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 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
1、文中“它是怎样活下来的?”的疑问,从侧面表现出“它”。(2分)
2、“它是人类的朋友”一句中的“它”是指。(2分)
3、作者问藏根草:“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请你根据文意,代藏根草回答。(2分)
4、文章最后说:“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根据文意,作者问万佛阁的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5、对于第最后一段的问题,万佛阁将会怎样回答?请你代它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顽强的生命力; 2、何首乌;
3、扎根荒郊野外,顽强生存(意近即可) 4、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了什么(意近即可) 5、(紧扣佛教是人们精神的寄托)(意近即可)
《根》的阅读答案「篇七」 一个六人组成的考察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遇暴风雪,迷失了方向。天渐渐黑下来,老队长神色告诉大家,如此恶劣的天气,营救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我们必须设法熬过今晚才有获救的可能。大家的心一下子跌到了无底深渊。谁都明白,这里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37度,要想在野外熬过一夜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他们发现一块上部凸出,下部凹入约一米的巨岩,大家一起挤进去。六个人背靠背,蜷缩着,彼此用身体取暖。
这时,队员们发现,他们栖身的巨岩下面竟缠绕着许许多多干枯的树枝。大家激动不已,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全队唯一的烟民——老队长。老队长心领神会,从怀里掏出一盒火柴。遗憾的.是,火柴盒里的火车柴仅剩区区几根了。
这里海拔数千米,氧气稀薄,肆虐的寒风无孔不入。大家用身体挡着风,一根、两根、三根,火柴“哧”地一亮便熄灭了,腾起一缕青烟。仅剩最后一根火柴时,老队长不敢再划了。他清醒地知道,如果这根火柴再不能把柴火点燃的话,他们将魂断高原。
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老队长拿火柴的手开始颤抖。狂风裹挟着雪粒打在脸上,六条生命,一根火柴,上演着与死神对峙的悲壮一幕。
深思熟虑了许久,老队长命令大家把yōngzhǒng 的外衣脱下,拥在各自胸前,然后用身体围成一圈,将老队长划火柴的手围得密不透风。在火柴擦向磷纸的刹那,每个人都竭力屏住了呼吸。“哧”地一声,火柴zhànkāi一朵绚丽的火花,将浓重的夜幕撕开一角,老队长将自己的帽子点燃,放在树枝下。火苗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六张激动的脸庞,温暖了六颗冰冷的心。在那漫长的一夜,在那生死之间,大家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同时对那根救命的火柴产生了近乎崇拜的敬意。天亮了,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人们的眼里闪烁着泪花。
谁也不会想到,创造奇迹的,竟是一根微不足道的火柴! 20、据拼音写出汉字:yōngzhǒngzhànkāi(2分) 21、填入第一段空格处恰当的词语是(2分) A凝重 B隆重 C慎重 D稳重
2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一段画线处的“无底深渊”比喻的心境。(2分)
23、请揣摩第四段画线处烘托了人什么样的心情?(2分) 24、第六段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写出其中的三种。(3分)
25、为本文写个能揭示全文主旨并富有启发意义的结尾。(60字左右)(4分) 参考答案:
20、臃肿 绽开 21、A
22、绝望到了极点 23、随着火柴一根根减少,考察队员的心情越来越紧张,希望越来越渺茫,火柴显得越来越珍贵。
24、1肖像 2行动 3景物
25、世界上再渺小的事物也会有它的伟大之处。一个人没有理由看轻自己,更没有理由不去对那些所谓渺小的事物重新审视,哪怕是一根火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